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就是头铁
陈懋的举动,成功的让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停止了下来。
镇南王一案,经过半个多月的发酵,加上背后有人刻意的推动,早已经在朝野上下,闹得人尽皆知,可以称得上是满朝关注的大案。
但是这桩案子毕竟是宗务。
所以,审理的过程,除了各大宗室列席旁听之外,知道详情的就只有参与审理的一应官员。
陈懋此刻将它拎出来,自然是引起了众多大臣的关注。
立刻有内侍,将陈懋手中的奏本呈送到了御前。
似乎是怕天子将此事隐下,待得奏本呈上之后,只停了片刻,陈懋便主动开口道。
“陛下,庭审之上,镇南王对诽谤仁庙之事拒不招供,但是有诗词为物证,广通王和阳宗王等人带来的酒楼伙计为人证,俱可证明,镇南王确曾诽谤仁庙。”
“其事被前岷王世子朱徽焲撞破之后,镇南王又欺瞒朝廷,遣人偷窃诗词,陷害长兄,证据确凿,实乃罪不可恕,如今镇南王已被押入宗人府大牢,静候陛下处置。”
朝堂之上静了片刻,随即便像是炸开了锅一般,“嗡”的一声议论起来。
在一阵嘈杂的议论声中,左副都御使罗通上前,道。
“陛下,此案事关重大,镇南王身为臣子,不敬君父,是为不忠,身为幼弟,不顾兄弟之情,陷害长兄,是为不悌。”
“天家自有伦序,宗室本当各守本分,此等不忠不悌之辈,实乃宗室败类,臣请陛下严惩此辈,削去王位,幽禁终生,以警宗室!”
就像刚刚突然开始的嘈杂议论一样,随着罗通的话音落下,老大人们仿佛被合上了开关一样,一瞬间又静了下来。
“……天家自有伦序,宗室本当各守本分……”
他们都不是傻子,就算之前没意识到的,听到罗通的这句话,也都隐约明白了些什么。
什么是伦序,什么是本分?
他这些话,真的只是在说岷王府的那对兄弟?
老大人们想通之后,便是一阵心惊肉跳。
这罗通,未免也太大胆了吧!
然而,更大胆的还在后头。
这次镇南王一案,主审的是陈懋,协审的除了都察院的罗通之外,还有大理寺的薛瑄。
薛大人是大儒出身,恪守礼法,精擅辩论。
相比较罗通和陈懋,薛大人说话更是直白,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单是削去王位,不足以警示天下!镇南王之罪,非诽谤仁庙,陷害长兄而已。”
“我朝以孝悌立国,多年以来,镇南王明知长兄陈冤难雪,却坐视长兄被囚凤阳高墙之内,郁郁而终。”
“其人仍堂而皇之,安居世子之位,以贤明之态示人,令宗室皆称其贤,此非欺人,更是欺君,欺朝廷,欺天下之伪君子也!”
“如此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大恶似善之辈,天家当引以为戒,将其罪昭告天下,将其子孙同囚凤阳,世代戍守祖陵赎罪!”
朝堂上鸦雀无声。
老大人默默的为薛大人捏了把汗。
这老头,可真敢说啊!
镇南王坐视兄长冤死而不管,安居世子位以贤明示人。
这话,怎么听都怎么觉得,是在暗指当今天子。
太上皇如今身陷迤北,时刻有性命之危,然而今上却指挥打赢了瓦剌一战,朝野皆称英主。
这弦外之音,未免也过于明显了些!
偷偷往上首御阶上看过去,果不其然,天子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
文武百官皆是嘘声禁言,一片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天子的身上。
朱祁钰扫了一眼刚刚还闹得欢实的很群臣,最终将目光落在薛瑄的身上,淡淡的开口道。
“引以为戒?薛卿是让谁引以为戒?”
群臣只觉得一阵压力扑面而来,连忙低下头不敢说话,只是不少站的稍微靠前些的大臣,眼角余光却是瞥见,天子的脸色冷的吓人。
“按照薛卿和罗卿的意思,是不是,朕只有即刻遣派使团,不计代价迎回太上皇,才算是引以为戒?”
