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埋藏久远,极限修复
通过复杂修复手段,重焕新颜的青铜器的价值,无疑会巨大提升。
从博物馆的角度考虑,只有修复完美的青铜器才更有展出、欣赏和研究价值。
这些专家们就像武侠里的寂寞高手,身怀绝技又心若止水、静隐江湖。
修复好一件青铜器,他们常会有短暂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但随着作品被拿走展出,再次坐在一件尘垢满身的青铜器面前时,巨大的失落和疲惫也是“油然而生”的。
专注早就专业,任何人与青铜器相伴的37年,都能够有点收获吧?
就像是陈文哲,他获得了别人三十七年的经验,到现在,一件青铜器拿过来,只远远扫上一眼,自己就可以辨识它的真假。
简单的言语后,是眼光技艺的深邃,人与文物的交融已然天成。
这已经是不用作弊手段,自然得来的大宗师级技能。
当然,这些是大海市和京派的一些修复技术,这一次在这家仿古青铜器博物馆之中,陈文哲看到的却是南派的技术。
特别是其中的青铜镜修复,陈文哲算是增加了技术的广度。
因为他在其中的一件仿古青铜镜之上,看到了最顶级的修复技能。
而这件仿制的碎裂青铜镜,还是一件熟悉的东西,因为陈文哲知道,他的珍品应该是藏在阳洛博物馆。
1998年,阳洛博物馆在筹备“阳洛文物精华展“时,由市文物工作队调入一批铜镜。
其中的一面战国时期的镶金山字纹铜镜,造型与纹饰在当地极为罕见,颇具观赏与研究价值。
但由于埋藏久远,该镜出土时已残为51片。
其中最大残片长10厘米,宽5厘米。
最小残片,仅长1厘米。
由于残损严重,此镜已无法正常陈列,也严重影响了对它的研究及保管工作。
为了使它的形体能够真实完整的重现,就要把它完整的修复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并真实的反映出它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对一件珍贵文物的修复,首先要对它的残片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全面判断。
根据判断结果,制订出详细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要尽量考虑到文物修复过程中,每一步将会出现的情况。
采取的方法,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和可靠的,不能对文物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更不可将文物作为实验品,来尝试一些没有完全安全保证的方法。
此面铜镜的修复,就要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其破碎情况,及残片的现状,制订出了尊重客观事实。
这样才能保证文物,在绝对安全的修复方案之下,修复成功。
文物在修复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表体污迹的清洁。
这面铜镜在残存的51块残片中,绝大多数都布满了土锈。
而且铜质损毁、矿化现象严重,表面布满了较深龟裂纹。
如果在处理时使用方法不当,残片就有再次断裂的危险。
所以,在处理时要格外小心。
清理时,首先以脱脂棉蘸95%乙醇,对土锈部位进行不间断浸湿。
待松动后,再以手术刀轻轻的将它剔去,最后再用湿棉球轻拭干净。
以此方法对每一块残片处理,处理中还要仔细观察每块残片是否感染了粉状锈。
粉状锈被称为青铜器的“绝症“,它是青铜器中氯化物,在一定的湿度环境下,不停产生腐蚀后的产物。
被它感染后的青铜器,腐蚀部位会不断的扩大和深入,直至整个器物穿孔、腐烂,最后酥解。
其在青铜器表面,呈淡绿色疏松膨胀的粉未。
仔细观察后,幸未发现此镜有任何感染迹象,接而可进行下一步的修复。
