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上山下乡

    1968年底,全国号召《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知识青年下乡,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去的。

    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虽然带着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真正有理想的知识青年,是有这个信念的。

    比如,陈媛。

    火车站,陈家一家人都来送人,陈媛背着巨大包裹,在一家人的不舍的的目光注视下,准备远行了。

    “爸,妈,你们回吧……”

    毕竟是第一次出远门,还是一个女儿家,父母怎么能不担心?

    “到了地方,一定要时常给家里来信……”

    现在的陈媛,已经不是原本那个跟陈平安这个哥哥、跟家里怄气的小姑娘了,她比看上去成熟的多!

    外面一年,她可是在灵田空间里待了十年呢!

    现在的陈媛,还准备去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是真的为实现理想去的。

    这十年的时间里,陈媛在洞天福地中学了很多东西,她认为自己有能力,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村做点什么。

    比如她跟姜美月学习的各种种植技术,尤其是种蘑菇等等。

    曾经三哥都能带领红星公社种植大棚蘑菇,她为什么不能?

    “爸,妈,妹妹心里有数的。”

    看父母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陈平安劝慰道。

    其实,他已经给妹妹做好保障措施了,一块灵气古玉,让平安随时都能定位她的位置,出现在她身边。

    和陈家人一样,来车站送孩子的父母非常多,有的已经和孩子抱在一起哭起来了。

    对于下乡插队,不是每个人都像陈媛这样,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和坚定的信念的。

    车上,陈媛和同学会合以后,看着追着车跑的家人们,用力挥了挥手,眼泪也湿润了眼眶。

    “媛媛,你干嘛非要选这么一个偏远的地方呀?”

    “以三哥的能力,完全可以让你留在城里的。”

    陈媛的同学,好闺蜜童倩倩,这次和她一起下乡,还有一位男同学李放。

    “哟,三哥三哥的,叫的可真亲密呀!”

    “倩倩,我劝你一句,他真的不适合你……”

    自己这闺蜜的心思,陈媛从头到尾都知道。

    从前,她还不知天高地厚的掺合,想要撮合两人呢,后来知道自己那么多“嫂子”以后,就没这心思了。

    “你瞎说什么呢!”

    童倩倩不好意思起来,她觉得自己很有希望呢,因为,她和陈平安之间有自己的小秘密。

    之所以和陈媛选择同一个地方下乡,就是因为和陈平安暗中约定了,好好照顾他妹妹。

    看闺蜜这不听劝的样子,陈媛只能摇摇头了,三哥的秘密她是不能告诉别人的。

    “倩倩,你说这些可就没有觉悟了!”

    “咱们都是有为青年,到了乡下肯定也大有作为!”

    “到时候,咱们一定能超越三哥!”

    李放插话道,童倩倩这么高看陈平安,他是不服的。

    他认为陈平安也没什么,自己未来肯定能超越他!

    李放做这一切,并不是嫉妒陈平安,而是想要在陈媛面前证明自己。

    他喜欢陈媛,是自己主动要求跟陈媛一起下乡的,想着近水楼台先得月呢。

    陈媛也看出李放的心思了,就算大有作为,能超越他三哥?想想陈平安那个洞天福地,陈媛觉得,完全没可能!

    “李放,你就算了吧!”

    童倩倩对李放完全不看好。

    她都看不上李放,更别说陈媛了。

    “吵什么,咱们以后得相互扶持才行。”

    陈媛懂得团结的重要性,身边这两个人,对她来说,都是能够信任的,团结起来更有力量。

    他们这次下乡的目的地,是南方地区,也是陈媛跟三哥商量之后的结果……

    上山下乡的运动,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下乡是“农场模式”,而且是自愿的,有统一的安排,采用军事化管理,国家会对农场进行帮助。

    而这次的上山下乡,模式已经变了,使用的是插队模式。

    就是一个城市里的知识青年,注销城市户口去农村当农民,扎根农村,还能不能再回城里,谁也不知道。

    一般来说,下乡插队有三条路可选。

    一是回原籍。

    很多城里的居民,往上一代,都是农村的,再回原籍农村,那就非常好安置了。

    而是投靠亲友。

    有农村的亲戚或者朋友,最好就是在附近的城里周边的,也能相互照应,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是集体插队。

