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深沉的父爱
姜玉楼确定了第一本小说的内容后,却突然发现不知道该如何动笔。
故事他有,思路也有,但是如何将这些东西变成文字却让他犯了难。这时候他才发现,写作,尤其是写小说和上学时候的写作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他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开头连他自己看了都觉得脸红,更别说投稿了。
怎么说呢,太干巴了。
情节毫无波澜,人物形象也不鲜明,他自己都觉得读起来很乏味。
这样写下来,肯定是失败的。
除了笔力不足外,素材不够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将陈中实的原文一字不落地写下来?
肯定不行,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他还没那种过目不忘的能力。
能将原文记个七七八八,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不过还好,村里的老人多,只要他肯问,老人家们还是愿意将那些从清朝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告诉他的。
到时候,他自信可以写出一篇不下于原文的短篇小说来。
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及可行的办法后,姜玉楼的心总算定了下来。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在学习和干农活之余,搜集到足够多的关于李芳桂的故事,作为自己第一本小说的写作素材。
与此同时,还需要从学校和县里的图书馆借些小说来看。
为的还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也算是紧跟时代了。
接下来小半个月,姜玉楼的生活突然变得更加规律。
早晨上学的时候用来看从图书馆借的小说,中午放学后,他准时回家干农活,之后就会抽空找村里的老人打听关于李芳桂的故事。
姜玉楼嘴巴甜,有礼貌,加上是读书人,村里的老人乐得掏空肚子,将里面的存货都说给他听。
每当姜玉楼听到新的故事,不管有没有用,他都会掏出本子和笔,认真地将故事记录下来。
等到天黑了下来,他才会依依不舍地回到家,囫囵吞枣般地吃点东西,然后将自己关在房子里。
在自己的房间里,他会将今天的收获一一誊写在另一个本子上。然后根据自己脑海中的大纲,简单地列出一个故事线,将可以用到的故事填充到故事线中。
姜玉楼的这种变化很明显,学校关系好的同学,以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注意到了。
和他关系好的同学们则觉得姜玉楼变得沉默了许多,每天上学都是心不在焉的,好几次班长点名,他都没有应声,搞得班长很没有面子。
至于姜玉楼的父母和哥哥,也很担心他的这种情况。
孩子变乖了,不再好高骛远了,本来是好事情。但是转变太大,他们又有些担心。
别是在学校闹了什么事,亦或者被人欺负了?
他们老姜家几代人本本分分的,从来没有闹过事。虽然是老实人,但也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受到欺负。
这天,姜玉楼采风完毕,到了家门口,看到自己这一世的父亲姜建国正蹲在门槛边抽着烟。
姜建国,一个典型的陕地老农,他的头上戴着白头巾,脸黑黄黑黄的,一道道的口子,像是被风割开了一般。
他的身材干瘦,但是力气绝对不小。
毕竟干了几十年农活,不同于四肢不勤的城里人。
姜玉楼走到门前,奇怪地问道“爸,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在门口抽烟?”
姜建国抬起头,眉头一皱,吱吱地吸了几口烟袋锅,“楼娃,你有什么心事不要憋在心里,就算遇到什么难题,解决不了还有你哥,还有你爸我呢。”
那张虽然苍老,布满皱纹的脸上,不难看出对小儿子的担心。
“爸,我能碰到什么难题,我每天干什么你又不是不知道。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在家干农活……你怎么会这么想?”姜玉楼一头雾水地看着父亲。
他自觉最近很正常,怎么父亲却认为他心里有事儿呢?
姜建国熄灭了烟,手指头抠了抠脚趾头,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你这些天回家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叫你也不应。我和你哥都很担心哩。娃,有什么困难就直说,爸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只要能帮到我娃的,绝对不含糊。”
姜玉楼的鼻子微微有些发酸,前世他从学校离开,想要出外闯荡时,父亲也是这样。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略作犹豫,还是将自己想写小说投稿《当代》赚取稿酬补贴家用的想法和盘托出。
听到姜玉楼的想法,姜建国呆住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小儿子有这么大胆的想法。
他结结巴巴地说“我娃,我娃这是要当作家了?”
作家啊,他这个当了一辈子农民,儿子却要当作家?
他们老姜家要出个真正的文化人了?
姜建国激动的,说话都不利索了。
好事,天大的好事啊!
姜玉楼脸蛋一红,不好意思道“是有这个想法。我自己写了个大纲,现在正找村里的老人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等到准备充足后,我才会动笔写。”
他现在可不敢自比作家,当然,如果等他投稿成功后,自称作家却也不会有人反对了。
所以,他又补充道“当然,即使写了小说,也不敢说人家杂志能接受我的投稿,审核不通过也是很有可能的。”
此时,姜建国已经完全听不清自己的小儿子在说什么了。
什么投稿通不通过的,重要吗?
