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国子监演说:实践论
朱允炆要在国子监作演说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师。
内阁。
解缙、郁新正在与回朝等待赴任西域的茹瑺正在闲聊,兵部尚书铁铉走入内阁,与几人打了个招呼后,便直说:“皇上打算在国子监作演说。”
“演说,什么演说”
解缙有些奇怪,朱允炆的演说不是在元旦的做过了,这才过了四个月,又要做什么演说
铁铉摇头:“没有消息,要不写解阁去打探下”
解缙郁闷,天杀的铁铉,这种事你怎么不去打探下,皇帝大人要演说,啥时候给内阁商量过
茹瑺品着茶,优哉游哉。
自己是要去西域的,朝廷中什么事都和自己没多少关系。
不过朱允炆的演说应该去听一听,谁知道朱允炆会不会透漏一些施政要领,提出什么新颖的观点,给出一个新的蓝图。
西域虽远虽大,但也是大明的,需要跟着朱允炆的意志转。
郁新将一份奏折放至一旁,开口说:“皇上的演说无论是什么,我们都需要去国子监听一听。这几日里皇上一直在国子监,对国子监未来怎么发展,往哪发展,给了许多论述,这次演说恐怕是一次总结。”
解缙、茹瑺连连点头,铁铉也认可郁新的分析。
现在的国子监已经成为了朝廷官员培养的重要基地,他们中的佼佼者甚至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凭借着扎实的课业功底、动手能力直接进入朝廷为官,而六部、都察院等对此竟然都没任何反对。
原因很简单,因为国子监出来的人才,远比科举考核出来的人才更为优秀。
以户部来论,从科举中遴选出来的官员,进入户部之后瞪着两眼,安排处理一些数据,倒也能打算盘,核算清楚数目,但让他们搞数据分析,那还真的是为难他们了,什么表格,什么折线图、曲线图,什么数据挖掘,不懂啊……
工部也喜欢国子监匠学院出来的人,这群人动手能力很强,图纸绘制能力一流,加上空间规划能力强,有先进的管理逻辑与思维,懂得新的施工技术,比如滑轮架的应用。
兵部里面吸纳了不少兵学院的人,其中一个最出名的莫过于王绥,此人不仅在朝-鲜智斗李芳远,还在水师东征中“围点打援”,突破了壹岐岛,给了倭国巨大的教训,可谓是风头正盛。除了王绥外,还有王训、秦政学、李永年等,都在兵部任职。
国子监就是礼部在管,礼部没道理不欢迎,吏部、刑部、都察院等也需要新鲜血液补充,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国子监肄业的是香饽饽。
历史发生的轨迹事实上已经被朱允炆改变,在原本的历史上,国子监会因为科举而逐渐没落,科举出身成为了尊崇的代名词,人人以科举出身为荣。
至于国子监,呵,只要你拿五百石粮食,就放你进去读书,什么学历不学历,什么出身不出身,有粮食、有钱就能进去。
科举为荣,转为国子监为荣,这个现象的改变看似微不足道,却事实上影响极为深远,这意味着科举地位的下降,意味着以八股文、经义文章为主导的科举制度正在嬗变,嬗变为以国子监为主导,以品德、能力为核心的肄业入官制度。
而随着肄业入官制度的巩固与强化,朱允炆所打造的社学、县州学、府学、国子监四级教育制度也将成为主流,更多平民孩童也将参与到四级教育制度之中,文教也将真正打通到底层。伴随扫盲运动,大明百姓的识字率将在二十年之后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
都说培养人才,人才为本,人才哪里来,不就是数量堆出来,量达到一个级别时,自然而然会冒出来几个惊艳世人的天才,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国子监站在四级教育制度的最顶端,汇聚天下精英,朝廷不要他们要谁
科举卷面结果真的重要吗
不重要。
科举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现在有国子监直接培养人才,有严格的肄业考核,只要取得肄业文书,那就是大明的人才。
安卓苹果均可。】
既然是人才,直接拿来用不也合情合理的。
话虽如此,大明的科举、武举依旧没有保持着顽强的生机,民间士绅阶层对四级教育制度的认可并不深,他们宁愿选择私塾、书院,也不愿意选择免费的四级教育制度。
无论如何,国子监的地位与重要性越发凸显,解缙、郁新、茹瑺都很清楚,朱允炆在国子监的演说,很可能并不是直接关系国子监的,而是关系未来朝堂的,在这种认识下,怎么能不去听一听
内阁有觉悟,六部也精明,都察院消息灵通,纷纷决定前往国子监听一听朱允炆的演说。
