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若不用呢?
天色渐暗,不知何时,宫人们已经轻手轻脚的将灯盏点上,刘娥皱着看着面前的赵祯,第一次流露出了些许不满的神色。
事实上,对于刘娥来说,她并不在意这件案子到底由谁来审。
鲁宗道也好,吕夷简也好,张景宗也好,都是得力的人,也都能将案子审清楚。
不同的是,前面两位来审,代表的政治意义更加浓厚。
不过,这本也无伤大雅。
因为,原本刘娥对于新的宰执考虑当中,就有这两人。
不管案子交不交给他们来审,之后的提拔是肯定的。
再加上之前赵祯的种种表现,让她以为,这次赵祯突然开口,也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所以,顾及到赵祯的颜面,刘娥才顺水推舟的将此事敲定。
但是,这个答案,却让刘娥有些失望。
倒不是说,她觉得赵祯说的不对,内宫之事,外朝的确不应该干预。
只不过,刘娥更加觉得,冯拯等人说的也有道理。
毕竟事情已经闹到了这种程度,朝野上下都在等一个交代,有朝中大臣参与审讯,的确更能服众。
两相权衡之下,她还是更加倾向于后者,毕竟,国事为重。
正因于此,赵祯此刻给出的理由,才会让刘娥觉得有些失望。
看到刘娥的神情,赵祯便知道她在想什么,沉默片刻,他重新站起身来,脸色也变得肃然起来,道。
“大娘娘可是觉得臣说的不对?”
眼瞧着赵祯如此郑重,刘娥也打起了精神,沉吟道。
“不是不对,而是此事用二位宰执之法更妥当些。”
“那若不用呢?”
罕见的,赵祯这次的口气略有一丝进攻性。
闻言,刘娥下意识的皱紧了眉头,想要张口回答,但是话到了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是啊,不用外朝大臣来查,又能怎么样呢?
答案是,也不会怎么样。
见到刘娥愣神,赵祯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
“二人刚才的争执,臣听明白了。”
“冯拯举荐鲁宗道,是看中他性格刚正,又出身科道,查出的结果可以让朝中上下信服。”
“王曾举荐吕夷简,是觉得他权知开封府,名正言顺,更兼熟稔刑案,知道什么该公布,什么不该公布。”
“但他们的理由,在臣看来,都不成立。”
想起刚刚的那副场景,赵祯的脸色又变得有些微冷,道。
“案件的最终结果,到底能不能让人信服,并不取决于审案之人,而取决于结果本身。”
“冯拯自己也说了,这案子并不复杂,只要对相关之人的处置得宜,那么,朝堂上下自会信服。”
“至于说查案之人是否有分寸,知不知道案卷该怎么写,案子该查到什么程度,外朝的大臣再好,能比得过内宫之人吗?”
“宫中之人,向来以大娘娘之命是瞻,案子查清了,他们自会先禀明给您,到时候什么该对外公布,什么该隐下来,自是大娘娘您说了算,不是吗?”
刘娥沉吟着想了想,眉头略微舒展开来。
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
她之前陷入了冯拯和王曾先入为主的观念当中,只觉得事情既然闹大了,那么,就要用有威望的人来处理,才能服众。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只怕未必。
刘娥并非愚笨之人。
只不过,她一直习惯的是传统的理政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君主并不直接躬理庶务,大小事更倾向于看重宰执的意见。
所以,她才下意识的顺着冯拯等人的思路去想问题。
可赵祯或许是因为政务接触的少,所以反而能够跳出这个框架,提供新的思路。
人有的时候想不明白某件事,并不是因为真的想不明白,而是因为并没有意识到身在山中。
赵祯现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刘娥自然很快就想通了。
御史上奏,说明这件事的确已经在外间传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用外朝的大臣来审案。
因为朝野上下关注的是结果!
皇陵出现了这样的事,朝中大臣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些真相,所以,他们对最后的案情结果是有一定预期的。
所以,能不能安抚舆情的关键在于,最终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预期。
这考验的是作为决策者的她。
如果说她有意包庇雷允恭和丁谓的话,那么,就算是鲁宗道来查,底下的人也肯定不会满意。
相反的,要是她无意徇私,那么,结果符合这些大臣们的预期,他们自然也不会闹。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祯说的没错,这件事交给宫中来审,其实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刘娥稍一沉吟后,还是道。
“官家所言的确有理,但朝中政事,本该和宰执共议,就算是要让宫内人来审,也当和二位宰执商议着来,所谓兼听则明,官家方才一言而定此事,确实莽撞专断了些。”
若不专断,那两人能走吗?
