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章 郁巡抚暗访
郁新在延平府南平县?
不,郁新早在十日之前就已经进入了建宁府境内,只不过盘查人员被安全局所控制,并没有传讯出去罢了。
郁新没有直接前往建宁府的府治建安城,而是带林旭等人前往了建阳。
建阳是大明造纸、印刷中心,这里的纸张不仅直供皇宫大内,还供着朝廷六部等衙署,更在民间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南京、苏杭等地外的重要文化中心。
建阳造纸、印刷发达,是多因素的结果。
首先是自然条件充分,比如建阳北洛里和崇政里生产适宜制造纸张的竹子,造纸业高度发达,而这也就为印刷提供了支持。而在崇泰里,更有一批精良的制墨作坊,可以满足印刷所需各种墨。而在建阳,还生产梨木,这种木料又是雕版的优质板材。
其次是历史原因,别看风云变幻,天下纷乱,但建阳自唐朝后期至明代建文时期,并没有经历过几次战火,太平之地,自是吸纳了大量文人迁居,并兴办教育,带动了印刷、造纸需求。
当然,建阳在洪武年间是不错的,但并不如意,毕竟整天雕版印刷一些《大诰》、《大明律》、四书五经之类的,实在是没多少活力,想搞搞带点颜色的书朝廷又不允许,抓住还可能掉脑袋。
现在好了,朱允炆放松了管制,一些有点点露骨的书也可以刊行,加上接连几年的文教,大扫盲的推动,社学的兴办,让民间对各类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才有了建阳繁荣的景象。
郁新对于建阳的情况很是满意,这里虽然被鼠-疫冲击,但建阳知府卢俊生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第一时间派人封锁了各处进入建阳的要道,并安排里长、衙役昼夜巡视,成功将鼠-疫阻击在外面,保护了建阳近十万百姓。
郁新并没有亮明身份,而是让安全局开路,进入了建阳城。
几乎每一条街上,都有书坊,什么勤有堂、尊德书堂、敬善书堂、进德斋、归仁斋等等,看似没有多少生意,但他们却都是做大买卖的,只要外地行商来了,开出一笔买卖,就足够养活书坊几个月。
郁新停下脚步,看着眼前的慎独斋,迈步走了进去。
掌柜熊振业闲着无事,正在书坊里翻阅《洪武英烈传》,正看得津津有味,感觉眼前一暗,抬起头看了看郁新,合上书,笑迎:“难得有客来。”
郁新低头看了看,见是《洪武英烈传》,开口道:“这本书不错啊,记述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一干开国功勋与无数军士浴血奋战之事,身为后人,蒙其福泽,是应该谨记于心。”
熊振业见郁新也看过《洪武英烈传》,笑意更浓:“是啊,先烈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无数人的性命,这才打下了大明基业,我们坐享太平日子,是应该感激他们,忘记历史,就是罪人啊。”
郁新拍手:“好一句忘记历史就是罪人!凭着这句话,就当得起老夫一礼。”
说着,郁新作揖。
熊振业连忙还礼:“不敢当,只不过是感慨之言。这位先生有所不知,先烈走去不过数十年,这人间遗忘他们的就有了无数,甚至认为现在的太平日子是应得的,呵,他们也不想想,若不是先烈拼了命打下这江山,他们将会继续被异族奴役,说是人吧,活得没个人样,说是畜生吧,可偏偏口吐人言!”
郁新凝重地点头,若有所问:“有些人忘记了祖辈,忘记了过去的耻辱,他们不配为人!太平日子,是杀出来的,是无数军士守出来的,不是胡虏恩赐来的!可我看这建宁府,似乎隐隐不太平。”
熊振业脸色凛然:“难道说,先生是从外面进入建阳城的不成?”
郁新托词自己是京师来的医者,入建阳府看看情况。
熊振业这才放心下来,见郁新身后的人还有些距离,便压低声音说:“建阳城并无鼠-疫,先生还是早早脱身的好。”
“为何?”
郁新不解。
熊振业哀叹一声:“先生还是莫要多打听。”
郁新没有追问,打探道:“既如此,那就不打听。这书坊还过得去吧?我看街上书坊不少,人却不多,生意可还能做?”
