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32章 佳话

    赵煦看到苏轼的衣服,突然眼前一亮。

    “子瞻,你这衣料是棉布?”

    苏轼本在惊诧赵煦的惊呼,明白皇帝在惊呼衣料,随即轻轻摇了摇头,微微一笑道:“此乃吉贝布,是木棉花成熟后加工而成,官家把吉贝布叫做棉布,倒是颇为贴切。儋州百姓种了不少木棉,吉贝布颇为常见,倒也算不上什么珍稀之物······”

    苏轼这个大嘴巴,总是改不了喜欢调侃人的秉性。

    赵煦能感受到苏轼话语中那丝淡淡的嘲讽,仿佛在说自己没见过世面似的。

    赵煦呵呵一笑。

    大千世界,奇妙无穷。

    等他们跟着自己,见识到那些超越时代的奇迹,那时他们才会清楚,没见过世面的人是他们。

    赵煦清楚,此时儋州种植的木棉,就是后世棉花。

    由于产量低,吉贝布并未广为流传。

    普通百姓舍不得穿,而富户更喜欢绫罗绸缎,对棉布很不屑。

    因此,棉布在这个时代,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子瞻,世人都没有认识到木棉的真正价值,它的用途说出来,必会让你瞠目结舌······”

    此刻赵煦的脑中,满载前世的记忆。

    消毒棉签,包扎伤口用的棉布绷带。

    填充了棉花的棉衣、棉被用于冬天御寒,那厚厚的军用棉衣,足可以在严寒的冬季发动战争。

    棉籽油······用途太广,暂且按下,免得又得解释半天。

    苏轼轻声道:“官家,臣亲身种过木棉,深知其不凡之处,然而,它毕竟产量有限,不适于大面积推广······百姓还是看重果腹粮,木棉虽好,却难以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赵煦微微颔首。

    他清楚,苏轼担心的就是朝廷强令种植。

    尤其南方良田多,土地肥沃,作物一年两熟,若是用来种棉花,必然会遭到百姓的强烈反对。

    强令种植,只会激起民怨,加剧社会矛盾。

    “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赵煦轻轻摇头,“儋州种植木棉的产量之所以低,是因为这里的气候和土壤并不适合木棉的生长。然而,这世上总有些地方是适合大量种植木棉,产量也会颇为可观。”

    苏轼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的光芒,急忙问道:“官家,您所说的适合种植木棉的地方,究竟在何处?”

    赵煦微微停顿。

    此刻,他心中浮现出一个最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就是西洲回鹘。

    在后世,成群结队的人前往新疆摘棉花,以至于后来摘棉花都成为赚钱的代名词。

    第2/2页)

    但眼下不行。

    大宋到西洲回鹘,中间隔着一个西夏。

    片刻后,赵煦缓缓开口:“有一个地方,极为适合木棉的生长,那便是熙河路。”

    “熙河路?”

    苏轼疑惑地重复了一遍,满脸好奇道,“这是为何?”

    赵煦道:“那边太阳大,阴天少,光照充足,降水稀少,自然适合木棉生长······”

    章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赵煦话音刚落,他便迫不及待接过话头:“官家,若是熙河路广植木棉,产量又将如何?”

    赵煦沉思片刻,缓缓开口:“较之儋州,或许能增产一倍半到两倍之间。”

    “官家,木棉若是广泛种植,大宋就不缺布了。”

    章惇眼中光芒更盛,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声道,“大宋的军需布匹,长久以来多是从辽人手中购得,价格昂贵且受制于人。若是木棉能大兴于天下,百姓会因之而获利,还能节省下一大笔军费开支,实乃国之福祉,民之幸事。”

    而后他又幸灾乐祸道,“如此一来,辽人的布怕是要压在自己手里了,他们只能便宜卖给西夏人。”

    苏轼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笑意,添了一把火:“契丹布料贵,党项人买不起,抢又没胆子,只能垂涎叹息。”

    君臣相视,会意一笑。

    赵煦沉吟片刻,又道:“关于种植木棉的事,我们不可操之过急,先在熙河路试种,若是成功,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自然会自觉种植。到时候,木棉便能在我大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章惇和苏轼点头赞同:“官家所言极是。”

    酒香四溢,觥筹交错之间,君臣微酣。

    赵煦的目光落在苏轼身上,眼中流露出几分期待与信任,轻声道:“《大宋日报》正缺一位文坛巨匠来稳局,子瞻,你可愿意撰稿,助我一臂之力?”

    苏轼闻言,心中早已明了赵煦的用意。

    他早弄清楚赵煦办报的初衷,也理解新法是为改善民生,于是他欣然答道:“官家差遣,臣岂敢推辞。臣愿以手中之笔,为官家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我大宋早日实现百姓富裕、国家强盛之愿景。”

    赵煦大喜。

    他要的就是苏轼的这个承诺。

    有了苏轼的加入,《大宋日报》必将更上一层楼,成为引领舆论、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

    而苏轼的加入,也会逐渐改变旧党的思想,让他们团结在皇帝周围,为大宋建设添砖加瓦。

    宴席在欢声笑语中渐渐落下帷幕。

    而这场宴会,也成为大宋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