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康熙于葬礼上,坚行割辫之礼,以尽哀思。
时有臣子为逢迎上意,以孝康皇后升祔已久,不宜迁动为由,而欲以孝惠皇后、孝康皇后神主并尊祔于庙。
大学士王掞奏道“陛下圣孝格天,当时太皇太后祔庙,都不曾和孝端皇后并尊。如今又如何会以孝康皇后和孝惠皇后并尊?”
此乃儒家千年孝道之问生母岂能和嫡母并尊?
儒家讲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主为奴纲。
康熙既然选择以儒家约束世人,那他自也会受到儒家桎梏。
大清讲的就是主奴。
康熙自然只能遵守孔孟之礼,他斥责那个提出两后并尊的大臣,令其改正。
随后,以嫡母神主加于生母之上。
是以最后,孝惠皇后神主牌位加在孝康皇后神主牌位上。
他沉默的看着神主排位。
生母的早逝是他心中的痛。然而这些年,皇额娘对他很好。
他沉默地看着梓宫。
太后的葬礼,乌玛禄不能不来。
何况这些年来,太后屡屡向着她,对她多有宽慰。
乌玛禄走到距离康熙半步远的位置便停下了,她静静的看着太后梓宫。
康熙听见脚步声,便知道是她。
他轻声问她“你觉得我做错了吗?”
乌玛禄清醒道“一直在意的,只有活着的人。”
说话宛如棒喝。
康熙突然反应过来,闻言苦笑道“是啊,人死如灯灭。一直放不下的,只有我自己。”
乌玛禄沉默着的陪伴着他站着。
好半晌,康熙才回神,勉强开口道“你身子不好,不用这样陪着我,你先下去休息吧。”
乌玛禄闻言告辞。
康熙侧首看了一眼她离去的背影。
有很多时候,他会怀疑她其实是没有心的,更像是为他当年愿望而打造出的完美木偶,只是披了张人皮——她尽善尽美,能把一切都给他,除了情。
于是,他明明什么都有了,却依旧心有不甘。
只可惜,时空不能倒转,愿望不能重许。
他收回目光,看着太后梓宫。
他的心里空了一块儿。
泪想流,却流不出半点儿。
哀莫大于心死,大哀无声。
十二月十五日,康熙亲自赴宁寿宫奠酒致祭。
所见之处,物是人非。
思及之后,他再无长辈在世,康熙悲不自胜,终于将之前流不出的眼泪,痛快的哭了出来。
礼官还未开始读祭文,他便已痛哭至失声。
直至祭文读毕,仍抽泣不止。
随后一直到来年正月初三,康熙帝都住在苍震门内,未回寝宫,为太后守孝。
他自也不入后宫,宠幸妃嫔。
除了少有的几个妃嫔,余下的,于他,终究只是打发闲暇的玩意儿。
正月二十日,翰林院检讨朱天保,再次上奏,称储位重大,未可移置如棋,力言胤礽仁孝,请复立为太子。
康熙本就因为太后逝去而心中悲痛,又逢如此没眼色的上奏,面无表情的令人处斩朱天保。
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
康熙招诸位大臣共同商议。
打是要打的,只是怎么打,谁领兵,领兵多少,仍需细究。
康熙心中已有人选,但他不急于一时。由随大臣们商议。
三月初三,皇太后过世出百日,丧事告毕。
康熙谕“今大事毕,十二阿哥著停止署理内务府总管事。”
期间,因胤祹办事妥协,康熙十分满意,不止一次的夸奖赏赐他。
未过几日,于三月十二日,九卿等以请立皇太子之名上折请安。
康熙手书谕旨,予以驳斥。
此时,和硕诚亲王胤祉,因受命开蒙养斋馆,身边聚集着一群学人。
后来不知怎的,竟传出胤祉以储君自名。
康熙闻得此言,只是呵笑一声,并不理睬。
西征噶尔丹一事已定,已交由内大臣去征兵,携带粮草。
他也就没那么忙了。
自身边人接二连三的过世后,康熙便没有从前那么勤政,他只想珍惜眼前人。
闲来无事,他会去各宫走走,和各个嫔妃说几句话。
甚至有几次,康熙翻了乌玛禄的绿头牌。
乌玛禄打趣道“你要来,来便是了,何必翻牌子。”
康熙摇头“就是一时间有些感慨,我们都老了。”
康熙越来越少宠幸妃子,他去大多数妃嫔宫中,也只是看看这些陪了自己多年的女子。
时光如白驹过隙。
他也不得不服老。
他如同每一个老人般,和过去的人,闲话当年。
到到处处,都是他的当年。
康熙曾携着宜妃,说起那时“我记得有一年,你陪我钓鱼,结果一条鱼都没钓上来。”
宜妃嗔道“皇上怎么不说奴才陪您钓了好几条的时候呢?”
