第一百二十四章·破晓
可是这个世上就是这样,三人成虎,流言传播的速度远比辟谣的速度要快的多了,平江王一面着手向朝廷求助,一面开始寄希望于商贾,一口气斩杀了十几个抬高粮食价格的粮商,这才稳定了局势。
与此同时,他也终于查清楚了是郑谦在中饱私囊,暗地里贪图军饷,又私自挪用军粮转而送去云贵,至于本该送往云贵的赈灾粮食?自然是被贪了,换做了白花花的银子。
这一来二去的,云南的赈灾款加上这西北的军饷,这就是四五百万两白银的账目!
这些人.....竟然贪婪至此!
他们是要造反吗?!
崔明楼哪怕是在锦衣卫里已经呆了一段时间,见过的荒唐离奇的事情也已经足够多了,但是还是被这件事惊得有些怀疑起自己听见的真相,毕竟实在是太过曲折离奇和惊世骇俗了。
若不是亲耳听见,若不是这些天的耳闻目睹,他实在难以相信有这样的事。
苏连翘仿佛是看透了他的心思,便冷笑了一声:“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当年前朝的时候,权臣高松岂止是只敢贪一省二省的赈灾款?他都敢私底下卖了几城给瓦剌,他当时做的可远比如今的陶阁老要过分的多了,再说,这是远的了,远的不说,便说是先帝时期的陈阁老,当时几乎江苏浙地都成了他们陈家的地盘,所有人都以投靠陈阁老为荣,说到底,还不是利益驱使?”
崔明楼很快便想通了。
其实他原本也根本没有必要去琢磨这些人究竟是如何想的才会做出这样的事,因为人心隔肚皮,你永远不知道有些人的皮下到底是怎么样的心肠。
他嗯了一声:“所以陆子谦之所以扣着你,是因为你知道这一切?”
苏连翘提起陆子谦便觉得恶心,她下意识的抿了抿唇,脸上露出憎恶的表情。
隔了一会儿,才再次开口:“他当年刚去西北的时候,是被陆家嫡支逼得无路可走了。是我父亲看他有些本事,人又机灵,这才跟王爷推荐了他,他才能够得到出头的机会。在这之前,他曾经在我家中住过一段时间......”
那时候,苏大人看陆子谦很是顺眼。
毕竟陆子谦虽然不是常勇侯府的嫡支,但是却也是正儿八经的陆家人,而且看他一表人才,加上也有些本事,苏大人对陆子谦是真正起了爱才之心的。
陆子谦也一再表示感激苏大人的栽培,甚至跟苏大人提亲,提出要求娶苏连翘。
崔明楼根本不知道这里头还有这样的内情,听说陆子谦之前竟跟苏连翘有婚约,一时比听见西北军粮被挪用还觉得离谱。
这也就意味着,陆子谦根本就是处心积虑,甚至可能早就已经是受了陶院的指使,才会混进西北军中,争取了苏家和平江王的信任,他不过就是把苏家当成跳板罢了。
后来的事,苏连翘有些疲倦,情绪不怎么高的笑了笑:“后来的事,你也就猜到了,王爷查出了事情真相,知道郑谦跟陶院和廉平勾结,知道已经是危险至极,便将搜集到的证据写成密信,交给了孔炳森跟我父亲......”
