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世界大战
作为奥古斯特的忠实粉丝,缇娜对这本书还是很重视的,她很期待这阿道夫的最后一部到底能够讲些什么东西出来。
书接上文,阿道夫的部队一往无前,直接将欧洲许多国家全部摧毁了,此时英国的一个海军大臣温斯顿成为了英国首相,摧毁法国后,阿道夫向英国发出了理性的呼喊,并且要求与英国签订停战协定,结果温斯顿接到这封信后立刻就拒绝了。
他给阿道夫的回信是,“如果英国因为欧洲出现一个强权就投降的话,那么早在拿破仑时期英国就已经投降了。”
阿道夫对此很失望,他正式下定决心对英国发起侵略战争,但是本质上阿道夫还是不怎么情愿进攻英国的,这种消极应战的情绪也影响了军队的士兵,为了跨过英吉利海峡,德军发起了海狮计划,试图通过空战的形式抢夺不列颠的制空,削减英国海军的实力。
但是无论阿道夫的轰炸机将伦敦轰炸多少次,温斯顿就是不投降,他不仅不投降,他还要站在废墟上演讲,鼓励英国人继续战斗,直到胜利。
海狮计划的流产让阿道夫感到有些恼火,但是问题也并不大,阿道夫认为英国没有能力对雄踞欧洲的德国发起攻势,不如先帮帮自己的苏联朋友。
正好苏联的领导人约瑟夫在阿道夫攻陷了西欧的同时,也吞并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可以说是收获颇丰,约瑟夫将目光移到了芬兰身上,这是一个北欧小国,总人口只不过区区三百万,彼得格勒的人口就已经跟他差不多了,为了征服芬兰,约瑟夫一开始就动员了四十万的陆军,两千架飞机,八千辆坦克,在十月份对芬兰发起了冬季战争。
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芬兰陆军总司令曼纳海姆成功的将苏联侵略者阻击在了卡列利阿海峡,这道曼纳海姆防线一次又一次的抵挡住了苏联人的进攻。
在这次战争中,苏联的国际名声降至最低点,还被逐出了国际联盟,在国际上丢了大脸。
所有芬兰人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表现出来极其顽强的斗志,全国上下一心,大多数的芬兰人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邻国瑞典,即使将来亡国了,芬兰的火种也能留下来,而那些大人们决定留在芬兰,与苏联侵略者决一死战。
这场冬季战争对于苏联人来说是极其惨烈的,苏联死了十几万的士兵,却只歼灭了四万芬兰人,这战损比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叹,后面随着战争的推进,芬兰逐渐支持不住了,最终战败投降。
苏联人当然也因为巨大的伤亡无力再战,两国回到了谈判桌前,苏联丢光颜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只获得了芬兰十分之一的领土,弱小的芬兰向全世界证明了大国不是无敌的,如果下定决心,上下一心,是可以战胜大国的。
而苏联在芬兰战场上的糟糕表现让阿道夫动了心思,他对最信任的副手说道,“我们的军队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征服芬兰,而苏联对付它却如此吃力,如果用我们训练完备的机械化部队进攻苏联,那苏联还能剩下什么呢?”
