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朝堂对骂
按照惯例,冬至大节之前,是各个衙门最忙的时候,过了这段时间,基本上手头的事务就都处理的差不多了,老大人们也就该安安心心的准备过年。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半个月前,五军都督府联本上奏,上禀了整饬军府的结果,在历经小半年的整饬中,整个五军都督府,可谓是大换血,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军官,直接被予以黜落,有少部分甚至涉及到了私贩军器,冒领军功这样的重罪,如今还在诏狱当中,等候发落。
除此之外,剩下的武臣,也有不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或是罚俸,或是降爵,虽然保住了官位,但是日子也都不好过的很。
与此同时,随着朝廷有意用兵沿海的消息传出,朝堂上下,不少大臣都有些坐立不安,终于,数日之后的早朝上……
“陛下,年节将至,朝廷理当罢去诸多徭役,让百姓归家安度年节,此刻出兵,恐有搅扰百姓之嫌,恳请陛下三思。”
刚一上朝,便有兵科的给事中站了出来,义正言辞的开口劝谏,紧随其后,又有御史开口,道。
“陛下,战事一起,百姓必受战火波及,何况,这两年以来,各地天灾连绵,百姓未得休养生息之机,如今出兵,确非良机!”
内阁的圣旨已经下了,所以,消息早就传开了,兵部和户部,也都已经动起来了。
但是,大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圣旨下了,不代表事情就定了,办事归办事,商议归商议。
天子下了圣旨,不妨碍老大人们继续在朝堂上劝谏皇帝收回旨意。
眼瞧着底下一个个御史挨个站出来,又是国计民生,又是休养生息,又是年节将至的把理由摆出来,基本上全都是反对的,朱祁钰也不由有些头疼。
到现在为止,这帮科道官员,真要说他们能影响什么国政,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过,就是烦人。
只要不遂他们的意,这些人便会不停的在朝堂上叨叨叨,就算是下旨让他们不许议论此事,他们也会找别的借口,扯回这件事情上,继续叨叨叨。
这种状况,是最让人头疼的,不理他们吧,一直说个不停,而且是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说,理他们吧,这帮科道官员干的就是这个差事,朝廷有不因言罪人的惯例,也不能真的把他们都怎么样。
而且,虽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科道改革也有一段时间了,所以,这帮御史也吸取了过往的教训,渐渐进化出了新的手段。
便如这次,出面参奏的,都是兵科和福建道的给事中和御史,所以要说他们逾越职权,是没有的。
但是,其他的御史虽然不能直接参奏,可等到这些人说完之后,他们却会趁着时机附和议论,算是变相的绕过了不许随意劾奏非执掌以内的禁令。
毕竟,上奏的不是他们,早朝上头,针对具体的政务发表一下看法,又没有形成正式的奏疏,也算不得逾越本职。
因此,一时之间,早朝之上吵吵嚷嚷的,让人一阵心烦。
应该说,这种状况,朱祁钰在前世的时候,已经习惯了,但是话说回来,这一世登基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倒是没有太多的这种经历。
不过,没有不代表不会出现,也更不代表,朱祁钰对此的包容度会很高。
眼瞧着越来越多的御史站了出来,朱祁钰的眉头皱了皱,目光在地下逡巡了一番,最终,定在了某个人的身上。
“卿等所言,朕已知晓,王副宪,如今陈总宪告病,都察院由你监管,方才诸科道所言,你怎么看?”