简单的看过脑中那份记忆的生平之后,赵祯的第一感觉就是,作为皇帝,历史上的宋仁宗实在是过分软弱了些。
如果说,赵恒对文官的优容,是因为他在对辽战事失败后,需要文臣为自己粉饰太平,尚可理解的话。
那么,历史上的赵祯对于文官的忍让,恐怕更多的在于,他本人政治能力的不足。
仁宗一朝,是文官最活跃,也最放肆的时代,历史上的赵祯在和文官的对峙当中屡屡落于下风,除了追封温成皇后一事成功之外,其他时候,但凡是和文官发生的矛盾,基本都是以他退让而告终。
事实上,赵祯并不认为,历史上的仁宗没有力量压制文臣。
只不过,或许是出于性格原因,又或许是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总结下来,给赵祯的感觉就是,历史上的仁宗,并不懂得怎么使用手中的这份权力。
如今既然换了他来,必不可能再像历史上一样,任由文官的权力扩张,所以,打从一开始,就不能惯他们这种坏毛病。
不过,心中虽如此作想,可赵祯的却不敢多言,只道。
“方才只是一时情急,大娘娘放心,臣之后再遇到这等事,定会先问过大娘娘。”
事实上,赵祯更清楚的是。
案子谁来审对于刘娥来说,压根就不重要,让刘娥感到不满的,其实是赵祯擅作主张,直接给宰执下令。
这种行为,对于目前的权力关系来说,虽然道理上挑不出毛病来,但其实是一个稍稍有些出格的举动。
这一点赵祯也知道,只不过当时的状况,刘娥显然已经打算答应下来,要是他不出言的话,那么一切就真的成了定局。
所以,他必须要开口。
所幸的是,目前看来,情势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虽然刘娥对此有所不满,但或许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无关紧要,所以,她也没有过分在意。
当然,这种事情如果出现的多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赵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话一出,刘娥总算是点了点头。
“嗯,天色也晚了,你且去吧……”
于是,赵祯站起身来,躬身告退。
不过,就在他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却听得刘娥又道。
“今日之事,也算因官家所起,官家对先皇一片孝心是好事,既是如此,之后皇陵诸事的调查进度,吾会让张景宗也及时回禀给官家的……”
inf。inf
事实上,对于刘娥来说,她并不在意这件案子到底由谁来审。
鲁宗道也好,吕夷简也好,张景宗也好,都是得力的人,也都能将案子审清楚。
不同的是,前面两位来审,代表的政治意义更加浓厚。
不过,这本也无伤大雅。
因为,原本刘娥对于新的宰执考虑当中,就有这两人。
不管案子交不交给他们来审,之后的提拔是肯定的。
再加上之前赵祯的种种表现,让她以为,这次赵祯突然开口,也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
所以,顾及到赵祯的颜面,刘娥才顺水推舟的将此事敲定。
但是,这个答案,却让刘娥有些失望。
倒不是说,她觉得赵祯说的不对,内宫之事,外朝的确不应该干预。
只不过,刘娥更加觉得,冯拯等人说的也有道理。
毕竟事情已经闹到了这种程度,朝野上下都在等一个交代,有朝中大臣参与审讯,的确更能服众。
两相权衡之下,她还是更加倾向于后者,毕竟,国事为重。
正因于此,赵祯此刻给出的理由,才会让刘娥觉得有些失望。
看到刘娥的神情,赵祯便知道她在想什么,沉默片刻,他重新站起身来,脸色也变得肃然起来,道。
“大娘娘可是觉得臣说的不对?”
眼瞧着赵祯如此郑重,刘娥也打起了精神,沉吟道。
“不是不对,而是此事用二位宰执之法更妥当些。”
“那若不用呢?”
罕见的,赵祯这次的口气略有一丝进攻性。
闻言,刘娥下意识的皱紧了眉头,想要张口回答,但是话到了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是啊,不用外朝大臣来查,又能怎么样呢?
答案是,也不会怎么样。
见到刘娥愣神,赵祯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道。
“二人刚才的争执,臣听明白了。”
“冯拯举荐鲁宗道,是看中他性格刚正,又出身科道,查出的结果可以让朝中上下信服。”
“王曾举荐吕夷简,是觉得他权知开封府,名正言顺,更兼熟稔刑案,知道什么该公布,什么不该公布。”
“但他们的理由,在臣看来,都不成立。”
想起刚刚的那副场景,赵祯的脸色又变得有些微冷,道。
“案件的最终结果,到底能不能让人信服,并不取决于审案之人,而取决于结果本身。”
“冯拯自己也说了,这案子并不复杂,只要对相关之人的处置得宜,那么,朝堂上下自会信服。”
“至于说查案之人是否有分寸,知不知道案卷该怎么写,案子该查到什么程度,外朝的大臣再好,能比得过内宫之人吗?”