熊振业见是询问书坊,犹如找到了人倾诉,滔滔不绝:“生意还过得去,只不过今年可能不如往年。因为封禁的缘故,许多外地行商进不来,我们的书也出不去,想要缓过气来,至少要明年了。但明年生意却未必好做啊,朝廷收了竹山,想要造纸可要缴纳一笔钱钞,购买砍竹权,而这砍竹权年年涨价,书坊怕也要涨价啊。”
朝廷收了竹山,这事并非虚假,不仅是竹山,但凡是山,是矿,都被朝廷收了。开矿需要先买开采权,这是朝廷从矿山中取利的重要方式,砍竹子,自然也需要砍竹权。
但矿山利润大,朝廷收取的钱多,竹山利润小,又事关造纸与教育大计,朝廷并没有征收多少钱,百亩竹林也就象征性地征收五两钱钞,这对于造纸业来说,完全可以承受,何况砍竹权购买一次最低五年,五年五两,根本就不算什么。
郁新看着熊振业,问:“我听闻朝廷的砍竹权并不贵重啊,一百亩五两钱钞,而且在购买期间,不更改钱钞,不重复、增加增收。”
“啥?一百亩五两钱钞,你开什么玩笑?是一亩五两钱钞!朝廷说不增加,呵,那也只是说说而已。”
熊振业如同看傻子一样看郁新。
“一亩?!”
郁新瞠目结舌,朝廷文书明明是一百亩,为何到了建阳反而成了一亩?
熊振业忧心忡忡:“前年时,一亩竹林也就二两钱钞,说好的五年,可去年就开始涨了钱,今年又涨价,明年更是直取五两钱钞,听造纸的行当诉苦,他们中一些人已经打算不干了。”
郁新担忧不已,一些造纸行业的人不干了无所谓,转行再就业,但如果形成风潮,直接波及到整个建阳的造纸业,那问题可能会很严重,就目前来说,南京、杭州、苏州、吉安等地都在发展造纸业,但没有一地可以取代建阳!
建阳的造纸业垮塌,说小一点,导致造纸、印刷、制墨等行当破产,往大了说,可能会直接影响大明文教的进程!
文教的重要载体就是教材,而教材的刊印又是以造纸为基础的,就连朱允炆都在用建阳的纸张,这里倒闭了,你让朱允炆用草纸写文书敕令吗?
“等等,你刚刚说的是一亩?”
郁新抬手打断了诉苦的熊振业。
熊振业点头,有些不耐烦:“确实是一亩啊,不过你想想,一亩二两钱钞买五年,造纸行当还是可以买得起的,毕竟毛竹生长快,每年都可以砍来用,摊平下来也用不了多少。可禁不住官府年年涨价,重复征收啊。”
郁新面色阴沉,好啊,一百亩成了一亩,还违背朝廷禁令,涨价、重复征收,这可是布政使司的罪证!
“这些事,可信吗?”
“呵,还用可信不可信,随便找一个造纸作坊打听下就知道了,不是我说,官府再这样下去,我们恐怕都得关门啊。”
熊振业很是忧愁。
建阳纸张、书籍、墨宝等在大明其他城中有名,凭借的是其质量与较低的价格,可如果价格优势被摸抹平了,那建阳在民间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到时候外地商人流失,建阳地位将不保,继续做这营生,恐怕是入不敷出。
郁新转身看了一眼身后的郭纲,郭纲了然,走出慎独斋安排人去调查。
“我在来的路上,听闻一些百姓说,建阳知府卢俊生是一个贪婪暴虐的人,经常欺压百姓,这砍竹权连连涨价,想来也是他做的吧,怎么就没人上报朝廷查一查此事。”
郁新拿起一本书,坐了下来。
熊振业嘘嘘两声,连忙说:“这位先生可不敢冤枉好人,卢知府在建阳是个好人,砍竹权的问题一直都是由布政使司直接管辖的,与卢知府并无关系。”
“哦,那你的意思是说布政使司有问题?”
郁新锐利地目光看向熊振业。
熊振业被强大的威势所震慑,后退一步,嘴角哆嗦两下:“你,你到底是什么人,医者可不会关心这些事!”
郁新呵呵笑了笑,淡然地说:“有些医者治标,有些医者治本。我来福建,是来治本的。若你不介意,可以称呼为我郁先生。”
“郁……”
熊振业眼神猛地瞪大,朝廷高度重视福建三府鼠-疫,并派郁新巡抚福建,这种消息早就传开了。做买卖的,谁没点消息渠道。
郁新,他是郁新,内阁大臣,福建巡抚!
“郁巡抚,我,我什么都没说过,你就可怜可怜我,莫要再问了……”
熊振业不想与官府打交道,连忙推脱。
郁新一拍书面:“可怜你,谁来可怜福建无数百姓?我见你有几分学问与见地,想来还是有点骨气的吧,怎么,《洪武英烈传》都没有给你一点点敢于战斗的勇气?”
