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封赏爵位
三日后,早朝上。
随着和瓦剌大战的结束,朝廷不仅没有闲下来,反倒更加的忙碌起来。
如朱祁钰所料,当户部提出,要行胡椒苏木折俸之法的时候,朝堂之上立刻涌出了一大堆朝臣反对。
但是反对也没用!
这件事情,大佬们早就相互之间通过气了。
吵闹了大半天,沈翼岿然不动,就是不松口,气得那帮御史跳脚,但是却没有法子。
而且闹了许久,都没有一位大佬站出来说话,他们也就明白,这件事情势不可挡。
到最后,也只得悻悻然的接受了自己被扣工资的命运。
所幸,如今胡椒苏木在民间的价格不低,拿出去卖也能卖不少钱。
反正就半年而已,撑一撑就过去了。
吵完了不开心的事情,接下来自然就是……
更不开心的事情!
兵部尚书于谦出列,道。
“皇上,各地详细军报已陆续传来,兵部已按照规制,拟定了相应的抚恤及封赏名单,请陛下御览。”
关于抚恤和赏赐,无非是银两的问题,于谦早就和沈翼商量过,也递了一个大致的奏疏上来,朱祁钰早就看过,不必再细看。
重点在于封赏叙功。
底下内侍将奏疏呈送到于御案上,朱祁钰边看,于谦边开口道。
“此战,兵部拟晋封侯爵三人,分别为宣府总兵官杨洪,大同总兵官郭登,紫荆总兵官任礼,伯爵三人,分别为宣府副总兵杨信,大同副总兵范广,紫荆副总兵陶瑾。”
话音落下,底下的反应各不相同,勋戚这边喜上眉梢,得意洋洋,而文臣这边,则是议论纷纷。
要知道,这可是三个侯爵,三个伯爵,总共六个高级勋戚了。
现在的京城当中,伯爵以上的勋戚,满打满算加起来,也就四十多家。
这其中,还有一半都是死在土木之后,刚刚承袭爵位的十几岁的少年。
真正能够影响到朝局的,也就二十余家左右。
这一下子,就多了四分之一的生力军。
文臣的脸色能好看才怪。
当下,便有人站出来,反对道。
“陛下,臣以为兵部叙功不妥,我朝爵位贵重,自太宗靖难以来,洪熙,宣德,正统三朝,所封爵位不足十位,其中侯爵仅一位。”
“此战虽胜,但是全赖陛下英明睿智,明断千里,洞悉敌情,运筹帷幄,朝廷上下同仇敌忾,精诚配合之故。”
“爵位不可轻授,侯爵尊荣更需慎重,故此,臣弹劾兵部,叙功过甚,滥授爵位。”
话音落下,其他的文臣也是一脸赞同。
然而没等他们继续反对,朱祁钰就开口道。
“诸卿不必着急,兵部叙功,自然有其依据,待于尚书说完,若有不妥,再论不迟。”
于是一帮大臣,只得悻悻的将话吞回肚子里,然后将目光集中到了大殿中间的于谦身上。
这种被无数人瞩目的情况,于谦已经习惯了,拱了拱手,仿佛刚刚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道。
“启奏陛下,杨洪,郭登屡有战功,镇守边境多年,土木之役后,二人分别镇守宣府,大同,不受也先威逼利诱,坚守城门不开,方有此战之胜。”
“此次也先大举入侵,杨洪相机善断,率军突袭阿剌知院大军,斩敌四千,力振我边军士气,此为我军反攻之始,故兵部议,拟赐封为昌平侯。”
于谦说完,底下倒是静了静。
杨洪的功绩,的确没有人能否定。
光是坚守宣府多年,让蒙古诸部闻风丧胆,呼为“杨王”这一点,杨洪已经勉强够得上伯爵了。
更不要提,这次大战当中,杨洪和阿剌知院一战,实际上成为了大明在对敌瓦剌过程当中毫无疑问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大明基本上都属于被动的守势,边境各处人心惶惶,多数边将都对此战并不看好,甚至就连朝中大臣,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但是宣府大胜的军报传来之后,从朝堂到边境,军心都为之一震。
这般功绩,侯爵尊荣,的确名副其实。
没有管其他人的反应,于谦继续道。
“大同总兵官郭登,虽无杨洪多年镇守之功,但土木之役前,郭登镇守大同,立敌也先大军七万,死战不退,最终撑得王师到达,此为一。”
