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一副对联

    “什么对联”王永吉盯着马超兴和胡德帝的眼睛问。马超兴见周围没有其他人,低声对着王永吉说道:“上联是:地振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下联呢”王永吉再次询问。“下联是: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胡德帝回答。“地振高冈...门朝大海...”王永吉默念几遍后对着二人拱手施礼,“好一副联,本督记下了。”“还有一件事,”马超兴朝着王永吉说道:“我们不想抛头露面,所以希望总督大人不要在塘报里提及我们的名字,只说是城中百姓不堪建奴欺压,趁乱起事即可。”“本督答应你们!”王永吉又一次举起了酒杯。酒席过后,王永吉亲自送二人走出营帐。回到帐中,王永吉拿起纸笔开始给朝廷写公文。这份公文虽然很长,但是没有提及马超兴和胡德帝的名字,只写了两人的姓氏。他之所以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方主动要求,他不能当着面答应背后毁约。二是这些人确实不能让朝廷知道。被朝廷知道后,朝中的两种人会发出两种声音。支持他的人会说平辽大军深得民心,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建奴。反对他的人会说这是永吉的反间计,这些人是他安插的奸细。话看似是好话,但是在朝中某些人的嘴里说出来就不是好话了。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暗喻王永吉能在锦州城内安插奸细,就能在京师,在皇城安插奸细。崇祯知道后,还能安心睡觉吗当然了,崇祯不一定信。但是信与不信都会让崇祯心生芥蒂,以后王永吉一旦犯错,都极有可能失去崇祯的信任。所以王永吉决定先瞒下去。反正朝廷无法查证。崇祯二十三年九月初十,将写完的公文递给信使,嘱咐他们连夜送往京师。锦州距离京师约有九百里。由于早就在后方设置了驿站,所以消息仅用了两天便送到京师。九月十二的下午,崇祯正在为钱的事发愁。九月初的时候黄河发大水,导致下游的山东五个县受灾。按照每个县五万两银子的标准赈灾,将支出二十五万两白银。这还只是赈灾的钱,如果加上修建江堤的开支,总支出将高达六十万到八十万两银子。要知道这笔钱并不在年初的支出预算里。朝廷本就亏空,现在又要多支出几十万两银子,崇祯的压力可想而知。司礼监掌印高时明在旁边给崇祯沏茶:“皇爷您别犯愁,俗话说水到桥头自然直,距离正旦节还有两个半月呢!户部尚书谢三宾昨天送来消息,已经让巡盐御史宋权想办法筹措赈灾银了。”“嗯,”崇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之后盯着高时明问:“你说...这水灾有没有蹊跷”高时明不敢胡说,谨慎地回道:“皇爷,黄河每年都有秋汛,奴婢以为是天灾不是**。”崇祯正要再问,殿外传来匆忙的脚步声。“捷报!锦州大捷!”王承恩举着公文,大跑进乾清宫。他跑到冲着面前双膝下跪:“启禀皇爷,锦州大捷!”“呈上来吧!”崇祯勉为其难的露出笑容。他是大明皇帝,一言一行都会让下面的太监和大臣陷入揣测之中。若是在这个时候露出不高兴的样子,消息传出,王永吉将遭到猛烈的弹劾。高时明急忙从王承恩手里接过公文,双手呈到崇祯面前。打开崇祯扫了一眼,崇祯便开始不停地嘬牙花。王永吉的公文很长,很长...长到王永吉在公文里写了许多没有意义的废话。看完之后,崇祯指着公文对着高时明和王承恩说道:“你们都看看吧,猜猜王永吉要干什么!”高时明快速走到公文前面看了一遍,看完之后让出位置给王承恩看。等王承恩看完,高时明说道:“如果奴婢没猜错的话,王永吉应该是想要给将士们请功要赏钱,但是不好意思明着要。”“奴婢也是这是这么认为的。”王承恩非常鸡贼的说道。他虽然猜不透公文的另一层含义,但是不影响他抄袭高时明的想法。高时明被气的怒目圆睁,若不是碍于崇祯的颜面,他非得冲上去和王承恩说个明白。“呵呵,”崇祯轻轻一笑,“将士用命才能打胜仗,现在打了胜仗要赏银也是情理之中,该给的钱一文也不能少。”“皇爷圣明!”高时明和王承恩十分熟练地拍起了马屁。不等二人起身,殿外响起太监的声音:“陛下,内阁首辅范景文,阁臣谢三宾、王家彦求见。”........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