于是,不少大臣,立刻也同样将目光落在了左副都御史王竑的身上。
这段时间以来,左都御史陈镒有疾,一直卧病在床,所以都察院的事务,都交给了这位副都御史来代理。
天子刚刚特意强调了这一点,其用意不言自明。
这话看似是在问王竑是什么看法,可实际上,却是在提醒他,该好好管管这帮科道官员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陈镒这位总宪大人,虽然不能完全算是对天子俯首帖耳,但是,在许多朝务上,也都是十分偏向天子的主张的,不少时候,科道御史们的骚动,都是他这位老大人压下去的。
如今,陈老大人告病,那么,这个活自然就该是替他监管都察院的王竑来做,不过……
“陛下,臣以为诸臣所言甚是,沿海倭寇,不过癣疥之疾尔,虽时常侵扰沿海百姓,但是,规模分散,人数也不算多,不会像蒙古各部一般,威胁我朝廷安危。”
“此前历朝,都曾出兵剿倭,但是,多徒劳无功,哪怕一时能够平定海疆,要不了一两年的时间,倭寇又会卷土重来,大军出征,靡耗甚重,若能一战功成,自然是好,可既然无法彻底清剿倭寇,那么,如此举动,岂非穷兵黩武?”
在众臣的注视下,王竑的脸色没有丝毫的惧怕。
相反的,听到天子终于点了他的名,这位王大人的眼中,反而闪过一丝跃跃欲试的神色,仿佛他早就在等着这一刻了一半。
迈步来到殿中,便是一番侃侃而谈,丝毫没有注意到,天子的脸色已经越来越难看。
“陛下,当初太祖陛下设海禁之制,缘由之一便是倭寇,想太祖陛下何等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既定此策,便是因为,对于朝廷来说,相较于大军出征,屡战无功,只需禁止百姓擅自下海,便可令倭寇自生自灭。”
“倭寇擅海战,岸上各处,朝廷自有官军镇守,如若仅仅盘桓海上,则与朝廷无干,如若倭寇登岸,面对朝廷官军,自会被清剿,何必劳动大军,故此,臣以为,朝廷只需申领各地官军严加防守,加强海禁,便可消弭此祸,断无理由,劳民伤财,出兵征伐,恳请陛下明鉴,收回旨意,与民休息!”
得,破案了……
这番话,王副宪说的酣畅淋漓,大义凛然,与此同时,殿上的一干重臣也顿时明白过来。
敢情,今天这科道御史们之所以这么活跃,压根就不是因为被陈总宪压抑太久,所以逮着个机会解放天性,而是背后有人撑腰啊。
说白了,这些御史们都是前菜,真正要反对出征一事的,是这位王副宪,也正是因为有他的支持,这些科道官员们,只怕才会如此大胆。
不过……
显然,他们能够想到的事情,天子也能够想到,抬眼看了看天子此刻的脸色,果不其然,这位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朱祁钰的确有点生气!
不得不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从朱祁钰登基之后起,科道这边虽然闹出过不少事端。
但是,大多数时候,其实都不需要朱祁钰自己出手,陈镒会居中转圜,帮他摆平朝议。
如今陈镒病了,换了王竑暂管监察院,这王竑不替他压着御史们别小题大做也就罢了,反而还带着一帮御史故意跳出来和他作对,这让习惯了都察院低眉顺眼的朱祁钰,当然忍不住有些生气。
不过,生气归生气,他到底还是没有到失去理智的程度,王竑这个人,脾气就是如此,如果说他真要是发了怒,那么,反而才称了这帮科道的意。
大明从体制到士林风气,都优容言路,所以这就导致了,这帮科道官员,压根就不怕他这个皇帝发怒。
于是,压下心中的怒意,朱祁钰淡淡的道了一句。
“朕知道了。”
随后,便示意让王竑退下,不过,王竑明显不愿意就此罢手,而是继续抬手,道。
“陛下……”
见此状况,朱祁钰眸色一冷,目光也变得有些凌厉起来。
平心而论,刚刚王竑的那番话,已经是很出格了,穷兵黩武这样的词都用了出来,此刻朱祁钰没有责怪他,已经是看在要保言路通畅的份上了。
但是,他优容言官是一回事,可底下臣子,不依不饶的一再冒犯他这个皇帝的威严,却又是另一回事。
感受到这道略带寒意的目光,王竑的口气略微一滞,不过,也仅仅是片刻,他便坚定信念,打算继续上奏。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殿中却响起了一道声音,截住了他的话头,道。
“陛下,臣以为,王副宪所言不妥!”