“宫中之人,向来以大娘娘之命是瞻,案子查清了,他们自会先禀明给您,到时候什么该对外公布,什么该隐下来,自是大娘娘您说了算,不是吗?”
刘娥沉吟着想了想,眉头略微舒展开来。
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
她之前陷入了冯拯和王曾先入为主的观念当中,只觉得事情既然闹大了,那么,就要用有威望的人来处理,才能服众。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只怕未必。
刘娥并非愚笨之人。
只不过,她一直习惯的是传统的理政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君主并不直接躬理庶务,大小事更倾向于看重宰执的意见。
所以,她才下意识的顺着冯拯等人的思路去想问题。
可赵祯或许是因为政务接触的少,所以反而能够跳出这个框架,提供新的思路。
人有的时候想不明白某件事,并不是因为真的想不明白,而是因为并没有意识到身在山中。
赵祯现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刘娥自然很快就想通了。
御史上奏,说明这件事的确已经在外间传开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用外朝的大臣来审案。
因为朝野上下关注的是结果!
皇陵出现了这样的事,朝中大臣多多少少也能猜出一些真相,所以,他们对最后的案情结果是有一定预期的。
所以,能不能安抚舆情的关键在于,最终的结果是不是符合他们的预期。
这考验的是作为决策者的她。
如果说她有意包庇雷允恭和丁谓的话,那么,就算是鲁宗道来查,底下的人也肯定不会满意。
相反的,要是她无意徇私,那么,结果符合这些大臣们的预期,他们自然也不会闹。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祯说的没错,这件事交给宫中来审,其实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刘娥稍一沉吟后,还是道。
“官家所言的确有理,但朝中政事,本该和宰执共议,就算是要让宫内人来审,也当和二位宰执商议着来,所谓兼听则明,官家方才一言而定此事,确实莽撞专断了些。”
若不专断,那两人能走吗?
简单的看过脑中那份记忆的生平之后,赵祯的第一感觉就是,作为皇帝,历史上的宋仁宗实在是过分软弱了些。
如果说,赵恒对文官的优容,是因为他在对辽战事失败后,需要文臣为自己粉饰太平,尚可理解的话。
那么,历史上的赵祯对于文官的忍让,恐怕更多的在于,他本人政治能力的不足。
仁宗一朝,是文官最活跃,也最放肆的时代,历史上的赵祯在和文官的对峙当中屡屡落于下风,除了追封温成皇后一事成功之外,其他时候,但凡是和文官发生的矛盾,基本都是以他退让而告终。
事实上,赵祯并不认为,历史上的仁宗没有力量压制文臣。
只不过,或许是出于性格原因,又或许是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总结下来,给赵祯的感觉就是,历史上的仁宗,并不懂得怎么使用手中的这份权力。
如今既然换了他来,必不可能再像历史上一样,任由文官的权力扩张,所以,打从一开始,就不能惯他们这种坏毛病。
不过,心中虽如此作想,可赵祯的却不敢多言,只道。
“方才只是一时情急,大娘娘放心,臣之后再遇到这等事,定会先问过大娘娘。”
事实上,赵祯更清楚的是。
案子谁来审对于刘娥来说,压根就不重要,让刘娥感到不满的,其实是赵祯擅作主张,直接给宰执下令。
这种行为,对于目前的权力关系来说,虽然道理上挑不出毛病来,但其实是一个稍稍有些出格的举动。
这一点赵祯也知道,只不过当时的状况,刘娥显然已经打算答应下来,要是他不出言的话,那么一切就真的成了定局。
所以,他必须要开口。
所幸的是,目前看来,情势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虽然刘娥对此有所不满,但或许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无关紧要,所以,她也没有过分在意。
当然,这种事情如果出现的多了,那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赵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话一出,刘娥总算是点了点头。
“嗯,天色也晚了,你且去吧……”
于是,赵祯站起身来,躬身告退。
不过,就在他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却听得刘娥又道。
“今日之事,也算因官家所起,官家对先皇一片孝心是好事,既是如此,之后皇陵诸事的调查进度,吾会让张景宗也及时回禀给官家的……”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