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土木堡兵棋推演五
杨凡的地图,瑶光处理过,把后世现代的部分都去掉了,然后打印出来的。
“我就喜欢你的地图,看着和真的地形一样。”张世泽赞叹道。
杨凡拿出红蓝铅笔,准备再地图上画敌我行军路线和战斗位置,扎营位置等。
“因为之前三次北伐都获得胜利,年轻的英宗认为,蒙古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另外,也先的不停袭扰,也耗光了朝廷的耐心。朝廷上下,渐渐有了重新和瓦剌人开战的意思。”
“当时,瓦剌人兵分四路,一路数千人入侵甘肃,此将领不知是谁。一路由大汗脱脱不花带领三万人,入侵辽东。剩下两路,一路三万精骑由也先亲领进攻大同。一路由阿喇知院带领攻打宣府。这一路人数不详,估计两三万人。”
杨凡用蓝色铅笔,在地图上画出蒙古人进军路线。蒙古人用蓝色箭头标识。明军用红色标识。
这种地图上作业的方式,让张世泽看的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复盘土木堡之战。
这种方式真是又直观,又清晰,杨凡还在箭头上写下将领名字和人数、时间。看着战场态势一目了然。
“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参将吴浩于猫儿庄(今山西阳高县北一带)迎战瓦剌,迅即兵败战死。”张世泽在地图上指示。
杨凡随即画出两军行军路线,用叉代表战场。随即写道明军全军覆灭。
“七月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员将领各率兵一万赴阳和(今山西阳高西北)防御。紧接着,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左参将石亨等率明军与瓦剌战于阳和。由于太监郭敬从中作梗,致使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奔还逃回大同城内,郭敬躲藏在草丛中才躲过一劫。”
杨凡接着在地图上标识出,双方态势。
“然后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和大臣都急了。于是,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不顾吏部尚书王直等群臣反对,偕同王振率大军御驾亲征。走之前,英宗先立太子,然后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监国。此次出征,诏下两日大军即匆忙集结启程,各项准备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乱。”
杨凡不解的问道:“二十万人啊,两天连粮草都准备不齐全吧。就这么出发了。”
张世泽耸耸肩,表示就是这样出发的。
杨凡也是日了狗了。这他妈的还能比这更不靠谱吗。
张世泽苦笑道:“这你就受不了了,还有更不靠谱的呢。正统时,侯伯勋贵人,其中从未上过战场的为人,已超过了一半。人乃从英宗亲征之人。死于此役的共人,其中未上过战场的为人,可见这一支亲征的队伍,军事素质有多么差劲。”
“我仔细研究过这两类人员的组成,上过战场、威名赫赫的,如英国公张辅,已是多年未碰弓马的老人。”
“而在外带兵多年的,如陈怀、王贵、顾兴祖之流,却又是兼并土地、私役军士、贪婪无行的兵油子,一打起仗来便庸庸碌碌,一窍不通。”
“而未上过战场的,多半是“勋二代”、“勋三代”,比如袭爵不过几年的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沈荣、遂安伯陈埙等人。他们年轻气盛,仗着祖荫掌管五府事务,顶着侯、伯、都督的光环,其实全部不懂战争,毫无军事能力。”
“张辅应该懂军事吧,他一生南征北战,虽然此时年纪大了,但是总算是老将吧。”杨凡不解的问道。
张世泽有些尴尬,但是还是说道:“他虽然是我的祖先,但就事论事,张辅从来没有和蒙古骑兵作战过。他缺乏和骑兵作战的经验。他在这方面和你比也差得很远呢。”