众人循声望去,脸上纷纷露出惊讶之色,不为别的,因为说话之人不是别人,竟是阔别京师已久,近日才刚刚回京的,于谦!
看到是于谦开口说话,王竑明显也有些意外,话头理所当然的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于谦迈步来到殿中,对着上首拱手道。
“陛下,方才王副宪说,倭寇乃癣疥之疾,朝廷只需厉行海禁,便可保沿海无虞,此言实为大谬!”
谁也没有想到,于谦刚一开口,就是如此不客气,话说的如此斩钉截铁,丝毫不给王竑留一点面子。
再看王竑,听到这番话,果不其然,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
不过,于谦却并没有任何要收手的意思,转过头来,面对着王竑,直接了当的的开口,道。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无论是沿海还是沿边,皆是我大明疆土,其中百姓,皆是陛下臣民,王副宪刚才言之凿凿,所谓倭寇为癣疥之疾,不过是觉得,他们无法像蒙古一般威胁朝廷而已,但是,你可曾想过,沿海各地的百姓,受倭寇侵扰的日子吗?”
“身为朝臣,守土安民,皆是我等职责,岂可因前废后?”
“于少保此言,未免言过其实了吧?”
王竑刚刚是因为没有想到,于谦竟然会和他持对立的意见,此刻反应过来,立刻便道。
“我当然知道,沿海百姓受倭寇侵扰,但是,这并非朝廷不管,实则是倭寇太过狡猾,劫掠之后即奔回海上,即便是地方官军出动,也难以捕捉行踪。”
“何况,即便是大军出征,难道就真的能保百姓安宁,我看未必吧?劳师远征,靡耗无算,到了最后,却草草收场,这难道就是于少保想要的吗?”
这话看似是在回应于谦,但是,话里话外,说的却无疑是执意要出兵的皇帝。
见此状况,朱祁钰的脸色又沉了几分,于谦注意到了这一点,神色也开始变得严厉起来,道。
“大军尚未出征,王副宪如何能够确定,大军会草草收场?难不成,王副宪曾经亲临沿海,剿过倭寇?”
一句话问的王竑有些语塞,当然,更重要的是,于谦虽然遭贬,但是,一则他的官位仍是右都御史,要比王竑高,二则,要论在朝的声望和地位,王竑和于谦压根不是一个级别。
原本于谦平静的时候还好些,此刻口气变得严厉起来,莫名的便有一股气势。
随即,于谦继续道。
“倭寇之患,或许在太祖陛下立国之时,尚不算大患,可是,时至今日,若再以为倭寇不足为虑,则是祸国之言!”
“远的不说,代王秉承朝廷圣命,在漳州府设藩建府,堂堂藩王府邸,营建过程中,竟屡遭倭寇袭扰,可见沿海一带倭患之祸,早已经并非如王副宪所以为的那样,只是在海上劫掠出海渔民,而是早已经转向陆上,有害地方。”
“倭寇泛滥至此,原因便在于朝中有诸多大臣,和王副宪一般,觉得只要厉行海禁,便可安枕无忧,而事实却是,单单禁止百姓下海,却对倭寇不加管束,任其发展,只会让其势力愈发壮大,直到最后,威胁朝廷安危!”
“代王府一事,已经可见此趋势,岂可期许置之不理,陛下此时动兵清剿,正是圣明烛照,运筹帷幄,故而,此时反对出征剿倭者,实则才是国之奸臣也!”