四月六日,国子监,大广场。
朱允炆站在高台上,看着文武官员来了一大半,不由地微微摇头,国子监高层、各分院院长、博士、助教、无数监生也都到了。
杨士奇将黑板推出,递给朱允炆粉笔,行了个礼便下台坐着。
朱允炆在手中掂了下粉笔,对台下的众人说:“这几日朕在国子监参观,看到了国子监诸学院的进步,也听到了许多新颖的论调,见识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事物,收获良多。不得不说,国子监自革制以来,进步斐然。”
“当年在这里辩论杂学入国子监,许多朝廷官员反对,就连当年的祭酒、司业也不支持。但审视今日的国子监,当年的决策是不是正确的”
“是!”
朝廷官员、国子监官员与监生异口同声。
解缙、郁新、茹瑺、杨士奇等人深有体会,当年辩论不可谓不激烈,反对者众多,可国子监监生希望变革,国子监也需要改变。
杨士奇可以说是当年国子监革新的操刀人,也是今日国子监的奠基人之一。杨士奇回想,若国子监依旧秉承洪武规制,那今日大明还有国子监如今的地位吗
没有!
绝对没有!
科举制度会将国子监打得一文不值,大明培养出来的人才依旧是古板的、呆滞的、老腐的书生,缺乏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力量。
若没有当年革制,国子监将没有数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兵学院、匠学院……如果没有这些分院,国子监的诸多人才又从哪里来
革制是对的!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众人,严肃地说:“国子监革制是对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实践证明的结果!朕今日之演说,便是——”
说着,朱允炆在黑板之上写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排大字,然后对众人重复了一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子监发展至今,出现了不少激烈的辩论,一时之间没有结果,反而造成了认知的割裂,形成了支持观点与反对观点的两派,朕认为,观点是认识问题,而检验认识的,就是实践!”
“每一个个体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不完善的,没有人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都存在局限性,可能会犯错误。观点对不对,拿出证据来,用实践、用数据、用事实结果去反对,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反对某个人而反对!”
“就以朕听闻到的天圆地方说、地圆说来论,支持地圆说的不少,反对地圆说的也不少,辩论至今没有一个结果。朕就用这一句话来结束辩论,由实践来检验,经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符合的,是不是应该改变”
“莫要空谈反对,而是要拿出实际证据,以实际行动、以真实案例、真实数据来反对。莫要空谈支持,同样也需要拿出实际证据、实际案例、实际数据。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无论是假说还是断定,都需要有所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实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视实践,才能引导国子监走向科学知识的深水区,才能更理性格物致知,找到这个世界根本的真理。国子监中依旧有人在讨论,朝廷发展商业是否有必要,朕希望有这些想法的监生可以去调查下商税,可以深入了解下商业带动了多少物资的分配,了解下商人在增加百姓收入中的作用……”
“观点的假设,需要理性的推断,观点的站立,需要实践检验。朕希望未来国子监,也希望朝廷官员能谨记这一点,少说空话,少侃侃而谈,多实干,多调查,多实践。我们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吾民小康,盛世乾坤,但这个伟大的目标,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实践,去实干!”
