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严嵩邀宠
“既如此,那便再看吧......”
嘉靖帝恋恋不舍地将青藤符纸亲自交到陶仲文手中,只觉得这李默属实扫兴。
青词难作,绝佳青词更是难得。
李默所言,明褒实贬,意指袁炜此作,实乃离题万丈。
但细究起来,也难免有吹毛求疵之嫌。
都是拍马屁,提前在他寿诞之前拍一拍又怎么了?
道场的交锋,不多时便传到了法坛之上不少翰林们的耳中。
几位翰林听闻袁炜所作青词,顿时为之一怔,旋即便默默撕掉了自己的亲笔。
若无珠玉在前,他们所作的青词,倒也可堪卒读,此时再去看,便只觉如白开水般寡淡无味。
即便是李春芳等人,听了袁炜的青词,都不由得眉头深皱,大感棘手。
好在,掌院大人的离题之说,倒是让他们凭空生出了几分把握,若不然,此间怕是唯有袁炜一枝独秀矣。
如果说其余翰林还能平心静气的话,刚刚被搅了好事的袁炜,可谓是怒火中烧,面上青一阵红一阵。
“李默老匹夫,我必不与你干休!”
袁炜手上猛一攥拳,心中所剩不多的香火情,立时已经荡然无存,对于投靠严党的想法,更是迅速壮大。
范进自然也从道士口中听到了袁炜所作,同样倍感棘手。
如此青词,不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起码放眼大明朝,绝对是不可多得之作,位列最顶尖的那一批。
即便范进依仗大脑过载,也很难说就有稳胜的把握。
这般想着,对待接下来的两副对联一份青词,便愈发上心,愈发地行云流水起来。
写完斋醮对联之后,范进又将三副对联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并无错漏,这才心下稍松。
并非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如此大事,半点纰漏也出不得。
早年间就曾有过一桩旧事,一位翰林在给嘉靖帝抄录青词的时候,由于疏忽大意,出现了错别字。
原也不是什么大事,结果焚烧青词,完成斋醮之后,嘉靖帝满怀希望地询问当时负责斋醮的天师,青词是否已经上达天庭?
天师却是摇头,继而指出青词中的一个错别字,并以此为由,转述天上灵官拒绝通禀之意。
听闻此事,嘉靖帝勃然大怒,当即大发雷霆,命人将那位负责抄录青词的翰林打得皮开肉绽,险些丧命。
自此以后,对于斋醮青词一事,翰林上下可谓是无比重视,唯恐步了那位翰林前辈的后尘。
与斋醮对联相比,斋醮青词无疑要难上许多。
范进作完三幅对联,并没有选择一鼓作气,反而是先休息了片刻,继而才将一张稍大些的青藤纸铺开,用镇纸压上,这才将双手拢在袖中,细细思索起来。
青词,又名绿章,始于故唐,然有明一朝,自嘉靖帝开始大行其道。
纵观嘉靖帝一生,看似身处深宫帷幕,与世无争,数十年不见朝臣,然而这位道君皇帝,却从来都不是与世无争的性子。
否则,也断然不会出现大礼议事件,凭借一人之力,舌战文武百官,继而大获全胜的局面。
可以说,嘉靖帝这一生,都在争。
无论是争考,还是争帝、争皇、争庙,终其一生,争的无非就是胜天半子。
崇道修仙并非是单纯的爱好,而是手段,嘉靖帝追求的是长生,追求的是永永远远当一个至高无上的长生久视的皇帝。
嘉靖帝从未因为修仙,就放弃了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掌控......
想通了其中关窍,范进当即取了支毛笔,饱蘸金粉,将脑海中的娟娟小字,尽皆倾注于笔下。
“伏惟圣天子继位,二十有七载,明饬庶治,协和兆民,夙设灵坛,以崇庙祀......”
写完这篇青词,范进总算是松了口气,活动了下有些发酸的手腕,当即便让开了位置。
见此,左右两位道士齐步上前,脚踏罡斗步,连连掐诀念咒:“香气沉沉应乾坤,燃起清香透天门,金鸟奔走如云箭,玉兔光辉似车轮,南辰北斗满天照,五色彩云闹纷纷。紫微宫中开圣殿,飞玄真君请神仙,千里路途香筵请,飞云走马降来临......”
