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 铁船试航
成衣想要赢得顾客,就需要凸显出特色,做好市场定位,即要符合朝廷礼制,也要追求美感、风度。
朱允炆的设想很大胆,也很超前。
马恩慧听得惊讶不已,陈余却连连点头。虽说百姓习惯于找裁缝做新衣,但这里是京师,登门拜访或被登门拜访是很常见的,你总不能等裁缝弄新衣服吧,去成衣店直接买,穿着新衣服,风度翩翩不是更好
朱允炆再一次强调:“成衣必须塑造品牌,显得高贵,让勋贵、官员、士绅成为购买主力。在这些人认可与习惯之后,再打造新的平价成衣店铺……”
裁衣,制衣,需要大量的人工,初期的投入成本肯定要高一些,但马恩慧有的是钱,能不能走出这一条路,创造一个新的行当出来,就要看陈余等人的本事了。
无论如何,有人迁移至京师,就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生存机会,只有这样,京师才能更为繁华。
正在朱允炆勾勒成衣店时,双喜匆匆走了进来,递上一份文书,禀告道:“皇上,北平布政使张昺发来急报。”
朱允炆吃了一惊,张昺没事是不会发急报的,难道说营造新都出了问题
瞬间,朱允炆又否定了这种想法。
若当真是营造新都出了大问题,该发急报的应该是张思恭、陈珪、姚广孝三人,而不是张昺。
接过文书,连忙打开查看。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兴奋不已:“好,好啊!”
马恩慧见朱允炆高兴,恭贺:“为陛下贺。”
“你知何事就贺”
“能让皇上如此高兴的,定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将文书递给了马恩慧,吩咐陈余给自己上一杯茶,感叹:“天佑大明!”
马恩慧审视过文书之后,蹙眉说:“北平匠人在密云开山时,找到了铬矿,什么是铬矿”
朱允炆品着茶,很是舒心。
国内铬矿很是匮乏,但并不是没有,能在密云发现铬矿,属实是一个好消息,这对于二炮局改良火器,工程机械院改良蒸汽机,都是利好之事。
“皇后有所不知,这铬矿可比黄金稀有,加在铁中,形成铬铁金属,能承受高温,更耐腐蚀,还可以用于打在不锈钢,什么是不锈钢,哦,就是不会生锈的铁……”
朱允炆没想到,南非的挖矿队还没消息,密云先发现了铬矿,这倒是帮了大明。
尤其是蒸汽机改良遇到了瓶颈,随着蒸汽机在多部门分散应用,蒸汽机装置的耐热性遭遇了不少问题,还有难以解决的锈蚀问题,而这些问题只依靠加厚,锻造来解决,并不能大幅度改善问题,有了铬铁之后,这些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
“蒸汽机的问题终于要解决了,这一次,我们绝不会再落后于他人!”
朱允炆轻松地说。
马恩慧疑惑地问:“他人,皇上说的他人是何人难道说这世上还有比大明更厉害的王朝”
朱允炆摇了摇头,低头看着茶水默然不语。
马恩慧不知道,大明人不知道,西方的文艺复兴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方科技即将登上历史舞台,再过几十年,他们的力量将会沿着大海,抵达东方,再过四百多年,他们将用坚船利炮,强迫这一方土地打开国门,沦落屈辱的深渊。
但现在,大明不会再落后了,华夏不会再落后了!
科技的先手,大明掌握了!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与大明的人才。
科技这颗种子已经在大明萌芽,只要呵护,不扼杀它,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后世大明子民撑起一片天!
少量的铬矿石很快就送入武英殿,经过朱允炆验证之后,确系是铬矿石,立即下旨命令北平安排匠人,开挖铬矿,并传令工程机械院研究铬矿,找出其熔炼温度,掺杂比例与特性关系……
四月二十日。
朱允炆再一次至龙江船厂视察,万海平、梁尚才、阮安等人迎接朱允炆,匠学院的公输巧、二炮局的陶增光等人也到了。
这一次来,不是因为蒸汽机,而是因为铁船。
船坞里,一艘近五丈长的纯铁船傲然而立,没有设桅杆。船只底窄身宽,显然是一条海船。
万海平、梁尚才等人目光火热。
为了实现纯铁船只的制造,龙江船厂汇聚了最精锐的匠人力量,吃透了浮力学,掌握了船只设计与浮力的关系,计算图纸足足装了几十麻袋。
然而掌握理论难,但更难的还是制造。
大明不具备厚铁板大尺寸制造技术,想要打造铁船,就必须解决铁板的对接问题。
木质船只,铺设船底时,木板与木板之间可以胶合,可以铆接,可以填充缝隙,避免出现漏水渗水问题。
可这是铁与铁的对接,铁和铁之间根本就不能胶合,铆接可以,但存在着缝隙,哪怕是用尽办法填充,也无法像木材一样密实,只要一个撞击,剧烈颠簸,铁板之间就会出现裂缝。
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龙江船厂的匠人采取了最笨拙、最吃力、也最可行的办法:
包钢法。
这类包钢法与锻造武器的包钢法不同,而是将铁板与铁板对接处烧红,然后搭接一定尺寸,通过大力锤打,实现铁板与铁板连接处的完美结合,形成一块铁板。
靠着这种土办法,克服了钢铁锻造、切割、塑形等等问题,龙江船厂终于实现了小型纯铁船的制造,并通过下水航行,测试了技术的可行性,这才有了中型纯铁船的出现。
朱允炆所看到的纯铁船,虽然长度只接近五丈,但这个体型已经达到了大福船的一半多,加上其是纯铁制造,内部配置的是最新的蒸汽装置,若是再加上火器,一旦投入实用,其威力恐怕较之大福船还强上不少。
船坞入水,纯铁船摇晃着,如同想要挣脱束缚的猛兽。
呜!
