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冬至

    孙山吃饭不像堂哥们,快狠准,他属于那种慢节奏,一口吃完,再吃一口,慢慢咀嚼,吃席的时候,菜被夹完,还未吃完一口饭。

    这点经常被孙伯民和苏氏说,担忧儿子长大了找不到吃,磨磨唧唧的性子,也不知道像谁。

    孙山也没办法,带着前世的记忆投胎,已经形成二十几年的习惯,好难改变。

    也好在家里吃饭让着他,特别是黄氏,先替孙山夹够菜了,才让其他儿孙吃。

    这一点遭到堂兄们的嫉妒,可嫉妒又怎样,家里最大就是黄氏,谁敢不听呢。

    何况孙山性子算得时下乡亲们喜欢的谦恭礼让,沉稳大方,十足乖宝宝。

    一顿风卷残云,杯盘狼藉,桌子上的菜以及大锅里的饭和汤,被孙家人清光光。

    妇女收拾碗筷,苏氏又替黄氏加了炭火,把桌子上的油灯拨一拨,使得堂屋更亮了。

    随后跟着妯娌去厨房洗碗筷。

    天气冷,得先烧些热水。用草木灰洗,这样洗得比较干净。

    一家子干完家务,摸了摸肚子,满足地叹了一口气。

    三叔凑到黄氏跟前,还是阿娘这里暖和,烧的火旺。

    舔着脸问“阿娘,大姐说今年还回来吗?”

    今天冬至,离过年还有40多天,往常大姐要是回来,肯定是过年前半个月回。

    每次回来,这个时候,差不多有口信。一般将信息传给小妹,再由小妹传过来。

    小妹白天还回来探亲,不知道说了这件事没。

    黄氏摇了摇头,沉闷地说“你小妹说了,春兰今年不回,谨哥儿准备考童试,没空回。”

    虽然遗憾大女儿回不来,但什么事,也比不上外孙科举。

    二叔孙仲礼和大哥一样,沉默寡言,但对大姐的消息可关注了,低沉地说“谨哥儿读书一向厉害,肯定能考上。”谨哥儿16岁,明天是第一次上场,家里人都很紧张。

    孙老三鄙夷地看了一眼二哥,谨哥儿是谁,考上秀才,迟早的事。

    堆得满脸笑地说“这还用说,明年谨哥儿肯定能考上的,何家可不是一般人家,诗书世泽,书香门第,他们家可出了好些举人,进士呢。”

    举人,进士可以做官了。

    要是以前,孙三叔对这种话题,听都没听过。

    自从大姐高嫁到府城,一切都变了,家里有个做官的外甥指日可待。

    黄氏听到两个儿子说大外孙能考上,也开心。

    外孙读书厉害,大女儿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家里最大的依靠便是大女儿了。今晚能吃上四菜一汤,全靠女儿的补贴。

    孙伯民从里屋拿了些皱巴巴的柑橘出来,今年的柑橘树收成不好,一大片柑橘林,几乎绝收。

    只有零星挂着几个柑橘。幸好家里已经不指望柑橘园吃饭了。

    把果子放在地上,笑着说“来,吃柑橘,可甜了。”别看皱巴巴,但真得很甜,可好吃了。

    先拿一个给母亲,再拿一个给孙山,一个一个分下去,家里人多,一大盆,一人一个,剩下的就不多了。

    二婶婶姜氏接过柑橘,剥皮,递给小女儿小雪吃,自己尝了一瓣,果真很甜,遗憾地说“可惜了,大姑姐今年吃不到了。”

    往年家里的柑橘园大丰收,翻山涉水,运达府城的大姑姐那卖,能赚好些银子。

    三婶婶郑氏在一旁附和“是哩,这么好吃的柑橘,何家人最喜欢的了。”

    孙家的柑橘不是卖给别人,就单纯卖给何家。

    大姑姐说,家里柑橘味道独特,在何家特受欢迎,特别是送礼,别人可欢喜。

    孙家的柑橘因为品质独特,走精品路线,小而美,卖价特别高,就算运输时间长,损耗多,合起来,还是能赚。

    这就是为什么孙家身处偏僻地小山村,也要去府城卖柑橘。

    黄氏也遗憾大女儿吃不到,对着大儿问“春娇有没有带些回去?”