康熙笑着。
他在这样的怀念中,突然放下了对惠妃的芥蒂,解除了惠妃的禁足,只是不让她管六宫事宜了。
康熙时常和乌玛禄聊天。
“我记得有一年出巡的时候,好像给你买过两个陶瓷娃娃。东西呢?”
乌玛禄好笑道“那都多久的事了。”
乌玛禄摇头道“不知道放到哪儿去了。你要的话,我就让他们找。”
康熙本就只是来了兴致,随口一问,闻言只说算了。
后来聊着聊着,不知道怎么聊到了别的妃嫔身上。
康熙道“我前些时日,见了宝音,她已经老了。细想来,她在宫中蹉跎多年,心中免不得有些愧疚。”
他叹气道“又逢皇额娘故去,整个后宫,除宝音外,已无别的博尔济吉特女子了。”
他沉沉的叹了口气。
乌玛禄并不接话。
康熙又道“也想过要不要赏些金银珠宝,却又觉得,轻微了些。”
乌玛禄闻弦歌而知雅意,开口道“后宫好些年没有大封过了,你不如趁此机会,晋一晋。”
她把自己摘出去“我惯来不管这些,也不清楚。你不如去问问贵妃,或是荣姐姐吧。”
“也好。”康熙自己想了会儿,道,“的确好些年没大封了,是得把有些晋一晋。”
康熙打定了主意,便去了承乾宫,和佟佳苍雪商议去了。
佟佳苍雪向来不待见他,强忍着不耐,面上规矩的和他定了几位妃嫔晋封。
是以,于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康熙告诉礼部,要册封后宫中六位年龄在四十至六十岁,生育过皇子,虽称妃嫔、尚未受封的嫔御。
礼部着人去办。
五月二十八日,大学士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
康熙派和硕恒亲王胤祺前往吊唁,谥号“文贞”。
胤祺奉命与内大臣马尔塞,奠故大学士李光地,摆上茶酒,并带去赐银千两
得知李光地死讯那日,康熙叹气不止。
身边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他还记得,去年李光地身体还好的时候,他问及李光地心中储君人选,李光地推荐了胤禩。
他虽不满,但到底没说什么。
李光地很好,就是不懂他的心。
不过,君臣虽离心,但他毕竟年纪大了,见不得死人。
他长叹一声,到底没说什么。
七月,镇国公吞珠病故,康熙命人赐鞍马、散马各两匹,白银二千两。遣和硕恒亲王胤祺送往。
他年轻的时候,纵然知道死人了,却也是觉得是常事,并不放在心上。
但如今年纪大了,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人的去了,难免有几分兔死狐悲之感。
夜里,他留宿永和宫,长叹道“人命太脆弱了。”
“是的,人命本就很脆弱。”乌玛禄闭目,准备入睡,口中却依旧回答道,“生命本身就是奇迹,不该被剥夺。”
“你不懂,朝政中……有的时候,不杀不行。”康熙闭目,叹气不已。
“但能不杀就不杀吧。”乌玛禄再次劝他,“得饶人处且饶人。”
乌玛禄劝的本是不要无故杀人,不要小题大做,轻罪重判。
康熙似乎听进去了,他后期为政越加宽和,他常同大臣们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不可深究者极”。
他不能严禁浮费和规银,宽纵州县火耗和亏空。对官吏尽量以宽松待之,导致出现吏治废弛,官场贪污,国库亏空,弄虚作假,粉饰浮夸。
大小官员,怠玩成习,徇庇尤甚。
个别地区出现暴动和骚乱。
康熙倒私下和乌玛禄说过这事儿,道“我如今年纪大了,很多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康熙叹道“《道德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康熙道“别的……我做不了了,也只能先这样……为老四做个马前卒。待老四上位后,知道那些人私底下的秉性,到时候该贬贬,该杀杀。”