说到底,于谦也不是吃素的。
王竑把话锋对准他,借于谦来暗指天子出兵必然是徒劳无功,结果反手于谦的词锋,也变得犀利起来,张口便给了王竑一个不是蠢就是奸的评价。
不过,于谦的这番举动,毕竟和他一直在朝中的主张有些不同,以至于,看到他的一系列举动,其他的的一干重臣,都不由露出了一丝沉思之色……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半个月前,五军都督府联本上奏,上禀了整饬军府的结果,在历经小半年的整饬中,整个五军都督府,可谓是大换血,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军官,直接被予以黜落,有少部分甚至涉及到了私贩军器,冒领军功这样的重罪,如今还在诏狱当中,等候发落。
除此之外,剩下的武臣,也有不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处,或是罚俸,或是降爵,虽然保住了官位,但是日子也都不好过的很。
与此同时,随着朝廷有意用兵沿海的消息传出,朝堂上下,不少大臣都有些坐立不安,终于,数日之后的早朝上……
“陛下,年节将至,朝廷理当罢去诸多徭役,让百姓归家安度年节,此刻出兵,恐有搅扰百姓之嫌,恳请陛下三思。”
刚一上朝,便有兵科的给事中站了出来,义正言辞的开口劝谏,紧随其后,又有御史开口,道。
“陛下,战事一起,百姓必受战火波及,何况,这两年以来,各地天灾连绵,百姓未得休养生息之机,如今出兵,确非良机!”
内阁的圣旨已经下了,所以,消息早就传开了,兵部和户部,也都已经动起来了。
但是,大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圣旨下了,不代表事情就定了,办事归办事,商议归商议。
天子下了圣旨,不妨碍老大人们继续在朝堂上劝谏皇帝收回旨意。
眼瞧着底下一个个御史挨个站出来,又是国计民生,又是休养生息,又是年节将至的把理由摆出来,基本上全都是反对的,朱祁钰也不由有些头疼。
到现在为止,这帮科道官员,真要说他们能影响什么国政,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过,就是烦人。
只要不遂他们的意,这些人便会不停的在朝堂上叨叨叨,就算是下旨让他们不许议论此事,他们也会找别的借口,扯回这件事情上,继续叨叨叨。
这种状况,是最让人头疼的,不理他们吧,一直说个不停,而且是反反复复,翻来覆去的说,理他们吧,这帮科道官员干的就是这个差事,朝廷有不因言罪人的惯例,也不能真的把他们都怎么样。
而且,虽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科道改革也有一段时间了,所以,这帮御史也吸取了过往的教训,渐渐进化出了新的手段。
便如这次,出面参奏的,都是兵科和福建道的给事中和御史,所以要说他们逾越职权,是没有的。
但是,其他的御史虽然不能直接参奏,可等到这些人说完之后,他们却会趁着时机附和议论,算是变相的绕过了不许随意劾奏非执掌以内的禁令。
毕竟,上奏的不是他们,早朝上头,针对具体的政务发表一下看法,又没有形成正式的奏疏,也算不得逾越本职。
因此,一时之间,早朝之上吵吵嚷嚷的,让人一阵心烦。
应该说,这种状况,朱祁钰在前世的时候,已经习惯了,但是话说回来,这一世登基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倒是没有太多的这种经历。
不过,没有不代表不会出现,也更不代表,朱祁钰对此的包容度会很高。
眼瞧着越来越多的御史站了出来,朱祁钰的眉头皱了皱,目光在地下逡巡了一番,最终,定在了某个人的身上。
“卿等所言,朕已知晓,王副宪,如今陈总宪告病,都察院由你监管,方才诸科道所言,你怎么看?”