“观点对立,毫无依据的争论没有必要。朝廷内耗,相互弹劾攻讦,也无益于百姓小康,无益于盛世乾坤。朕希望你们都能团结在小康与盛世的战略之下,敢于实践,敢于探索,去验证前途中一个又一个的真理,去实干,去付出,去点亮灯火,缔造一个真正的小康盛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内阁。
解缙、郁新正在与回朝等待赴任西域的茹瑺正在闲聊,兵部尚书铁铉走入内阁,与几人打了个招呼后,便直说:“皇上打算在国子监作演说。”
“演说,什么演说”
解缙有些奇怪,朱允炆的演说不是在元旦的做过了,这才过了四个月,又要做什么演说
铁铉摇头:“没有消息,要不写解阁去打探下”
解缙郁闷,天杀的铁铉,这种事你怎么不去打探下,皇帝大人要演说,啥时候给内阁商量过
茹瑺品着茶,优哉游哉。
自己是要去西域的,朝廷中什么事都和自己没多少关系。
不过朱允炆的演说应该去听一听,谁知道朱允炆会不会透漏一些施政要领,提出什么新颖的观点,给出一个新的蓝图。
西域虽远虽大,但也是大明的,需要跟着朱允炆的意志转。
郁新将一份奏折放至一旁,开口说:“皇上的演说无论是什么,我们都需要去国子监听一听。这几日里皇上一直在国子监,对国子监未来怎么发展,往哪发展,给了许多论述,这次演说恐怕是一次总结。”
解缙、茹瑺连连点头,铁铉也认可郁新的分析。
现在的国子监已经成为了朝廷官员培养的重要基地,他们中的佼佼者甚至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凭借着扎实的课业功底、动手能力直接进入朝廷为官,而六部、都察院等对此竟然都没任何反对。
原因很简单,因为国子监出来的人才,远比科举考核出来的人才更为优秀。
以户部来论,从科举中遴选出来的官员,进入户部之后瞪着两眼,安排处理一些数据,倒也能打算盘,核算清楚数目,但让他们搞数据分析,那还真的是为难他们了,什么表格,什么折线图、曲线图,什么数据挖掘,不懂啊……
工部也喜欢国子监匠学院出来的人,这群人动手能力很强,图纸绘制能力一流,加上空间规划能力强,有先进的管理逻辑与思维,懂得新的施工技术,比如滑轮架的应用。
兵部里面吸纳了不少兵学院的人,其中一个最出名的莫过于王绥,此人不仅在朝-鲜智斗李芳远,还在水师东征中“围点打援”,突破了壹岐岛,给了倭国巨大的教训,可谓是风头正盛。除了王绥外,还有王训、秦政学、李永年等,都在兵部任职。
国子监就是礼部在管,礼部没道理不欢迎,吏部、刑部、都察院等也需要新鲜血液补充,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国子监肄业的是香饽饽。
历史发生的轨迹事实上已经被朱允炆改变,在原本的历史上,国子监会因为科举而逐渐没落,科举出身成为了尊崇的代名词,人人以科举出身为荣。
至于国子监,呵,只要你拿五百石粮食,就放你进去读书,什么学历不学历,什么出身不出身,有粮食、有钱就能进去。
科举为荣,转为国子监为荣,这个现象的改变看似微不足道,却事实上影响极为深远,这意味着科举地位的下降,意味着以八股文、经义文章为主导的科举制度正在嬗变,嬗变为以国子监为主导,以品德、能力为核心的肄业入官制度。
而随着肄业入官制度的巩固与强化,朱允炆所打造的社学、县州学、府学、国子监四级教育制度也将成为主流,更多平民孩童也将参与到四级教育制度之中,文教也将真正打通到底层。伴随扫盲运动,大明百姓的识字率将在二十年之后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
都说培养人才,人才为本,人才哪里来,不就是数量堆出来,量达到一个级别时,自然而然会冒出来几个惊艳世人的天才,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国子监站在四级教育制度的最顶端,汇聚天下精英,朝廷不要他们要谁
科举卷面结果真的重要吗
不重要。
科举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现在有国子监直接培养人才,有严格的肄业考核,只要取得肄业文书,那就是大明的人才。
安卓苹果均可。】
既然是人才,直接拿来用不也合情合理的。
话虽如此,大明的科举、武举依旧没有保持着顽强的生机,民间士绅阶层对四级教育制度的认可并不深,他们宁愿选择私塾、书院,也不愿意选择免费的四级教育制度。
无论如何,国子监的地位与重要性越发凸显,解缙、郁新、茹瑺都很清楚,朱允炆在国子监的演说,很可能并不是直接关系国子监的,而是关系未来朝堂的,在这种认识下,怎么能不去听一听
内阁有觉悟,六部也精明,都察院消息灵通,纷纷决定前往国子监听一听朱允炆的演说。
四月六日,国子监,大广场。
朱允炆站在高台上,看着文武官员来了一大半,不由地微微摇头,国子监高层、各分院院长、博士、助教、无数监生也都到了。