阿道夫不是说笑,他是真想这么做,而这个时候阿道夫的偶像,贝尼托的意大利也趁机入侵了希腊,结果被锤的满地找牙,只能厚着脸皮去找阿道夫,结果阿道夫不到一个月就征服了希腊,这个号称地中海第一的强国的国家居然连希腊都打不过。
阿道夫在法国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由于首都设立在维希,也叫维希法国,领导的人是军方的投降派,而那个逃去英国的夏尔则是以圣女贞德的洛林十字作为象征,开展了自由法国运动,它将慢慢强大起来,最终拉起整个法兰西帝国。
他在非洲不断的蚕食维希法国的殖民地,最终慢慢的将整个赤道非洲都纳入了自由法国的版图。
而另一件事情就是也让阿道夫有些窝火,就是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向英国实行了租借法案,甚至还将驱逐舰等最先进的武器都卖给了英国,让英国能够继续抵抗德国的侵略,而且租借法案大部分都是无偿的,英国人没钱甚至连钱都不用给了,只要在战后把没坏的武器送还给美国就好了。
阿道夫知道美国的强大,一直不敢轻举妄动,他在负责策划另外一个计划,他不能让美国阻挠他。
最终,阿道夫拟定了一个名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将德军一分为三,进攻彼得格勒,莫斯科,察里津三座重要城市,阿道夫对此势在必得,他认为苏联是一个能够轻易击败的敌人,苏联的军队没什么辉煌的战绩,刚建立的时候就被德国打得割地赔款,苏波战争又打输了,对芬兰的战争也只是惨胜,正因如此他严重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做出了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进攻苏联。
数百万德军跨过边境线,对苏联发起巨大的攻势,一开始推进的很顺利,不到一个星期德军就打进了基辅以及明斯克,一个月时间攻破重镇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已经打开了,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德军就打到了苏联腹地,数十万苏联军队被一轮一轮的击溃。
对此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非常紧张,如果德国战胜了苏联,那么就意味着整个欧洲都将落入德国的手中,随着德国跟日本日益收缩的包围网,只能困死在美洲大陆,美国虽强,但与德国相隔重洋,要投入数以百万的兵力才有可能战胜德国,其代价是难以想象的,更划算的明显是支援苏联人,让苏联人跟德国人血拼。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派出霍普金斯访问约瑟夫,这次访问非常成功,霍普金斯从约瑟夫的眼中看到了不灭的斗志和战斗到底的信念,富兰克林决定支援苏联的抗战。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美国始料未及的事件,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沉入了海底,这意味着美国的防御能力遭到了大幅的削弱。
对此阿道夫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随后是欣喜若狂,他说道,“日本的参战是历史最大的转折点,它意味着有人将要失去一个大陆,很遗憾那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我们的盟友三千年以来从未被征服。”
阿道夫并不是不想对美国宣战,他只是不想德国跟美国单独作战,如果日本愿意承担对美作战的压力,那么德国也很乐意跟着参战,贝尼托也跟着阿道夫一起向美国宣战,世界大战到了最**。
阿道夫已经打到莫斯科城下了,他还包围了彼得格勒,苏联的失败似乎已经是命中注定的了,但是一位将军的出现打破了阿道夫占领莫斯科的幻想,朱可夫。
朱可夫调动军队,在莫斯科挡住了德军巨大的攻势,打破了德军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约瑟夫也下达了最后的指令,莫斯科就是最后的防线,接下来一步也不许后退。
而约瑟夫也选择继续留在莫斯科,他要赌上自己的性命,与莫斯科共存亡。
随着战线越推越慢,苏联的冬天让德军的装甲部队难以前进,但是现在德军依然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占领了苏联大量的工业区以及农田,如果没有人帮助的话,苏联军队绝对会困死在莫斯科的。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向苏联运送了大量的午餐肉以及其他补给品,还有许多铝和钢材,英国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床和技术人员为苏联生产新的装备。
阿道夫发现自己怎么样都没有办法攻下莫斯科,干脆调转兵力朝着察里津攻击,它的下方就是高加索地区,是苏联最大的油田巴库的必经之路,只要夺下巴库油田,苏联的战争机器就再无可能被开动。
而这里终将改变一切。
六月份,日本对美国的中途岛发起了巨大的攻势,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只有三条航空母舰,他直接一口气将战舰全部出动,跟日本打决战,打出了一比四的交换比,重创日本海军,仅仅半年就打出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而苏联也紧随其后,苏联人几乎靠自己就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拿了美国的少量补给品后,苏联人在察里津跟德国人打了大半年,对德军主力展开了一场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围德军南部的主力部队,最终在察里津歼灭了一百五十万德军,苏联也付出了两百万的伤亡,打出了欧洲战场的转折点,自此苏德战场主动权易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尽显颓势,战线不断的被反推回来,这让阿道夫显得有些慌张了,而此时在非洲也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英国在阿拉曼跟德军的非洲主力打了一波决战,彻底击败了德军在非洲的部队,打出了非洲战场的转折点。
