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24章 造孽啊

    西夏人不仅垂涎大宋的富饶和繁荣,而且被钟灵毓秀的大宋文化所迷恋,争相尊崇大宋文化。

    尤其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学说宋人话、研读宋典籍、着宋人服饰、遵循宋礼仪等潮流,已成为上层生活的主流。

    然而,对于一千多年前的荆轲刺秦事件,了解其内涵的西夏人,却寥寥无几。

    如同是一种讽刺,邢恕用流利的党项语讲故事。

    那段荡气回肠的刺杀,将好多党项人代入其中,结束后仍沉浸在故事中。

    尤其对荆轲悲壮的结局,充满无尽的遗憾。

    正当众人还在回味着那段历史时,邢恕却忧虑重重道:“夏王,吐蕃败兵潜入王城,假冒使团之事,实在耐人寻味。外臣心中不禁生疑,此事背后是否有一伙大势力在暗中操控,企图效仿荆轲,行不轨之事呢?夏王,此事绝不能掉以轻心,谨防图穷匕见······”

    老狐狸,又要在我君臣之间播猜忌的种子。

    若非我君臣深知西夏与青唐吐蕃之间微妙的利益关系,现在的猜忌已弥漫大殿。

    三人成虎。

    谣言如野火,一旦点燃,便可能愈演愈烈,直至以假乱真。

    李乾顺深知此理,他不愿让邢恕继续在朝堂之上兴风作浪,于是蹙眉不悦道:“宋使,你所说之事,朕已派晋王前去调查。待真相大白之日,朕定会给宋皇一个满意的交代······今日朝会就到此为止吧,朕有些乏了······”

    话音未落,李乾顺已起身离去,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

    邢恕看着李乾顺匆匆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微笑。

    小样,现在不嘚瑟了?

    宋夏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朝臣出殿,纷纷交头接耳,目光有意无意在邢恕身上闪烁。

    邢恕毫不在乎这些仇视的目光,大喇喇离去。

    后续事态发展得异常顺利,李察哥迅速揭开了西夏军出兵青唐的真相。

    原来,这一切竟是由右厢卓罗监军仁多保忠擅自行动所致。

    他私自调动兵马,意图协助宋军抵御西吐蕃的侵袭,却不料因此与宋军产生了误会和摩擦。

    李乾顺大为震怒,卸仁多保忠兵权并降职,同时郑重保证,西夏对青唐之事置身事外,两不相帮。

    就连李乾顺都没感觉到,他心中猜忌的种子已经萌发,剥夺仁多保忠兵权就是见证。

    邢恕则踌躇满志返回大宋。

    此次出使极为成功,更扬国威。

    大宋要的就是西夏置身事外的承诺,他明白,自己已然通过了皇帝的考验。

    回到汴京,还有一场更为激烈的斗争在等待着他,需要他去拳打脚踢。

    朝堂才是他的阵地。

    ······

    定州开元寺的庄重与静谧并未平息苏轼内心泛起的涟漪。

    他注视着跪在地上叩头的太监,心中百感交集,更是勾起他一丝淡淡的哀愁。

    这是他年轻时造的孽。

    一夜醉酒,他将小妾赠送给梁姓友人,未曾料到小妾已有身孕。

    不久之后,一个无辜的生命降临人世,取名梁师成。

    第2/2页)

    后因家道败落,为了生计,那小妾一咬牙割了儿子的祸根,送进宫当了太监。

    “你在皇宫当差,告假不易,耽误行程还要受罚,我在定州还有许多老友要走访,恐怕你等不了那么久,先回去吧······”

    苏轼轻叹一声,缓缓开口,话语间透着丝丝沧桑与无奈。

    这并不是苏轼故意退送梁师成,而是他确实要在定州访友。

    苏轼贬谪之路始于定州,然后是寂寥的英州,荒凉的惠州,最终在孤悬海外的儋州停止了漂泊的脚步。

    此次进京,他沿着曾经让他走向人生低谷的南贬之路逆流北上,并非要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懑,而是要沿途游历故地,会见旧友,将一生的恩怨情仇都一一了断,不留遗憾。

    六十四了,再不回味这一切,就来不及了。

    “大人一路颠簸劳累,孩儿告假来定州迎接,就为让大人舒适回京······还望大人成全······”

    大人是宋人对父亲的称呼,可这个称呼却让苏轼内心有种别样的动荡。

    “老夫未曾尽到抚养之责,算不得你家大人,以后切莫再提。”

    苏轼磊落飘逸,尤其经过贬谪的磨难后,心境更为豁达超然。

    梁师成是他遗腹子是真,但他没尽义务也是真,同样是铁一般的事实,没必要为自己的错误掩饰。

    坦然面对。

    梁师成听后,低头垂泪道:“孩儿谨遵大人之命,回去便求端王帮忙打点,希望章子厚不要再刁难大人······”

    赵佶很崇拜苏轼,所以苏轼贬官后,他对苏轼这个遗腹子照顾有加。

    若非如此,就凭他一个没有背景的小太监,想要在宫中立足,又谈何容易。

    “没必要了,自此以后,章子厚不会再针对老夫了······”

    苏轼并未进一步解释其中缘由,转而低声吟诵起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官家这首《庚辰杂诗》,真是寓意深刻,气势磅礴,堪称名篇中的翘楚之作······”

    苏轼细心地察觉到,官家在这首诗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典故。

    那“万马齐喑”四字,原是出自他自己的作品《三马图赞》中的“万马皆喑”,经过官家的妙手改动,再加上一个“哀”字,意境便焕然一新,更加深沉而引人深思。

    这标志着官家对变革局面的不满意,更体现了官家要彻底变革现状,对人才不拘一格的渴求和期待。

    这首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首份《大宋日报》上,如今早已随报纸传飞入千家万户。

    报纸内容琳琅满目。有名篇佳作、朝廷决议、民生剖析、话本连载、八卦趣事、广告信息······既有娱乐性,又不失事实性,真可谓是百姓的福音。

    值得一提的是,报纸上连续刊登了关于改良青苗法、打击非法高利贷等惠民报道。

    这些政策让苏轼眼前一亮,深感官家坚持革新的苦心。

    他决定不再抱有偏见,支持官家,支持革新。

    “过儿,去把为父写的八篇赋拿来。”

    苏过站在原处没动,满脸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