对残片的清洁与检测后,就要把它初步的拼对起来。
根据断口处的吻合性,及铜镜表面的纹饰,经在操做平台上仔细对接后,竟发现其中有六块残片不属此镜。
而这六块残片,又拼出了另外一面铜镜的四分之一外廓。
再经细心核对确认后,将这六块残片分出另做处理。
而经确认后的此镜剩余的45块残片拼对后,它的初步特征也就显现出来。
镜体残失约三分之一,作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围一周四“山“字纹饰,“山“字内外间饰20枚料珠,其中4枚料珠镶有金箔。
掌握了它的初步形状后,就要把它的外貌仔细绘图。
绘图的比例为1:1,这样可以根据残存纹饰,来正确推断出缺块处纹饰,并可确认每一块残片的准确位置。
依此,就可以对它进行接合。
镜的接合,一般使用两种方法。
一种为焊接法,即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焊锡来焊接;
另一种为胶粘法,就是以胶粘剂对断面粘接。
在确定修复方案时经综合考虑,选择了胶粘法。
因为如果选用焊接法来焊接,以此镜如此多的断面和本身糟朽不堪的铜质,焊接不好就有可能损伤镜体。
而且也很难达到,很满意的焊接强度;
如果使用胶粘剂,并配合合适的填缺材料来修补镜体,并对表面龟裂填充加固,既能使保证粘接质量,又可大大增加镜体的牢固程度。
更重要的是粘接方法简单可靠,如果选材恰当,也可确保长期形体不变。
胶粘法确立后,使用哪种胶粘剂,来接合这些残片,接合后能达到满意的粘接强度,得以使此镜能够长久保存,对各种胶粘剂的选择就十分重要。
经对各种胶粘剂全方位的审定后,最终选定使用粤省产的环氧胶粘剂和“502“胶水来进行粘接。
环氧胶粘剂由双组分管装,使用时均匀调配,六小时后固化。
其特点是粘接方便、牢固,这种胶黏剂近年来,曾对多种小型文物使用此种胶粘剂,粘接效果及强度尤为突出。
“502“胶水是丙烯酸脂系胶粘剂中,一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的一种。
它其具有粘接迅速、易定形、渗透性好等特点,适用于细小残片的快速粘接,也是文物修复之中最常用,也是最方便使用的一种。
粘接时,先将各残片置于操作平台上,依各自方位大致摆放,注意粘接时一定要准确掌握各粘接面的具体情况。
(本章完)
从博物馆的角度考虑,只有修复完美的青铜器才更有展出、欣赏和研究价值。
这些专家们就像武侠里的寂寞高手,身怀绝技又心若止水、静隐江湖。
修复好一件青铜器,他们常会有短暂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但随着作品被拿走展出,再次坐在一件尘垢满身的青铜器面前时,巨大的失落和疲惫也是“油然而生”的。
专注早就专业,任何人与青铜器相伴的37年,都能够有点收获吧?
就像是陈文哲,他获得了别人三十七年的经验,到现在,一件青铜器拿过来,只远远扫上一眼,自己就可以辨识它的真假。
简单的言语后,是眼光技艺的深邃,人与文物的交融已然天成。
这已经是不用作弊手段,自然得来的大宗师级技能。
当然,这些是大海市和京派的一些修复技术,这一次在这家仿古青铜器博物馆之中,陈文哲看到的却是南派的技术。
特别是其中的青铜镜修复,陈文哲算是增加了技术的广度。
因为他在其中的一件仿古青铜镜之上,看到了最顶级的修复技能。
而这件仿制的碎裂青铜镜,还是一件熟悉的东西,因为陈文哲知道,他的珍品应该是藏在阳洛博物馆。
1998年,阳洛博物馆在筹备“阳洛文物精华展“时,由市文物工作队调入一批铜镜。
其中的一面战国时期的镶金山字纹铜镜,造型与纹饰在当地极为罕见,颇具观赏与研究价值。
但由于埋藏久远,该镜出土时已残为51片。
其中最大残片长10厘米,宽5厘米。
最小残片,仅长1厘米。
由于残损严重,此镜已无法正常陈列,也严重影响了对它的研究及保管工作。
