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忽悠,接着忽悠~
任礼旳事情被暂时揭过,对于朱仪的质疑,也算是暂时平复下来,但是,毕竟在场的这些人,都是多年身在朝堂,心中究竟是如何作想的,就不得而知的。
不过,无论如何,总算是开启了正经的话题。
应该说,现如今的情况,他们这些太上皇一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跟太上皇无法见面。
虽然有人能够居中传递消息,但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书信或者带话就可以解决的。
就比如这次的事情,南宫和天子莫名其妙的就斗了起来,直到现在为止,他们也不知道,太上皇为什么会突然这么冲动的要召见薛桓。
当然,虽然客观来说,现在太上皇和他们属于相互依靠的关系,但是,毕竟有君臣名分在,太上皇要做什么, 是没有必要提前跟他们打招呼或者解释的。
可这么一来,就会让他们变得非常被动。
薛桓在他们当中的地位不算特别重要, 很多时候也不怎么参与讨论和决策, 但是,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作用。
和朱仪一样,薛桓是纯正的世家出身, 虽然说没有成国公府这么显赫的家世,但是,这种世家出身的子弟, 最大的好处就是人脉广泛。
像是陈懋,任礼这种老牌的勋贵,有身份,有战功,有资历, 但是, 他们的大半辈子都在南征北战, 在京城的地界上, 要说人脉还真的未必就比得上土生土长的薛桓。
尤其是在如今勋贵面临的局面下,老一辈的勋贵在土木之役中折损大半, 新袭爵的都是年轻一代, 虽然说各府邸之间的交情仍在,但是,要让陈懋,张輗这种长辈去平等的和这些晚辈相交,却也困难。
但是薛桓和朱仪就不一样,他们生长在世家圈子里, 本身就和这些人交情匪浅, 说话做事都方便得多。
而且,薛桓是驸马都尉,皇亲国戚,换句话说,他出入宫禁,比在场所有人都方便许多。
如今常德长公主摆明了不想掺和这档子事儿,但是,只要有她在,薛桓就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随时进宫。
这也是长久以来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那就是,虽然太上皇已经归京, 圣母皇太后基本上退出了群臣的视野。
但是, 她老人家的存在,本身就如定海神针一样。
太上皇居于南宫,明里已经下诏不参与朝事,暗里也被监视着,而且,虽然这么说有些冒犯,但是,土木之役的确是一根刺,扎在群臣的心里头。
所以,太上皇想要做些什么,其实并不容易。
但是圣母她老人家不一样,还是那句话,如果说当今天子是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的人,那么这份功劳里头,至少有一半是属于孙太后的。
不管当时她愿不愿意,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总归,她最后做出的决定,是命郕王嗣位,主持大局,在最关键的时刻,完成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如果说在土木之役后的关键时刻,孙太后把持大权不愿交出来,那么谁也没有办法。
而且,这种决定, 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表个态这么简单,应该说, 正因为有了孙太后的支持,天子登基才有了真正礼法上的依据。
这一点,在当初的登基诏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皇太后以太子幼冲,未遽能理万机,故命眇躬君临天下……”
这句话明明白白的写在登基诏书上,如果说当时天子是临危受命,那么,他受的这个命,就是圣母皇太后之“命’。
在没有正式的传位诏书的情况下,可以说,登基诏书上的皇太后宝印,就是天子最有效的法理来源。
尽管如今,太上皇回京之后,已经再次昭告天下了正式的禅位诏书。
但是,圣母皇太后在当时的危急时刻稳定政局,扶立新君的功劳,是无法抹杀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孙太后肯开口,那么,她在朝局上的影响力并不会小,至少,当聚焦点落在某件具体的朝务上的时候,只要她肯插手,那么天子和朝臣,都会给这个面子。
而薛桓作为常德长公主的驸马,虽然他不能进出南宫,但是他是完全有能力,可以随时进宫见到孙太后的。
这种作用在平时不会凸显出来,但是一旦遇到什么紧急情况,就变得至关重要。
可如今,薛桓被打发到了南京去,这条路子就算是断了。
这么短短的时间内,任礼被押入诏狱,薛桓被发配出京,先是朝中失去了最重要的人手,紧接着又跟宫里断了联系,焦敬等人感到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张輗的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纷纷皱起了眉头,不得不说,太上皇的这一招,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是说好了,低调行事吗?这怎么突然之间,就光明正大的下诏,要召大臣进宫了呢?