面对天子如此强大的压力,薛瑄却面色如常。
他既然敢站出来说这番话,自然是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有所预料。
老头子撩起衣袍下摆,跪倒在地,道。
“臣不敢对陛下有丝毫不敬之意,然镇南王一案,朝野震惊,天下愕然,礼法与伦序,乃是国家稳定之本。”
“宗室天家有此大案,太上皇又身在迤北,危在旦夕,天下百姓难免议论纷纷,有损陛下声名。”
“故臣以为,朝廷确当尽快遣派使团,迎回上皇,以彰陛下圣德,全天家孝悌之义。”
薛瑄虽然只是刚刚升任的大理寺卿,但是他在朝中的地位,远非如今的官位可以匹配的。
他不仅资历深厚,而是为官清正,敢言直谏,曾因触怒王振而被罢免,士林风誉甚佳。
更重要的是,他被罢官在家的几年,潜心学术,讲学研习,形成了所谓“河东之学”,门生弟子遍布数省之地,是人人敬佩的儒学大家。
至少在如今的朝堂之上,单论儒学的造诣,少有人能出其右。
因此,他老人家的一番话虽然出格,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反驳。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
很快,新任的吏部尚书王文,就怒气冲冲的站了出来,斥责道。
“腐儒之论!”
王老大人如今虽然位居天官,但是脾性依旧不改,开口便是照着最拱火的地方去。
来到殿中,王文凛然和薛瑄对立而视,开口道。
“镇南王一案固然震惊朝野,但是这与陛下何干?”
“陛下和太上皇兄弟情深,天下皆知,先时,陛下为先皇仲子,年长当就藩郕国,太上皇顾念兄弟之情,屡次挽留,北征瓦剌,更是将国事尽付于陛下。”
“土木之役后,太上皇北狩,陛下大病未愈,身负病体,操劳国事,屡遣使团欲迎回上皇,天家情谊可见一斑。”
“如今朝野上下,虽盼上皇南归,但也先狡诈不堪,屡屡索求,得寸进尺,陛下顾念大局,忍兄弟分离之苦,只为社稷安稳。”
“如今,你却借题发挥,如此大放厥词,污蔑陛下,是何居心?”
王文长得本就令人畏惧,又有天官身份加持,此刻须发皆张,一步一问,气势赫然,令群臣都不由得嘘声不言。
然而,薛瑄却丝毫不惧,开口道。
“天官大人扣帽子的功夫,倒是依旧不减当年,老夫何时对陛下有僭越之词?”
“陛下圣明英断,朝野共知,然而天下万民,却非人人皆能读书明理,小民百姓无学无识,善听流言。”
“镇南王一案,固然和陛下毫无干系,但是案情公布之后,难免流言四起,令不明天家内情者,妄议陛下。”
“老夫秉持公心,谏陛下迎回上皇,有何不妥,倒是天官大人,将寻常朝议上升到污蔑陛下,难道是心怀陈年旧怨,欲陷薛某于不忠不义不成?”
。
镇南王一案,经过半个多月的发酵,加上背后有人刻意的推动,早已经在朝野上下,闹得人尽皆知,可以称得上是满朝关注的大案。
但是这桩案子毕竟是宗务。
所以,审理的过程,除了各大宗室列席旁听之外,知道详情的就只有参与审理的一应官员。
陈懋此刻将它拎出来,自然是引起了众多大臣的关注。
立刻有内侍,将陈懋手中的奏本呈送到了御前。
似乎是怕天子将此事隐下,待得奏本呈上之后,只停了片刻,陈懋便主动开口道。
“陛下,庭审之上,镇南王对诽谤仁庙之事拒不招供,但是有诗词为物证,广通王和阳宗王等人带来的酒楼伙计为人证,俱可证明,镇南王确曾诽谤仁庙。”
“其事被前岷王世子朱徽焲撞破之后,镇南王又欺瞒朝廷,遣人偷窃诗词,陷害长兄,证据确凿,实乃罪不可恕,如今镇南王已被押入宗人府大牢,静候陛下处置。”
朝堂之上静了片刻,随即便像是炸开了锅一般,“嗡”的一声议论起来。
在一阵嘈杂的议论声中,左副都御使罗通上前,道。
“陛下,此案事关重大,镇南王身为臣子,不敬君父,是为不忠,身为幼弟,不顾兄弟之情,陷害长兄,是为不悌。”
“天家自有伦序,宗室本当各守本分,此等不忠不悌之辈,实乃宗室败类,臣请陛下严惩此辈,削去王位,幽禁终生,以警宗室!”
就像刚刚突然开始的嘈杂议论一样,随着罗通的话音落下,老大人们仿佛被合上了开关一样,一瞬间又静了下来。
“……天家自有伦序,宗室本当各守本分……”
他们都不是傻子,就算之前没意识到的,听到罗通的这句话,也都隐约明白了些什么。
什么是伦序,什么是本分?
他这些话,真的只是在说岷王府的那对兄弟?
老大人们想通之后,便是一阵心惊肉跳。
这罗通,未免也太大胆了吧!