自由法国的军队则是夺回了法国庞大的非洲殖民地,已然成为了非洲抗击德意的重要力量,非洲战场的失利刺激到了阿道夫,他直接吞并了维希法国,日本在太平洋节节败退,自己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机。
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英法联军登陆了两西西里,意大利果断跳反,推翻了贝尼托的统治,跳到了盟军一方,而美国的主力部队也在英国本土登陆,从法国的诺曼底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阿道夫没想到美国这么强大,他不仅可以在太平洋上打垮日本,再给英国跟苏联输送海量的物资,同时还能在诺曼底给自己一记重拳。
苏联人带着满腔的愤怒冲向了德国的老巢,柏林,所有苏联人跟德国人都有一笔血债,他们要彻底粉碎德意志帝国。
阿道夫只能躲在地堡里,随着苏军的逐步深入,叛逃的军官数不胜数,阿道夫陷入了深深的无助和孤独,这个男人终于从数十年来关于民族和国家的大梦中醒来,他的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英美苏在雅尔塔举行了一场大会,在整个世界上划分了势力范围。琇書網
而阿道夫只能在地堡中怀着满腔的悲愤自杀,德国的彻底失败标志着德意志帝国主义的彻底灭亡,之后美国一转枪头,朝着日本投下两个原子弹,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
不会再有人牺牲了,这场战争的伤亡超过七千万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其中,苏联军队死伤了两千万,德国三百五十万人,日本一百八十五万人,赛里斯一千八百万人,美国二十九万人,英国二十六万人,法国二十一万人。
无论多少都是人命,阿道夫直接或间接的害死了数千万人,就他下令屠杀的人就高达两千多万,这场战争,德国被四个欧洲战胜国分成了四个占领区,只剩下三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就连东普鲁士都丢掉了。
缇娜看完后发现这其中的故事描绘了一个人间地狱,所有的胜利在这最后一章都显得十分讽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都输的一塌涂地。
阿道夫将所有的一切赌在战争上,他的野心和**一次次推着他去铤而走险,最终摔个粉碎,他的失败似乎是命中注定好的,他屠杀异己,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些都是他致命的弱点。
爱国当然是好的,民族主义大部分情况下也都是好的,但是太极端了就会走向**,战争的彼岸也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死亡与痛苦,阿道夫三部曲的前两本都在鼓吹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而这一切的结局就是这本书的名字,帝国的毁灭。
阿道夫的帝国灭亡了,缇娜居然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就像是奥古斯特在警告自己,缇娜作为军人,当然相信战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案,她刚决定发起一场战争,奥古斯特就给她来了这一下。
如果像阿道夫那样的话,最终留给德意志帝国的结局就是摔个粉碎,变成大国博弈的棋子。
:..0
..。..
书接上文,阿道夫的部队一往无前,直接将欧洲许多国家全部摧毁了,此时英国的一个海军大臣温斯顿成为了英国首相,摧毁法国后,阿道夫向英国发出了理性的呼喊,并且要求与英国签订停战协定,结果温斯顿接到这封信后立刻就拒绝了。
他给阿道夫的回信是,“如果英国因为欧洲出现一个强权就投降的话,那么早在拿破仑时期英国就已经投降了。”
阿道夫对此很失望,他正式下定决心对英国发起侵略战争,但是本质上阿道夫还是不怎么情愿进攻英国的,这种消极应战的情绪也影响了军队的士兵,为了跨过英吉利海峡,德军发起了海狮计划,试图通过空战的形式抢夺不列颠的制空,削减英国海军的实力。
但是无论阿道夫的轰炸机将伦敦轰炸多少次,温斯顿就是不投降,他不仅不投降,他还要站在废墟上演讲,鼓励英国人继续战斗,直到胜利。
海狮计划的流产让阿道夫感到有些恼火,但是问题也并不大,阿道夫认为英国没有能力对雄踞欧洲的德国发起攻势,不如先帮帮自己的苏联朋友。
正好苏联的领导人约瑟夫在阿道夫攻陷了西欧的同时,也吞并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可以说是收获颇丰,约瑟夫将目光移到了芬兰身上,这是一个北欧小国,总人口只不过区区三百万,彼得格勒的人口就已经跟他差不多了,为了征服芬兰,约瑟夫一开始就动员了四十万的陆军,两千架飞机,八千辆坦克,在十月份对芬兰发起了冬季战争。
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芬兰陆军总司令曼纳海姆成功的将苏联侵略者阻击在了卡列利阿海峡,这道曼纳海姆防线一次又一次的抵挡住了苏联人的进攻。
在这次战争中,苏联的国际名声降至最低点,还被逐出了国际联盟,在国际上丢了大脸。
所有芬兰人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表现出来极其顽强的斗志,全国上下一心,大多数的芬兰人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邻国瑞典,即使将来亡国了,芬兰的火种也能留下来,而那些大人们决定留在芬兰,与苏联侵略者决一死战。
这场冬季战争对于苏联人来说是极其惨烈的,苏联死了十几万的士兵,却只歼灭了四万芬兰人,这战损比让整个世界为之惊叹,后面随着战争的推进,芬兰逐渐支持不住了,最终战败投降。
苏联人当然也因为巨大的伤亡无力再战,两国回到了谈判桌前,苏联丢光颜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只获得了芬兰十分之一的领土,弱小的芬兰向全世界证明了大国不是无敌的,如果下定决心,上下一心,是可以战胜大国的。
而苏联在芬兰战场上的糟糕表现让阿道夫动了心思,他对最信任的副手说道,“我们的军队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征服芬兰,而苏联对付它却如此吃力,如果用我们训练完备的机械化部队进攻苏联,那苏联还能剩下什么呢?”
