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前往崇明
除此之外,定海岛中的原住民,虽然大部分被倭寇带走,但还有数万百姓躲在深山中,他们也陆续的从深山中出来了。
江凡准备将整个定海岛占据,再留下驻军把守,不能给倭寇任何再来夺定海岛的机会。
甚至,他还准备从内陆迁移一部分百姓来定海岛。要知道放在前世,这种岛可是至关重要之地,而且,岛上的物产丰富。
只要开通岛与陆地的联系,岛上的百姓将会越来越富有,而且,定海岛本身就可以自给自足。可不能留给倭寇。
这也是为什么在知道倭寇进攻甬宁府之后,他不得不出兵的原因。大军很快就登上了定海岛。
二万大军分成了二十股散了出去。整个定海岛也在短时间内,被江凡所带的大军占领。
整个岛屿中,倭寇残留的人约万人,分布于岑山附近。而岛中的原住民,也约有五万人。
当听说了燕军过来,岛上的百姓有些麻木,没有欢喜的表情,反而还有些惶恐和不安。甚至有不少百姓夜间偷偷的逃回了山林中。
当然,也有一部分则是留了下来,他们多少对燕军抱了一丝希望。
不管怎么说,这是朝廷的大军,即使他们生活在岛上,朝廷并没在岛上建立行政机构。可他们也会经常从岛上来到甬宁府。
知道大燕的存在,也知道自己是属于大燕。不过,他们是被倭寇给祸害怕了,也怕燕军会像倭寇一般的伤害他们。
好在,江凡治军严格,燕军在各处重要之地建起了基地和军营,并让人在其中一处村镇建立了官衙。
燕军不仅没有骚扰百姓,还出工钱和物资请百姓帮忙干活。
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也让整个定海岛的百姓对燕军和朝廷多了几分信心。
百姓也慢慢了解到是燕军将倭寇赶走,并给了他们安宁的生活环境,岛上的百姓对燕军和朝廷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大。
江凡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整个定海岛给稳定了下来,而他所带过来的二万新军,也留了一万驻守在了定海岛的各处。
而随着这一个月的时间,各地的船厂又有各五船巨船开始在建造。
估计全部建成,最少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这还是因为倭寇抓的船工够多的原因,不然,建造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江凡手下的战船算起来,也达到了六十船,这样数目的战船,暂时够用了。
等到后面三十艘战船彻底建成后,江凡决定将造船厂开始对外开放,给百姓们建造私船。
与此同时,江凡则是准备前往崇明岛去寻找崇明盗,想要将倭寇彻底消灭,江凡可不觉得凭着自己新训练出来的海军就可以做到。
即使是他招募了沿海的众多渔民,也知道了一些沿海的地形地势。可跟那些常年生存在海上的海盗来比,渔民还是要差上许多的。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江凡想要收服崇明盗,让他们成为海军的一分子,这样的话,面对着灭倭国的旅程,有这样一帮熟悉海域的人,会少很多麻烦。
两艘战船朝着定海岛方向沿海而上,开向了上方的崇明岛方向。再往上的话,就是逼近北蛮之地了。
崇明盗一般都是活动在定海岛以上,有时间也会在定海岛周围活动。他们平时会劫掠一些商船。
大燕的对海贸易之前并不发达,不过,民间的对海贸易却是十分发达的,不仅是大燕,甚至是之前的大西朝民间也有对海贸易。
就连北蛮之地的几个国家,也会进行对海贸易,哪怕是再往里的国家,也会跟海边的一些海商建立合作,一起进行对海贸易。
崇明盗虽然在海上劫海商的船,但他们大部分都是只求财,不会害命,哪怕是求财也是适可而止,不会竭泽而渔!