而且,召大臣进宫就算了,薛桓被拦在宫外,太上皇竟然还大发雷霆,转而开始针对天子。
如今乾清宫里这位,又岂是好相与的,这不,一道诏书,打发了东宫太子过去代天子晨昏定省,面子里子都有了,还给太上皇气的不轻。
虽然知道不该这么说,但是,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在得知消息的时候,都忍不住腹诽,太上皇这也太冲动了……
眼瞧着没人说话,朱仪沉吟片刻,开口道。
“诸位,照我看来,薛驸马之事,恐怕只是表象,太上皇突然有此举动,只怕另有深意。”
这话倒是让人有些意外,于是,一旁的朱鉴问道。
“看来,小公爷略有所得?”
朱仪点了点头,眉头微皱,口气中也带着几分不确定,道。
“此处没有外人,我就直说了,虽然擅自揣测天心,非臣子当为之事,但是,如今我等不能面见太上皇,也只能姑且猜测。”
“这几日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到,我便不多赘述,从表面上看,太上皇似乎因薛桓一事而被激怒,所以赌气朝乾清宫发难。”
“但是,我却觉得,太上皇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着话,朱仪抬起头,面对诸人问道。
“诸位,太上皇和当今天子乃是嫡亲兄弟,所以,要论对天子的了解,太上皇必然更甚于我等。”
“既然如此,太上皇应该知道,一道中旨,根本不能奈何的了天子,而且,就天子自太上皇归来之后的表现来看,他也不会亲自到南宫去,按照礼法定省晨昏。”
“既然明知道做不到,那么太上皇又为何要下这道诏书呢?而且,不是用的口谕,而是写在了纸面上,命阮公公亲自去乾清宫宣旨,太上皇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根本瞒不住消息,只消一夜之间,便会闹得满朝皆知吗?”
谷盍</span> “这种情况下,如果天子仍旧拒绝奉诏,太上皇岂不颜面扫地?”
“所以,我斗胆猜测,太上皇的这道诏旨,看似有些荒唐,实则另有深意。”
经历了刚刚的一场争端,众人本以为朱仪接下来会低调处事,却没想到,开口的第一个人竟是他。
而且,这番话分析的十分到位,明显不是临时起意。
在场的众人当中,陈懋算是跟太上皇接触的时间最久的,很早之前便时常进宫觐见,所以,对于太上皇也算了解。
因此,踌躇了片刻,他犹豫着开口问道。
“小公爷,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太上皇只是因为薛桓没有进宫,所以一时冲动,所以才有此一举?”
这话说的其实有些僭越,但是,正如朱仪所说,在场没有外人,陈懋说话自然也就少了几分顾及。
闻听此言,朱仪沉吟片刻,摇了摇头,道。
“陈世伯所言,并非没有可能,但是别忘了,如今的太上皇,已经不是当年的太上皇了。”
眼瞧着陈懋略显疑惑的神色,朱仪叹了口气,开口道。
“或许在之前,太上皇行事有所冲动,但是,在瓦剌一年之久,纵然也先一直有所顾忌,可能够在敌营当中平安无恙,甚至于,还能让敌酋之一的伯颜帖木儿愿为太上皇效死挡箭,世伯难道还觉得,太上皇和以前一样吗?”