阿道夫不是说笑,他是真想这么做,而这个时候阿道夫的偶像,贝尼托的意大利也趁机入侵了希腊,结果被锤的满地找牙,只能厚着脸皮去找阿道夫,结果阿道夫不到一个月就征服了希腊,这个号称地中海第一的强国的国家居然连希腊都打不过。
阿道夫在法国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由于首都设立在维希,也叫维希法国,领导的人是军方的投降派,而那个逃去英国的夏尔则是以圣女贞德的洛林十字作为象征,开展了自由法国运动,它将慢慢强大起来,最终拉起整个法兰西帝国。
他在非洲不断的蚕食维希法国的殖民地,最终慢慢的将整个赤道非洲都纳入了自由法国的版图。
而另一件事情就是也让阿道夫有些窝火,就是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向英国实行了租借法案,甚至还将驱逐舰等最先进的武器都卖给了英国,让英国能够继续抵抗德国的侵略,而且租借法案大部分都是无偿的,英国人没钱甚至连钱都不用给了,只要在战后把没坏的武器送还给美国就好了。
阿道夫知道美国的强大,一直不敢轻举妄动,他在负责策划另外一个计划,他不能让美国阻挠他。
最终,阿道夫拟定了一个名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将德军一分为三,进攻彼得格勒,莫斯科,察里津三座重要城市,阿道夫对此势在必得,他认为苏联是一个能够轻易击败的敌人,苏联的军队没什么辉煌的战绩,刚建立的时候就被德国打得割地赔款,苏波战争又打输了,对芬兰的战争也只是惨胜,正因如此他严重低估了苏联的战斗力,做出了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进攻苏联。
数百万德军跨过边境线,对苏联发起巨大的攻势,一开始推进的很顺利,不到一个星期德军就打进了基辅以及明斯克,一个月时间攻破重镇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已经打开了,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德军就打到了苏联腹地,数十万苏联军队被一轮一轮的击溃。
对此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非常紧张,如果德国战胜了苏联,那么就意味着整个欧洲都将落入德国的手中,随着德国跟日本日益收缩的包围网,只能困死在美洲大陆,美国虽强,但与德国相隔重洋,要投入数以百万的兵力才有可能战胜德国,其代价是难以想象的,更划算的明显是支援苏联人,让苏联人跟德国人血拼。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派出霍普金斯访问约瑟夫,这次访问非常成功,霍普金斯从约瑟夫的眼中看到了不灭的斗志和战斗到底的信念,富兰克林决定支援苏联的抗战。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美国始料未及的事件,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沉入了海底,这意味着美国的防御能力遭到了大幅的削弱。
对此阿道夫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震惊,随后是欣喜若狂,他说道,“日本的参战是历史最大的转折点,它意味着有人将要失去一个大陆,很遗憾那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我们的盟友三千年以来从未被征服。”
阿道夫并不是不想对美国宣战,他只是不想德国跟美国单独作战,如果日本愿意承担对美作战的压力,那么德国也很乐意跟着参战,贝尼托也跟着阿道夫一起向美国宣战,世界大战到了最**。
阿道夫已经打到莫斯科城下了,他还包围了彼得格勒,苏联的失败似乎已经是命中注定的了,但是一位将军的出现打破了阿道夫占领莫斯科的幻想,朱可夫。
朱可夫调动军队,在莫斯科挡住了德军巨大的攻势,打破了德军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约瑟夫也下达了最后的指令,莫斯科就是最后的防线,接下来一步也不许后退。
而约瑟夫也选择继续留在莫斯科,他要赌上自己的性命,与莫斯科共存亡。
随着战线越推越慢,苏联的冬天让德军的装甲部队难以前进,但是现在德军依然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占领了苏联大量的工业区以及农田,如果没有人帮助的话,苏联军队绝对会困死在莫斯科的。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向苏联运送了大量的午餐肉以及其他补给品,还有许多铝和钢材,英国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床和技术人员为苏联生产新的装备。
阿道夫发现自己怎么样都没有办法攻下莫斯科,干脆调转兵力朝着察里津攻击,它的下方就是高加索地区,是苏联最大的油田巴库的必经之路,只要夺下巴库油田,苏联的战争机器就再无可能被开动。