甚至若是有海商求上他们护航,他们还会成为海上的保镖,护送各地的海商南下。
说起来,崇明盗更像是保镖,大部分过路的海商有的给些过路费,有的则是请他们护送一段路。
特别是倭寇横行的这几年,崇明盗几乎是成了一众海商最佳的选择。一开始崇明盗还跟倭寇有过几次冲突。
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倭寇倒也很少劫掠崇明盗保护的商船,有人说是崇明盗投靠了倭寇。
不过,江凡倒是觉得崇明盗跟倭寇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和协议的可能性更大。每一个地方想要生存下来,都不容易。
崇明盗跟倭寇之间若是一直处在争斗中,对崇明盗来说,并不是好事,断了生存的财路不说,还会损失惨重。
而倭寇同样也有损失,对倭寇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倭寇若是有野心的话,就不可能会像真的盗贼一样,断了海路上的利益。
准确来说,在海上讨生活的海盗,像将商船给杀光抢光的,几乎很少。除非是有足够的利益让他们生起贪心。
不然,最多就是收些过路费。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
江凡的两艘巨船来到了崇明岛附近,这里有一些的海外岛屿,有大有小。江凡的巨船出现在这片海域没多久,就有标着崇明盗的战船迎了过来。
总共六艘战船,大小不一。大的长约二十五六丈、宽约十丈不到。小的也有十五六丈,宽六七丈的样子。
六艘战船呈半包围之势,慢慢将两艘巨船给围了起来,相隔约百丈。
江凡看着崇明盗的战船,皱了皱眉。跟在身旁的庆于城和庆绫秀兄妹则是显得有些兴奋。
他们兄妹生在南越,并没有出过海,更没有见过海上发生的海战。
虽然,他们知道江凡是过来谈事的,打起来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对眼前的情况充满了好奇。
就在这时,对面最大那艘战船上,有人正在挥动旗帜。
看到对面的旗帜,战船这边顿时就有懂旗语在翻译着对面战船上的旗语。
这一套旗语是很早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为的是方便各船之间的交流,甚至是渔民之间,也有不少懂旗帜的人。
毕竟,海上双方的距离较远,靠喊话根本就听不清,海风和距离,让声音传递不畅。
江凡准备将整个定海岛占据,再留下驻军把守,不能给倭寇任何再来夺定海岛的机会。
甚至,他还准备从内陆迁移一部分百姓来定海岛。要知道放在前世,这种岛可是至关重要之地,而且,岛上的物产丰富。
只要开通岛与陆地的联系,岛上的百姓将会越来越富有,而且,定海岛本身就可以自给自足。可不能留给倭寇。
这也是为什么在知道倭寇进攻甬宁府之后,他不得不出兵的原因。大军很快就登上了定海岛。
二万大军分成了二十股散了出去。整个定海岛也在短时间内,被江凡所带的大军占领。
整个岛屿中,倭寇残留的人约万人,分布于岑山附近。而岛中的原住民,也约有五万人。
当听说了燕军过来,岛上的百姓有些麻木,没有欢喜的表情,反而还有些惶恐和不安。甚至有不少百姓夜间偷偷的逃回了山林中。
当然,也有一部分则是留了下来,他们多少对燕军抱了一丝希望。
不管怎么说,这是朝廷的大军,即使他们生活在岛上,朝廷并没在岛上建立行政机构。可他们也会经常从岛上来到甬宁府。
知道大燕的存在,也知道自己是属于大燕。不过,他们是被倭寇给祸害怕了,也怕燕军会像倭寇一般的伤害他们。
好在,江凡治军严格,燕军在各处重要之地建起了基地和军营,并让人在其中一处村镇建立了官衙。
燕军不仅没有骚扰百姓,还出工钱和物资请百姓帮忙干活。
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也让整个定海岛的百姓对燕军和朝廷多了几分信心。
百姓也慢慢了解到是燕军将倭寇赶走,并给了他们安宁的生活环境,岛上的百姓对燕军和朝廷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大。
江凡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整个定海岛给稳定了下来,而他所带过来的二万新军,也留了一万驻守在了定海岛的各处。