“其实,如果皇帝带上另外两个人,土木堡就算败了,至少也能全军退回来。不至于造成灾难性后果。”
杨凡问道:“这两人是谁。”
“明军少有的两员大将陈懋和王骥。成祖即位为后,陈懋镇守西北,参与了明军的北伐作战,是朱棣北征军的先锋,对抗蒙古骑兵经验丰富。”
“王骥是我朝最著名的领军文臣之一。他历年一共斩首敌人级。他的斩首数字是王阳明的三倍以上,质量上也超出后辈王阳明。王骥指挥了正统三年的亦集乃之战,也就是英宗朝第一次北伐。斩首数字虽然不多,却俘获了鞑靼贵族多人,将鞑靼的领导层几乎一锅端。可见他的厉害程度。”
杨凡问道:“这么仓促的出兵,后来情况如何。”
“出兵路线就是我们现在的行军路线。只不过我们是从宣府的张家口出塞,走草原去归化城。他们当初是经宣府去大同。”
杨凡把英宗的行军路线标识好。然后问道:“我听说,他们到了大同附近找不到蒙古人,后来御马监太监宁喜说得到情报,说是瓦剌人在大同城下做了埋伏,准备伏击大军。鼓动英宗撤退。”
张世泽说道:“是的,当时天气突变,大风暴雨,道路泥泞,车马陷入泥坑。行路异常艰难。官兵都被淋湿,苦不堪言。纷纷叫嚷着要求撤退。于是大军撤退。”
杨凡道:“我听说当时王振的家乡蔚县在大同去紫荆关的路上,他想带着皇帝去家乡炫耀,所以要求走紫荆关这条路。半路上,他又想到,大军可能会踩坏他们家的禾苗,又要求返回大同,走来时的那条路,从居庸关回京。结果半路被也先追上了。”
张世泽笑着说:“告诉你一个只有我家人才知道的秘密。这是我家的家丁逃回来说的。”
“什么秘密。”
“这些都是埋汰王振,用你的话说,王振是英宗的背锅侠。所有英宗做的错事,后来都栽到他的头上了。这叫为尊者讳。”
“其实出兵就是英宗的主意,和王振无关。这么着急的出兵也是英宗少年人心性造成的。他那时年轻,是个急性子。至于撤退的路线,从大同走蔚县,到紫荆关入内地是正确的。这条路宽阔好走,而且距离还近。”
“不像咱们走的这条路都是山路。曲折狭窄,通过困难。要是真的这样一路走回来,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的。就没有土木堡之败了。”
杨凡问道:“那改道是谁的主意。”
.
“我就喜欢你的地图,看着和真的地形一样。”张世泽赞叹道。
杨凡拿出红蓝铅笔,准备再地图上画敌我行军路线和战斗位置,扎营位置等。
“因为之前三次北伐都获得胜利,年轻的英宗认为,蒙古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另外,也先的不停袭扰,也耗光了朝廷的耐心。朝廷上下,渐渐有了重新和瓦剌人开战的意思。”
“当时,瓦剌人兵分四路,一路数千人入侵甘肃,此将领不知是谁。一路由大汗脱脱不花带领三万人,入侵辽东。剩下两路,一路三万精骑由也先亲领进攻大同。一路由阿喇知院带领攻打宣府。这一路人数不详,估计两三万人。”
杨凡用蓝色铅笔,在地图上画出蒙古人进军路线。蒙古人用蓝色箭头标识。明军用红色标识。
这种地图上作业的方式,让张世泽看的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样来复盘土木堡之战。
这种方式真是又直观,又清晰,杨凡还在箭头上写下将领名字和人数、时间。看着战场态势一目了然。
“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参将吴浩于猫儿庄(今山西阳高县北一带)迎战瓦剌,迅即兵败战死。”张世泽在地图上指示。
杨凡随即画出两军行军路线,用叉代表战场。随即写道明军全军覆灭。
“七月十五日,大同总督宋瑛、驸马都尉井源、总兵官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四员将领各率兵一万赴阳和(今山西阳高西北)防御。紧接着,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左参将石亨等率明军与瓦剌战于阳和。由于太监郭敬从中作梗,致使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奔还逃回大同城内,郭敬躲藏在草丛中才躲过一劫。”
杨凡接着在地图上标识出,双方态势。