而这里终将改变一切。
六月份,日本对美国的中途岛发起了巨大的攻势,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只有三条航空母舰,他直接一口气将战舰全部出动,跟日本打决战,打出了一比四的交换比,重创日本海军,仅仅半年就打出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而苏联也紧随其后,苏联人几乎靠自己就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拿了美国的少量补给品后,苏联人在察里津跟德国人打了大半年,对德军主力展开了一场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围德军南部的主力部队,最终在察里津歼灭了一百五十万德军,苏联也付出了两百万的伤亡,打出了欧洲战场的转折点,自此苏德战场主动权易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尽显颓势,战线不断的被反推回来,这让阿道夫显得有些慌张了,而此时在非洲也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英国在阿拉曼跟德军的非洲主力打了一波决战,彻底击败了德军在非洲的部队,打出了非洲战场的转折点。
自由法国的军队则是夺回了法国庞大的非洲殖民地,已然成为了非洲抗击德意的重要力量,非洲战场的失利刺激到了阿道夫,他直接吞并了维希法国,日本在太平洋节节败退,自己也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机。
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英法联军登陆了两西西里,意大利果断跳反,推翻了贝尼托的统治,跳到了盟军一方,而美国的主力部队也在英国本土登陆,从法国的诺曼底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阿道夫没想到美国这么强大,他不仅可以在太平洋上打垮日本,再给英国跟苏联输送海量的物资,同时还能在诺曼底给自己一记重拳。
苏联人带着满腔的愤怒冲向了德国的老巢,柏林,所有苏联人跟德国人都有一笔血债,他们要彻底粉碎德意志帝国。
阿道夫只能躲在地堡里,随着苏军的逐步深入,叛逃的军官数不胜数,阿道夫陷入了深深的无助和孤独,这个男人终于从数十年来关于民族和国家的大梦中醒来,他的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英美苏在雅尔塔举行了一场大会,在整个世界上划分了势力范围。琇書網
而阿道夫只能在地堡中怀着满腔的悲愤自杀,德国的彻底失败标志着德意志帝国主义的彻底灭亡,之后美国一转枪头,朝着日本投下两个原子弹,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
不会再有人牺牲了,这场战争的伤亡超过七千万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其中,苏联军队死伤了两千万,德国三百五十万人,日本一百八十五万人,赛里斯一千八百万人,美国二十九万人,英国二十六万人,法国二十一万人。
无论多少都是人命,阿道夫直接或间接的害死了数千万人,就他下令屠杀的人就高达两千多万,这场战争,德国被四个欧洲战胜国分成了四个占领区,只剩下三十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就连东普鲁士都丢掉了。
缇娜看完后发现这其中的故事描绘了一个人间地狱,所有的胜利在这最后一章都显得十分讽刺,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都输的一塌涂地。
阿道夫将所有的一切赌在战争上,他的野心和**一次次推着他去铤而走险,最终摔个粉碎,他的失败似乎是命中注定好的,他屠杀异己,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些都是他致命的弱点。
爱国当然是好的,民族主义大部分情况下也都是好的,但是太极端了就会走向**,战争的彼岸也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死亡与痛苦,阿道夫三部曲的前两本都在鼓吹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而这一切的结局就是这本书的名字,帝国的毁灭。
阿道夫的帝国灭亡了,缇娜居然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就像是奥古斯特在警告自己,缇娜作为军人,当然相信战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案,她刚决定发起一场战争,奥古斯特就给她来了这一下。
如果像阿道夫那样的话,最终留给德意志帝国的结局就是摔个粉碎,变成大国博弈的棋子。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