然而,更大胆的还在后头。
这次镇南王一案,主审的是陈懋,协审的除了都察院的罗通之外,还有大理寺的薛瑄。
薛大人是大儒出身,恪守礼法,精擅辩论。
相比较罗通和陈懋,薛大人说话更是直白,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单是削去王位,不足以警示天下!镇南王之罪,非诽谤仁庙,陷害长兄而已。”
“我朝以孝悌立国,多年以来,镇南王明知长兄陈冤难雪,却坐视长兄被囚凤阳高墙之内,郁郁而终。”
“其人仍堂而皇之,安居世子之位,以贤明之态示人,令宗室皆称其贤,此非欺人,更是欺君,欺朝廷,欺天下之伪君子也!”
“如此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大恶似善之辈,天家当引以为戒,将其罪昭告天下,将其子孙同囚凤阳,世代戍守祖陵赎罪!”
朝堂上鸦雀无声。
老大人默默的为薛大人捏了把汗。
这老头,可真敢说啊!
镇南王坐视兄长冤死而不管,安居世子位以贤明示人。
这话,怎么听都怎么觉得,是在暗指当今天子。
太上皇如今身陷迤北,时刻有性命之危,然而今上却指挥打赢了瓦剌一战,朝野皆称英主。
这弦外之音,未免也过于明显了些!
偷偷往上首御阶上看过去,果不其然,天子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
文武百官皆是嘘声禁言,一片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天子的身上。
朱祁钰扫了一眼刚刚还闹得欢实的很群臣,最终将目光落在薛瑄的身上,淡淡的开口道。
“引以为戒?薛卿是让谁引以为戒?”
群臣只觉得一阵压力扑面而来,连忙低下头不敢说话,只是不少站的稍微靠前些的大臣,眼角余光却是瞥见,天子的脸色冷的吓人。
“按照薛卿和罗卿的意思,是不是,朕只有即刻遣派使团,不计代价迎回太上皇,才算是引以为戒?”
面对天子如此强大的压力,薛瑄却面色如常。
他既然敢站出来说这番话,自然是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有所预料。
老头子撩起衣袍下摆,跪倒在地,道。
“臣不敢对陛下有丝毫不敬之意,然镇南王一案,朝野震惊,天下愕然,礼法与伦序,乃是国家稳定之本。”
“宗室天家有此大案,太上皇又身在迤北,危在旦夕,天下百姓难免议论纷纷,有损陛下声名。”
“故臣以为,朝廷确当尽快遣派使团,迎回上皇,以彰陛下圣德,全天家孝悌之义。”
薛瑄虽然只是刚刚升任的大理寺卿,但是他在朝中的地位,远非如今的官位可以匹配的。
他不仅资历深厚,而是为官清正,敢言直谏,曾因触怒王振而被罢免,士林风誉甚佳。
更重要的是,他被罢官在家的几年,潜心学术,讲学研习,形成了所谓“河东之学”,门生弟子遍布数省之地,是人人敬佩的儒学大家。
至少在如今的朝堂之上,单论儒学的造诣,少有人能出其右。
因此,他老人家的一番话虽然出格,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反驳。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
很快,新任的吏部尚书王文,就怒气冲冲的站了出来,斥责道。
“腐儒之论!”
王老大人如今虽然位居天官,但是脾性依旧不改,开口便是照着最拱火的地方去。
来到殿中,王文凛然和薛瑄对立而视,开口道。
“镇南王一案固然震惊朝野,但是这与陛下何干?”
“陛下和太上皇兄弟情深,天下皆知,先时,陛下为先皇仲子,年长当就藩郕国,太上皇顾念兄弟之情,屡次挽留,北征瓦剌,更是将国事尽付于陛下。”
“土木之役后,太上皇北狩,陛下大病未愈,身负病体,操劳国事,屡遣使团欲迎回上皇,天家情谊可见一斑。”
“如今朝野上下,虽盼上皇南归,但也先狡诈不堪,屡屡索求,得寸进尺,陛下顾念大局,忍兄弟分离之苦,只为社稷安稳。”
“如今,你却借题发挥,如此大放厥词,污蔑陛下,是何居心?”
王文长得本就令人畏惧,又有天官身份加持,此刻须发皆张,一步一问,气势赫然,令群臣都不由得嘘声不言。
然而,薛瑄却丝毫不惧,开口道。
“天官大人扣帽子的功夫,倒是依旧不减当年,老夫何时对陛下有僭越之词?”
“陛下圣明英断,朝野共知,然而天下万民,却非人人皆能读书明理,小民百姓无学无识,善听流言。”
“镇南王一案,固然和陛下毫无干系,但是案情公布之后,难免流言四起,令不明天家内情者,妄议陛下。”
“老夫秉持公心,谏陛下迎回上皇,有何不妥,倒是天官大人,将寻常朝议上升到污蔑陛下,难道是心怀陈年旧怨,欲陷薛某于不忠不义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