“然后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和大臣都急了。于是,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明英宗不顾吏部尚书王直等群臣反对,偕同王振率大军御驾亲征。走之前,英宗先立太子,然后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监国。此次出征,诏下两日大军即匆忙集结启程,各项准备均不足,上下一片混乱。”
杨凡不解的问道:“二十万人啊,两天连粮草都准备不齐全吧。就这么出发了。”
张世泽耸耸肩,表示就是这样出发的。
杨凡也是日了狗了。这他妈的还能比这更不靠谱吗。
张世泽苦笑道:“这你就受不了了,还有更不靠谱的呢。正统时,侯伯勋贵人,其中从未上过战场的为人,已超过了一半。人乃从英宗亲征之人。死于此役的共人,其中未上过战场的为人,可见这一支亲征的队伍,军事素质有多么差劲。”
“我仔细研究过这两类人员的组成,上过战场、威名赫赫的,如英国公张辅,已是多年未碰弓马的老人。”
“而在外带兵多年的,如陈怀、王贵、顾兴祖之流,却又是兼并土地、私役军士、贪婪无行的兵油子,一打起仗来便庸庸碌碌,一窍不通。”
“而未上过战场的,多半是“勋二代”、“勋三代”,比如袭爵不过几年的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沈荣、遂安伯陈埙等人。他们年轻气盛,仗着祖荫掌管五府事务,顶着侯、伯、都督的光环,其实全部不懂战争,毫无军事能力。”
“张辅应该懂军事吧,他一生南征北战,虽然此时年纪大了,但是总算是老将吧。”杨凡不解的问道。
张世泽有些尴尬,但是还是说道:“他虽然是我的祖先,但就事论事,张辅从来没有和蒙古骑兵作战过。他缺乏和骑兵作战的经验。他在这方面和你比也差得很远呢。”
“其实,如果皇帝带上另外两个人,土木堡就算败了,至少也能全军退回来。不至于造成灾难性后果。”
杨凡问道:“这两人是谁。”
“明军少有的两员大将陈懋和王骥。成祖即位为后,陈懋镇守西北,参与了明军的北伐作战,是朱棣北征军的先锋,对抗蒙古骑兵经验丰富。”
“王骥是我朝最著名的领军文臣之一。他历年一共斩首敌人级。他的斩首数字是王阳明的三倍以上,质量上也超出后辈王阳明。王骥指挥了正统三年的亦集乃之战,也就是英宗朝第一次北伐。斩首数字虽然不多,却俘获了鞑靼贵族多人,将鞑靼的领导层几乎一锅端。可见他的厉害程度。”
杨凡问道:“这么仓促的出兵,后来情况如何。”
“出兵路线就是我们现在的行军路线。只不过我们是从宣府的张家口出塞,走草原去归化城。他们当初是经宣府去大同。”
杨凡把英宗的行军路线标识好。然后问道:“我听说,他们到了大同附近找不到蒙古人,后来御马监太监宁喜说得到情报,说是瓦剌人在大同城下做了埋伏,准备伏击大军。鼓动英宗撤退。”
张世泽说道:“是的,当时天气突变,大风暴雨,道路泥泞,车马陷入泥坑。行路异常艰难。官兵都被淋湿,苦不堪言。纷纷叫嚷着要求撤退。于是大军撤退。”
杨凡道:“我听说当时王振的家乡蔚县在大同去紫荆关的路上,他想带着皇帝去家乡炫耀,所以要求走紫荆关这条路。半路上,他又想到,大军可能会踩坏他们家的禾苗,又要求返回大同,走来时的那条路,从居庸关回京。结果半路被也先追上了。”
张世泽笑着说:“告诉你一个只有我家人才知道的秘密。这是我家的家丁逃回来说的。”
“什么秘密。”
“这些都是埋汰王振,用你的话说,王振是英宗的背锅侠。所有英宗做的错事,后来都栽到他的头上了。这叫为尊者讳。”
“其实出兵就是英宗的主意,和王振无关。这么着急的出兵也是英宗少年人心性造成的。他那时年轻,是个急性子。至于撤退的路线,从大同走蔚县,到紫荆关入内地是正确的。这条路宽阔好走,而且距离还近。”
“不像咱们走的这条路都是山路。曲折狭窄,通过困难。要是真的这样一路走回来,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的。就没有土木堡之败了。”
杨凡问道:“那改道是谁的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