“天下无人不可杀。”他的神色有些冷。
乌玛禄沉默的听着。
他叹息着“只是……委屈百姓了。”
但他又接着自言自语道“刮骨疗伤,总是要更痛些。不过,这样才去病根。”
康熙看着乌玛禄,用玉如意挠痒“这事儿是我对不起老四,给他留下这么大的烂摊子。”
“不过你放心,在这之前,我能为他做多少,便做多少。”
乌玛禄嗯了一声,什么都没说。
她这样,反倒让康熙更为放心。
康熙提前给她打招呼“这次西征,我打算让十四去。”
康熙叹了口气“这个傻孩子,被推到台前,再不把他送走,难免惹出祸患。”
他有些迟疑“只是战场上,刀剑无眼。送去了,我不能保证他能好胳膊好腿回来。”
他同她说清楚“但如果不把他送走,不论给他派什么活。老八他们依旧会把他推到台前。只怕最后和老四对上,兄弟阋墙,闹得难堪。”
“好。”乌玛禄终于开口了,她说道,“你也不用向我解释那么多,我一开始就问过他了,他愿意承担他选择带来的后果。生、死、伤、残,无论何种,也是他该受的。”
“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你没有人情味。但有的时候,我庆幸你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才能够把这些事情摊开了,和你说明白。”他像是想到了什么令人头疼的事,“若是寻常女子,我万不会和她们讲这些话。说不了两句,便会吵得人头疼。”
乌玛禄却道“我听闻宜妹妹为了给你祝禧祈福,出了几千两银子和三顷七十亩香火地,用来重修德胜门外永丰屯的弥勒院。”
她劝他“纵然宜妹妹无法与你兴趣相投,可她一片赤诚为你,总不是假的。你且让让她。”
康熙定定的看了她一会儿“你兰心蕙质,又端庄大度,足以母仪天下。”
乌玛禄笑道“我对此没兴趣。”
康熙哼道“是,你对这没兴趣,你只对修行有兴趣,怎么不见你白日飞升。”
乌玛禄也不恼,笑道“这不是应了你,要回来度你吗?”
康熙哼道“你要不应我,就走了,是不是。”
乌玛禄点头“自然。”
她旧话重提“你当年问我,若我是织女,会披上羽衣离开吗?我的回答从未变过。”
康熙再一次明白,她不怕他,也不爱他,只因应了他,所以才留下来。
她似乎将自己当成了什么神佛菩萨,固执的想要度他。
或者说,是他固执的不愿放手。
若他说,他愿意放手,只怕她会头也不回的离开。
他不大高兴的问“如果不是我,而是别人,对你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也会留下吗。”
乌玛禄认真的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
她的目光干净得如他们第一次相见。
她从未变过,她也从未让那些东西污浊了她的眼。
康熙本想生气,却又觉得,是她能够做出来的事。于是那点儿气也就散了。
他对她而言,并不殊于别人这件事,让他感到气馁,又让他感到些许慰藉。
这世上,原真有些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的。
他虽不是,却有幸相遇,已足够。
他闭上眼“睡吧。”
两人同榻而眠。
良妃魏见月于是年八月十八日午时,葬于景陵妃园寝。
高情商闻弦歌而知雅意
低情商他裤子一脱,我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
(本章完)
。
时有臣子为逢迎上意,以孝康皇后升祔已久,不宜迁动为由,而欲以孝惠皇后、孝康皇后神主并尊祔于庙。
大学士王掞奏道“陛下圣孝格天,当时太皇太后祔庙,都不曾和孝端皇后并尊。如今又如何会以孝康皇后和孝惠皇后并尊?”