为了使它的形体能够真实完整的重现,就要把它完整的修复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并真实的反映出它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对一件珍贵文物的修复,首先要对它的残片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全面判断。
根据判断结果,制订出详细的修复方案。
修复方案要尽量考虑到文物修复过程中,每一步将会出现的情况。
采取的方法,必须是行之有效的和可靠的,不能对文物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更不可将文物作为实验品,来尝试一些没有完全安全保证的方法。
此面铜镜的修复,就要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其破碎情况,及残片的现状,制订出了尊重客观事实。
这样才能保证文物,在绝对安全的修复方案之下,修复成功。
文物在修复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表体污迹的清洁。
这面铜镜在残存的51块残片中,绝大多数都布满了土锈。
而且铜质损毁、矿化现象严重,表面布满了较深龟裂纹。
如果在处理时使用方法不当,残片就有再次断裂的危险。
所以,在处理时要格外小心。
清理时,首先以脱脂棉蘸95%乙醇,对土锈部位进行不间断浸湿。
待松动后,再以手术刀轻轻的将它剔去,最后再用湿棉球轻拭干净。
以此方法对每一块残片处理,处理中还要仔细观察每块残片是否感染了粉状锈。
粉状锈被称为青铜器的“绝症“,它是青铜器中氯化物,在一定的湿度环境下,不停产生腐蚀后的产物。
被它感染后的青铜器,腐蚀部位会不断的扩大和深入,直至整个器物穿孔、腐烂,最后酥解。
其在青铜器表面,呈淡绿色疏松膨胀的粉未。
仔细观察后,幸未发现此镜有任何感染迹象,接而可进行下一步的修复。
对残片的清洁与检测后,就要把它初步的拼对起来。
根据断口处的吻合性,及铜镜表面的纹饰,经在操做平台上仔细对接后,竟发现其中有六块残片不属此镜。
而这六块残片,又拼出了另外一面铜镜的四分之一外廓。
再经细心核对确认后,将这六块残片分出另做处理。
而经确认后的此镜剩余的45块残片拼对后,它的初步特征也就显现出来。
镜体残失约三分之一,作圆形,圆钮,圆钮座。
座外围一周四“山“字纹饰,“山“字内外间饰20枚料珠,其中4枚料珠镶有金箔。
掌握了它的初步形状后,就要把它的外貌仔细绘图。
绘图的比例为1:1,这样可以根据残存纹饰,来正确推断出缺块处纹饰,并可确认每一块残片的准确位置。
依此,就可以对它进行接合。
镜的接合,一般使用两种方法。
一种为焊接法,即我们现在通常所使用的焊锡来焊接;
另一种为胶粘法,就是以胶粘剂对断面粘接。
在确定修复方案时经综合考虑,选择了胶粘法。
因为如果选用焊接法来焊接,以此镜如此多的断面和本身糟朽不堪的铜质,焊接不好就有可能损伤镜体。
而且也很难达到,很满意的焊接强度;
如果使用胶粘剂,并配合合适的填缺材料来修补镜体,并对表面龟裂填充加固,既能使保证粘接质量,又可大大增加镜体的牢固程度。
更重要的是粘接方法简单可靠,如果选材恰当,也可确保长期形体不变。
胶粘法确立后,使用哪种胶粘剂,来接合这些残片,接合后能达到满意的粘接强度,得以使此镜能够长久保存,对各种胶粘剂的选择就十分重要。
经对各种胶粘剂全方位的审定后,最终选定使用粤省产的环氧胶粘剂和“502“胶水来进行粘接。
环氧胶粘剂由双组分管装,使用时均匀调配,六小时后固化。
其特点是粘接方便、牢固,这种胶黏剂近年来,曾对多种小型文物使用此种胶粘剂,粘接效果及强度尤为突出。
“502“胶水是丙烯酸脂系胶粘剂中,一氰基丙烯酸酯胶粘剂的一种。
它其具有粘接迅速、易定形、渗透性好等特点,适用于细小残片的快速粘接,也是文物修复之中最常用,也是最方便使用的一种。
粘接时,先将各残片置于操作平台上,依各自方位大致摆放,注意粘接时一定要准确掌握各粘接面的具体情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