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支援大军

    紫禁城洪武门外,人声鼎沸。

    昨日朝会,一切事宜已经做出了调整和部署。

    现在应天城内有兵力二十万,可是外城有十八道城门,让这二十万兵力捉襟见肘,昨日,朱允炆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把外城南边和西边城门的兵力,调出一半来支援最有可能被朱棣攻打的东边的三个城门,观音门,姚坊门和仙鹤门。

    这几天,又有许多进京勤王的兵力陆续赶到,虽然不多,但总比没有强。进京支援的有苏州知府姚善的一卫兵马,还有宁波知县王进,徽州知县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各自率领的本部兵马。

    其他地方也陆续传来进京勤王的消息,这对朱允炆来说,绝对是好消息。

    历史记载,这些支援京师的兵马,根本没来得及赶到京城,朱棣就兵不血刃攻下了京城应天城,现在,朱棣不仅没有攻下京师,而且,各地勤王的兵马陆续赶到。

    这说明,历史的车轮,已经在朱允炆的努力下,开始发生了转向。这也是朱允炆敢把其他城门的兵力调往东边三个城门的原因。

    除了这些兵马,紫禁城的禁卫军也被朱允炆抽调了一些。

    此时的京城,已经被朱允炆严密地控制了起来,凡是可能成为朱棣内应的人,朱允炆自认为已经全部拿下,根本不可能形成里应外合的局面,即使有人想里应外合,有武定侯郭英在,朱允炆也不怕。

    原计划,郭英是要带着禁卫军去冲击朱棣叛军的,可是现在朱允炆做出了调整,这也是为了保险起见,因为谁都无法预料,朱允炆和朱棣在前方对战,后方会不会突然冒出内应的人。

    支援东三门的两万先遣兵力,已经集结完毕,后续其他离得较远城门的兵力,也会陆续赶到,直接去观音门报到听候调遣。

    现在在紫禁城洪武门外,除了这两万兵马,还聚集了很多京城的老百姓,还有所有的朝臣也聚集于此,昨日朝会,他们已经知道,皇帝会亲自去镇守城门,今天,他们都是来给朱允炆送行的。

    朱允炆的到来,顿时让现场两三万人顿时俯首拜倒,口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场面,顿时让朱允炆心潮澎湃,做皇帝虽然累,但还是很爽的。

    “各位爱卿,众位将士,还有京城的百姓,大家都平身吧”,朱允炆走出龙辇大声地喊道。

    “谢皇上”

    “诸位,话不多说,感谢你们对朝廷,对朕的支持,感谢你们的不离不弃,你们每一个人的付出,朕都会记得,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携手,打败叛军,共同保卫我们的家园,必胜”

    “必胜,必胜.....”

    呼喊声此起彼伏,群情激奋,朱允炆可是皇上,能放下身段,感谢所有人,让他们受宠若惊,他们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得到皇帝的感谢。

    “曹国公李景隆”

    “臣在”,只见李景隆骑着高头大马,银盔银甲,披挂整齐,应声出列。

    “大军开拔,目标观音门”

    “是,皇上”,李景隆答应一声,随即朝大军一声大喊:“开拔”

    两万部队开始有序移动,朱允炆来到众位大臣面前,说实话,朱允炆只认识方孝孺一个人,那些认识的人,全都派出去了。

    “方大人,诸位爱卿,京城后方就拜托各位了”,说完,朱允炆朝着所有朝臣深深地一鞠躬。

    “皇上......”,朱允炆的这一鞠躬,让很多人受宠若惊。

    “皇上,你千万要小心啊”,方孝孺一脸担忧地说道。

    “方大人,你放心好了,别忘了昨天咱们商量好的大明晚报,方大人可要当回事啊,立即着手筹办,至于需要的人手,方大人自己定”

    “皇上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

    有了方孝孺的承诺,朱允炆总算是放心了。

    大明晚报,这是昨天朱允炆和方孝孺商量的事情,方孝孺对报纸没有任何概念,朱允炆解释了好久,方孝孺顿悟。

    报纸可以成为朝廷政策的宣传工具,成为朝廷的喉舌,可以控制舆论导向,也可以成为民众了解国家大事的一个渠道。

    其实,朱允炆是想让报纸,成为他今后改革的宣传工具,他改革的政令,要传递到每个人的耳朵里,而不是传递到奉天大殿的朝臣耳朵里就断了。

    朱允炆已经在考虑今后的事情了。

    朱允炆和方孝孺交流了片刻,便上了准备好的马车,他并未钻进车棚,而是站在车棚外,和两边的老百姓招手致意。

    这可不得了了,百姓们纷纷作揖叩拜,有的人甚至激动的泪流满面。什么时候,他们也能这么受皇帝的重视了?

    “皇上,为了你的安全,你还是进马车里吧,谁也不确定这里面会不会有叛军的奸细”,李景隆骑着高头大马,来到皇帝身边提醒道。

    “好了,我知道了”

    朱允炆嘴上这么说,可是依然在一直和老百姓挥手致意,根本没进马车里。

    李景隆无奈,只能派人加强皇帝马车周边的戒备。

    你要说朱允炆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个时代,刀枪弓箭管制并不那么严,如果真的有人想暗杀他,一支毒箭足矣。

    朱允炆其实有防备,而且,朱允炆的眼神其实并不在百姓身上,而是在四处观察可疑动向。万幸,直到走出走出了老百姓夹道欢送的队伍,也没有朱允炆想象中的暗杀事件出现,朱允炆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到了没人的地方,朱允炆索性也改乘马。

    “皇上,你今天可迟到了”,这时候,一个骑马少年,身穿盔甲,来到朱允炆身边说道。

    朱允炆扭头一看,是伊王朱榏。

    “呵呵,昨天事情太多,太累了,晚起了一会儿”

    “皇上,你刚刚和方大人说的大明晚报是什么东西?”

    “你以后会知道的”

    “哦”

    朱允炆仔细打量现在的伊王,银盔素甲,腰间挎着一柄宝剑,还真像那么回事。

    “伊王叔叔,可以啊,像个带兵打仗的人”,朱允炆笑着调侃道。

    “那是,以前是没机会,现在皇上给我带兵打仗的机会,必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呵呵”,朱允炆笑了笑,并未接茬。

    伊王还是年轻啊,根本没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也根本没体会过战争的残酷,想象中的战争和现实中的战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说实话,朱允炆大的战争场面没经历过,但是小规模的冲突也见识过。

    上次在坑道阻击朱棣,盛庸冲击朱高煦,有不少死伤,朱允炆只看了一眼,那横七竖八的尸体,受伤士兵皮开肉绽的刀口,让朱允炆久久不能平静,甚至那几天吃饭睡觉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两万支援大军朝观音门开进,带领他们的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王爷,一个是国公。

    三个人三匹高头大马,按道理说皇帝应该在三个人中间,可现实并不是这样,朱允炆和李景隆在两边,中间是年轻的伊王朱榏。

    李景隆和朱榏穿戴盔甲,而朱允炆,穿着毫不起眼的普通便衣。

    如果外人看了,第一感觉是,伊王朱榏是这支队伍的最高指挥官,李景隆是副将,朱允炆就是一个文书。

    年轻人啊,这才是**裸的现实世界。

    伊王朱榏不以为然,反而得意洋洋。

    两世为人的朱允炆,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