杨士奇将黑板推出,递给朱允炆粉笔,行了个礼便下台坐着。
朱允炆在手中掂了下粉笔,对台下的众人说:“这几日朕在国子监参观,看到了国子监诸学院的进步,也听到了许多新颖的论调,见识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事物,收获良多。不得不说,国子监自革制以来,进步斐然。”
“当年在这里辩论杂学入国子监,许多朝廷官员反对,就连当年的祭酒、司业也不支持。但审视今日的国子监,当年的决策是不是正确的”
“是!”
朝廷官员、国子监官员与监生异口同声。
解缙、郁新、茹瑺、杨士奇等人深有体会,当年辩论不可谓不激烈,反对者众多,可国子监监生希望变革,国子监也需要改变。
杨士奇可以说是当年国子监革新的操刀人,也是今日国子监的奠基人之一。杨士奇回想,若国子监依旧秉承洪武规制,那今日大明还有国子监如今的地位吗
没有!
绝对没有!
科举制度会将国子监打得一文不值,大明培养出来的人才依旧是古板的、呆滞的、老腐的书生,缺乏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力量。
若没有当年革制,国子监将没有数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兵学院、匠学院……如果没有这些分院,国子监的诸多人才又从哪里来
革制是对的!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众人,严肃地说:“国子监革制是对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实践证明的结果!朕今日之演说,便是——”
说着,朱允炆在黑板之上写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排大字,然后对众人重复了一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国子监发展至今,出现了不少激烈的辩论,一时之间没有结果,反而造成了认知的割裂,形成了支持观点与反对观点的两派,朕认为,观点是认识问题,而检验认识的,就是实践!”
“每一个个体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不完善的,没有人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都存在局限性,可能会犯错误。观点对不对,拿出证据来,用实践、用数据、用事实结果去反对,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反对某个人而反对!”
“就以朕听闻到的天圆地方说、地圆说来论,支持地圆说的不少,反对地圆说的也不少,辩论至今没有一个结果。朕就用这一句话来结束辩论,由实践来检验,经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符合的,是不是应该改变”
“莫要空谈反对,而是要拿出实际证据,以实际行动、以真实案例、真实数据来反对。莫要空谈支持,同样也需要拿出实际证据、实际案例、实际数据。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无论是假说还是断定,都需要有所依据,而这个依据,就是实践!”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视实践,才能引导国子监走向科学知识的深水区,才能更理性格物致知,找到这个世界根本的真理。国子监中依旧有人在讨论,朝廷发展商业是否有必要,朕希望有这些想法的监生可以去调查下商税,可以深入了解下商业带动了多少物资的分配,了解下商人在增加百姓收入中的作用……”
“观点的假设,需要理性的推断,观点的站立,需要实践检验。朕希望未来国子监,也希望朝廷官员能谨记这一点,少说空话,少侃侃而谈,多实干,多调查,多实践。我们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吾民小康,盛世乾坤,但这个伟大的目标,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实践,去实干!”
“观点对立,毫无依据的争论没有必要。朝廷内耗,相互弹劾攻讦,也无益于百姓小康,无益于盛世乾坤。朕希望你们都能团结在小康与盛世的战略之下,敢于实践,敢于探索,去验证前途中一个又一个的真理,去实干,去付出,去点亮灯火,缔造一个真正的小康盛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