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有生以来的第一节课
这段时间,王老师承受了不小的压力,甚至我觉得有几次她都是故意避开我的。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和王老师怎么样,就是觉得她人挺好,做个红颜知己也不错。
但我终究不能不顾及王老师的感受,毕竟人言可畏。而对于王老师如此快的晋升中级职称,已有不少眼红的人,恶意地散播着流言蜚语。因此,我们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呢。出于这种考虑,我十分理解王老师的避嫌行为。
这一天的多媒体教室里,我站在讲台的中央,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因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给学生们讲课。课前,我并没有点名,但放眼望去,人满为患,甚至还有不少从其他学院专门跑来看我的学生,把一个小小的多媒体教室,塞得水泄不通。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战争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一向活泼外向的于海岩道:“我觉得应该是倒退吧,战争会死很多人,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许多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冯旭不以为然道:“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吧,战争的性质也分很多种,我们反对一切具有侵略性质的战争,但如果人家打到家门口来,我们还是要有自卫反击的能力的。”
系花赵长虹道:“你想说抗日战争?”
“对!”冯旭顿了顿,接着道:“除此之外,还有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可问题是,如果放在古代的华夏呢?比如战国时期。秦王想要统一六国,六国难道会认为秦国发动的是正义的,符合历史潮流的战争吗?他们只会认为秦国是侵略者。”大帅哥曲志高反驳道。
“老师,我是哲学系的,我可以说两句吗?”一个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生举手道。
我笑道:“当然可以。”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对立和统一。所以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刚才老师问,战争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首先要探讨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本身说白了就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打破与重建,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不可避免的。也正因为有了战争,人们才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也才有了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战争也是残酷的,在战争中,会有很多人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
“所以你的意思是……?”
那位同学用手指轻轻推了一下眼镜道:“我认为,战争是物质的倒退,但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我点点头,笑道:“这位同学,你说得很好,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哈哈哈!”课堂里顿时爆发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不过这位同学说到了一点,就是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只要是战争,那么物质就会遭到破坏,而战争的主体是人。每一次大战之后,人口都会锐减。比如说东汉末年的人口有两千多万,而到了东晋时期,已剩下不足两百万了。那么这些人都哪去了呢?”
“死了?”一个同学答话道。
“不太可能死这么多吧。”另一个同学反驳道。
“老师,你刚才说的是东晋,东晋偏安一隅,人口不足两百万是很正常的吧,毕竟那个时候南方还都是荒蛮之地。”
我笑了笑道:“这位同学,我想知道你究竟是怎么考进历史系的。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永嘉南奔’的故事吗?东晋时期,南方的经济已经逐渐赶上北方了。特别是经过了宋齐梁陈四朝的治理后,南方经济就基本与北方经济持平。彼时北方士族大量南迁,你说南方人口不足两百万,怎么可能是正常的现象呢?”
我看了一眼之前的那个同学,然后接着道:“也不可能全死掉的。”
“那人都哪去了呢?”于海岩适时地扮演了一个“捧哏”的角色。
“藏起来了。你们在上初中的时候,有没有人学过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啊?”
“学过,学过,我还能背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于海岩还没说完,被赵长虹瞪了一眼,便不再说话了。
“《桃花源记》里,其实已经十分明确地讲了东晋人口少的最主要原因了。”
“不对啊!”一个中文系的同学说道,“我记得《桃花源记》里写的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不复出焉。’他们和东晋人口少有什么关系啊?”
“我问你……”我看向那位同学道:“真的是避秦时乱吗?那为什么又说他们‘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呢?要知道,秦时的服饰与晋时的服饰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那个中文系的男生还要辩驳,却被我摆手制止。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对于这一句的解读,历来有分歧,你是学中文的,自然清楚。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晋太元中’的‘太元’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而这位皇帝在位时期,曾颁布一条法令。即有人能够发现隐藏在山林中的人,可以向政府举报,举报的人可以获得大量的金钱奖励。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桃花林‘中无杂树’,而渔人一开始会觉得‘甚异之’,因为‘桃’者‘逃’也。那个渔人从桃源出来以后‘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都足以说明,无论桃源的人是‘避秦时乱’还是‘避晋时乱’,在那些人眼中,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东晋为什么会有抓人领赏的法令呢。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真的对那些守死深山,隐居避世的人没有办法。要知道,魏晋时期的隐士可不只有一个陶渊明,士族之中,衣食无忧,而崇尚隐居,不愿进入仕途的人比比皆是,就比如竹林七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东汉末年政治上的分裂,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分裂。然后战争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制度,人口锐减,普通百姓的压力很大。而魏晋以来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扼杀了中下阶层,寒门出身的人的晋升之路,所以士族与寒门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战争后遗症,人口不足导致的生产力不足,士族与寒门的阶级矛盾如何调和,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吧。”
我人生的第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说不上有多精彩,但课堂气氛活跃,我自己还是感觉很满意的。
但我终究不能不顾及王老师的感受,毕竟人言可畏。而对于王老师如此快的晋升中级职称,已有不少眼红的人,恶意地散播着流言蜚语。因此,我们的一举一动,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呢。出于这种考虑,我十分理解王老师的避嫌行为。
这一天的多媒体教室里,我站在讲台的中央,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因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给学生们讲课。课前,我并没有点名,但放眼望去,人满为患,甚至还有不少从其他学院专门跑来看我的学生,把一个小小的多媒体教室,塞得水泄不通。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战争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一向活泼外向的于海岩道:“我觉得应该是倒退吧,战争会死很多人,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和许多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
冯旭不以为然道:“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吧,战争的性质也分很多种,我们反对一切具有侵略性质的战争,但如果人家打到家门口来,我们还是要有自卫反击的能力的。”
系花赵长虹道:“你想说抗日战争?”