陈懋沉默了下来,这话说的倒也并非没有道理。
他的确是跟朱祁镇接触最多的,但是,他接触的朱祁镇,是亲征之前的朱祁镇,等到亲征开拔的时候,陈懋已经离开了京师去地方上平定叛乱。
所以,朱仪这么一说,他的确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小瞧太上皇了。
不过,他当然也不会就这么轻易的相信朱仪,因为他没怎么跟瓦剌归来之后的太上皇打交道,但是,打过交道的人,在场却是有的。
侧了侧身子,陈懋对着朱鉴问道。
“朱阁老,你曾两度出使瓦剌,以你所见,太上皇此举何意?”
应该说,自从那次推动太子备府失利之后,朱鉴在朝中的声誉大幅度滑落,在内阁当中,也深受排挤,几乎成了一个小透明。
不过,面对这样的场景,朱鉴反倒像是把心定了下来,每日按部就班的上衙,处理政务,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也置之不理。
如此一来,关于他的议论,倒真的渐渐的消失了。
作为在场当中,跟北狩瓦剌之后的太上皇接触最多的人,朱鉴在这件事情上,的确最有发言权。
不过,事关重大,他也不敢胡乱开口,沉吟片刻,方谨慎道。
“别的我不敢说,但是,在瓦剌之时,太上皇的一举一动,的确十分小心,我等和也先等人谈判当中,也确有不少瓦剌贵族,对太上皇颇有好感,仍以君上相待,每每见之,则大礼参拜,恭敬异常。”
“但是,若说这件事情当中,太上皇是否另有深意,却不好说,毕竟,太上皇已经回了京师,而常德长公主拒绝让薛驸马入宫觐见,或许让太上皇一时盛怒,举止失当也未可知。”
得,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过,到底还是有点用的,至少证明,太上皇在瓦剌的这一年,还是有成长的。
于是,陈懋只得又转了回来,对着朱仪问道。
“既然如此,小公爷觉得,太上皇此举,到底是何用意?”
朱仪扫了在场众人一圈,看着他们半信半疑的神色,心中早有预料。
事实上,他也没指望着这些人能够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毕竟,太上皇这次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
不过这不重要,只要他们不是完全不信,他就达到目的了。
轻轻吐了口气,朱仪继续开口道。
“太上皇到底是如何打算的,我并不清楚,也不敢妄加猜测,但是,如果将整件事情掐去中间的一切,只看最初和结果,不是很明显了吗?”
最初自然指的是太上皇召见薛桓,至于结果……
太上皇下诏命天子定省晨昏,结果,天子反手让太子前去,太上皇既闹了个没脸,还平白让朝野非议不知分寸。
难不成,朱仪就是想说太上皇自己给自己找气生?
众人纷纷皱起了眉头,唯有朱鉴的脸色有些惊疑不定,沉吟片刻之后,带着几分不确定开口问道。
“小公爷的意思是……太子殿下?”
朱仪轻轻点了点头,笑了笑,道。
“看来,朱阁老也听到风声了……”
二人的这番对话,听得诸人一头雾水,于是,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朱鉴,想要得到一个解释。
面对众人的注视,朱鉴踌躇片刻,开口道。
“不瞒诸位,今日我过来之前,在内阁当中,听到了不少小道消息,大多是议论太上皇的,但是,却也有不少,是在赞誉太子殿下纯孝仁厚,小小年纪,便知礼法大义,忠君敬父,堪为万民表率的。”
“原本我还没觉得什么,但是,想到小公爷方才说的,如果太上皇此举真的是另有深意的话,那么,单纯就结果而言,更像是在为太子殿下造势……”
这个因果关系听起来不那么靠谱,但是,就像朱仪刚刚所说的,哪怕再离谱的因果关系,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
太上皇的确因此事而声誉受损,但是,东宫太子却因此博得了一片赞誉,这如果真的是早就设计好的,那倒也未必不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看着众人沉吟的神色,朱仪又道。
“话说回来,诸位就没觉得,这件事情里头,常德长公主的所作所为,也有些奇怪吗?”
