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伽马射线 第299章 脑机分离立法

    第二天,姜岳升就从苍洱市飞到了吐蕃北基地,他已经提前约好了力亚尔研究院的现任院长刘院长。

    刘院长每次见到姜岳升,都像粉丝见到偶像一样,对姜岳升非常恭敬。

    “刘院长,我这次来是因为我妈妈有一个很重的提议,我希望你能组织几个得力的人,把老人家的提议写成一份报告,我要交给国家。”姜岳升开门见山。

    “姜总,是哪方面的?我好找来对口的人。”刘院长问道。

    “应该是属于大规模的层级计算体系,涉及到全国范围的。”姜岳升解释道。

    “哦,好的,那我就让搞数据结构和数据中心的人来,十个人够不够?”刘院长问。

    “应该不需要十个人,文笔好的话,两三个人就可以。”姜岳升道。

    “那我就先叫五个过来,您先给他们先讲讲思路,看看他们能不能理解您的思路再说。”刘院长道。

    “行,可以先叫五个来,如果用不了,可以让他们再回去,别耽误他们正常的工作。”姜岳升客气道。

    很快,五个写文案的笔杆子就被刘院长叫来了。

    姜岳升把妈妈的想法对大家说了一下,大家都毫不费力地听懂了,而且大家都对一位百岁老人的智慧表示赞叹。接着便马上开始工作,几个人把纲要讨论清楚之后,便开始分工,分头编写。

    一周以后,刘院长就把写好的报告交给了姜岳升。

    姜岳升在仔细地修改了几遍之后,便把报告直接发给了最高领袖。

    一个月后,最高领袖的回复来了:“首先感谢姜岳升同志,我已经把报告转给科学院,让他们派专人研究。”

    又过了一个多月,姜岳升收到了科学院赵院长的电话,说一周后在燕京专门召集一个研讨会,来讨论江玉女士和姜岳升先生的建议。

    赵院长亲自作为主持人,他先让姜岳升向大家宣讲的报告的核心思想,然后让各位参会的专家自由发言。

    “我觉得脑机分离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这样就可以对机器人进行集中掌控,但是如果网络出现的故障,机器人就没有办法工作了。如果是家庭机器人还好说,如果是作业机器人,比如正在建筑工地干活的机器人,突然网络断了,这个机器人拉着一车水泥,这一车水泥是不是就报废了。”西交大的一位教授说。

    “是,我也是担心通讯问题,如果网络断了,机器人就瘫痪的。”清之华的一位教授说。

    “我倒是不担心网络问题,因为我们可以对特种机器人进行单独管理,比如允许特种机器人脑机一体、不分离,或者对特种机器人的通讯网络进行特殊的要求,比如要求它们有多条备份的通讯链路,等等。”川大的一位教授说。

    “我觉得通讯不是问题,我担心的是运行环境问题。现在全世界有五六个主流的机器人操作系统,而且还有十几个小众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在集中起来之后,是要求大家统一操作系统吗?还是需要为每一种系统都提供虚拟机?如果为每一种系统都提供虚拟机的话,那效率可就下降太大了,等于资源浪费。”交大的一位教授说。

    “我觉得统一操作系统不可行、也不应该,如果统一了操作系统,肯定会阻碍AI的发展,所以还是要维持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多样性,我倒是觉得可以给机器人厂家几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插卡式的集中管理中心,就是要求机器人厂家把机器人的智能卡单独分离出来,把这一块卡插在三级管理中心,由国家统一管理。这样的话,机器人厂家可以自行决定在这块卡上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而且对于厂家来说,基本上不需要投入额外的研发费用,无非就是把现有的机器人的一块智能卡从机器人身上拔出来,插在国家统一建的中心里。而第二种,就是以虚拟机的形式,让厂家把自己的机器人系统运行在国家提供的虚拟机上,这样的话,厂家就不需要搞自己的智能卡了。”科学院的一位专家说。

    “对对对,赵教授说得对,早期开始推行的时候,肯定很多厂家都会采用智能卡集中管理的方式,就是在销售机器人时,分两个部分销售,一个是机器人的硬件,一个是机器人的智能卡,客户需要把智能卡送到国家指定的计算中心,插在计算中心的指定的槽位上,然后机器人才能正常工作。”科学院的另一位专家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一周,最后形成了一个会议纪要:

    一、建议在全国推行机器人脑机分离的模式,通过立法来严格实行,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类自身的安全;

    二、建议在全国建立三级集中管理中心,国家中心、省中心、市中心;

    三、建议初期的脑机分离采取插卡方式的脑机分离。厂家需为机器人制造单独的智能卡,智能卡需符合国家颁布的接口标准;

    四、国家需颁布特种机器人脑机分离赦免清单,规定清单上的特种机器人可不受相应法案的制约;

    五、在此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可逐步放开对机器人的管控,比如放开对层级链机器人的限制、对人格机器人的限制;

    六、建议依然维持对欲望代码的使用限制。

    紧接着,全国群大便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这份会议纪要,决定由科学院牵头,在西南地区进行试点。

    这天,姜岳升刚从燕京回到苍洱市,就被火星生态研发基金的董事长拉去开会,会议的内容是关于火星初级生态系统建设的。

    “姜总,”一位搞微生物的研究员说,“我们筛选出了一个经过了基因改造的蓝藻品种,在地表也可以存活,可以快速繁殖,适应的温度范围极大,从零下35度到零上40度,它都可以存活。所以我们打算把这个蓝藻品种推广到火星。”

    “哦……不错!”姜岳升点头表示赞许。

    “姜总,我们还搞了三个真菌品种,可以以死去的蓝藻为食,也可以在土壤中快速繁殖,耐低温,很适合在火星推广。”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姜岳升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姜岳升感到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戎马生涯的战争年代。

    他深知,他现在所做的这一切,他都享受不到成果,都是在给子孙后代打基础。火星上有了早期的基础生态系统,将来才能植树、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