“其后,我沿边关隘数处被贼虏所劫,关内各处坚壁清野,转运后勤艰难,时大同城内兵员不足数千,城墙破败不堪,几成孤城。”
“郭登修城池,缮军械,将城中官军化整为零,依照朝廷之命夜袭蒙古部族,延缓也先大军步伐,此为二。”
“也先大举侵袭后,郭登及时通报消息,待朝廷援军到达之后,率军突袭伯都王大军,致其仓皇而逃,方为我大军夺取阳和创造有利战机,此为三。”
“数功并叙,故此,兵部议,拟赐封为定襄侯。”
于谦说完,原本渐渐安静下来的朝堂,又开始议论纷纷,有几个大臣微微皱眉,显然是有些不满。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年轻御史跃跃欲试。
朱祁钰将他们的表现都收入眼中,心中不由得叹了口气。
和杨洪比起来,郭登的功绩的确有所不足。
杨洪的名声威望,是靠他在宣府多年,大大小小的战役积累下来的。
本来,再过两年,他年龄再大些,朝廷就该给一个爵位,如今只是提前了而已。
何况杨洪在此战当中的功劳,虽然不说是决定性的,但是也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所以他的侯爵尊荣,没有太多的人会反对。
但是郭登就不一样了,他虽然也是战功累累,但是资历和杨洪比稍显不足。
而且他之前都在西南领军,被调到边境镇守,也不过数年,此战当中,虽有功绩,却不如杨洪一样关键。
同授侯爵,他所受到的非议,必然要更大一些。
果不其然,于谦话音刚落不久,就有大臣出列道。
“皇上,臣以为不妥,于尚书所说,郭登镇守宣府,力敌也先七万大军,待王师到达之功,本为其分内之事。”
“修城池,缮军械,派军夜袭蒙古部族,是禀命而行,并非郭登相机善断,为战局所做之决策,其居中指挥,亦不曾亲自上阵夜袭蒙古部族,故此二者,虽有功劳,却不足授爵。”
“此战当中,夺回阳和口者,乃副总兵范广。”
“郭登与伯都王之战,实为侧翼牵制,虽斩获颇丰,于战局已有大用,然终非关键之战,即便是朝廷恩厚,数功并叙,伯爵已是勉强,如何能授侯爵尊荣?”
“故,臣以为兵部对郭登之功封赏过甚,请陛下三思。”
。
随着和瓦剌大战的结束,朝廷不仅没有闲下来,反倒更加的忙碌起来。
如朱祁钰所料,当户部提出,要行胡椒苏木折俸之法的时候,朝堂之上立刻涌出了一大堆朝臣反对。
但是反对也没用!
这件事情,大佬们早就相互之间通过气了。
吵闹了大半天,沈翼岿然不动,就是不松口,气得那帮御史跳脚,但是却没有法子。
而且闹了许久,都没有一位大佬站出来说话,他们也就明白,这件事情势不可挡。
到最后,也只得悻悻然的接受了自己被扣工资的命运。
所幸,如今胡椒苏木在民间的价格不低,拿出去卖也能卖不少钱。
反正就半年而已,撑一撑就过去了。
吵完了不开心的事情,接下来自然就是……
更不开心的事情!
兵部尚书于谦出列,道。
“皇上,各地详细军报已陆续传来,兵部已按照规制,拟定了相应的抚恤及封赏名单,请陛下御览。”
关于抚恤和赏赐,无非是银两的问题,于谦早就和沈翼商量过,也递了一个大致的奏疏上来,朱祁钰早就看过,不必再细看。
重点在于封赏叙功。
底下内侍将奏疏呈送到于御案上,朱祁钰边看,于谦边开口道。
“此战,兵部拟晋封侯爵三人,分别为宣府总兵官杨洪,大同总兵官郭登,紫荆总兵官任礼,伯爵三人,分别为宣府副总兵杨信,大同副总兵范广,紫荆副总兵陶瑾。”
话音落下,底下的反应各不相同,勋戚这边喜上眉梢,得意洋洋,而文臣这边,则是议论纷纷。
要知道,这可是三个侯爵,三个伯爵,总共六个高级勋戚了。
现在的京城当中,伯爵以上的勋戚,满打满算加起来,也就四十多家。
这其中,还有一半都是死在土木之后,刚刚承袭爵位的十几岁的少年。
真正能够影响到朝局的,也就二十余家左右。
这一下子,就多了四分之一的生力军。
文臣的脸色能好看才怪。
当下,便有人站出来,反对道。
“陛下,臣以为兵部叙功不妥,我朝爵位贵重,自太宗靖难以来,洪熙,宣德,正统三朝,所封爵位不足十位,其中侯爵仅一位。”