当时局面已经剑拔弩张,是你死我活的处境了。
所以平江王哪怕是对心腹办事也不能绝对放心,因此便做了两手准备,把密信也准备了两份,一份是给了孔炳森,另一份则是给了苏将军,让他们分别带着暗卫出城去京城和就近的登州求韦家救援。
可消息被陆子谦得知。
郑谦便提前扣押了孔炳森的幼子和老娘,逼迫孔炳森就范,孔炳森因此并没有去送信。
但是孔炳森也是个狡猾精明的,他心里知道,若是不交出密信,郑谦他们还会有所顾忌和忌惮,不敢狗急跳墙,但是一旦交出了密信,那郑谦必定会杀人灭口以绝后患的。
所以他并没有交出密信,反而还从郑谦的心腹手里骗到了郑谦去藏了银子的路线图和郑谦的令牌。
后来瓦剌人入城,大肆屠杀城中百姓和官员。
郑谦趁机清除异己,孔炳森也知道不可能有机会告发陆子谦他们了,便干脆投靠了瓦剌人,离开了大周。
至于苏将军这边,他要去送信的时候,被陆子谦给截杀了。
苏将军迫于无奈,临死之前将密信交给了女儿,叮嘱她一定要好好活着,将真相告知朝廷,为太子和平江王鸣冤,也为那些战死的将士们,无辜被卷入的百姓们鸣冤。
话说完,已经是夜半时分了。
青楼向来是越是晚就越是热闹的。
此时外面灯火通明,丝竹声大作,可苏连翘的房里却一片死寂。
只有偶尔噼啪炸起的烛花,惊得人不时的回神。
崔明楼张了张嘴:“陆子谦就是想得到密信,才这么对你?”
同样身为男人,崔明楼觉得自己至死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男人能把感情看的这么轻看的这么贱,仿佛真心根本不值一提,只是能拿上称去称出个几斤几两好知道卖多少价钱的东西。
尤其是,真正喜欢过的人,竟然还能对对方狠心到这个地步。
真是比陈世美还要令人不齿。
苏连翘却笑了。
她看了看崔明楼,知道他心里难受,便轻声笑了:“你很好,王妃娘娘曾经再三跟我说过,希望你长大了以后,能够跟王爷一样顶天立地,保卫百姓。可是后来王爷出事之后,你便被接到京城了,这些年,我在青楼也曾听闻过你的不少事迹,还以为你当真变成了一个纨绔,一个只知道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可是现在看来,你跟王妃娘娘希望的一样,变成了一个正直的人。”
这就很好了,这世上不像是人的人太多了。
她对人性已经丝毫不报有任何指望,觉得每个男人都面目可憎,道貌岸然的同时长着一颗豺狼的心,但是现在看一看崔明楼,她又隐约觉得,当年父亲跟王爷他们坚持的事有道理的,因为这个世上纵然是有陆子谦这样的恶人,可也同样永远不缺乏心怀正义之人。
与此同时,他也终于查清楚了是郑谦在中饱私囊,暗地里贪图军饷,又私自挪用军粮转而送去云贵,至于本该送往云贵的赈灾粮食?自然是被贪了,换做了白花花的银子。
这一来二去的,云南的赈灾款加上这西北的军饷,这就是四五百万两白银的账目!
这些人.....竟然贪婪至此!
他们是要造反吗?!
崔明楼哪怕是在锦衣卫里已经呆了一段时间,见过的荒唐离奇的事情也已经足够多了,但是还是被这件事惊得有些怀疑起自己听见的真相,毕竟实在是太过曲折离奇和惊世骇俗了。
若不是亲耳听见,若不是这些天的耳闻目睹,他实在难以相信有这样的事。
苏连翘仿佛是看透了他的心思,便冷笑了一声:“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当年前朝的时候,权臣高松岂止是只敢贪一省二省的赈灾款?他都敢私底下卖了几城给瓦剌,他当时做的可远比如今的陶阁老要过分的多了,再说,这是远的了,远的不说,便说是先帝时期的陈阁老,当时几乎江苏浙地都成了他们陈家的地盘,所有人都以投靠陈阁老为荣,说到底,还不是利益驱使?”
崔明楼很快便想通了。
其实他原本也根本没有必要去琢磨这些人究竟是如何想的才会做出这样的事,因为人心隔肚皮,你永远不知道有些人的皮下到底是怎么样的心肠。
他嗯了一声:“所以陆子谦之所以扣着你,是因为你知道这一切?”
苏连翘提起陆子谦便觉得恶心,她下意识的抿了抿唇,脸上露出憎恶的表情。
隔了一会儿,才再次开口:“他当年刚去西北的时候,是被陆家嫡支逼得无路可走了。是我父亲看他有些本事,人又机灵,这才跟王爷推荐了他,他才能够得到出头的机会。在这之前,他曾经在我家中住过一段时间......”
