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南京不会衰落

    不留后路,方能一往无前。

    若留着一个陪都,保留着一套完整的班子,这不利于朝廷的治理,也容易给人一种还能回去的念想,若后世子孙之中经不起官员游说,转而再迁都回去,那朱允炆恐怕要从棺材板里跳出来。

    再说了,金陵若保留一套班子,那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虚职,只有兵部有些权,但这实在是浪费钱财。养着一堆没用的官员,一养就是二百多年,实在是得不偿失……

    至于礼仪事,老朱埋在孝陵,走不了,但礼官还是可以走路的,一年出差几次就行了,反正天津港船只也快,实在不行可以走京杭大运河。

    解缙见朱允炆态度坚决,不好再劝说。

    夏元吉上前,询问道:「皇上,那南京产业上,是否应该多加布置?此番迁都,必会抽走南京太多气血,若不及早做安排,恐怕这里想要再次恢复繁华,需要数年乃至十年之久。」

    迁都带走的不止是皇室,还有官员,还有不少富户也会跟着去,这些人大部分又都是消费主力,一旦迁都,许多人家很可能因为卖不掉货物而倒闭,许多靠金陵过活的百姓很可能连做工都做不了。

    比如南京众多码头,那里每日都有数以千计的农夫搬运货物。若货物卖不掉,那商人自然不会再进新的货,码头上出劳力的百姓自然就没了生计。

    朝廷迁都,不能不管不顾他们的死活。

    朱允炆思虑再三,

    道:「南京不会衰落,就如苏州、杭州一样,那里虽非帝都,但依旧繁华。南京的繁华,并不只是建立在帝都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得天独厚的位置之上。虽是如此,迁都初期,必然会带来金陵商业失衡,以至于需要一段时日做调整,直至再次恢复到新的平衡。」

    「为了避免伤民,朕以为除了扩大造船业之外,还可以将金陵定为冶炼中心,纺织中心,印刷中心。另外,这里的粮仓依旧需要源源不断吸纳粮食,作为南粮北运的。纺织、印刷、粮食、造船,这些都可以吸纳众多民力。」

    「通过这些举措,将因迁都丧失生计的百姓吸纳进去。还有,匠学院的蒸汽机车已研制成功,已完成了三轮测试,除了一些小瑕疵外,并无大的问题。一旦蒸汽机车正式出现在金陵百姓面前,那大规模筑造铁路势在必行。南京连通苏州、杭州,形成商业圈,北平连沈阳、宣府、大同,一接东北粮仓,二接边防要地。这些铁路筑造同样需要大量人力。」

    「诸位,大明王朝没了外敌,可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想要开创盛世,让大明王朝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超然的存在,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混凝土道路、铁路、河流疏浚、灌溉工程、文教吏治,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不要担心无事可做,前路的路上,总有新的矛盾与新的敌人。」

    夏元

    吉深深看着朱允炆,他的目光看得很是长远,并不拘泥于当下。

    铁路已经在工部的讨论之中,甚至一些人已经前往北平进行前期路线勘察,未来的基础建设将围绕着铁路与混凝土道路一起推动。

    没有外敌,但大明的内治依旧还有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缔造盛世的关键。比如山西一些府县,竟然敢打着帮助大军供应粮饷的名义盘削百姓,这样的事发生在建文十一年,说明吏治的路还很长远。

    迁都的舆论障碍被朱允炆强硬踢开,朱文奎开始接管了筹备事宜,联合内阁、六部九卿,并国子监等,明确了具体的迁北计划。

    时间一点点过去,十一月的西北风开始呼啸。

    马蹄声疾!

    嘉峪关驿使终穿过数千里之遥的道路,抵达金陵!

    「急报!」

    驿使挥

    舞着马鞭,大声喊着。

    朱文奎正坐在武英殿处理文书,内阁解缙、杨士奇在一旁陪着,随时解惑。

    陡然。

    内侍匆匆走入,禀告道:「安全局刘长阁求见。」

    「让他进来。」

    朱文奎吩咐一声,将文书合拢,待刘长阁行礼之后,问:「何事?」

    刘长阁沉声道:「刚收到消息,嘉峪关驿使已抵达金陵,其带来了瓦剌投降的消息。」

    「瓦剌投降了?」

    朱文奎有些惊讶,起身问。

    解缙、杨士奇也感觉事情有些蹊跷,瓦剌这么轻而易举地投降,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让驿使将文书直接转送

    后湖。」

    朱文奎并没有急切想要看驿使送来的文书,而是很知道分寸,将事情留给父皇朱允炆处理。

    瓦剌事是军情事,国之大事,朱文奎自认还驾驭不了。

    后湖。

    朱允炆过着清闲的日子,自从当了半个甩手掌柜之后,日子总算是清闲许多,终于可以陪着马恩慧、淑妃、宁妃等人泛舟而行,不需要考虑太多的国事。

    就在朱允炆和马恩慧说笑的时候,岸边传来动静,朱允炆抬头看去,只见刘长阁、汤不平站在那里招手,不由得有些郁闷。

    马恩慧咯咯笑道:「看来皇上想好好休一日也不能。」

    「靠岸吧。」

    朱允炆无奈不已。

    船只靠岸,刘长阁、汤不平行礼。

    刘长阁见朱允炆脸色不好看,连忙递上文书:「嘉峪关送来了八百里加急文书。」

    「嘉峪关?」

    朱允炆微微皱眉,连忙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转身对马恩慧等人说:「胡濙说服了瓦剌,瓦剌举全族投降了。此事重大,今日就不陪你们了。」

    马恩慧、淑妃等人行礼恭贺。

    瓦剌若当真投降,那将是一件幸事,大明不需要再动刀兵便解决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西北的威胁也将解除,大明边患与威胁将降至大明开国以来最低。

    朱允炆紧握着文书,大踏步走着,对身后的刘长阁、汤不平说:「朕命胡濙当说客,只是想让他寻机分裂瓦剌,为日后扫荡瓦剌铺垫。可谁成想,他竟将瓦剌说

    臣服了,还是举族投降,这事就不好办了。你们说,马哈木是真心投降吗?依朕看,瓦剌投降未必出于真心!传六部九卿,五军都督府官员至武英殿议事!」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