待两位道士掐诀念咒完毕,遂又将对联和青词逐一张贴在法坛之上,这才擦了擦额头上的热汗,看向范进道:“有劳范大人了,如今诸事已毕,接下来就交给我们吧。”
范进会意,微微拱手,旋即便缓步下了法坛。
此时,其余翰林大多也已经相继下了法坛,云集在道场之上。
一众人依照班列位次站立,并不多言语,只是静静候着。
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是道士们的表演时间。
嘉靖帝在陶仲文的提醒下,正跟随陶天师进行净手仪式,准备进行一系列繁杂冗长的斋醮事宜,忽的听得有小黄门来报,说是严首辅觐见。
“惟中怎么来了?”嘉靖帝挑了挑眉,旋即说道:“快传!”
随着一道老迈的身影缓步踏入此间,嘉靖帝又忙吩咐人赐座。
“谢陛下!”严嵩执意谢恩,这才拖着腐朽的身体颤颤巍巍落座。
嘉靖帝心有疑惑,遂道:“惟中,你怎么来了?”
“陛下举行端午斋醮,老夫岂能不来看看?”
严嵩轻咳了两下,旋即道:“近日,老夫偶得一份青词,特来献给陛下。”
说着,自袖中取出一份誊写好的青词,交付到黄锦手中,继而呈送给嘉靖帝御览。
嘉靖帝接过,看了看,先是点头,继而摇头,犹豫着说道:“惟中,这青词不是你所作吧?”
严嵩忙道:“圣名无过陛下,此乃老夫小婿所作,老臣观之,似有几分可取之处,特来请陛下斧正。”
小欧阳所作?
嘉靖帝掂了掂青词,也不拆穿,点头说道:“这份青词,倒也是极好的,惟中有心了,难得你还记挂着朕。”
说着,交给陶天师,吩咐道:“待会儿,连同这份青词,一同焚烧,充入斋醮祭祀之列。”
嘉靖帝恋恋不舍地将青藤符纸亲自交到陶仲文手中,只觉得这李默属实扫兴。
青词难作,绝佳青词更是难得。
李默所言,明褒实贬,意指袁炜此作,实乃离题万丈。
但细究起来,也难免有吹毛求疵之嫌。
都是拍马屁,提前在他寿诞之前拍一拍又怎么了?
道场的交锋,不多时便传到了法坛之上不少翰林们的耳中。
几位翰林听闻袁炜所作青词,顿时为之一怔,旋即便默默撕掉了自己的亲笔。
若无珠玉在前,他们所作的青词,倒也可堪卒读,此时再去看,便只觉如白开水般寡淡无味。
即便是李春芳等人,听了袁炜的青词,都不由得眉头深皱,大感棘手。
好在,掌院大人的离题之说,倒是让他们凭空生出了几分把握,若不然,此间怕是唯有袁炜一枝独秀矣。
如果说其余翰林还能平心静气的话,刚刚被搅了好事的袁炜,可谓是怒火中烧,面上青一阵红一阵。
“李默老匹夫,我必不与你干休!”
袁炜手上猛一攥拳,心中所剩不多的香火情,立时已经荡然无存,对于投靠严党的想法,更是迅速壮大。
范进自然也从道士口中听到了袁炜所作,同样倍感棘手。
如此青词,不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起码放眼大明朝,绝对是不可多得之作,位列最顶尖的那一批。
即便范进依仗大脑过载,也很难说就有稳胜的把握。
这般想着,对待接下来的两副对联一份青词,便愈发上心,愈发地行云流水起来。
写完斋醮对联之后,范进又将三副对联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并无错漏,这才心下稍松。
并非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如此大事,半点纰漏也出不得。
早年间就曾有过一桩旧事,一位翰林在给嘉靖帝抄录青词的时候,由于疏忽大意,出现了错别字。
原也不是什么大事,结果焚烧青词,完成斋醮之后,嘉靖帝满怀希望地询问当时负责斋醮的天师,青词是否已经上达天庭?
