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11章 中心思想不变

    垂拱殿内,众重臣云集。

    青苗法的弊端日益显露,扰民害民的奏折越来越多,百姓怨声载道,朝臣间的争论也愈发激烈。

    局势越来越紧张,赵煦决定召集三司六部的官员共同商议对策。

    旧党官员感到此事有点怪诞,他们揣摩不透皇帝的真实意图。

    以往每当此类情况出现,皇帝必然召章惇等新党人士共商国是,然今日皇帝却罕见地让新旧党官员齐聚,其中的深意令人捉摸不透。

    御史中丞封稷眉头紧锁,心中突然灵光一闪。

    皇帝最近特召苏轼和范纯仁回京,二人虽未授实职,却泛出一个比较明显的潜台词。

    官家要搞平衡。

    从此新旧两党不再敌对,成为官家左膀右臂,尽心竭力辅佐。

    不对啊!

    官家从不妥协,这等粗陋的和稀泥手法根本不屑去做,可偏偏今天就这么怪异。

    嗯······见机行事。

    “官家,青苗弊端不胜枚举,有地方官员为取悦朝廷,不顾百姓实际情况,强行摊派贷款额度,或故意提高青苗利率,导致百姓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苦不堪言······”

    大宗正丞任伯雨用词极为无理,刻意将地方官抓政绩说成取悦朝廷,为的是吹响取缔青苗法的冲锋号。

    若在以往,赵煦早显愠色,可现今他微微点头,面色不变,仿佛认同这种说法。

    任伯雨见状趁热打铁:“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还滥用担保,强迫百姓接受青苗贷款的同时,还强制百姓为他人担保······这等行径,天理不容!”

    见赵煦还是老样子,旧党火力全开。

    “百姓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一些官员便会采取粗暴手段追债,包括非法拘禁、暴力催收等,严重侵犯了百姓的合法权益。”

    “高利贷者将青苗款贷走,百姓借不到钱,只能借高利贷,本想渡过难关,不想真正的难关才刚刚开始······”

    “······”

    为打击青苗法,旧党不惜深入基层,搜集千百条冤屈,可以说铁证如山。

    新党官员心知肚明这是事实,本想反驳,却有种理屈词穷的感觉。

    青苗法本是改善百姓生活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法令,却因执行层面的腐败和乱作为,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青苗法的初衷,不仅没帮百姓减轻负担,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偏偏造成这种局面的地方官吏又是新党得力干将,重责又担心打击其他人的积极性,只能不痛不痒地处置。

    封稷感到机会来了,扑通跪下,声泪俱下道:“臣恳请官家下旨取缔青苗法,恢复祖制,用常平仓法造福黎民百姓,避免青苗法害民之弊端。”

    赵煦仍保持平静,静静聆听倾诉。

    官家心思松动了?

    旧党官员当机立断,火力全开。

    “常平仓法亦能造福百姓,青苗法与民争利,落得千古骂名,此乃舍文轩而取敝舆,实为不智。”

    “王介甫时,青苗法就落下民怨载道,如今又要让百姓承受其恶······官家,大宋江山社稷禁不起这般折腾了······”

    “······”

    呵呵!

    赵煦早料到旧党有此举措。

    说实话,常平仓法百分之百是仁政,它是朝廷特设的一杆天平。

    丰收时,朝廷出钱稳定市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灾年时,朝廷以低价卖粮,不让百姓饿肚子。

    这一举措从哪一点上说,都没半点的害处,但政策的良好初衷被底下的官员给败坏了。

    私吞点仓中粮,还算有良知的官员。

    更有甚者,官商勾结,把仓中粮拿出来,在灾年时以屯积、提价等手段卖出,发国难财。

    对农民来说,口粮都成了问题,种子自然不会剩下。

    春种时怎么办?

    只有向富户借高利贷一条路。

    高利贷历来就与黑社会挂钩,后世文明社会都存在这种问题,在落后的大宋,掉进火坑的百姓不是卖儿卖女,就是倾家荡产。

    久而久之,土地兼并就形成了。

    富户越来越富,穷人一无所有,或沦为佃户,或变成奴隶。

    而那些富户财主们,通常都在衙门有关系,要么族内有人科举做官,要么把田产挂名到庙宇上,不交租,不纳粮,不服役。

    出家人······朕会向你们开刀的。

    “都说常平仓法好,为什么在饥荒年饿死那么多人?其中的沟沟壑壑,你们比谁都清楚,常平仓就是给贪官和为富不仁的商贩生财的仓库!”

    曾布投诚后变为斗士,怒不可遏开启地图炮,“青苗法是用常平仓、广惠仓里的粮兑换成现钱,把钱贷给青黄不接的百姓,庄稼收成以后,加两分的利钱······谁说与民争利?比起月息六分,年息七十二分的高利贷,朝廷投入这么大,收这么点利钱,就成与民争利了?”

    “真不知道你们心里怎么想,贪官污吏、地方豪强、富户奸商赚人命钱,你们保持缄默。朝廷收回用于生财,你们就跳出来大喊大叫。”

    “拿着朝廷的俸禄,却替奸商豪强摇旗呐喊,你们不觉得愧疚吗?”

    这话诛心,旧党官员立刻开始反击。

    “危言耸听,就算高利贷也不会有七十二分的利,曾相公故意夸大其词,避重就轻,漠视青苗法的弊端······”

    赵煦深信不疑。

    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的他再清楚不过,民间高利贷高到了要命的程度。

    在前世研究宋史,他就搞清楚青苗法的本质。

    青苗法不是救民,而是杀富户,朝廷从富户手中夺利才是重中之重。

    没办法,国库空虚,宋神宗和王安石才拿定主意,实行青苗法。

    “青苗法本意在于救民,然有了二分利,就会出现大麻烦。要知道跟老百姓是不能讲信用的,他们见钱眼开,借时容易还时难,就算用绳子捆,拿鞭子抽,都很难抠得出钱来······若成常态,天下岂不大乱,那时怎么收场?”

    “常平仓法尽善尽美,根本没必要改动,只是下边办事的人乱搞,只要加强吏治,一切迎刃而解。所以我们根本没必要兴师动众,没事找事······”

    “······”

    旧党官员中心思想不变。

    吵吧!

    吵累了朕再出绝招。

    一劳永逸。

    朕要抓钱,要刹住土地兼并之风,还有掐死高利贷。

    这就是朕今天召你们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