不重要!
他的小儿子出息了,要当大作家了,在古代,那可是文曲星一般的人物啊!
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的姜建国,憋了半天,嘴里冒出来一句“祖宗保佑!”
也就是老姜家没有宗祠,否则这么大的事,肯定要焚香祭祖的。
姜玉楼见父亲半天没有反应,自己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便没有在陪他在门口站着,而是进了屋,找到母亲留给他的晚饭后,狼吞虎咽地吃完后,和母亲说了会儿话,又溜进了屋里继续奋斗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里有什么想法都要及时写下来,说不定就能在小说里用到呢。
也不知道时间到了几点,姜玉楼只觉得尿憋得慌,再也坐不住了。他终于才搁下了笔,准备美美地撒一泡尿再回来继续写。
路过哥哥姜援朝的房间时,他发现父亲和哥哥的声音隐隐从房间里传来。
他没有在意,正准备离开时,他听到父亲提起来自己。
于是,他好奇地立在门旁,将耳朵附了上去。
然后,他听到了这么一段话。
“楼娃是要当大作家的,我们不光不能拖累他,还要支持他。”
“爸,小楼是咱们家的希望,你说啥额都支持。”
“要不,以后农活就不让楼娃干了,咱们父子俩多干点,让楼娃专心写作……”
“……行,不就是农活嘛,爸你还是干你的那些,小楼的那些我替他干了。”
“儿子……”
“爸,不用说了,我年轻,有的是劲。”
“唉,辛苦你了。”
“有啥辛苦的,都习惯了。再说了,小楼也是为了我们。”
“那吃的方面……”
“小楼正是用脑的时候,多给他一点钱,买白面馒头吃。要是学校有肉菜,也不要吝啬。”
“家里的欠账……”
“别担心,我会想办法的,再苦日子也能过下去。”
收回耳朵,姜玉楼神情复杂。
上完厕所后,他回到房间,想的都是刚才听到父亲和哥哥的对话。
他们为了自己,付出的已经够多了。
可是自己呢,现在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万一投稿不通过呢?
总要有个备选方案才行吧。
姜玉楼皱着眉头,将心里能暂时赚点钱应急的想法一一写在了本子上。
这些想法,都是有可行性案例的。
有些呢,是他和别人闲谈时聊起来的,有些呢,是他在后世新闻里看到过的。
想了半个晚上后,写了好几张纸后,他才沉沉地睡了下去。
故事他有,思路也有,但是如何将这些东西变成文字却让他犯了难。这时候他才发现,写作,尤其是写小说和上学时候的写作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他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开头连他自己看了都觉得脸红,更别说投稿了。
怎么说呢,太干巴了。
情节毫无波澜,人物形象也不鲜明,他自己都觉得读起来很乏味。
这样写下来,肯定是失败的。
除了笔力不足外,素材不够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将陈中实的原文一字不落地写下来?
肯定不行,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他还没那种过目不忘的能力。
能将原文记个七七八八,已经是老天保佑了。
不过还好,村里的老人多,只要他肯问,老人家们还是愿意将那些从清朝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告诉他的。
到时候,他自信可以写出一篇不下于原文的短篇小说来。
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及可行的办法后,姜玉楼的心总算定了下来。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在学习和干农活之余,搜集到足够多的关于李芳桂的故事,作为自己第一本小说的写作素材。
与此同时,还需要从学校和县里的图书馆借些小说来看。
为的还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也算是紧跟时代了。
接下来小半个月,姜玉楼的生活突然变得更加规律。
早晨上学的时候用来看从图书馆借的小说,中午放学后,他准时回家干农活,之后就会抽空找村里的老人打听关于李芳桂的故事。
姜玉楼嘴巴甜,有礼貌,加上是读书人,村里的老人乐得掏空肚子,将里面的存货都说给他听。
每当姜玉楼听到新的故事,不管有没有用,他都会掏出本子和笔,认真地将故事记录下来。
等到天黑了下来,他才会依依不舍地回到家,囫囵吞枣般地吃点东西,然后将自己关在房子里。
在自己的房间里,他会将今天的收获一一誊写在另一个本子上。然后根据自己脑海中的大纲,简单地列出一个故事线,将可以用到的故事填充到故事线中。
姜玉楼的这种变化很明显,学校关系好的同学,以及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注意到了。
和他关系好的同学们则觉得姜玉楼变得沉默了许多,每天上学都是心不在焉的,好几次班长点名,他都没有应声,搞得班长很没有面子。
至于姜玉楼的父母和哥哥,也很担心他的这种情况。
孩子变乖了,不再好高骛远了,本来是好事情。但是转变太大,他们又有些担心。
别是在学校闹了什么事,亦或者被人欺负了?