。
不过,无论如何,总算是开启了正经的话题。
应该说,现如今的情况,他们这些太上皇一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跟太上皇无法见面。
虽然有人能够居中传递消息,但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书信或者带话就可以解决的。
就比如这次的事情,南宫和天子莫名其妙的就斗了起来,直到现在为止,他们也不知道,太上皇为什么会突然这么冲动的要召见薛桓。
当然,虽然客观来说,现在太上皇和他们属于相互依靠的关系,但是,毕竟有君臣名分在,太上皇要做什么, 是没有必要提前跟他们打招呼或者解释的。
可这么一来,就会让他们变得非常被动。
薛桓在他们当中的地位不算特别重要, 很多时候也不怎么参与讨论和决策, 但是,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作用。
和朱仪一样,薛桓是纯正的世家出身, 虽然说没有成国公府这么显赫的家世,但是,这种世家出身的子弟, 最大的好处就是人脉广泛。
像是陈懋,任礼这种老牌的勋贵,有身份,有战功,有资历, 但是, 他们的大半辈子都在南征北战, 在京城的地界上, 要说人脉还真的未必就比得上土生土长的薛桓。
尤其是在如今勋贵面临的局面下,老一辈的勋贵在土木之役中折损大半, 新袭爵的都是年轻一代, 虽然说各府邸之间的交情仍在,但是,要让陈懋,张輗这种长辈去平等的和这些晚辈相交,却也困难。
但是薛桓和朱仪就不一样,他们生长在世家圈子里, 本身就和这些人交情匪浅, 说话做事都方便得多。
而且,薛桓是驸马都尉,皇亲国戚,换句话说,他出入宫禁,比在场所有人都方便许多。
如今常德长公主摆明了不想掺和这档子事儿,但是,只要有她在,薛桓就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随时进宫。
这也是长久以来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那就是,虽然太上皇已经归京, 圣母皇太后基本上退出了群臣的视野。
但是, 她老人家的存在,本身就如定海神针一样。
太上皇居于南宫,明里已经下诏不参与朝事,暗里也被监视着,而且,虽然这么说有些冒犯,但是,土木之役的确是一根刺,扎在群臣的心里头。
所以,太上皇想要做些什么,其实并不容易。
但是圣母她老人家不一样,还是那句话,如果说当今天子是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的人,那么这份功劳里头,至少有一半是属于孙太后的。
不管当时她愿不愿意,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总归,她最后做出的决定,是命郕王嗣位,主持大局,在最关键的时刻,完成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如果说在土木之役后的关键时刻,孙太后把持大权不愿交出来,那么谁也没有办法。
而且,这种决定, 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表个态这么简单,应该说, 正因为有了孙太后的支持,天子登基才有了真正礼法上的依据。
这一点,在当初的登基诏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皇太后以太子幼冲,未遽能理万机,故命眇躬君临天下……”
这句话明明白白的写在登基诏书上,如果说当时天子是临危受命,那么,他受的这个命,就是圣母皇太后之“命’。
在没有正式的传位诏书的情况下,可以说,登基诏书上的皇太后宝印,就是天子最有效的法理来源。
尽管如今,太上皇回京之后,已经再次昭告天下了正式的禅位诏书。
但是,圣母皇太后在当时的危急时刻稳定政局,扶立新君的功劳,是无法抹杀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孙太后肯开口,那么,她在朝局上的影响力并不会小,至少,当聚焦点落在某件具体的朝务上的时候,只要她肯插手,那么天子和朝臣,都会给这个面子。
而薛桓作为常德长公主的驸马,虽然他不能进出南宫,但是他是完全有能力,可以随时进宫见到孙太后的。
这种作用在平时不会凸显出来,但是一旦遇到什么紧急情况,就变得至关重要。
可如今,薛桓被打发到了南京去,这条路子就算是断了。
这么短短的时间内,任礼被押入诏狱,薛桓被发配出京,先是朝中失去了最重要的人手,紧接着又跟宫里断了联系,焦敬等人感到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张輗的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纷纷皱起了眉头,不得不说,太上皇的这一招,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是说好了,低调行事吗?这怎么突然之间,就光明正大的下诏,要召大臣进宫了呢?
