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三山五园(五)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

    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

    与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

    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

    据同治十二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万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帝再次逃亡。

    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溃兵和匪民的趁火打劫。

    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兵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

    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经过这次洗劫,历经同治、光绪两朝修葺部分也荡然无存了。

    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同治年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1900年八国联军[这八个土匪强盗是:英国、法国、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共有12个国家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

    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

    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

    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

    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

    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

    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

    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

    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

    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

    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

    在十年动乱中,遗址虽然遭到过一些破坏,但它毕竟被保住了:整个圆明园的水系山形和万园之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数的土地成为绿化地带。

    十几万株树木蔚然成林,多数建筑基址尚可找到,数十处假山叠石仍然可见,西洋楼遗址的石雕残迹颇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

    林道路、园被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来园凭吊游览者有大幅度增加。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