他们老姜家几代人本本分分的,从来没有闹过事。虽然是老实人,但也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受到欺负。
这天,姜玉楼采风完毕,到了家门口,看到自己这一世的父亲姜建国正蹲在门槛边抽着烟。
姜建国,一个典型的陕地老农,他的头上戴着白头巾,脸黑黄黑黄的,一道道的口子,像是被风割开了一般。
他的身材干瘦,但是力气绝对不小。
毕竟干了几十年农活,不同于四肢不勤的城里人。
姜玉楼走到门前,奇怪地问道“爸,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在门口抽烟?”
姜建国抬起头,眉头一皱,吱吱地吸了几口烟袋锅,“楼娃,你有什么心事不要憋在心里,就算遇到什么难题,解决不了还有你哥,还有你爸我呢。”
那张虽然苍老,布满皱纹的脸上,不难看出对小儿子的担心。
“爸,我能碰到什么难题,我每天干什么你又不是不知道。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在家干农活……你怎么会这么想?”姜玉楼一头雾水地看着父亲。
他自觉最近很正常,怎么父亲却认为他心里有事儿呢?
姜建国熄灭了烟,手指头抠了抠脚趾头,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你这些天回家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叫你也不应。我和你哥都很担心哩。娃,有什么困难就直说,爸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是只要能帮到我娃的,绝对不含糊。”
姜玉楼的鼻子微微有些发酸,前世他从学校离开,想要出外闯荡时,父亲也是这样。
他整理了一下思绪,略作犹豫,还是将自己想写小说投稿《当代》赚取稿酬补贴家用的想法和盘托出。
听到姜玉楼的想法,姜建国呆住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小儿子有这么大胆的想法。
他结结巴巴地说“我娃,我娃这是要当作家了?”
作家啊,他这个当了一辈子农民,儿子却要当作家?
他们老姜家要出个真正的文化人了?
姜建国激动的,说话都不利索了。
好事,天大的好事啊!
姜玉楼脸蛋一红,不好意思道“是有这个想法。我自己写了个大纲,现在正找村里的老人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等到准备充足后,我才会动笔写。”
他现在可不敢自比作家,当然,如果等他投稿成功后,自称作家却也不会有人反对了。
所以,他又补充道“当然,即使写了小说,也不敢说人家杂志能接受我的投稿,审核不通过也是很有可能的。”
此时,姜建国已经完全听不清自己的小儿子在说什么了。
什么投稿通不通过的,重要吗?
不重要!
他的小儿子出息了,要当大作家了,在古代,那可是文曲星一般的人物啊!
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的姜建国,憋了半天,嘴里冒出来一句“祖宗保佑!”
也就是老姜家没有宗祠,否则这么大的事,肯定要焚香祭祖的。
姜玉楼见父亲半天没有反应,自己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便没有在陪他在门口站着,而是进了屋,找到母亲留给他的晚饭后,狼吞虎咽地吃完后,和母亲说了会儿话,又溜进了屋里继续奋斗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里有什么想法都要及时写下来,说不定就能在小说里用到呢。
也不知道时间到了几点,姜玉楼只觉得尿憋得慌,再也坐不住了。他终于才搁下了笔,准备美美地撒一泡尿再回来继续写。
路过哥哥姜援朝的房间时,他发现父亲和哥哥的声音隐隐从房间里传来。
他没有在意,正准备离开时,他听到父亲提起来自己。
于是,他好奇地立在门旁,将耳朵附了上去。
然后,他听到了这么一段话。
“楼娃是要当大作家的,我们不光不能拖累他,还要支持他。”
“爸,小楼是咱们家的希望,你说啥额都支持。”
“要不,以后农活就不让楼娃干了,咱们父子俩多干点,让楼娃专心写作……”
“……行,不就是农活嘛,爸你还是干你的那些,小楼的那些我替他干了。”
“儿子……”
“爸,不用说了,我年轻,有的是劲。”
“唉,辛苦你了。”
“有啥辛苦的,都习惯了。再说了,小楼也是为了我们。”
“那吃的方面……”
“小楼正是用脑的时候,多给他一点钱,买白面馒头吃。要是学校有肉菜,也不要吝啬。”
“家里的欠账……”
“别担心,我会想办法的,再苦日子也能过下去。”
收回耳朵,姜玉楼神情复杂。
上完厕所后,他回到房间,想的都是刚才听到父亲和哥哥的对话。
他们为了自己,付出的已经够多了。
可是自己呢,现在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万一投稿不通过呢?
总要有个备选方案才行吧。
姜玉楼皱着眉头,将心里能暂时赚点钱应急的想法一一写在了本子上。
这些想法,都是有可行性案例的。
有些呢,是他和别人闲谈时聊起来的,有些呢,是他在后世新闻里看到过的。
想了半个晚上后,写了好几张纸后,他才沉沉地睡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