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钳形攻势
到了春天,德军总参谋部敲定计划,圣彼得堡是主攻方向,在那里聚集着俄国百分之七十的工业以及全国一半以上的矿物资源,可以说只要能够征服这里,那俄国就可以说是倒退回农业国了。
圣彼得堡是极度西化的俄国,是整个沙俄帝国资本主义的核心,也就意味着俄国就算把首都迁回莫斯科也不能改变什么,因为彼时的莫斯科是贫穷落后的。
德国有一年的时间发动进攻,德国总参谋部的计划是直到十一月之前,德军都会一刻不停的发起巨大的攻势,因为俄国缺乏机枪和大炮,也不可能组织起像样的装甲力量,德国可以靠机械化部队带来的优势一鼓作气平推俄国。
但还是那句话,德国不可能保证自己绝对能够取得胜利,如果在冬天到来之前对俄国的攻势还没有分出胜负,那就不能再打了,必须撤到安全的地方构筑防线。
由于这个时代的技术并不是很过关,防冻剂的技术都还没有研究出来,如果坦克的机油冻住了,那坦克就真成铁皮壳子了,要解冻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进攻的成本,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撤军,头太铁没有好处。
戈尔茨为东方战线的总指挥,他对这一天期待已久了,在攻势开始的前几天,他就亲自跑到了柯尼斯堡策划新一轮的攻势。
在去年的战争中,德国并没有对法国打出决定性的战果,而现在戈尔茨要将胜利献给奥古斯特,德军的第一战就在华沙。
华沙,这原本是波兰的重要城市,而直到今天为止,波兰已经灭国了将近一百年了,在一百年前,普鲁士,俄罗斯以及奥地利三国将波兰的领土瓜分殆尽,他们的人民沦落成了亡国奴,长久以来一直被奴役,虽然他们也尝试独立过,但俄国对比起波兰还是强过头了,波兰不可能有办法跟俄国正面抗衡。
而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德国将要复活这个这个已经灭亡了许久的国家,并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在战争之前,德国想尽办法跟波兰的复国主义者取得了联系,这种人在加利西亚颇多,自从这里被俄国入侵之后,这里就沦为了俄国的保护国,俄国是想吞并加利西亚的,他们的策略也很简单,他们要令加利西亚与华沙总督辖区合并,并建立重新建立一个波兰王国。
当然这个波兰王国的国王要由谁来担任呢?那当然是沙皇本人了,只要沙皇成为了波兰的国王,那俄罗斯与波兰就是联统关系,甚至是合法的波兰的一切过户到罗曼诺夫王朝手上。
这种不要脸的行为当然骗不过波兰人,他们拒绝与华沙总督辖区合并,但是同时又不反对俄国对其进行保护,虽然靠妥协得到了暂时的自治,但如果再这么下去,加利西亚迟早是会被吞并的,而就在这个时候,世界大战爆发了。
这让波兰人看到了希望,只要德国能够打穿俄国,那波兰就有机会复国,大不了就是少一些领土,到时候再抢一些俄国的领土不就好了吗?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波兰民主主义者联盟与德国政府取得了联系,波兰想要独立,他们需要德国的帮助,而他们愿意跟德国站在一起。
戈尔茨对这帮波兰人自然并不感冒,但是能给俄国增加一个敌人,那肯定是好事,戈尔茨同意跟波兰民主主义者联盟合作,但是有个要求,想要德国的帮助那当然是可以的,德国不会拿波兰的任何一寸土地,但是德国同时要求波兰也不能拿德国的土地。
在波兰复国之后,波兰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德国索取土地,这个新建立的波兰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德国索取土地。
戈尔茨这是在要求波兰放弃但泽走廊,但泽走廊对于德国来说至关重要,这里曾经是波兰的领土,包括但泽、西普鲁士以及波森,这些领土是当年普鲁士通过瓜分波兰得来的,而如今波兰若是想要复国,那也没有权利将这些领土要回去,只有答应了这一点,德国才同意帮助波兰复国。
当然其实波兰民族主义者们也没得选,如果错过这次机会,那未来想要复国那就是天方夜谭了,而且一个国家灭亡的时间越久,民族的凝聚力就会越分散,最终彻底消失掉。
而波兰毁灭的时间已经太久太久了,一百年的时间几乎令所有人都忘记了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叫做波兰,而即使是复国之后,波兰的也将经受众多的考验,不过那都是复国以后的事情了。
波兰民主主义联盟同意了德国的需求,而戈尔茨也保证不会要波兰的领土,毕竟那点领土对德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吸引力。
与波兰达成协定之后,德军三路集团军开始向着华沙进军,而俄国也有一些准备,他们的指挥部决定利用俄国庞大的纵深,玩一个全新的战术,他们将主力部队集中在敌人可能进攻的方向上,防御部队则是且战且退,在得知敌军的具体作战计划之后突然向其发起进攻。