不,郁新早在十日之前就已经进入了建宁府境内,只不过盘查人员被安全局所控制,并没有传讯出去罢了。
郁新没有直接前往建宁府的府治建安城,而是带林旭等人前往了建阳。
建阳是大明造纸、印刷中心,这里的纸张不仅直供皇宫大内,还供着朝廷六部等衙署,更在民间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南京、苏杭等地外的重要文化中心。
建阳造纸、印刷发达,是多因素的结果。
首先是自然条件充分,比如建阳北洛里和崇政里生产适宜制造纸张的竹子,造纸业高度发达,而这也就为印刷提供了支持。而在崇泰里,更有一批精良的制墨作坊,可以满足印刷所需各种墨。而在建阳,还生产梨木,这种木料又是雕版的优质板材。
其次是历史原因,别看风云变幻,天下纷乱,但建阳自唐朝后期至明代建文时期,并没有经历过几次战火,太平之地,自是吸纳了大量文人迁居,并兴办教育,带动了印刷、造纸需求。
当然,建阳在洪武年间是不错的,但并不如意,毕竟整天雕版印刷一些《大诰》、《大明律》、四书五经之类的,实在是没多少活力,想搞搞带点颜色的书朝廷又不允许,抓住还可能掉脑袋。
现在好了,朱允炆放松了管制,一些有点点露骨的书也可以刊行,加上接连几年的文教,大扫盲的推动,社学的兴办,让民间对各类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才有了建阳繁荣的景象。
郁新对于建阳的情况很是满意,这里虽然被鼠-疫冲击,但建阳知府卢俊生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第一时间派人封锁了各处进入建阳的要道,并安排里长、衙役昼夜巡视,成功将鼠-疫阻击在外面,保护了建阳近十万百姓。
郁新并没有亮明身份,而是让安全局开路,进入了建阳城。
几乎每一条街上,都有书坊,什么勤有堂、尊德书堂、敬善书堂、进德斋、归仁斋等等,看似没有多少生意,但他们却都是做大买卖的,只要外地行商来了,开出一笔买卖,就足够养活书坊几个月。
郁新停下脚步,看着眼前的慎独斋,迈步走了进去。
掌柜熊振业闲着无事,正在书坊里翻阅《洪武英烈传》,正看得津津有味,感觉眼前一暗,抬起头看了看郁新,合上书,笑迎:“难得有客来。”
郁新低头看了看,见是《洪武英烈传》,开口道:“这本书不错啊,记述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一干开国功勋与无数军士浴血奋战之事,身为后人,蒙其福泽,是应该谨记于心。”
熊振业见郁新也看过《洪武英烈传》,笑意更浓:“是啊,先烈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无数人的性命,这才打下了大明基业,我们坐享太平日子,是应该感激他们,忘记历史,就是罪人啊。”
郁新拍手:“好一句忘记历史就是罪人!凭着这句话,就当得起老夫一礼。”
说着,郁新作揖。
熊振业连忙还礼:“不敢当,只不过是感慨之言。这位先生有所不知,先烈走去不过数十年,这人间遗忘他们的就有了无数,甚至认为现在的太平日子是应得的,呵,他们也不想想,若不是先烈拼了命打下这江山,他们将会继续被异族奴役,说是人吧,活得没个人样,说是畜生吧,可偏偏口吐人言!”
郁新凝重地点头,若有所问:“有些人忘记了祖辈,忘记了过去的耻辱,他们不配为人!太平日子,是杀出来的,是无数军士守出来的,不是胡虏恩赐来的!可我看这建宁府,似乎隐隐不太平。”
熊振业脸色凛然:“难道说,先生是从外面进入建阳城的不成?”
郁新托词自己是京师来的医者,入建阳府看看情况。
熊振业这才放心下来,见郁新身后的人还有些距离,便压低声音说:“建阳城并无鼠-疫,先生还是早早脱身的好。”
“为何?”
郁新不解。
熊振业哀叹一声:“先生还是莫要多打听。”
郁新没有追问,打探道:“既如此,那就不打听。这书坊还过得去吧?我看街上书坊不少,人却不多,生意可还能做?”
