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代郡新太守

    因为,把卫青成为代郡新太守的事情和前段时间里朝廷中,前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倒台,还有后面一系列人事变动联系在一起分析。

    那这件事情,便绝对不简单!

    元光二年三月,到元光二年五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长安的中枢朝廷,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人事变动。

    做了好些年御史大夫的韩安国,突然之间就倒台了。

    三公的位置,就此出现了空缺。

    朝堂之上,各党互不相让,几次朝议都是争得不可开交。

    然而,这一次党争的胜利,却属于一直十分低调的帝党。

    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九卿之一的大行令,全都属于帝党。

    一些政治上,很聪明的家伙,很快便根据手头上有限的消息,得出了一个十分接近事实的结论。

    说不定就是因为帝党在朝堂上的全面胜利,所以代郡太守的位置,也就跟着落在了卫青的身上。

    不过这些官场上的聪明人,在感慨卫青那无逆天好运的同时,也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

    边疆地区的太守,哪里是那么好当的?

    且不说从小就是匈奴出身的卫青,有没有治理一郡民政的经验和能力…

    也不说,草原方面,匈奴人的威胁…

    就是眼下,那几十万张等着吃饭的嘴,也让卫青这个毛头小子,愁到脑袋上的头发全部掉光。

    因为缺粮的原因,代郡已经快到不可收拾地步的糟糕局面。

    十几个县不是断粮就是即将断粮,要是饥民闹事,或者一个处置不当,激起民变的话…

    嘿嘿,指不定过几个月,就能看见卫青狼狈地下台了。

    人们等着看卫青子的笑话。

    可他们等来的是卫青接任代郡当天所下达的第一道命令。

    “鉴于代郡当前艰难的境况,太守下令,当月,代郡官员不论职务高低,所有官吏,所有假期全部取消。”

    这一道,让不少官员恨得背地里骂爹咒娘的公文,仅仅是个开始。

    紧接着,第二天上午,卫青便下达了他作为代郡太守的第二道命令。

    开放所有州县的军用囤粮库。

    在留足驻军士卒三个月口粮之后,剩余的粮食通通支援地方。

    紧接着,卫青便下达了第三道命令。

    他下令代郡各县官吏即刻统计逃难百姓的人口,清查具体的情况,总集灾后补助,并汇编成册急送代郡城平澜。

    太守府衙,将根据各地报送上来的明细册,而制订方案,调拨钱粮。

    第三道命令结束之后的第四道命令。

    地方官吏除了日常的必要工作之外,还要妥善安抚流民,协助流民重建家园…

    逃难民众返乡的遣送和接待也同时进行,争取不耽误今年的夏种。

    另外,太守府这边,还反复强调,针对这些行动,他们会设立专门的奖惩制度。

    表现好官吏,直接的升官,表现不好的,罢职滚蛋!

    从太守府里传出来的一篇篇的通告命令,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或者说瞠目结舌。

    官吏们在传达并且执行这些命令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新太守的胆大包天,表示佩服。

    释放军粮,改革官制,这可是连上任太守都不敢干的事啊!

    卫青的恣意妄为,也让更多的人坚信,他在太守的位置上,肯定干不长。

    卫青干不长久,那么下一个太守,又会是谁呢?

    看来一时失利的郡丞陶启,倒是更有太守的气度了。

    郡丞陶启一心想要当太守,这次代郡,并不是什么秘密。

    而且,谁都不能否认,他也确实有当太守的资历和能力。

    但是,结果最后坐在太守位置上的,竟然不是他,他肯定会很失望。

    更加气人的事的是,假如新太守,是别的哪位德高望重的文官,或者功勋赫赫的老将,郡丞陶丞也许还会接乖乖受。

    可偏偏新太守,是一个毛头小子,要资历,没资历,要经验,没经验。

    在他的眼中,卫青之所以能成为代郡的太守,完全是因为他的大舅哥是如今的皇帝。

    一想到自己是被关系户顶了位置,这口怨气他怎么也不可能咽得下去。

    哪怕卫青老老实实的,郡丞陶启这边,都会想尽办法,使尽手段让卫青滚蛋。

    更何况现在卫青还在疯狂地折腾。

    在他看来,卫青的这些办法,是来埋葬他自己最好的坟墓。

    所以说,郡丞陶启不仅没有在程序上卡着卫青,反而打开方便之门,甚至公开性地支持卫青的种种行动。

    卫青滚蛋了,代郡太守的位置空出来,他接任太守,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了,他虽然支持卫青的一系列行动,但这也并不代表他会对卫青卑躬屈膝。

    因为,他要在众人的面前,表现出和卫青分庭抗礼的能量来…

    说干就干,郡丞陶启立刻就采取了行动。

    元光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那天,郡丞陶启举行召开演讲的时候,给他捧场,甚至有百余人之多。

    一大群着绯穿青的官吏,依着官职高低和亲疏远近,排着队和郡丞陶启说话。

    要是不知情的人,见到这一幕,说不定还会以为陶启是代郡太守呢。

    这个“隆重场面”,很快就在代郡各地传开了,

    并且在代郡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通过这件事情,卫青和陶启巧两人之间的矛盾,被明明白白地摆在明面上。

    按照官场的规矩,一把手和二把手闹矛盾,现在,基层官员们,不得不在这两个人之间,做岀选择,到底是支持卫青,还是支持陶启。

    面对这个至关重要的站队问题,绝大多数官员,都很难做个清楚的决定。

    他们都有着很深的顾虑。

    郡丞陶启固然是小心眼,记仇,但卫青难道就不记仇吗?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一些有能力,有底气的官员,很明智地选择站中间,两不相帮。

    他们既不旗帜鲜明地支持谁,也不明火执仗地反对谁,只是作为中间派,安静地观察事态的进展,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当然,大多数的官员却没有这么幸运,没有多少能力的,他们只能在卫青和陶启之中,做出选择。

    卫青和陶启的这种派系之间,无声的对抗,便是党争。

    从大局来看,这样做法,无疑是错误的。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