这种计划具体施行起来十分复杂,但的确可以对德国造成一些威胁,因为德国的坦克不可能接着油管,每一次的突进之后都会有一段需要补给的时间,如果俄军能趁这个机会进攻,那德军不一定能够占到优势。对于俄国统治者来说,他们迷信一种神奇的思想,就是农村出人命,大城市出钢铁,俄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口,俄国的人口总共有一亿多,德国加上法国人数量才刚刚等于俄国,那就更别说俄国那庞大的纵深了。
俄国的优势是巨大的,老天在给了他们一个差劲的地缘环境之后又贴心的给了他们许多优势,只要能利用好这些优势,那俄国的潜力不会输给任何国家,但是问题是俄国在体制上有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而且俄国的统治者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水平只能说是十分拉胯了,他们的兵源素质十分落后,识字率连三分之一都没有,这还是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之后的情况,如果在亚老二之前,那是个什么情况简直不敢想象。
在线列时代俄国这样的理论的确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自从欧洲大革命之后,情况变得不对了,不怕死的农奴开始变得不那么好用了,没有信仰的士兵是不可能展现出多么强大的战斗力的。
信仰直接决定了军队到底为何而战,像在德国,德国的军人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出他们在为女皇而战,奥古斯特真的能够实现他们的诉求,那俄国的人民呢?他们难不成会说出为了沙皇而战这种神志不清的话吗?
农民对于沙皇那是十分的不爽,沙俄帝国的工业化其实跟后来的苏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也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来完成的,通过疯狂的剥削农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开始进行工业化,如果只看数据,俄国这些年搞的其实还算不错,他们的钢铁产量比法国还多,更是有五万公里以上的铁路。
俄国去年的工业增长率高达百分之八,而德国工业的增长率则只有百分之五,俄国正在跑步进入工业化,但是这不是没有代价的,亚历山大三世则没有他爹的那种魄力,把曾经亚历山大二世的许多改革又给改了回去。
但是矛盾并没有因此减少,而转移矛盾的办法还有一种,那就是战争。
俄国的军官对战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俄军的高层充斥着一种没来由的乐观主义,他们甚至还幻想着攻入柏林和维也纳,复刻神圣王亚历山大一世的传奇战绩,抱着这样的想法,在三月份他们聚集了两个集团军,总共四十万人,跨过涅曼河,朝着贡宾嫩发起了进攻。
而这里则是英军的防线,他们在涅曼河的对岸构筑起了防线,俄军一头直接撞进了英军的火力网中,当场被打成的筛子,后面德军的援兵过来时,英德联军立刻追过涅曼河,开始追击后撤的俄军。
如果根据俄军的战争计划,他们的防御部队会顶上,然后且战且退,为主力部队探清情况,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什么防御部队主力部队,根本就查无此人,德军和英军都兵临华沙城下了,俄军的主力部队都还没看见。
战前的那些天花乱坠的战术,奇迹一般的反击,德军溃败的场景,在圣彼得堡享受美好假期的军官们都没有等来,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军队有可能根本就执行不了这么复杂的任务。
这是因为俄国的军队缺乏基层士官,俄军总共只有八千名士官,而德军的士官数量是八万名,二者相差十倍,这些基层士官就是部队的毛细血管,德军的战斗力也来源于这些基层的士官,德国在每一个战区都有专门的军官学校,这些军官相当于是士兵们平日里的父母官。
这是自士兵王起就保留下来的传统,也是德**队强大的源泉,再完美的战术都需要士官去落实,更何况俄国的防御计划那么复杂,这就需要部队更好的协调性。
当战争真的打起来的时候,会发送电报的人在俄军中那都是稀有物种,有的集团军二十几万人中,就只有两三个会使用电报机的,而且由于俄国的通讯技术实在是太弱智了,他们甚至没有密码本。
没有密码本就意味着俄军的电报是没有加密的,德军一旦截获了俄军的电报,这就意味着俄军接下来的行动内容德军几乎了如指掌,他们策划的战术,德军早就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了,只不过德军的总参谋部都没当回事,对面什么吊德行我们能不知道吗?
而俄军的规模几乎是德国的两倍,到目前为止,俄军已经动员了将近六百万的部队,光是前线的就有三百万左右,这么庞大的军队,后勤问题都解决不了,很多士兵手里都没有武器,只能拿着烧火棍上战场,去了除了消耗对面的子弹之外毫无意义。
这种部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呢?