熊振业见是询问书坊,犹如找到了人倾诉,滔滔不绝:“生意还过得去,只不过今年可能不如往年。因为封禁的缘故,许多外地行商进不来,我们的书也出不去,想要缓过气来,至少要明年了。但明年生意却未必好做啊,朝廷收了竹山,想要造纸可要缴纳一笔钱钞,购买砍竹权,而这砍竹权年年涨价,书坊怕也要涨价啊。”
朝廷收了竹山,这事并非虚假,不仅是竹山,但凡是山,是矿,都被朝廷收了。开矿需要先买开采权,这是朝廷从矿山中取利的重要方式,砍竹子,自然也需要砍竹权。
但矿山利润大,朝廷收取的钱多,竹山利润小,又事关造纸与教育大计,朝廷并没有征收多少钱,百亩竹林也就象征性地征收五两钱钞,这对于造纸业来说,完全可以承受,何况砍竹权购买一次最低五年,五年五两,根本就不算什么。
郁新看着熊振业,问:“我听闻朝廷的砍竹权并不贵重啊,一百亩五两钱钞,而且在购买期间,不更改钱钞,不重复、增加增收。”
“啥?一百亩五两钱钞,你开什么玩笑?是一亩五两钱钞!朝廷说不增加,呵,那也只是说说而已。”
熊振业如同看傻子一样看郁新。
“一亩?!”
郁新瞠目结舌,朝廷文书明明是一百亩,为何到了建阳反而成了一亩?
熊振业忧心忡忡:“前年时,一亩竹林也就二两钱钞,说好的五年,可去年就开始涨了钱,今年又涨价,明年更是直取五两钱钞,听造纸的行当诉苦,他们中一些人已经打算不干了。”
郁新担忧不已,一些造纸行业的人不干了无所谓,转行再就业,但如果形成风潮,直接波及到整个建阳的造纸业,那问题可能会很严重,就目前来说,南京、杭州、苏州、吉安等地都在发展造纸业,但没有一地可以取代建阳!
建阳的造纸业垮塌,说小一点,导致造纸、印刷、制墨等行当破产,往大了说,可能会直接影响大明文教的进程!
文教的重要载体就是教材,而教材的刊印又是以造纸为基础的,就连朱允炆都在用建阳的纸张,这里倒闭了,你让朱允炆用草纸写文书敕令吗?
“等等,你刚刚说的是一亩?”
郁新抬手打断了诉苦的熊振业。
熊振业点头,有些不耐烦:“确实是一亩啊,不过你想想,一亩二两钱钞买五年,造纸行当还是可以买得起的,毕竟毛竹生长快,每年都可以砍来用,摊平下来也用不了多少。可禁不住官府年年涨价,重复征收啊。”
郁新面色阴沉,好啊,一百亩成了一亩,还违背朝廷禁令,涨价、重复征收,这可是布政使司的罪证!
“这些事,可信吗?”
“呵,还用可信不可信,随便找一个造纸作坊打听下就知道了,不是我说,官府再这样下去,我们恐怕都得关门啊。”
熊振业很是忧愁。
建阳纸张、书籍、墨宝等在大明其他城中有名,凭借的是其质量与较低的价格,可如果价格优势被摸抹平了,那建阳在民间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到时候外地商人流失,建阳地位将不保,继续做这营生,恐怕是入不敷出。
郁新转身看了一眼身后的郭纲,郭纲了然,走出慎独斋安排人去调查。
“我在来的路上,听闻一些百姓说,建阳知府卢俊生是一个贪婪暴虐的人,经常欺压百姓,这砍竹权连连涨价,想来也是他做的吧,怎么就没人上报朝廷查一查此事。”
郁新拿起一本书,坐了下来。
熊振业嘘嘘两声,连忙说:“这位先生可不敢冤枉好人,卢知府在建阳是个好人,砍竹权的问题一直都是由布政使司直接管辖的,与卢知府并无关系。”
“哦,那你的意思是说布政使司有问题?”
郁新锐利地目光看向熊振业。
熊振业被强大的威势所震慑,后退一步,嘴角哆嗦两下:“你,你到底是什么人,医者可不会关心这些事!”
郁新呵呵笑了笑,淡然地说:“有些医者治标,有些医者治本。我来福建,是来治本的。若你不介意,可以称呼为我郁先生。”
“郁……”
熊振业眼神猛地瞪大,朝廷高度重视福建三府鼠-疫,并派郁新巡抚福建,这种消息早就传开了。做买卖的,谁没点消息渠道。
郁新,他是郁新,内阁大臣,福建巡抚!
“郁巡抚,我,我什么都没说过,你就可怜可怜我,莫要再问了……”
熊振业不想与官府打交道,连忙推脱。
郁新一拍书面:“可怜你,谁来可怜福建无数百姓?我见你有几分学问与见地,想来还是有点骨气的吧,怎么,《洪武英烈传》都没有给你一点点敢于战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