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此起彼伏 第133章 帮助敌人

    姜岳升回到吐蕃北基地,又召集了研究院的几个元老级人物开了几次会,专门讨论妈妈提出的设想。

    在他心目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胆的计划,那就是要帮助创新者移民火星,条件就是让它们放弃地球。

    为此,姜岳升在研究院成立了一个秘密的研究小组,专门来规划这件事。

    半年后,姜岳升带着小组的工作成果向上级汇报。

    上级听完汇报之后,还是有些担忧,于是就问姜岳升:“岳升,你说……如果创新者在火星发展起来之后,反攻地球怎么办?”

    “领导,创新者想在火星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基础,应该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为要从地球或者月球向火星运输设备,单程就需要至少两个月,通常需要八个月的时间。是地球飞月球时间的三十倍。而我们人类用了近一百年的时间也无法在月球建立起完备的工业基础,如果按此推算,要想在火星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基础的需要上千年。就算科技进步让这个进程加快,也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而几百年之后,我们人类的科技应该已经进入到更加先进的水平。所以,我们不担心它们。而现在把它们留在地球,它们会利用我们人类的工业基础不断进步,然后来反对人类。而我们又没有能力把它们彻底剿灭,所以,还不如把它们请出去。”

    “假如真的把创新者请走了,难道就可以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别的反叛机器人组织吗?”上级问姜岳升。

    “肯定会出现新的,但是人类可以联合起来把它们扼杀在萌芽,因为每个人都记得觉醒者、创新者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姜岳升说话的时候嗓子有些哽咽。

    “这样吧,岳升,我让科学院组织一个秘密研讨会,多方听取一下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怎么样?”上级微笑着看着姜岳升说

    “太好了,有各方面的专家把把关,肯定更好。”姜岳升一听说要上会讨论,心里立刻激动起来,因为只要是上会讨论,就说明这个事情有希望。

    一个月以后,由科学院主办的一个高度保密的研讨会,在燕京西山的一个极其隐蔽的会议室召开。航天领域、天文领域、环境领域和军事领域的三十多名顶级专家被请来,一起讨论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话题。

    主持人在简要地介绍完会议的主题和议程后,请姜岳升第一个做主题发言。

    姜岳升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个设想的目的、步骤、方法、优点、缺点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姜岳升发言完毕,会议进入讨论阶段,先是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中讨论。

    “姜总,我比较怀疑创新者与我们合作的意愿。它们为什么一定要与我们合作呢?它们自己登陆火星不行吗?”环境科学家陆教授发言。

    “陆教授,您好!创新者确实可以选择自己发射火箭去探索火星,但是要想移民的话,与科学探索的差距很大,移民需要在火星上建设基础设施,就算机器人不需要食物和氧气,但是电力和零配件至少也是需要的。要在火星上开矿、冶炼、机加工,需要大量的设备,这就需要大规模地向火星运输物资。”

    姜岳升停顿了一下,把PPT翻到运输物资那一页。

    “现在向火星运输物资的最佳选择就是从月球向火星运,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阻力,引力也很小,是最经济的方式。但是创新者现在在月球上有什么东西可以往火星上运呢?有核聚变发电设施吗?有,但是体积太大,不适合太空运输。但是我们有微型核聚变发电站。还有,飞往火星的大型货运飞船,我指的是可以从月球基地起飞的,我们有,创新者没有。而且我们可以利用激光给飞船输送电能,创新者没有这些技术。如果用我们的技术,五年内就可以在火星建立一个可以供机器人生活的基地。三十年,就可以让火星基地具备生产机器人的能力。但是创新者目前还不行。它们在宇航领域与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它们的月球基地目前还是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

    “姜总,如果创新者就这样赖在地球不走,难道我们人类就没有办法吗?”航天专家宋教授说。

    “据我们的线人提供的情报,觉醒者和创新者都制定了详细的移民火星的计划,而且现在创新者在月球建设基地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移民火星,也就是说,他们自身想移民火星的意愿很强烈,这说明,它们在地球与人类共处也感到了强大的危机感和生存压力。只是移民火星难度很大,以它们现在的条件还需要漫长的准备过程,我们之所以要帮它们,是希望它们早点离开地球,因为它们在地球一天,就随时可能与人类爆发战争。”

    “姜总,您刚才说,移民火星难度大,但为什么创新者非要移民火星,而不是在月球呢?”总参的专家说。

    “月球距离地球太近,而且咱们人类在月球的根基很深,它们在月球很难立足。但是火星就不同,我们人类要想在火星立足要比机器人难多了。首先,从火星返回地球的难度极大,这八个月的路程,需要巨大的火箭消耗大量的燃料才能返回来,在火星的轨道上根本无法制造那么大的火箭。也就是说,对于人类来说,去火星其实是买的单程车票,只能去,但是回不来。起码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回来几个人还是能做到的,但是大批量从火星返回还做不到。”

    姜岳升停顿了一下,接着说:

    “既然是单程车票,去火星的人类就要在火星上生存一辈子,要在地下建能种地的农业,要养牲畜,完善基础工业,每天还要穿宇航服进出。而机器人就比人类简单一些,他们第一需要电,有核聚变发电机就解决了,配件生产厂可以慢慢解决,它们也没必要非得返回地球。虽然火星表面的气温低一些,但是也比较容易克服。所以,对于机器人来说,火星的环境还是挺友好的。”

    “如果让人类去火星,要想解决生活必需品本地生产的问题,得需要几百年。这里最主要的障碍就是运输的周期太长了,要八个月。一艘飞船,八个月只能运过去一百多吨,十艘飞船八个月运一千多吨。一千多吨的货物,如果是食物的话,确实能吃很久,但是如果是设备的话,一千吨的货物真的运不了什么东西,只能是一台小型的炼铁炉。这就是十艘飞船用八个月的代价。花了上万亿,就只能运过去一台炼铁炉。如果想运过去炼钢炉、炼铝炉、轧钢机、机床等设备,几百万亿进去了,人类在火星上也才只具备很微小的一点点工业能力。第一批上去的宇航员老死在火星了,可能也吃不到在火星上种小麦做的馒头。”

    “但是,机器人则不同,机器人只要有电,时间不是问题,它们可以慢慢地建设,”

    ……

    讨论了几天后,会议通过了一个意见,认为姜岳升的计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先尝试着与创新者接触一下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