此乃儒家千年孝道之问生母岂能和嫡母并尊?
儒家讲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主为奴纲。
康熙既然选择以儒家约束世人,那他自也会受到儒家桎梏。
大清讲的就是主奴。
康熙自然只能遵守孔孟之礼,他斥责那个提出两后并尊的大臣,令其改正。
随后,以嫡母神主加于生母之上。
是以最后,孝惠皇后神主牌位加在孝康皇后神主牌位上。
他沉默的看着神主排位。
生母的早逝是他心中的痛。然而这些年,皇额娘对他很好。
他沉默地看着梓宫。
太后的葬礼,乌玛禄不能不来。
何况这些年来,太后屡屡向着她,对她多有宽慰。
乌玛禄走到距离康熙半步远的位置便停下了,她静静的看着太后梓宫。
康熙听见脚步声,便知道是她。
他轻声问她“你觉得我做错了吗?”
乌玛禄清醒道“一直在意的,只有活着的人。”
说话宛如棒喝。
康熙突然反应过来,闻言苦笑道“是啊,人死如灯灭。一直放不下的,只有我自己。”
乌玛禄沉默着的陪伴着他站着。
好半晌,康熙才回神,勉强开口道“你身子不好,不用这样陪着我,你先下去休息吧。”
乌玛禄闻言告辞。
康熙侧首看了一眼她离去的背影。
有很多时候,他会怀疑她其实是没有心的,更像是为他当年愿望而打造出的完美木偶,只是披了张人皮——她尽善尽美,能把一切都给他,除了情。
于是,他明明什么都有了,却依旧心有不甘。
只可惜,时空不能倒转,愿望不能重许。
他收回目光,看着太后梓宫。
他的心里空了一块儿。
泪想流,却流不出半点儿。
哀莫大于心死,大哀无声。
十二月十五日,康熙亲自赴宁寿宫奠酒致祭。
所见之处,物是人非。
思及之后,他再无长辈在世,康熙悲不自胜,终于将之前流不出的眼泪,痛快的哭了出来。
礼官还未开始读祭文,他便已痛哭至失声。
直至祭文读毕,仍抽泣不止。
随后一直到来年正月初三,康熙帝都住在苍震门内,未回寝宫,为太后守孝。
他自也不入后宫,宠幸妃嫔。
除了少有的几个妃嫔,余下的,于他,终究只是打发闲暇的玩意儿。
正月二十日,翰林院检讨朱天保,再次上奏,称储位重大,未可移置如棋,力言胤礽仁孝,请复立为太子。
康熙本就因为太后逝去而心中悲痛,又逢如此没眼色的上奏,面无表情的令人处斩朱天保。
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
康熙招诸位大臣共同商议。
打是要打的,只是怎么打,谁领兵,领兵多少,仍需细究。
康熙心中已有人选,但他不急于一时。由随大臣们商议。
三月初三,皇太后过世出百日,丧事告毕。
康熙谕“今大事毕,十二阿哥著停止署理内务府总管事。”
期间,因胤祹办事妥协,康熙十分满意,不止一次的夸奖赏赐他。
未过几日,于三月十二日,九卿等以请立皇太子之名上折请安。
康熙手书谕旨,予以驳斥。
此时,和硕诚亲王胤祉,因受命开蒙养斋馆,身边聚集着一群学人。
后来不知怎的,竟传出胤祉以储君自名。
康熙闻得此言,只是呵笑一声,并不理睬。
西征噶尔丹一事已定,已交由内大臣去征兵,携带粮草。
他也就没那么忙了。
自身边人接二连三的过世后,康熙便没有从前那么勤政,他只想珍惜眼前人。
闲来无事,他会去各宫走走,和各个嫔妃说几句话。
甚至有几次,康熙翻了乌玛禄的绿头牌。
乌玛禄打趣道“你要来,来便是了,何必翻牌子。”
康熙摇头“就是一时间有些感慨,我们都老了。”
康熙越来越少宠幸妃子,他去大多数妃嫔宫中,也只是看看这些陪了自己多年的女子。
时光如白驹过隙。
他也不得不服老。
他如同每一个老人般,和过去的人,闲话当年。
到到处处,都是他的当年。
康熙曾携着宜妃,说起那时“我记得有一年,你陪我钓鱼,结果一条鱼都没钓上来。”
宜妃嗔道“皇上怎么不说奴才陪您钓了好几条的时候呢?”