不过俄军的指挥官其实并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这一战俄军只损失了两万人,这种程度是失败对于他们来说那真的算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决定在华沙让德军吃一场最大的败仗。
这次战役俄军的指挥官依旧是尼古拉耶夫维奇,他刚在罗马尼亚被德军打败过一次,这一次他派遣了最信任的副手叶夫根尼前往前线督战,势要在华沙一雪前耻。戈尔茨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还有一位重量级的嘉宾跟着他一起来到东线指挥部,这位是德国的开国先锋,德国的骑兵元帅毕典菲尔特,毕典菲尔特一生亲临战场无数次,他在德军的总参谋部威望仅次于老毛奇。
戈尔茨刚坐上东线总指挥不久,毕典菲尔特是来镇住那些不安分的家伙们,小毛奇背后还有他叔叔,但戈尔茨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儿子,也没打过什么打仗,资历尚浅,奥古斯特让毕典菲尔特跟他一起来操作,也是保证德军能够正常行动。
而且万一发现这个家伙不行,也有人能兜个底。
但是戈尔茨的第一个计划连毕典菲尔特都吓到了,他要绕开华沙掐断俄军的后路,打一场巨大的包围战。
根据截获的情报,俄军的主力都在华沙,预计大概有三十万的兵力,如果从正面冲击,德国在人数上不占优势,而且他们还能通过铁路网源源不断的从后方得到补给。
那德军要是优先进攻沃姆扎和卢布林呢?正好德国还有装甲部队,可以高速穿插,打出优势,我们这样一来一去,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围整个华沙。
失去补给的俄军就是待宰的羔羊,被包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被包围就意味着你得不到任何支援,被包围就意味着你的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毕典菲尔特一看都惊了,这是要德国的装甲部队深入敌阵的节奏啊,这种战术最怕的就是中途没有补给,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没能完成合围,那这两支冒进的部队就是把自己送进对方的嘴巴里啊!
这是个风险颇大的方案,但戈尔茨是如此钟爱这个方案,他能从一个落魄贵族干到德军的总指挥,就证明他的才能并非是吹出来的,他十分的确信,华沙就是俄军的埋骨之地。
喜欢欢迎来到实力至上的19世纪欧洲力至上的19世纪欧洲
圣彼得堡是极度西化的俄国,是整个沙俄帝国资本主义的核心,也就意味着俄国就算把首都迁回莫斯科也不能改变什么,因为彼时的莫斯科是贫穷落后的。
德国有一年的时间发动进攻,德国总参谋部的计划是直到十一月之前,德军都会一刻不停的发起巨大的攻势,因为俄国缺乏机枪和大炮,也不可能组织起像样的装甲力量,德国可以靠机械化部队带来的优势一鼓作气平推俄国。
但还是那句话,德国不可能保证自己绝对能够取得胜利,如果在冬天到来之前对俄国的攻势还没有分出胜负,那就不能再打了,必须撤到安全的地方构筑防线。
由于这个时代的技术并不是很过关,防冻剂的技术都还没有研究出来,如果坦克的机油冻住了,那坦克就真成铁皮壳子了,要解冻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这无疑会增加进攻的成本,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撤军,头太铁没有好处。
戈尔茨为东方战线的总指挥,他对这一天期待已久了,在攻势开始的前几天,他就亲自跑到了柯尼斯堡策划新一轮的攻势。
在去年的战争中,德国并没有对法国打出决定性的战果,而现在戈尔茨要将胜利献给奥古斯特,德军的第一战就在华沙。
华沙,这原本是波兰的重要城市,而直到今天为止,波兰已经灭国了将近一百年了,在一百年前,普鲁士,俄罗斯以及奥地利三国将波兰的领土瓜分殆尽,他们的人民沦落成了亡国奴,长久以来一直被奴役,虽然他们也尝试独立过,但俄国对比起波兰还是强过头了,波兰不可能有办法跟俄国正面抗衡。
而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德国将要复活这个这个已经灭亡了许久的国家,并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在战争之前,德国想尽办法跟波兰的复国主义者取得了联系,这种人在加利西亚颇多,自从这里被俄国入侵之后,这里就沦为了俄国的保护国,俄国是想吞并加利西亚的,他们的策略也很简单,他们要令加利西亚与华沙总督辖区合并,并建立重新建立一个波兰王国。