天师却是摇头,继而指出青词中的一个错别字,并以此为由,转述天上灵官拒绝通禀之意。
听闻此事,嘉靖帝勃然大怒,当即大发雷霆,命人将那位负责抄录青词的翰林打得皮开肉绽,险些丧命。
自此以后,对于斋醮青词一事,翰林上下可谓是无比重视,唯恐步了那位翰林前辈的后尘。
与斋醮对联相比,斋醮青词无疑要难上许多。
范进作完三幅对联,并没有选择一鼓作气,反而是先休息了片刻,继而才将一张稍大些的青藤纸铺开,用镇纸压上,这才将双手拢在袖中,细细思索起来。
青词,又名绿章,始于故唐,然有明一朝,自嘉靖帝开始大行其道。
纵观嘉靖帝一生,看似身处深宫帷幕,与世无争,数十年不见朝臣,然而这位道君皇帝,却从来都不是与世无争的性子。
否则,也断然不会出现大礼议事件,凭借一人之力,舌战文武百官,继而大获全胜的局面。
可以说,嘉靖帝这一生,都在争。
无论是争考,还是争帝、争皇、争庙,终其一生,争的无非就是胜天半子。
崇道修仙并非是单纯的爱好,而是手段,嘉靖帝追求的是长生,追求的是永永远远当一个至高无上的长生久视的皇帝。
嘉靖帝从未因为修仙,就放弃了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掌控......
想通了其中关窍,范进当即取了支毛笔,饱蘸金粉,将脑海中的娟娟小字,尽皆倾注于笔下。
“伏惟圣天子继位,二十有七载,明饬庶治,协和兆民,夙设灵坛,以崇庙祀......”
写完这篇青词,范进总算是松了口气,活动了下有些发酸的手腕,当即便让开了位置。
见此,左右两位道士齐步上前,脚踏罡斗步,连连掐诀念咒:“香气沉沉应乾坤,燃起清香透天门,金鸟奔走如云箭,玉兔光辉似车轮,南辰北斗满天照,五色彩云闹纷纷。紫微宫中开圣殿,飞玄真君请神仙,千里路途香筵请,飞云走马降来临......”
待两位道士掐诀念咒完毕,遂又将对联和青词逐一张贴在法坛之上,这才擦了擦额头上的热汗,看向范进道:“有劳范大人了,如今诸事已毕,接下来就交给我们吧。”
范进会意,微微拱手,旋即便缓步下了法坛。
此时,其余翰林大多也已经相继下了法坛,云集在道场之上。
一众人依照班列位次站立,并不多言语,只是静静候着。
他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是道士们的表演时间。
嘉靖帝在陶仲文的提醒下,正跟随陶天师进行净手仪式,准备进行一系列繁杂冗长的斋醮事宜,忽的听得有小黄门来报,说是严首辅觐见。
“惟中怎么来了?”嘉靖帝挑了挑眉,旋即说道:“快传!”
随着一道老迈的身影缓步踏入此间,嘉靖帝又忙吩咐人赐座。
“谢陛下!”严嵩执意谢恩,这才拖着腐朽的身体颤颤巍巍落座。
嘉靖帝心有疑惑,遂道:“惟中,你怎么来了?”
“陛下举行端午斋醮,老夫岂能不来看看?”
严嵩轻咳了两下,旋即道:“近日,老夫偶得一份青词,特来献给陛下。”
说着,自袖中取出一份誊写好的青词,交付到黄锦手中,继而呈送给嘉靖帝御览。
嘉靖帝接过,看了看,先是点头,继而摇头,犹豫着说道:“惟中,这青词不是你所作吧?”
严嵩忙道:“圣名无过陛下,此乃老夫小婿所作,老臣观之,似有几分可取之处,特来请陛下斧正。”
小欧阳所作?
嘉靖帝掂了掂青词,也不拆穿,点头说道:“这份青词,倒也是极好的,惟中有心了,难得你还记挂着朕。”
说着,交给陶天师,吩咐道:“待会儿,连同这份青词,一同焚烧,充入斋醮祭祀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