而且,召大臣进宫就算了,薛桓被拦在宫外,太上皇竟然还大发雷霆,转而开始针对天子。
如今乾清宫里这位,又岂是好相与的,这不,一道诏书,打发了东宫太子过去代天子晨昏定省,面子里子都有了,还给太上皇气的不轻。
虽然知道不该这么说,但是,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在得知消息的时候,都忍不住腹诽,太上皇这也太冲动了……
眼瞧着没人说话,朱仪沉吟片刻,开口道。
“诸位,照我看来,薛驸马之事,恐怕只是表象,太上皇突然有此举动,只怕另有深意。”
这话倒是让人有些意外,于是,一旁的朱鉴问道。
“看来,小公爷略有所得?”
朱仪点了点头,眉头微皱,口气中也带着几分不确定,道。
“此处没有外人,我就直说了,虽然擅自揣测天心,非臣子当为之事,但是,如今我等不能面见太上皇,也只能姑且猜测。”
“这几日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到,我便不多赘述,从表面上看,太上皇似乎因薛桓一事而被激怒,所以赌气朝乾清宫发难。”
“但是,我却觉得,太上皇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着话,朱仪抬起头,面对诸人问道。
“诸位,太上皇和当今天子乃是嫡亲兄弟,所以,要论对天子的了解,太上皇必然更甚于我等。”
“既然如此,太上皇应该知道,一道中旨,根本不能奈何的了天子,而且,就天子自太上皇归来之后的表现来看,他也不会亲自到南宫去,按照礼法定省晨昏。”
“既然明知道做不到,那么太上皇又为何要下这道诏书呢?而且,不是用的口谕,而是写在了纸面上,命阮公公亲自去乾清宫宣旨,太上皇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根本瞒不住消息,只消一夜之间,便会闹得满朝皆知吗?”
谷盍</span> “这种情况下,如果天子仍旧拒绝奉诏,太上皇岂不颜面扫地?”
“所以,我斗胆猜测,太上皇的这道诏旨,看似有些荒唐,实则另有深意。”
经历了刚刚的一场争端,众人本以为朱仪接下来会低调处事,却没想到,开口的第一个人竟是他。
而且,这番话分析的十分到位,明显不是临时起意。
在场的众人当中,陈懋算是跟太上皇接触的时间最久的,很早之前便时常进宫觐见,所以,对于太上皇也算了解。
因此,踌躇了片刻,他犹豫着开口问道。
“小公爷,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太上皇只是因为薛桓没有进宫,所以一时冲动,所以才有此一举?”
这话说的其实有些僭越,但是,正如朱仪所说,在场没有外人,陈懋说话自然也就少了几分顾及。
闻听此言,朱仪沉吟片刻,摇了摇头,道。
“陈世伯所言,并非没有可能,但是别忘了,如今的太上皇,已经不是当年的太上皇了。”
眼瞧着陈懋略显疑惑的神色,朱仪叹了口气,开口道。
“或许在之前,太上皇行事有所冲动,但是,在瓦剌一年之久,纵然也先一直有所顾忌,可能够在敌营当中平安无恙,甚至于,还能让敌酋之一的伯颜帖木儿愿为太上皇效死挡箭,世伯难道还觉得,太上皇和以前一样吗?”