当然这个波兰王国的国王要由谁来担任呢?那当然是沙皇本人了,只要沙皇成为了波兰的国王,那俄罗斯与波兰就是联统关系,甚至是合法的波兰的一切过户到罗曼诺夫王朝手上。
这种不要脸的行为当然骗不过波兰人,他们拒绝与华沙总督辖区合并,但是同时又不反对俄国对其进行保护,虽然靠妥协得到了暂时的自治,但如果再这么下去,加利西亚迟早是会被吞并的,而就在这个时候,世界大战爆发了。
这让波兰人看到了希望,只要德国能够打穿俄国,那波兰就有机会复国,大不了就是少一些领土,到时候再抢一些俄国的领土不就好了吗?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波兰民主主义者联盟与德国政府取得了联系,波兰想要独立,他们需要德国的帮助,而他们愿意跟德国站在一起。
戈尔茨对这帮波兰人自然并不感冒,但是能给俄国增加一个敌人,那肯定是好事,戈尔茨同意跟波兰民主主义者联盟合作,但是有个要求,想要德国的帮助那当然是可以的,德国不会拿波兰的任何一寸土地,但是德国同时要求波兰也不能拿德国的土地。
在波兰复国之后,波兰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德国索取土地,这个新建立的波兰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德国索取土地。
戈尔茨这是在要求波兰放弃但泽走廊,但泽走廊对于德国来说至关重要,这里曾经是波兰的领土,包括但泽、西普鲁士以及波森,这些领土是当年普鲁士通过瓜分波兰得来的,而如今波兰若是想要复国,那也没有权利将这些领土要回去,只有答应了这一点,德国才同意帮助波兰复国。
当然其实波兰民族主义者们也没得选,如果错过这次机会,那未来想要复国那就是天方夜谭了,而且一个国家灭亡的时间越久,民族的凝聚力就会越分散,最终彻底消失掉。
而波兰毁灭的时间已经太久太久了,一百年的时间几乎令所有人都忘记了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叫做波兰,而即使是复国之后,波兰的也将经受众多的考验,不过那都是复国以后的事情了。
波兰民主主义联盟同意了德国的需求,而戈尔茨也保证不会要波兰的领土,毕竟那点领土对德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吸引力。
与波兰达成协定之后,德军三路集团军开始向着华沙进军,而俄国也有一些准备,他们的指挥部决定利用俄国庞大的纵深,玩一个全新的战术,他们将主力部队集中在敌人可能进攻的方向上,防御部队则是且战且退,在得知敌军的具体作战计划之后突然向其发起进攻。
这种计划具体施行起来十分复杂,但的确可以对德国造成一些威胁,因为德国的坦克不可能接着油管,每一次的突进之后都会有一段需要补给的时间,如果俄军能趁这个机会进攻,那德军不一定能够占到优势。对于俄国统治者来说,他们迷信一种神奇的思想,就是农村出人命,大城市出钢铁,俄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口,俄国的人口总共有一亿多,德国加上法国人数量才刚刚等于俄国,那就更别说俄国那庞大的纵深了。
俄国的优势是巨大的,老天在给了他们一个差劲的地缘环境之后又贴心的给了他们许多优势,只要能利用好这些优势,那俄国的潜力不会输给任何国家,但是问题是俄国在体制上有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而且俄国的统治者在处理这些问题上的水平只能说是十分拉胯了,他们的兵源素质十分落后,识字率连三分之一都没有,这还是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之后的情况,如果在亚老二之前,那是个什么情况简直不敢想象。
在线列时代俄国这样的理论的确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自从欧洲大革命之后,情况变得不对了,不怕死的农奴开始变得不那么好用了,没有信仰的士兵是不可能展现出多么强大的战斗力的。
信仰直接决定了军队到底为何而战,像在德国,德国的军人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出他们在为女皇而战,奥古斯特真的能够实现他们的诉求,那俄国的人民呢?他们难不成会说出为了沙皇而战这种神志不清的话吗?
