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各方反应

    一夜万店,遍地开。

    别说史密斯夫妇和拉姆斯菲尔德,就连上级收到消息,也惊讶的让人再三确定消息的真实性。

    很快。

    三元制药建店计划呈现在各级领导面前。

    自元旦的前一周开始,三元农业便在十里营街道统战机构的协助和指导下,高负荷运转。

    人员、生产、加工、装载、运输……

    设计、建材、物料、柜台、招聘……

    不止十里营街道的十数家超大型企业参与其中,济水、聊市、濮阳、潍城的大型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也齐刷刷开动。

    然后这群庞大的官商联合体,直接把开店计划,活生生玩成了战前总动员。

    对此。

    有的领导叹为观止,大声叫好,“这就是统战的价值和意义!”

    有的领导持反对意见,“不能让他这么下去,否则别人怎么活?”

    也有的领导建议设置三元农业专项研究小组,“那小子懂得太多了,手里肯定还有好东西!”

    但无论赞成,还是反对。

    采用预制件设计的钢结构建筑,首次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

    而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当下,也没谁能够阻挡三元制药前进的步伐。

    比如三元农业派出300名文员(农妇),在全国各地以市为单位,申请注册药品销售公司-三元药业,并把分公司延伸到县,把办事处延伸到乡,累计投资约200亿蓝色伟人钞。

    因此诞生了:三元药业销售总公司。

    由于三元制药厂和三元药业销售总公司分开核算,比如销售公司要从三元制药厂购买药品。

    也就令各店面的预算,是实打实的30万现金。

    这等于给三元药业旗下的销售公司实缴了注册资本。

    而每个店面投入30万,一个地市大约投入6000万。

    试问哪个地市不悬挂横幅鼓掌欢迎?

    又比如贸易大厅旗下的中小型企业,为三元药业销售总公司,提供了难以统计的计生用品、计生辅助工具,以及口香、卫生纸、消毒湿巾、医用酒精、棒签、婴幼儿奶瓶等等。

    终于。

    1月15号,三元制药厂在过去的半年中,先后推出的一千七百多款药品,陆陆续续通过东山食药监管机构的认证,以及拿到东山发改机构的背书。

    紧接着,一辆辆半挂车,一辆辆恒温集装箱车,一辆辆冷藏运输车,络绎不绝的驶入三元制药厂,又络绎不绝的奔向四面八方。

    一场横推东方药品市场的战役,即将打响。

    不过。

    对自家来说,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或者说。

    建造药店需要的房屋,不需要什么手续。

    包括成立药品销售公司,有医药泰斗等人,也没什么难度。

    即便把药品铺设到店面,同样非常简单。

    但如果咱这個店面对外营业,也就是对外销售药品,除了之前考虑的医师,还需要准备1~3名药师。

    如果开设千八百个店面,自家凭借众多医学院,差不多可以搞定。

    现在一下子铺设两万多家,去哪找对应人才。

    尤其这年头全都抢着进城,谁会反着来,跑乡下?

    余阳思索未果,十分干脆的把问题丢给三元制药管理层。

    毕竟人家才是专业的。

    而医学泰斗确实很有经验,“你傻啊,找俩有证的人,每个月给他们50块钱,把证挂靠在药店,不就可以了,还节省了薪资支出。”

    “有道理!”

    余阳想到了建筑领域的挂靠。

    问题是,这么搞,自家还合规吗?

    万一给患者拿错药怎么办?

    “还是要找对应的人才。”

    “这样的话,只能从公益下手。”

    “公益?”