    年纪大了,很多事都交给大儿媳苏氏做,送礼回礼,自然全权苏氏负责。

    苏氏刚洗好碗筷,带着几个女儿走进堂屋,听到婆婆问话,赶紧回复“阿娘,给了,小妹拿了好些回去。”

    哪敢不给,小姑子因为最小,婆婆和几个哥哥偏爱,要是不给,当家还不大巴掌刮过来。

    孙山见到阿娘和姐姐进来,看到盆子的柑橘越来越少,悄悄走过去,把柑橘拿起来,一人一个分给他们。

    几个姐姐在家里地位低,没有黄氏和孙伯民的点头,绝对不敢伸手去拿柑橘。

    孙山仗着人小受宠,尽量替她们争取福利。

    四姐姐今年8岁,只是个半大娃子,看到柑橘,笑着接过,自己剥,自己吃。往常可吃不到,留着卖呢。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同样吃柑橘的,也不是种柑橘人。

    大姐姐谷雨14岁,快成年了,懂事多了,拿过柑橘,剥开一瓣瓣的,分给阿娘和妹妹吃。

    把最大块的递到弟弟山子的嘴里。

    孙山摇了摇头,家里的柑橘放到阿奶的卧室,想吃就拿,自由得很。

    三婶婶郑氏听到孙小妹回来,又带走一堆回礼,撇了撇嘴,这个小姑子和大姑姐完全相反。大姑姐往家里带东西,小姑子往家里拿东西。

    哼!

    看到大嫂傻憨憨地回了一大堆礼,翻了个白眼,这个是傻帽的。

    幸亏分了家,小姑子带走的东西只是大房的,无所谓了。

    郑氏这么想,孙老三也是这样想,早上看到小妹带了条还未有2斤重的猪肉以及那些一看就是便宜货的酥饼。

    下午回去,拿了一只鹅,一只鸭,还带了一大袋柑橘,更过分地和阿娘独处在卧室,阿娘肯定给银钱小妹。

    别问为什么这么猜测,看小妹夫笑得像煮熟的狗头,就知道了。

    阿娘给她多一点,就代表留给我们兄弟的少一点,气死人了!

    孙老三和郑氏不愧睡到一个床窝的,想法一模一样。

    孙老大听到媳妇回礼了,也放心了,笑着说“今年遇到小年,柑橘绝收,明年应该是大年,有收成的,到时候,大姐又能吃上了。”

    孙老大和孙大姐在几个兄弟姐妹中,感情最好。

    大姐吃不上好吃的柑橘,也心疼。

    孙老二剥了一个柑橘,给家里的娃子吃,很甜,家里人都喜欢。

    笑着说“今年春节,可是个暖和的年了。”

    俗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今年的冬至特别冷,需要煨炭火,看来春节就会暖和。

    孙老三无所谓地说“冷也好,暖也好,不下雨就行。”最怕过年下雨,哪里都去不了,很多有趣的活动取消,那多无聊。

    这话引得大家的赞同。

    一家人吃吃喝喝,大概晚上9点,外面早就天黑了,村民早就睡着了。农家人,吃得早,睡得早,起来的也早。

    像孙家这么晚还在聊天,不多见了。

    大家觉得晚,便散了。

    孙老二,和孙老三,住得不远,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走,离老宅,也就是孙山家,不过200米。摸黑,也能摸到回家的门。

    外面的冷风呼呼吹来,孙山随奶奶黄氏回主屋睡觉。

    黄氏的主屋大,摆了一张大床,一张小床。

    一开始孙山是和黄氏共睡一张床。

    4岁那年,孙山死缠烂打,终于说服家里人,替他打了一张小床,摆在黄氏的大床对面。

    两祖孙分床睡。

    黄氏拿着油灯进入主屋,先替孙山盖好被子,温柔地说“乖孙,被子暖不暖,还要不要加一床?”最怕小孙子半夜冷。

    孙山垫一床旧棉布,盖一床8成新的小棉被,平静地说“阿奶,不冷,被子暖。”

    黄氏见被子很厚很暖,才放心。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觉。

    孙伯民带着苏氏和4个女儿回东厢。这边有三间屋子,夫妻俩一间,四个姐妹一间。女儿住的房子,打了两张床,两人睡一张,不会显得拥挤。

    苏氏对着四个女儿说“你们快去睡,明天早起来。”

    家里农活早就完结,稻谷已经收割好回仓库了,但还有许多琐事干,农家娃子,是不能睡懒觉的。

    四姐妹点了点头,和阿爹阿娘道了一声晚安,便回屋睡觉了。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