农民对于沙皇那是十分的不爽,沙俄帝国的工业化其实跟后来的苏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也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来完成的,通过疯狂的剥削农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开始进行工业化,如果只看数据,俄国这些年搞的其实还算不错,他们的钢铁产量比法国还多,更是有五万公里以上的铁路。
俄国去年的工业增长率高达百分之八,而德国工业的增长率则只有百分之五,俄国正在跑步进入工业化,但是这不是没有代价的,亚历山大三世则没有他爹的那种魄力,把曾经亚历山大二世的许多改革又给改了回去。
但是矛盾并没有因此减少,而转移矛盾的办法还有一种,那就是战争。
俄国的军官对战争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俄军的高层充斥着一种没来由的乐观主义,他们甚至还幻想着攻入柏林和维也纳,复刻神圣王亚历山大一世的传奇战绩,抱着这样的想法,在三月份他们聚集了两个集团军,总共四十万人,跨过涅曼河,朝着贡宾嫩发起了进攻。
而这里则是英军的防线,他们在涅曼河的对岸构筑起了防线,俄军一头直接撞进了英军的火力网中,当场被打成的筛子,后面德军的援兵过来时,英德联军立刻追过涅曼河,开始追击后撤的俄军。
如果根据俄军的战争计划,他们的防御部队会顶上,然后且战且退,为主力部队探清情况,但是实际执行的时候,什么防御部队主力部队,根本就查无此人,德军和英军都兵临华沙城下了,俄军的主力部队都还没看见。
战前的那些天花乱坠的战术,奇迹一般的反击,德军溃败的场景,在圣彼得堡享受美好假期的军官们都没有等来,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军队有可能根本就执行不了这么复杂的任务。
这是因为俄国的军队缺乏基层士官,俄军总共只有八千名士官,而德军的士官数量是八万名,二者相差十倍,这些基层士官就是部队的毛细血管,德军的战斗力也来源于这些基层的士官,德国在每一个战区都有专门的军官学校,这些军官相当于是士兵们平日里的父母官。
这是自士兵王起就保留下来的传统,也是德**队强大的源泉,再完美的战术都需要士官去落实,更何况俄国的防御计划那么复杂,这就需要部队更好的协调性。
当战争真的打起来的时候,会发送电报的人在俄军中那都是稀有物种,有的集团军二十几万人中,就只有两三个会使用电报机的,而且由于俄国的通讯技术实在是太弱智了,他们甚至没有密码本。
没有密码本就意味着俄军的电报是没有加密的,德军一旦截获了俄军的电报,这就意味着俄军接下来的行动内容德军几乎了如指掌,他们策划的战术,德军早就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了,只不过德军的总参谋部都没当回事,对面什么吊德行我们能不知道吗?
而俄军的规模几乎是德国的两倍,到目前为止,俄军已经动员了将近六百万的部队,光是前线的就有三百万左右,这么庞大的军队,后勤问题都解决不了,很多士兵手里都没有武器,只能拿着烧火棍上战场,去了除了消耗对面的子弹之外毫无意义。
这种部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呢?
不过俄军的指挥官其实并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这一战俄军只损失了两万人,这种程度是失败对于他们来说那真的算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决定在华沙让德军吃一场最大的败仗。
这次战役俄军的指挥官依旧是尼古拉耶夫维奇,他刚在罗马尼亚被德军打败过一次,这一次他派遣了最信任的副手叶夫根尼前往前线督战,势要在华沙一雪前耻。戈尔茨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还有一位重量级的嘉宾跟着他一起来到东线指挥部,这位是德国的开国先锋,德国的骑兵元帅毕典菲尔特,毕典菲尔特一生亲临战场无数次,他在德军的总参谋部威望仅次于老毛奇。
戈尔茨刚坐上东线总指挥不久,毕典菲尔特是来镇住那些不安分的家伙们,小毛奇背后还有他叔叔,但戈尔茨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儿子,也没打过什么打仗,资历尚浅,奥古斯特让毕典菲尔特跟他一起来操作,也是保证德军能够正常行动。
而且万一发现这个家伙不行,也有人能兜个底。
但是戈尔茨的第一个计划连毕典菲尔特都吓到了,他要绕开华沙掐断俄军的后路,打一场巨大的包围战。
根据截获的情报,俄军的主力都在华沙,预计大概有三十万的兵力,如果从正面冲击,德国在人数上不占优势,而且他们还能通过铁路网源源不断的从后方得到补给。
那德军要是优先进攻沃姆扎和卢布林呢?正好德国还有装甲部队,可以高速穿插,打出优势,我们这样一来一去,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围整个华沙。
失去补给的俄军就是待宰的羔羊,被包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被包围就意味着你得不到任何支援,被包围就意味着你的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毕典菲尔特一看都惊了,这是要德国的装甲部队深入敌阵的节奏啊,这种战术最怕的就是中途没有补给,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没能完成合围,那这两支冒进的部队就是把自己送进对方的嘴巴里啊!
这是个风险颇大的方案,但戈尔茨是如此钟爱这个方案,他能从一个落魄贵族干到德军的总指挥,就证明他的才能并非是吹出来的,他十分的确信,华沙就是俄军的埋骨之地。
喜欢欢迎来到实力至上的19世纪欧洲力至上的19世纪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