    “嗯,上级宣传支教,咱们宣传支医,砸钱设计一批公益广告,投入到各个医药大学,重点描述农村医疗环境多么落后,而咱们三元制药则支持这项公益活动,许诺支医人员五年后可以到三元制药任职,这样一来,年轻人肯定愿意下乡,咱们名有了,问题解决了,未来还可以获得一大批拥有医药经验的人才。”

    “……”

    果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这稀奇古怪的馊主意,一个接一个。

    余阳当即决定,再去各地市抢一批老头老太。

    然后组成智囊团。

    别说,这似乎还真可以防止商业间谍混进来。

    …

    次日。

    余阳最终没有采纳医学泰斗的建议。

    而是在周边地市电视台,发布招聘广告,许诺签订就业和未来就业两份协议。

    如果愿意上岗,无论药士、药师,还是医士、医师,都可以在药店空闲时间学习,增强专业技能,考取更多证书。

    等到五年后,三元制药将会根据证书等级,给予更优秀的就业岗位,保证年收入达到中级职称待遇。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率先响应的是东山第一医科大学。

    因为该院校重点学科是中草药。

    随后济水医学院、东山中医药大学、齐鲁医学院、东山护理学院……

    很快2万名额被抢光。

    无它,下岗潮,就业环境不好。

    各大院校的就业办,都想提高自身就业率。

    为此,不惜说服校领导,借助各自院校的教授、硕士、药剂师等等,换取了一定比例的就业名额。

    …

    有了对应的专业人员,三元制药很快步入正轨。

    店面联网,库存互通。

    县级连锁,集中配送。

    地市统一管理,设置药品集散中心。

    省级独立核算,争做优秀纳税大户。

    毕竟在人家地盘上做买卖,肯定要给予一定实打实的好处。

    所以,即便有闲汉到店面闹事,被余三元派来的人打了一顿,甚至抄家再一顿,更甚至把闲汉当做苦力搬卸药品分文不给,也没人说什么。

    如此十数日之后,三元制药连锁大药店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凸显出来。

    首先是,跑卫生院和县区医院看病的人少了。

    尤其乡村卫生室,只剩下打针挂点滴的患者。

    旋即,各大药企的销量,开始大幅度下滑。

    于是,药品领域的战争打响了。

    短短不到十天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以药厂名字作为招牌的药店。

    甚至出现了多家药企和医院联合开店的现象。

    包括济水鲁抗制药、菏市鲁西制药、沂蒙山区所属的临城鲁南制药、东山府的齐鲁制药……也全都被卷入这场‘纷争’。

    国内竞争,远比跟外资竞争更残酷。

    什么打砸店面,什么查封店面,什么吃药吃死人,什么吃药吃出老鼠屎……

    为此,三元农业不得不招募与店面相同数量的壮汉,常驻店面。

    另外再组建大量律师团和公关团,奔赴各地处理琐事。

    以至于店面收益严重缩水,甚至某些偏远地区出现了全面亏损。

    只不过,这对余阳来说,问题不大。

    毕竟做买卖,哪能没有纷争。

    再就是,感谢史密斯夫人的打赏。

    令自家拥有了价值100亿美刀的植物基原料。

    也令三元制药在前期,可以亏得起。

    或者说,哪怕三元制药和三元药业不赚钱,只要这些原料可以变现成功,自家也等于稳赚不亏。

    再就是。

    三元制药的腾飞,除了让自家在药品领域站稳跟脚,还为了让人们误以为‘三元农业转型成功’。

    但实际上,自家依旧在暗渡陈仓。

    比如正在培育的三一玉米。

    比如正在囤积的三二大豆种子。

    比如悄悄展开的1500万吨调和油计划。

    比如未来即将拥有的2000万吨饲料。

    等到00年中旬,第二次豆油战争爆发,自家肯定可以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不仅拿下食用油市场,还会势如破竹,拿下饲料市场,一举跃居东方粮商。

    当然,无论老史密斯,还是拉姆斯菲尔德,都不是简单之辈。

    对方肯定可以通过蛛丝马迹,判断出自家意图。

    甚至会引进西药。

    所以,是主动出击,还是严阵以待?

    ……

    魔都。

    联合利华。拉姆斯菲尔德端着报纸翻看许久,锐利的眼神微微眯起,“东方的新闻,没有太多实用价值,我想看到我想看到的。”

    本章完)本章完)本章完)本章完)本章完)本章完)本章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