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5章 扶苏登基立太子

    被搁浅的新君登基大典,在奉常的主持下,再次举行。

    大殿之中,扶苏端坐于龙椅之上,下首群臣矗立于大殿两旁。

    已晋为中车府令的韩谈,颁布了扶苏继位的第一道诏令。

    "宣,大秦皇帝诏令,今朝纲已定,朕初登大统,政事不足,须众来助。

    自灭六国之师来,天下百姓犹当贫苦,加徭役重,日久必致大乱。

    秦其不欲学桀复。

    今年初,止作阿房,缓修皇陵,免活葬,改陶殉之,蠲民赋三年,赦原非死罪。

    命卿等,善遵朕之法,大实而下。”

    "臣等奉命。"

    紧接着,韩谈又开始宣读第二道诏书。

    这是一封最新官员任命的诏书。

    内容如下,封赏这次平乱有功的嬴氏宗亲,接着是封淳于越为太傅,又称帝师。

    然后是赏赐冯家两兄弟,再封蒙毅为郎中令。杨硕为左庶长,杨奋为官大夫,其余杨氏子弟均晋一级军功爵。

    封赏的封赏,晋爵的晋爵。

    唯独左丞相,任何赏赐都没有,可见以往和扶苏的关系是多么不和。

    这种局面,让李斯面子上颇为难堪。

    淳于越获封太傅,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瞧见李斯脸色不好,便出班启奏“陛下,臣有事启奏。”

    "太傅请奏。"

    "昔日李相集三公之印,打开城门,令陛下得以顺利进城,避了兵灾,此等大功,理应封赏。"

    "太傅所言甚是,倒是朕近来政事缠身,大意忘却了。"

    淳于越接着道“陛下辛劳,臣不能及时分忧,乃臣之过也。"

    看着这对师徒一唱一和,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简直是在反复羞辱李斯。

    受此屈辱,任谁也不能忍。

    果不其然,李斯出班启奏“禀陛下,臣谢过陛下隆恩,肃清朝纲,拨乱反正,本是臣之职责所在,焉敢讨赏?”

    这句话一出,昔日敬佩李斯的百官,无不为其感到不忿。

    可下一秒,李斯话锋一转,谁都没想到他竟然当场请辞。

    "禀陛下,老臣年老木讷,思虑不清,竟听信赵高蒙蔽,方有赵高之乱。

    且老臣已近古稀之年,年老体衰,不胜相位,如今陛下御前人才济济,堪任者甚众,请准老臣,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说完,李斯将相印双手托起,拜伏在地。

    此举令所有人诧异,以往李斯提拔的朝臣,念及往日恩情,纷纷出言劝告。

    "李相使不得,使不得。"

    "李相此举万万不可。"

    "如今朝堂政治清明,天子初登大统,正是需要李相这等重臣来辅佐,岂能此时辞去?还请李相三思啊!”

    许久未说话的扶苏,此刻开口“方才张爱卿所言甚是,尽管先前朕之见,常与李相向左,然皆为公。

    高之乱,责不在卿,再者,李相为大秦所谋所劳,其功甚大,今之辞,朕不准。“

    李斯态度坚决,斩钉截铁地说道:"老臣意已决,望陛下恩准。”

    淳于越巴不得李斯早点滚蛋,面前这出戏,还有扶苏现在所说的每句话,也是他和扶苏提前商量好的。

    于是,他又跳出来说道“陛下,既然李相去意已决,莫不如先准李相休沐许些时日,也好让诸位同僚,在此期间好劝劝李相。"

    "也罢,太傅之言甚妥,朕准了。"

    一段辞职小插曲过后,众臣回班。

    扶苏正要准备散朝时,冯去疾与蒙毅,还有赢傒分别对视一眼后,便出班启奏。

    “老臣有事启奏。"

    "冯相请讲。"

    "自古,欲国之政定,君必先立太子,且先帝子嗣多,以杜异心。陛下,为了朝局稳定,老臣奏请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应宜早册立公子长生为太子。”

    蒙毅也出班请奏“陛下,臣认为冯相所言在理。正因先帝未册立太子,以致赵高之乱,如早册立,当不至于此,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望陛下早日定夺。”

    紧跟着,嬴傒也出班请奏:"陛下,臣认为郎中令所言甚是,公子长生吉人天相,才得以大难不死。

    胆识过人,才得以逃出赵高魔爪,聪慧机敏,才得以识破遗诏迷雾,如此才德兼备,堪称世间难见之大才,立为储君甚妥。"

    听到自己儿子被这般夸赞,谁家父母不高兴,扶苏顿时龙颜大悦。

    "众卿之意,皆朕之意,不料我等君臣心意相通,甚彩!甚彩!”

    "韩谈,拟诏。"

    "诺。"

    “命奉常择良辰吉日,定下册封大典,同时筹备告慰宗庙一切事宜,此番册立太子,乃大秦一统天下之后,首次册封,规制须隆重。"

    "臣奉诏。"

    "陛下英明。"

    "陛下待子慈爱,乃臣之楷模。"

    扶苏登基后的第一次上朝,可谓是相当高兴,不但打压了李斯这个以往的政敌,还受到众臣子一番追捧。

    更重要的是,册立太子这等国家大事,本就该由臣子来提出比较恰当。

    而冯去疾等人这一出请奏,无疑更加彰显了他作为国君御下有方的风范,也体现了他举贤避亲的气度。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无论是任命官员,还是册封太子嫔妃。

    一直秉持着避嫌二字,哪怕现在扶苏只有一个儿子,但如果由他自己提出来册立太子,只怕也会引起天下滋事之辈诘问你为何不学尧舜、禅让于兄弟云云。”

    如此做法虽说有些故作姿态,但却是华夏文化植入到骨子里的含蓄,也是一种尽量避免不被他人诟病的手段。

    ……

    朝会散去,众臣纷纷结伴离宫。

    除了往日关系较好的同僚前来慰劝李斯,其余朝廷重臣一个都没过来跟他说话。

    不禁让李斯感慨,真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而此时的准太子嬴长生,在得知诏书颁发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因为受封太子一事感到高兴。

    他立马拿着扶苏的第一封诏书,命杨奋赶车,匆匆前往骊山皇陵。

    来到始皇陵,赢长生径直前往殉葬人的居所。

    房门打开那一刻,宫女嫔妃们被突如其来的嬴长生吓一跳,下意识以为要他们现在去殉葬。

    跟随前来传诏的韩谈说道:"诸位莫怕,这位是太子长生,老奴特来宣传陛下诏令。"

    随即韩谈宣读诏书,原本要殉葬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喜极而泣。

    领头的嫔妃,率领宫女太监,向赢长生拜倒一片。

    "我等本是必死之人,得太子相救,姜离万分恩谢。"

    嬴长生面对黑压压的一片人,也有些头疼,事先忙于对付赵高,没有提前准备好,目前只能先遣散一批人。

    "诸位,长生在此坦言相告,陛下已有言在先,诸位是去是留,皆由长生做主。

    如若想回归故里,则分发钱财,现今,长生初受封太子,府中正缺人手,如愿之,则随我往。“

    听完太子之言,殉葬人纷纷交头接耳讨论起来。

    ”回归故里,也不知家还在否?"

    "我本是战乱遗留孤儿,秦军当年将我收留,送往宫中做事,才能苟活至今。"

    "俺一个阉人,不识书文,亦无谋生技,出了皇宫,也是投身大户为奴,倒不如跟随太子。“

    这次,还是姜离率先向嬴长生发表意见。

    ”姜离愿往,请太子殿下容我等苟活余生。"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