康熙笑着。
他在这样的怀念中,突然放下了对惠妃的芥蒂,解除了惠妃的禁足,只是不让她管六宫事宜了。
康熙时常和乌玛禄聊天。
“我记得有一年出巡的时候,好像给你买过两个陶瓷娃娃。东西呢?”
乌玛禄好笑道“那都多久的事了。”
乌玛禄摇头道“不知道放到哪儿去了。你要的话,我就让他们找。”
康熙本就只是来了兴致,随口一问,闻言只说算了。
后来聊着聊着,不知道怎么聊到了别的妃嫔身上。
康熙道“我前些时日,见了宝音,她已经老了。细想来,她在宫中蹉跎多年,心中免不得有些愧疚。”
他叹气道“又逢皇额娘故去,整个后宫,除宝音外,已无别的博尔济吉特女子了。”
他沉沉的叹了口气。
乌玛禄并不接话。
康熙又道“也想过要不要赏些金银珠宝,却又觉得,轻微了些。”
乌玛禄闻弦歌而知雅意,开口道“后宫好些年没有大封过了,你不如趁此机会,晋一晋。”
她把自己摘出去“我惯来不管这些,也不清楚。你不如去问问贵妃,或是荣姐姐吧。”
“也好。”康熙自己想了会儿,道,“的确好些年没大封了,是得把有些晋一晋。”
康熙打定了主意,便去了承乾宫,和佟佳苍雪商议去了。
佟佳苍雪向来不待见他,强忍着不耐,面上规矩的和他定了几位妃嫔晋封。
是以,于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康熙告诉礼部,要册封后宫中六位年龄在四十至六十岁,生育过皇子,虽称妃嫔、尚未受封的嫔御。
礼部着人去办。
五月二十八日,大学士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
康熙派和硕恒亲王胤祺前往吊唁,谥号“文贞”。
胤祺奉命与内大臣马尔塞,奠故大学士李光地,摆上茶酒,并带去赐银千两
得知李光地死讯那日,康熙叹气不止。
身边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他还记得,去年李光地身体还好的时候,他问及李光地心中储君人选,李光地推荐了胤禩。
他虽不满,但到底没说什么。
李光地很好,就是不懂他的心。
不过,君臣虽离心,但他毕竟年纪大了,见不得死人。
他长叹一声,到底没说什么。
七月,镇国公吞珠病故,康熙命人赐鞍马、散马各两匹,白银二千两。遣和硕恒亲王胤祺送往。
他年轻的时候,纵然知道死人了,却也是觉得是常事,并不放在心上。
但如今年纪大了,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人的去了,难免有几分兔死狐悲之感。
夜里,他留宿永和宫,长叹道“人命太脆弱了。”
“是的,人命本就很脆弱。”乌玛禄闭目,准备入睡,口中却依旧回答道,“生命本身就是奇迹,不该被剥夺。”
“你不懂,朝政中……有的时候,不杀不行。”康熙闭目,叹气不已。
“但能不杀就不杀吧。”乌玛禄再次劝他,“得饶人处且饶人。”
乌玛禄劝的本是不要无故杀人,不要小题大做,轻罪重判。
康熙似乎听进去了,他后期为政越加宽和,他常同大臣们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不可深究者极”。
他不能严禁浮费和规银,宽纵州县火耗和亏空。对官吏尽量以宽松待之,导致出现吏治废弛,官场贪污,国库亏空,弄虚作假,粉饰浮夸。
大小官员,怠玩成习,徇庇尤甚。
个别地区出现暴动和骚乱。
康熙倒私下和乌玛禄说过这事儿,道“我如今年纪大了,很多事,心有余而力不足。”