    就是熟悉的知青们,扎堆一起,选择一个地方去插队。

    陈媛和她的同学们,选择的就是第三种集体插队的模式,而且选择的还是偏远的南方。

    做了几天几夜的火车,然后又转汽车,转驴车,一到村子里,他们就傻眼了。

    第一个问题,还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就出现了。

    在城市里,遇到一些有些文化的人,人家说话他们还能听懂。

    到了村里,很多人根本没上过学,张嘴就是叽里呱啦的一阵说,他们根本听不懂……

    “媛媛,这可怎么办,都听不懂人家说什么……”

    拿着下乡证,公社的人直接就把他们安排到一个叫做三寨村的地方,老支书明显没有学问,叽里呱啦的操着乡音,让一帮知青傻眼了。

    陈媛心中一动,摸了摸揣在身上的古玉,飞出一个女鬼……

    “大家听我说!”

    “这位老支书说,他可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了!以后,大家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老支书!”

    “老支书还说,村里条件有限,只能勉强给大家安排个住的地方!”

    “他希望大家以后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客服困难!”

    陈媛站了出来,帮着老支书翻译了他那一口难懂的乡音。

    有了沟通,很多事情就好解决了。

    而陈媛,因为她的表现,也得到了很多下乡知青的拥护。

    一群知青,来自五湖四海的,想要扎根乡下生活,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乡下农活,他们也不会,还得慢慢学,在没有自立的能力之前,他们吃饭的问题,还得在老乡家解决。

    但是,也没有白吃人家老乡饭的道理,谁家的粮食,都金贵的很。

    所以,知青们第一步要干的活,就是帮老乡家里挑水、劈柴、洗衣服等等,然后一边跟着生产队去学农活。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陈媛也感觉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更别说,那些没有准备的知青们了。

    路上,他们还憧憬着,能用自己脑海中的知识,帮助老乡们改变农村的生活呢,结果发现自己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这就是现实给这些满脑子梦想的知青们上的第一课。

    俗话说的好,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很多知青在老乡家吃饭的时候,难免要看人脸色。

    尤其是一些女知青,遇到一些色起了色心的家伙,更是遭殃。

    尤其是陈媛,遇到好几个村里不怀好意的家伙了,谁让她是这些女知青中最出挑的呢。

    每当这个时候,陈媛都庆幸,三哥给她防身的东西真的是太好用了,吓不死他们!

    当然,坏人哪里都有,但还是好人多。

    在老支书的关怀下,在村里好心村民们的照顾下,这些知青,也开始逐渐在村里扎下根来。

    而陈媛要的,当然不是最简单的,扎根下来,她就满足了。

    在适应下乡生活的这段时间,她把这村子附近都查看了一遍,准备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了。

    陈媛惊喜的发现,这南方的菌子可比北方的多多了!她在山里发现了不少。

    仔细的询问了老支书等有经验的本地人,哪些菌子能食用以后,陈媛开始准备自己的养菌子计划了。

    要养菌子,首先得有地。

    这一个条件,就难倒了她。

    三寨村本来就地少,还要靠山养活,肯定不能把地给她用。

    起码得等她做出了成绩,让村里人看到了好处,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陈媛忽然记起来,在洞天福地中生活的时候,孟彩云跟她说过,她们家用地窖养菌子被他三哥看中的故事……

    四合院里,陈家人还在担心女儿下乡怎么生活呢,完全没想到,他们的女儿,正在享受和复制陈平安的“开挂”人生。

    1969年三月,北部边境,发生流血冲突,全国上下,开始动员,做好战斗准备。

    战争的记忆并不久远,虽然面对的是世界两大霸主之一,但是全国上下一心,并不惧怕。

    这时候,一个伟大领导者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着名的“换家战术”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

    全国上下,积极备战,甚至给群众都下发了防核手册,各个单位和街道,也都纷纷开展防核宣传,可见形势紧张到什么程度。

    “个人防护器材”“物资的准备”“听到警报时的行动”等等宣传,贴满单位的宣传栏和各个巷子。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提出,全国开始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挖防空洞活动。

    四九城作为国家的战略要地,危险更大,全城市都开始紧急行动,开展深挖防空洞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