于是,不少大臣,立刻也同样将目光落在了左副都御史王竑的身上。
这段时间以来,左都御史陈镒有疾,一直卧病在床,所以都察院的事务,都交给了这位副都御史来代理。
天子刚刚特意强调了这一点,其用意不言自明。
这话看似是在问王竑是什么看法,可实际上,却是在提醒他,该好好管管这帮科道官员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陈镒这位总宪大人,虽然不能完全算是对天子俯首帖耳,但是,在许多朝务上,也都是十分偏向天子的主张的,不少时候,科道御史们的骚动,都是他这位老大人压下去的。
如今,陈老大人告病,那么,这个活自然就该是替他监管都察院的王竑来做,不过……
“陛下,臣以为诸臣所言甚是,沿海倭寇,不过癣疥之疾尔,虽时常侵扰沿海百姓,但是,规模分散,人数也不算多,不会像蒙古各部一般,威胁我朝廷安危。”
“此前历朝,都曾出兵剿倭,但是,多徒劳无功,哪怕一时能够平定海疆,要不了一两年的时间,倭寇又会卷土重来,大军出征,靡耗甚重,若能一战功成,自然是好,可既然无法彻底清剿倭寇,那么,如此举动,岂非穷兵黩武?”
在众臣的注视下,王竑的脸色没有丝毫的惧怕。
相反的,听到天子终于点了他的名,这位王大人的眼中,反而闪过一丝跃跃欲试的神色,仿佛他早就在等着这一刻了一半。
迈步来到殿中,便是一番侃侃而谈,丝毫没有注意到,天子的脸色已经越来越难看。
“陛下,当初太祖陛下设海禁之制,缘由之一便是倭寇,想太祖陛下何等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既定此策,便是因为,对于朝廷来说,相较于大军出征,屡战无功,只需禁止百姓擅自下海,便可令倭寇自生自灭。”
“倭寇擅海战,岸上各处,朝廷自有官军镇守,如若仅仅盘桓海上,则与朝廷无干,如若倭寇登岸,面对朝廷官军,自会被清剿,何必劳动大军,故此,臣以为,朝廷只需申领各地官军严加防守,加强海禁,便可消弭此祸,断无理由,劳民伤财,出兵征伐,恳请陛下明鉴,收回旨意,与民休息!”
得,破案了……
这番话,王副宪说的酣畅淋漓,大义凛然,与此同时,殿上的一干重臣也顿时明白过来。
敢情,今天这科道御史们之所以这么活跃,压根就不是因为被陈总宪压抑太久,所以逮着个机会解放天性,而是背后有人撑腰啊。
说白了,这些御史们都是前菜,真正要反对出征一事的,是这位王副宪,也正是因为有他的支持,这些科道官员们,只怕才会如此大胆。
不过……
显然,他们能够想到的事情,天子也能够想到,抬眼看了看天子此刻的脸色,果不其然,这位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朱祁钰的确有点生气!
不得不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从朱祁钰登基之后起,科道这边虽然闹出过不少事端。
但是,大多数时候,其实都不需要朱祁钰自己出手,陈镒会居中转圜,帮他摆平朝议。
如今陈镒病了,换了王竑暂管监察院,这王竑不替他压着御史们别小题大做也就罢了,反而还带着一帮御史故意跳出来和他作对,这让习惯了都察院低眉顺眼的朱祁钰,当然忍不住有些生气。
不过,生气归生气,他到底还是没有到失去理智的程度,王竑这个人,脾气就是如此,如果说他真要是发了怒,那么,反而才称了这帮科道的意。
大明从体制到士林风气,都优容言路,所以这就导致了,这帮科道官员,压根就不怕他这个皇帝发怒。
于是,压下心中的怒意,朱祁钰淡淡的道了一句。
“朕知道了。”
随后,便示意让王竑退下,不过,王竑明显不愿意就此罢手,而是继续抬手,道。
“陛下……”
见此状况,朱祁钰眸色一冷,目光也变得有些凌厉起来。
平心而论,刚刚王竑的那番话,已经是很出格了,穷兵黩武这样的词都用了出来,此刻朱祁钰没有责怪他,已经是看在要保言路通畅的份上了。
但是,他优容言官是一回事,可底下臣子,不依不饶的一再冒犯他这个皇帝的威严,却又是另一回事。
感受到这道略带寒意的目光,王竑的口气略微一滞,不过,也仅仅是片刻,他便坚定信念,打算继续上奏。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殿中却响起了一道声音,截住了他的话头,道。
“陛下,臣以为,王副宪所言不妥!”