随着蒸汽的一声气鸣,铁船在匠人的帮助下,缓缓离开船坞,抵入长江。
万海平等人说什么都不允许朱允炆登船,中型铁船制造这是头一次,谁知道其中会不会出现点问题,万一伤了朱允炆,龙江船厂承受不起。
朱允炆站在岸上,看着铁船在江面上平稳地航行,速度虽慢,但它确确实实以蒸汽动力航行着!
“若装配火器,你们认为这船只一个时辰可航行多远”
朱允炆很关心船只的实用性。
万海平盘算了下,叹息道:“船只越沉重,蒸汽动力能支撑起来的速度越慢。若加装十六门神机炮,这铁船一个时辰逆风逆水航行,一个时辰恐怕不到三十里。”
梁尚才见朱允炆皱眉,连忙在一旁补充:“若蒸汽机动力再强劲一些,逆风逆水,一个时辰也应该能走四五十里。目前工程机械院正在改良运转轴、齿轮,还开发出了润滑剂,想来用不了多久,这船一昼夜便可行四五百里。”
朱允炆笑了,微微点了点头。
如果蒸汽机可以支撑船只昼夜行进五百里,那大明对海域的控制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对沿海诸地的支持也会更有力,哪怕是北方遭遇了灾荒,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转运大量物资。
还有爱州港、旧港,那里都是大明的领土,让那里驻守的军士看到大明可以忽视季风,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他们也会安心许多。
“加大研究力度吧,遇到什么困难,只管开口。”
朱允炆看着试航的铁船,很是欣慰。
铁船是大明未来水师的主力,但在铁船加快航行的同时,郑和的水师船队却遭遇着生死考验……
.
朱允炆的设想很大胆,也很超前。
马恩慧听得惊讶不已,陈余却连连点头。虽说百姓习惯于找裁缝做新衣,但这里是京师,登门拜访或被登门拜访是很常见的,你总不能等裁缝弄新衣服吧,去成衣店直接买,穿着新衣服,风度翩翩不是更好
朱允炆再一次强调:“成衣必须塑造品牌,显得高贵,让勋贵、官员、士绅成为购买主力。在这些人认可与习惯之后,再打造新的平价成衣店铺……”
裁衣,制衣,需要大量的人工,初期的投入成本肯定要高一些,但马恩慧有的是钱,能不能走出这一条路,创造一个新的行当出来,就要看陈余等人的本事了。
无论如何,有人迁移至京师,就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生存机会,只有这样,京师才能更为繁华。
正在朱允炆勾勒成衣店时,双喜匆匆走了进来,递上一份文书,禀告道:“皇上,北平布政使张昺发来急报。”
朱允炆吃了一惊,张昺没事是不会发急报的,难道说营造新都出了问题
瞬间,朱允炆又否定了这种想法。
若当真是营造新都出了大问题,该发急报的应该是张思恭、陈珪、姚广孝三人,而不是张昺。
接过文书,连忙打开查看。
朱允炆哈哈笑了起来,兴奋不已:“好,好啊!”
马恩慧见朱允炆高兴,恭贺:“为陛下贺。”
“你知何事就贺”
“能让皇上如此高兴的,定是一件好事。”
朱允炆将文书递给了马恩慧,吩咐陈余给自己上一杯茶,感叹:“天佑大明!”
马恩慧审视过文书之后,蹙眉说:“北平匠人在密云开山时,找到了铬矿,什么是铬矿”
朱允炆品着茶,很是舒心。
国内铬矿很是匮乏,但并不是没有,能在密云发现铬矿,属实是一个好消息,这对于二炮局改良火器,工程机械院改良蒸汽机,都是利好之事。
“皇后有所不知,这铬矿可比黄金稀有,加在铁中,形成铬铁金属,能承受高温,更耐腐蚀,还可以用于打在不锈钢,什么是不锈钢,哦,就是不会生锈的铁……”
朱允炆没想到,南非的挖矿队还没消息,密云先发现了铬矿,这倒是帮了大明。
尤其是蒸汽机改良遇到了瓶颈,随着蒸汽机在多部门分散应用,蒸汽机装置的耐热性遭遇了不少问题,还有难以解决的锈蚀问题,而这些问题只依靠加厚,锻造来解决,并不能大幅度改善问题,有了铬铁之后,这些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
“蒸汽机的问题终于要解决了,这一次,我们绝不会再落后于他人!”