“对!”冯旭顿了顿,接着道:“除此之外,还有抗美援朝战争和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可问题是,如果放在古代的华夏呢?比如战国时期。秦王想要统一六国,六国难道会认为秦国发动的是正义的,符合历史潮流的战争吗?他们只会认为秦国是侵略者。”大帅哥曲志高反驳道。
“老师,我是哲学系的,我可以说两句吗?”一个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生举手道。
我笑道:“当然可以。”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对立和统一。所以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刚才老师问,战争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首先要探讨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本身说白了就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打破与重建,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不可避免的。也正因为有了战争,人们才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也才有了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战争也是残酷的,在战争中,会有很多人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家园。”
“所以你的意思是……?”
那位同学用手指轻轻推了一下眼镜道:“我认为,战争是物质的倒退,但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我点点头,笑道:“这位同学,你说得很好,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哈哈哈!”课堂里顿时爆发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不过这位同学说到了一点,就是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只要是战争,那么物质就会遭到破坏,而战争的主体是人。每一次大战之后,人口都会锐减。比如说东汉末年的人口有两千多万,而到了东晋时期,已剩下不足两百万了。那么这些人都哪去了呢?”
“死了?”一个同学答话道。
“不太可能死这么多吧。”另一个同学反驳道。
“老师,你刚才说的是东晋,东晋偏安一隅,人口不足两百万是很正常的吧,毕竟那个时候南方还都是荒蛮之地。”
我笑了笑道:“这位同学,我想知道你究竟是怎么考进历史系的。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永嘉南奔’的故事吗?东晋时期,南方的经济已经逐渐赶上北方了。特别是经过了宋齐梁陈四朝的治理后,南方经济就基本与北方经济持平。彼时北方士族大量南迁,你说南方人口不足两百万,怎么可能是正常的现象呢?”
我看了一眼之前的那个同学,然后接着道:“也不可能全死掉的。”
“那人都哪去了呢?”于海岩适时地扮演了一个“捧哏”的角色。
“藏起来了。你们在上初中的时候,有没有人学过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啊?”
“学过,学过,我还能背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于海岩还没说完,被赵长虹瞪了一眼,便不再说话了。
“《桃花源记》里,其实已经十分明确地讲了东晋人口少的最主要原因了。”
“不对啊!”一个中文系的同学说道,“我记得《桃花源记》里写的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自绝境,不复出焉。’他们和东晋人口少有什么关系啊?”
“我问你……”我看向那位同学道:“真的是避秦时乱吗?那为什么又说他们‘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呢?要知道,秦时的服饰与晋时的服饰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那个中文系的男生还要辩驳,却被我摆手制止。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对于这一句的解读,历来有分歧,你是学中文的,自然清楚。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晋太元中’的‘太元’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而这位皇帝在位时期,曾颁布一条法令。即有人能够发现隐藏在山林中的人,可以向政府举报,举报的人可以获得大量的金钱奖励。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桃花林‘中无杂树’,而渔人一开始会觉得‘甚异之’,因为‘桃’者‘逃’也。那个渔人从桃源出来以后‘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都足以说明,无论桃源的人是‘避秦时乱’还是‘避晋时乱’,在那些人眼中,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东晋为什么会有抓人领赏的法令呢。一方面是战争导致的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真的对那些守死深山,隐居避世的人没有办法。要知道,魏晋时期的隐士可不只有一个陶渊明,士族之中,衣食无忧,而崇尚隐居,不愿进入仕途的人比比皆是,就比如竹林七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认为,首先是因为东汉末年政治上的分裂,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分裂。然后战争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制度,人口锐减,普通百姓的压力很大。而魏晋以来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度,扼杀了中下阶层,寒门出身的人的晋升之路,所以士族与寒门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战争后遗症,人口不足导致的生产力不足,士族与寒门的阶级矛盾如何调和,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吧。”
我人生的第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说不上有多精彩,但课堂气氛活跃,我自己还是感觉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