康熙叹道“《道德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康熙道“别的……我做不了了,也只能先这样……为老四做个马前卒。待老四上位后,知道那些人私底下的秉性,到时候该贬贬,该杀杀。”
“天下无人不可杀。”他的神色有些冷。
乌玛禄沉默的听着。
他叹息着“只是……委屈百姓了。”
但他又接着自言自语道“刮骨疗伤,总是要更痛些。不过,这样才去病根。”
康熙看着乌玛禄,用玉如意挠痒“这事儿是我对不起老四,给他留下这么大的烂摊子。”
“不过你放心,在这之前,我能为他做多少,便做多少。”
乌玛禄嗯了一声,什么都没说。
她这样,反倒让康熙更为放心。
康熙提前给她打招呼“这次西征,我打算让十四去。”
康熙叹了口气“这个傻孩子,被推到台前,再不把他送走,难免惹出祸患。”
他有些迟疑“只是战场上,刀剑无眼。送去了,我不能保证他能好胳膊好腿回来。”
他同她说清楚“但如果不把他送走,不论给他派什么活。老八他们依旧会把他推到台前。只怕最后和老四对上,兄弟阋墙,闹得难堪。”
“好。”乌玛禄终于开口了,她说道,“你也不用向我解释那么多,我一开始就问过他了,他愿意承担他选择带来的后果。生、死、伤、残,无论何种,也是他该受的。”
“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你没有人情味。但有的时候,我庆幸你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才能够把这些事情摊开了,和你说明白。”他像是想到了什么令人头疼的事,“若是寻常女子,我万不会和她们讲这些话。说不了两句,便会吵得人头疼。”
乌玛禄却道“我听闻宜妹妹为了给你祝禧祈福,出了几千两银子和三顷七十亩香火地,用来重修德胜门外永丰屯的弥勒院。”
她劝他“纵然宜妹妹无法与你兴趣相投,可她一片赤诚为你,总不是假的。你且让让她。”
康熙定定的看了她一会儿“你兰心蕙质,又端庄大度,足以母仪天下。”
乌玛禄笑道“我对此没兴趣。”
康熙哼道“是,你对这没兴趣,你只对修行有兴趣,怎么不见你白日飞升。”
乌玛禄也不恼,笑道“这不是应了你,要回来度你吗?”
康熙哼道“你要不应我,就走了,是不是。”
乌玛禄点头“自然。”
她旧话重提“你当年问我,若我是织女,会披上羽衣离开吗?我的回答从未变过。”
康熙再一次明白,她不怕他,也不爱他,只因应了他,所以才留下来。
她似乎将自己当成了什么神佛菩萨,固执的想要度他。
或者说,是他固执的不愿放手。
若他说,他愿意放手,只怕她会头也不回的离开。
他不大高兴的问“如果不是我,而是别人,对你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也会留下吗。”
乌玛禄认真的想了想,然后点了点头。
她的目光干净得如他们第一次相见。
她从未变过,她也从未让那些东西污浊了她的眼。
康熙本想生气,却又觉得,是她能够做出来的事。于是那点儿气也就散了。
他对她而言,并不殊于别人这件事,让他感到气馁,又让他感到些许慰藉。
这世上,原真有些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的。
他虽不是,却有幸相遇,已足够。
他闭上眼“睡吧。”
两人同榻而眠。
良妃魏见月于是年八月十八日午时,葬于景陵妃园寝。
高情商闻弦歌而知雅意
低情商他裤子一脱,我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