朱允炆轻松地说。
马恩慧疑惑地问:“他人,皇上说的他人是何人难道说这世上还有比大明更厉害的王朝”
朱允炆摇了摇头,低头看着茶水默然不语。
马恩慧不知道,大明人不知道,西方的文艺复兴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方科技即将登上历史舞台,再过几十年,他们的力量将会沿着大海,抵达东方,再过四百多年,他们将用坚船利炮,强迫这一方土地打开国门,沦落屈辱的深渊。
但现在,大明不会再落后了,华夏不会再落后了!
科技的先手,大明掌握了!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与大明的人才。
科技这颗种子已经在大明萌芽,只要呵护,不扼杀它,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后世大明子民撑起一片天!
少量的铬矿石很快就送入武英殿,经过朱允炆验证之后,确系是铬矿石,立即下旨命令北平安排匠人,开挖铬矿,并传令工程机械院研究铬矿,找出其熔炼温度,掺杂比例与特性关系……
四月二十日。
朱允炆再一次至龙江船厂视察,万海平、梁尚才、阮安等人迎接朱允炆,匠学院的公输巧、二炮局的陶增光等人也到了。
这一次来,不是因为蒸汽机,而是因为铁船。
船坞里,一艘近五丈长的纯铁船傲然而立,没有设桅杆。船只底窄身宽,显然是一条海船。
万海平、梁尚才等人目光火热。
为了实现纯铁船只的制造,龙江船厂汇聚了最精锐的匠人力量,吃透了浮力学,掌握了船只设计与浮力的关系,计算图纸足足装了几十麻袋。
然而掌握理论难,但更难的还是制造。
大明不具备厚铁板大尺寸制造技术,想要打造铁船,就必须解决铁板的对接问题。
木质船只,铺设船底时,木板与木板之间可以胶合,可以铆接,可以填充缝隙,避免出现漏水渗水问题。
可这是铁与铁的对接,铁和铁之间根本就不能胶合,铆接可以,但存在着缝隙,哪怕是用尽办法填充,也无法像木材一样密实,只要一个撞击,剧烈颠簸,铁板之间就会出现裂缝。
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龙江船厂的匠人采取了最笨拙、最吃力、也最可行的办法:
包钢法。
这类包钢法与锻造武器的包钢法不同,而是将铁板与铁板对接处烧红,然后搭接一定尺寸,通过大力锤打,实现铁板与铁板连接处的完美结合,形成一块铁板。
靠着这种土办法,克服了钢铁锻造、切割、塑形等等问题,龙江船厂终于实现了小型纯铁船的制造,并通过下水航行,测试了技术的可行性,这才有了中型纯铁船的出现。
朱允炆所看到的纯铁船,虽然长度只接近五丈,但这个体型已经达到了大福船的一半多,加上其是纯铁制造,内部配置的是最新的蒸汽装置,若是再加上火器,一旦投入实用,其威力恐怕较之大福船还强上不少。
船坞入水,纯铁船摇晃着,如同想要挣脱束缚的猛兽。
呜!
随着蒸汽的一声气鸣,铁船在匠人的帮助下,缓缓离开船坞,抵入长江。
万海平等人说什么都不允许朱允炆登船,中型铁船制造这是头一次,谁知道其中会不会出现点问题,万一伤了朱允炆,龙江船厂承受不起。
朱允炆站在岸上,看着铁船在江面上平稳地航行,速度虽慢,但它确确实实以蒸汽动力航行着!
“若装配火器,你们认为这船只一个时辰可航行多远”
朱允炆很关心船只的实用性。
万海平盘算了下,叹息道:“船只越沉重,蒸汽动力能支撑起来的速度越慢。若加装十六门神机炮,这铁船一个时辰逆风逆水航行,一个时辰恐怕不到三十里。”
梁尚才见朱允炆皱眉,连忙在一旁补充:“若蒸汽机动力再强劲一些,逆风逆水,一个时辰也应该能走四五十里。目前工程机械院正在改良运转轴、齿轮,还开发出了润滑剂,想来用不了多久,这船一昼夜便可行四五百里。”
朱允炆笑了,微微点了点头。
如果蒸汽机可以支撑船只昼夜行进五百里,那大明对海域的控制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对沿海诸地的支持也会更有力,哪怕是北方遭遇了灾荒,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转运大量物资。
还有爱州港、旧港,那里都是大明的领土,让那里驻守的军士看到大明可以忽视季风,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他们也会安心许多。
“加大研究力度吧,遇到什么困难,只管开口。”
朱允炆看着试航的铁船,很是欣慰。
铁船是大明未来水师的主力,但在铁船加快航行的同时,郑和的水师船队却遭遇着生死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