而随着这一个月的时间,各地的船厂又有各五船巨船开始在建造。
估计全部建成,最少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这还是因为倭寇抓的船工够多的原因,不然,建造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江凡手下的战船算起来,也达到了六十船,这样数目的战船,暂时够用了。
等到后面三十艘战船彻底建成后,江凡决定将造船厂开始对外开放,给百姓们建造私船。
与此同时,江凡则是准备前往崇明岛去寻找崇明盗,想要将倭寇彻底消灭,江凡可不觉得凭着自己新训练出来的海军就可以做到。
即使是他招募了沿海的众多渔民,也知道了一些沿海的地形地势。可跟那些常年生存在海上的海盗来比,渔民还是要差上许多的。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江凡想要收服崇明盗,让他们成为海军的一分子,这样的话,面对着灭倭国的旅程,有这样一帮熟悉海域的人,会少很多麻烦。
两艘战船朝着定海岛方向沿海而上,开向了上方的崇明岛方向。再往上的话,就是逼近北蛮之地了。
崇明盗一般都是活动在定海岛以上,有时间也会在定海岛周围活动。他们平时会劫掠一些商船。
大燕的对海贸易之前并不发达,不过,民间的对海贸易却是十分发达的,不仅是大燕,甚至是之前的大西朝民间也有对海贸易。
就连北蛮之地的几个国家,也会进行对海贸易,哪怕是再往里的国家,也会跟海边的一些海商建立合作,一起进行对海贸易。
崇明盗虽然在海上劫海商的船,但他们大部分都是只求财,不会害命,哪怕是求财也是适可而止,不会竭泽而渔!
甚至若是有海商求上他们护航,他们还会成为海上的保镖,护送各地的海商南下。
说起来,崇明盗更像是保镖,大部分过路的海商有的给些过路费,有的则是请他们护送一段路。
特别是倭寇横行的这几年,崇明盗几乎是成了一众海商最佳的选择。一开始崇明盗还跟倭寇有过几次冲突。
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倭寇倒也很少劫掠崇明盗保护的商船,有人说是崇明盗投靠了倭寇。
不过,江凡倒是觉得崇明盗跟倭寇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和协议的可能性更大。每一个地方想要生存下来,都不容易。
崇明盗跟倭寇之间若是一直处在争斗中,对崇明盗来说,并不是好事,断了生存的财路不说,还会损失惨重。
而倭寇同样也有损失,对倭寇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倭寇若是有野心的话,就不可能会像真的盗贼一样,断了海路上的利益。
准确来说,在海上讨生活的海盗,像将商船给杀光抢光的,几乎很少。除非是有足够的利益让他们生起贪心。
不然,最多就是收些过路费。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
江凡的两艘巨船来到了崇明岛附近,这里有一些的海外岛屿,有大有小。江凡的巨船出现在这片海域没多久,就有标着崇明盗的战船迎了过来。
总共六艘战船,大小不一。大的长约二十五六丈、宽约十丈不到。小的也有十五六丈,宽六七丈的样子。
六艘战船呈半包围之势,慢慢将两艘巨船给围了起来,相隔约百丈。
江凡看着崇明盗的战船,皱了皱眉。跟在身旁的庆于城和庆绫秀兄妹则是显得有些兴奋。
他们兄妹生在南越,并没有出过海,更没有见过海上发生的海战。
虽然,他们知道江凡是过来谈事的,打起来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对眼前的情况充满了好奇。
就在这时,对面最大那艘战船上,有人正在挥动旗帜。
看到对面的旗帜,战船这边顿时就有懂旗语在翻译着对面战船上的旗语。
这一套旗语是很早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为的是方便各船之间的交流,甚至是渔民之间,也有不少懂旗帜的人。
毕竟,海上双方的距离较远,靠喊话根本就听不清,海风和距离,让声音传递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