众人循声望去,脸上纷纷露出惊讶之色,不为别的,因为说话之人不是别人,竟是阔别京师已久,近日才刚刚回京的,于谦!
看到是于谦开口说话,王竑明显也有些意外,话头理所当然的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于谦迈步来到殿中,对着上首拱手道。
“陛下,方才王副宪说,倭寇乃癣疥之疾,朝廷只需厉行海禁,便可保沿海无虞,此言实为大谬!”
谁也没有想到,于谦刚一开口,就是如此不客气,话说的如此斩钉截铁,丝毫不给王竑留一点面子。
再看王竑,听到这番话,果不其然,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
不过,于谦却并没有任何要收手的意思,转过头来,面对着王竑,直接了当的的开口,道。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无论是沿海还是沿边,皆是我大明疆土,其中百姓,皆是陛下臣民,王副宪刚才言之凿凿,所谓倭寇为癣疥之疾,不过是觉得,他们无法像蒙古一般威胁朝廷而已,但是,你可曾想过,沿海各地的百姓,受倭寇侵扰的日子吗?”
“身为朝臣,守土安民,皆是我等职责,岂可因前废后?”
“于少保此言,未免言过其实了吧?”
王竑刚刚是因为没有想到,于谦竟然会和他持对立的意见,此刻反应过来,立刻便道。
“我当然知道,沿海百姓受倭寇侵扰,但是,这并非朝廷不管,实则是倭寇太过狡猾,劫掠之后即奔回海上,即便是地方官军出动,也难以捕捉行踪。”
“何况,即便是大军出征,难道就真的能保百姓安宁,我看未必吧?劳师远征,靡耗无算,到了最后,却草草收场,这难道就是于少保想要的吗?”
这话看似是在回应于谦,但是,话里话外,说的却无疑是执意要出兵的皇帝。
见此状况,朱祁钰的脸色又沉了几分,于谦注意到了这一点,神色也开始变得严厉起来,道。
“大军尚未出征,王副宪如何能够确定,大军会草草收场?难不成,王副宪曾经亲临沿海,剿过倭寇?”
一句话问的王竑有些语塞,当然,更重要的是,于谦虽然遭贬,但是,一则他的官位仍是右都御史,要比王竑高,二则,要论在朝的声望和地位,王竑和于谦压根不是一个级别。
原本于谦平静的时候还好些,此刻口气变得严厉起来,莫名的便有一股气势。
随即,于谦继续道。
“倭寇之患,或许在太祖陛下立国之时,尚不算大患,可是,时至今日,若再以为倭寇不足为虑,则是祸国之言!”
“远的不说,代王秉承朝廷圣命,在漳州府设藩建府,堂堂藩王府邸,营建过程中,竟屡遭倭寇袭扰,可见沿海一带倭患之祸,早已经并非如王副宪所以为的那样,只是在海上劫掠出海渔民,而是早已经转向陆上,有害地方。”
“倭寇泛滥至此,原因便在于朝中有诸多大臣,和王副宪一般,觉得只要厉行海禁,便可安枕无忧,而事实却是,单单禁止百姓下海,却对倭寇不加管束,任其发展,只会让其势力愈发壮大,直到最后,威胁朝廷安危!”
“代王府一事,已经可见此趋势,岂可期许置之不理,陛下此时动兵清剿,正是圣明烛照,运筹帷幄,故而,此时反对出征剿倭者,实则才是国之奸臣也!”
说到底,于谦也不是吃素的。
王竑把话锋对准他,借于谦来暗指天子出兵必然是徒劳无功,结果反手于谦的词锋,也变得犀利起来,张口便给了王竑一个不是蠢就是奸的评价。
不过,于谦的这番举动,毕竟和他一直在朝中的主张有些不同,以至于,看到他的一系列举动,其他的的一干重臣,都不由露出了一丝沉思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