“此战虽胜,但是全赖陛下英明睿智,明断千里,洞悉敌情,运筹帷幄,朝廷上下同仇敌忾,精诚配合之故。”
“爵位不可轻授,侯爵尊荣更需慎重,故此,臣弹劾兵部,叙功过甚,滥授爵位。”
话音落下,其他的文臣也是一脸赞同。
然而没等他们继续反对,朱祁钰就开口道。
“诸卿不必着急,兵部叙功,自然有其依据,待于尚书说完,若有不妥,再论不迟。”
于是一帮大臣,只得悻悻的将话吞回肚子里,然后将目光集中到了大殿中间的于谦身上。
这种被无数人瞩目的情况,于谦已经习惯了,拱了拱手,仿佛刚刚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道。
“启奏陛下,杨洪,郭登屡有战功,镇守边境多年,土木之役后,二人分别镇守宣府,大同,不受也先威逼利诱,坚守城门不开,方有此战之胜。”
“此次也先大举入侵,杨洪相机善断,率军突袭阿剌知院大军,斩敌四千,力振我边军士气,此为我军反攻之始,故兵部议,拟赐封为昌平侯。”
于谦说完,底下倒是静了静。
杨洪的功绩,的确没有人能否定。
光是坚守宣府多年,让蒙古诸部闻风丧胆,呼为“杨王”这一点,杨洪已经勉强够得上伯爵了。
更不要提,这次大战当中,杨洪和阿剌知院一战,实际上成为了大明在对敌瓦剌过程当中毫无疑问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大明基本上都属于被动的守势,边境各处人心惶惶,多数边将都对此战并不看好,甚至就连朝中大臣,心中也是忐忑不安。
但是宣府大胜的军报传来之后,从朝堂到边境,军心都为之一震。
这般功绩,侯爵尊荣,的确名副其实。
没有管其他人的反应,于谦继续道。
“大同总兵官郭登,虽无杨洪多年镇守之功,但土木之役前,郭登镇守大同,立敌也先大军七万,死战不退,最终撑得王师到达,此为一。”
“其后,我沿边关隘数处被贼虏所劫,关内各处坚壁清野,转运后勤艰难,时大同城内兵员不足数千,城墙破败不堪,几成孤城。”
“郭登修城池,缮军械,将城中官军化整为零,依照朝廷之命夜袭蒙古部族,延缓也先大军步伐,此为二。”
“也先大举侵袭后,郭登及时通报消息,待朝廷援军到达之后,率军突袭伯都王大军,致其仓皇而逃,方为我大军夺取阳和创造有利战机,此为三。”
“数功并叙,故此,兵部议,拟赐封为定襄侯。”
于谦说完,原本渐渐安静下来的朝堂,又开始议论纷纷,有几个大臣微微皱眉,显然是有些不满。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年轻御史跃跃欲试。
朱祁钰将他们的表现都收入眼中,心中不由得叹了口气。
和杨洪比起来,郭登的功绩的确有所不足。
杨洪的名声威望,是靠他在宣府多年,大大小小的战役积累下来的。
本来,再过两年,他年龄再大些,朝廷就该给一个爵位,如今只是提前了而已。
何况杨洪在此战当中的功劳,虽然不说是决定性的,但是也是具有关键作用的。
所以他的侯爵尊荣,没有太多的人会反对。
但是郭登就不一样了,他虽然也是战功累累,但是资历和杨洪比稍显不足。
而且他之前都在西南领军,被调到边境镇守,也不过数年,此战当中,虽有功绩,却不如杨洪一样关键。
同授侯爵,他所受到的非议,必然要更大一些。
果不其然,于谦话音刚落不久,就有大臣出列道。
“皇上,臣以为不妥,于尚书所说,郭登镇守宣府,力敌也先七万大军,待王师到达之功,本为其分内之事。”
“修城池,缮军械,派军夜袭蒙古部族,是禀命而行,并非郭登相机善断,为战局所做之决策,其居中指挥,亦不曾亲自上阵夜袭蒙古部族,故此二者,虽有功劳,却不足授爵。”
“此战当中,夺回阳和口者,乃副总兵范广。”
“郭登与伯都王之战,实为侧翼牵制,虽斩获颇丰,于战局已有大用,然终非关键之战,即便是朝廷恩厚,数功并叙,伯爵已是勉强,如何能授侯爵尊荣?”
“故,臣以为兵部对郭登之功封赏过甚,请陛下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