那时候,苏大人看陆子谦很是顺眼。
毕竟陆子谦虽然不是常勇侯府的嫡支,但是却也是正儿八经的陆家人,而且看他一表人才,加上也有些本事,苏大人对陆子谦是真正起了爱才之心的。
陆子谦也一再表示感激苏大人的栽培,甚至跟苏大人提亲,提出要求娶苏连翘。
崔明楼根本不知道这里头还有这样的内情,听说陆子谦之前竟跟苏连翘有婚约,一时比听见西北军粮被挪用还觉得离谱。
这也就意味着,陆子谦根本就是处心积虑,甚至可能早就已经是受了陶院的指使,才会混进西北军中,争取了苏家和平江王的信任,他不过就是把苏家当成跳板罢了。
后来的事,苏连翘有些疲倦,情绪不怎么高的笑了笑:“后来的事,你也就猜到了,王爷查出了事情真相,知道郑谦跟陶院和廉平勾结,知道已经是危险至极,便将搜集到的证据写成密信,交给了孔炳森跟我父亲......”
当时局面已经剑拔弩张,是你死我活的处境了。
所以平江王哪怕是对心腹办事也不能绝对放心,因此便做了两手准备,把密信也准备了两份,一份是给了孔炳森,另一份则是给了苏将军,让他们分别带着暗卫出城去京城和就近的登州求韦家救援。
可消息被陆子谦得知。
郑谦便提前扣押了孔炳森的幼子和老娘,逼迫孔炳森就范,孔炳森因此并没有去送信。
但是孔炳森也是个狡猾精明的,他心里知道,若是不交出密信,郑谦他们还会有所顾忌和忌惮,不敢狗急跳墙,但是一旦交出了密信,那郑谦必定会杀人灭口以绝后患的。
所以他并没有交出密信,反而还从郑谦的心腹手里骗到了郑谦去藏了银子的路线图和郑谦的令牌。
后来瓦剌人入城,大肆屠杀城中百姓和官员。
郑谦趁机清除异己,孔炳森也知道不可能有机会告发陆子谦他们了,便干脆投靠了瓦剌人,离开了大周。
至于苏将军这边,他要去送信的时候,被陆子谦给截杀了。
苏将军迫于无奈,临死之前将密信交给了女儿,叮嘱她一定要好好活着,将真相告知朝廷,为太子和平江王鸣冤,也为那些战死的将士们,无辜被卷入的百姓们鸣冤。
话说完,已经是夜半时分了。
青楼向来是越是晚就越是热闹的。
此时外面灯火通明,丝竹声大作,可苏连翘的房里却一片死寂。
只有偶尔噼啪炸起的烛花,惊得人不时的回神。
崔明楼张了张嘴:“陆子谦就是想得到密信,才这么对你?”
同样身为男人,崔明楼觉得自己至死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男人能把感情看的这么轻看的这么贱,仿佛真心根本不值一提,只是能拿上称去称出个几斤几两好知道卖多少价钱的东西。
尤其是,真正喜欢过的人,竟然还能对对方狠心到这个地步。
真是比陈世美还要令人不齿。
苏连翘却笑了。
她看了看崔明楼,知道他心里难受,便轻声笑了:“你很好,王妃娘娘曾经再三跟我说过,希望你长大了以后,能够跟王爷一样顶天立地,保卫百姓。可是后来王爷出事之后,你便被接到京城了,这些年,我在青楼也曾听闻过你的不少事迹,还以为你当真变成了一个纨绔,一个只知道声色犬马的公子哥儿,可是现在看来,你跟王妃娘娘希望的一样,变成了一个正直的人。”
这就很好了,这世上不像是人的人太多了。
她对人性已经丝毫不报有任何指望,觉得每个男人都面目可憎,道貌岸然的同时长着一颗豺狼的心,但是现在看一看崔明楼,她又隐约觉得,当年父亲跟王爷他们坚持的事有道理的,因为这个世上纵然是有陆子谦这样的恶人,可也同样永远不缺乏心怀正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