陈懋沉默了下来,这话说的倒也并非没有道理。
他的确是跟朱祁镇接触最多的,但是,他接触的朱祁镇,是亲征之前的朱祁镇,等到亲征开拔的时候,陈懋已经离开了京师去地方上平定叛乱。
所以,朱仪这么一说,他的确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小瞧太上皇了。
不过,他当然也不会就这么轻易的相信朱仪,因为他没怎么跟瓦剌归来之后的太上皇打交道,但是,打过交道的人,在场却是有的。
侧了侧身子,陈懋对着朱鉴问道。
“朱阁老,你曾两度出使瓦剌,以你所见,太上皇此举何意?”
应该说,自从那次推动太子备府失利之后,朱鉴在朝中的声誉大幅度滑落,在内阁当中,也深受排挤,几乎成了一个小透明。
不过,面对这样的场景,朱鉴反倒像是把心定了下来,每日按部就班的上衙,处理政务,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也置之不理。
如此一来,关于他的议论,倒真的渐渐的消失了。
作为在场当中,跟北狩瓦剌之后的太上皇接触最多的人,朱鉴在这件事情上,的确最有发言权。
不过,事关重大,他也不敢胡乱开口,沉吟片刻,方谨慎道。
“别的我不敢说,但是,在瓦剌之时,太上皇的一举一动,的确十分小心,我等和也先等人谈判当中,也确有不少瓦剌贵族,对太上皇颇有好感,仍以君上相待,每每见之,则大礼参拜,恭敬异常。”
“但是,若说这件事情当中,太上皇是否另有深意,却不好说,毕竟,太上皇已经回了京师,而常德长公主拒绝让薛驸马入宫觐见,或许让太上皇一时盛怒,举止失当也未可知。”
得,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
不过,到底还是有点用的,至少证明,太上皇在瓦剌的这一年,还是有成长的。
于是,陈懋只得又转了回来,对着朱仪问道。
“既然如此,小公爷觉得,太上皇此举,到底是何用意?”
朱仪扫了在场众人一圈,看着他们半信半疑的神色,心中早有预料。
事实上,他也没指望着这些人能够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毕竟,太上皇这次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
不过这不重要,只要他们不是完全不信,他就达到目的了。
轻轻吐了口气,朱仪继续开口道。
“太上皇到底是如何打算的,我并不清楚,也不敢妄加猜测,但是,如果将整件事情掐去中间的一切,只看最初和结果,不是很明显了吗?”
最初自然指的是太上皇召见薛桓,至于结果……
太上皇下诏命天子定省晨昏,结果,天子反手让太子前去,太上皇既闹了个没脸,还平白让朝野非议不知分寸。
难不成,朱仪就是想说太上皇自己给自己找气生?
众人纷纷皱起了眉头,唯有朱鉴的脸色有些惊疑不定,沉吟片刻之后,带着几分不确定开口问道。
“小公爷的意思是……太子殿下?”
朱仪轻轻点了点头,笑了笑,道。
“看来,朱阁老也听到风声了……”
二人的这番对话,听得诸人一头雾水,于是,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朱鉴,想要得到一个解释。
面对众人的注视,朱鉴踌躇片刻,开口道。
“不瞒诸位,今日我过来之前,在内阁当中,听到了不少小道消息,大多是议论太上皇的,但是,却也有不少,是在赞誉太子殿下纯孝仁厚,小小年纪,便知礼法大义,忠君敬父,堪为万民表率的。”
“原本我还没觉得什么,但是,想到小公爷方才说的,如果太上皇此举真的是另有深意的话,那么,单纯就结果而言,更像是在为太子殿下造势……”
这个因果关系听起来不那么靠谱,但是,就像朱仪刚刚所说的,哪怕再离谱的因果关系,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
太上皇的确因此事而声誉受损,但是,东宫太子却因此博得了一片赞誉,这如果真的是早就设计好的,那倒也未必不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看着众人沉吟的神色,朱仪又道。
“话说回来,诸位就没觉得,这件事情里头,常德长公主的所作所为,也有些奇怪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