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朕的《白蛇传》……
徐辉祖是一个武将,他渴望像他的父亲徐达一样,建功立业,名垂千古。
眼下朵颜卫的脱鲁忽察儿竟滋生出野心,想要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这是一个机会!
驻牧权,说好听一些,就是允许兀良哈在这里驻留,放牧,说难听一点,那就是这块地盘以后不姓明,改性兀良哈了。
明代人嘛,对于姓氏看得很重,寻常百姓都知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何况是明朝的一块地盘。
朱允炆看着求战心切的徐辉祖,只微微摇了摇头,说道:“还不到动用大军的地步,脱鲁忽察儿所写奏请言辞恳切,意气平平,并无多少杀伐之气,说明他没有反叛大明的决心。”
徐辉祖有些不甘心,如此军国大事,怎么能从行文中揣测
“皇上,脱鲁忽察儿明知大宁不可能给他们,反而却提出如此无礼要求,可见其根本就没有将朝廷放在眼中,此人不除,他日必乱大宁。”
徐辉祖严肃地说道。
朱允炆安排双喜从大龙柜中取出一份密报,交给徐辉祖,道:“这是安全局发来的密报,刘长阁一直监视着朵兀良哈三卫与宁王,据刘长阁所言,今年冬日北地奇寒,不利行军,十月初的时候,因温度骤降,三卫中出现了冻死牛羊之事。”
“在如此严寒的天气里,不适合动刀兵。就算是他们起来闹事,也不会选在这个时候,要知他们南下路上可是有不少关隘,骑兵虽疾,破关却难。若将他们拖在冰天雪地之中,多少兀良哈也不够。”
“若他们只是想据守大宁等地,形成事实上的占据,就不会对北地边关造成威胁,一旦冬日结束,大明发大军北上,便是决生死之时。”
徐辉祖仔细看着安全局的密报,其中一些紧要信息皆被朱允炆用红笔圈了起来。正如皇上所言,此时不动,只因非是时候,事态还没到那个地步。
“若是如此,这脱鲁忽察儿提出大宁驻牧权又是为何触怒大明对他没有半点好处吧。”
徐辉祖无法理解脱鲁忽察儿的作为。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道:“自然有他所言的气候原因,不过在朕看来,他是对盛庸在大宁的所作所为不满。”
徐辉祖笑了出来。
盛庸不愧是一位猛人,在接替房宽之后,便拿着旨意整顿了广宁三卫,携一万精锐浩浩荡荡入主大宁城,给了宁王一个下马威。
这也就罢了,盛庸还给大宁城来了一次全面换防,安插自己的人封锁了所有进出大宁的通道,无论是谁出城,都需严密盘查。
可以说,宁王失去了对大宁城的直接控制权。
若仅仅如此,难受的也只是宁王,可盛庸做事很是周到,安排军士时不时就出城巡逻,但凡发现有向北运输物资的商队,一律收缴物资,关入大牢。
严密的封锁让兀良哈三卫很是难受,虽然说不缺盐铁吧,但却缺少煤炭、茶叶、蔬菜、果子与酒水等。
虽然冻死了一些牛羊,可总不能天天吃肉吧。
缺乏了物资供应的兀良哈三卫自然要闹腾,可盛庸不是无能的房宽,任由兀良哈三卫在自己的地盘上招呼人马,搞摔跤比赛,骑马比赛。
哪怕朵颜卫集结了一万骑兵,盛庸也是雷打不动,天一亮就站在城头上吊嗓子……
无奈之下的脱鲁忽察儿,这才向大明朝廷提出索要大宁驻牧权,表面上是因为太冷了,想要搬到城里住宿去,实际上是想找个由头,将事情闹大,赶走盛庸。
“让内阁大臣与兵部议一议,各自形成方略呈上来吧。”
朱允炆安排道。
徐辉祖听闻后,便施礼打算退出大殿,却又听朱允炆吩咐:“将此事告知燕王,问问他的意思。”
“遵旨。”
徐辉祖领命而出。
朱允炆拿起脱鲁忽察儿的奏报又看了看,不由微微摇头,说道:“若说这背后没有人怂恿,朵颜卫敢在这个时候闹腾,朕是不信的。”
宁王,是你吧
朱允炆环顾四周,当下藩王之中最棘手的,只剩下这位能谋善战的宁王了,他年轻气盛,荷尔蒙旺盛,干出点不老实也可以理解。
宁王的棘手,就在于他长时期待在大宁,已有了足够的威信。
洪武二十六年,仅仅十五岁的朱权就已就藩大宁,在这六年的时间中,他用自己那瘦弱却不柔弱的身躯,征服了朵颜三卫,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谁能想象,一个十五六岁的皇子,在无尽的风沙之中骑着马,握着刀,纵横驰骋。
这在后世人眼中,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还是孩子!
可这就是现实,宁王在十几岁的时候,已是屡次出征,战果累累。
遥想霍去病,十八岁时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封狼居胥,只是少年时!
而宁王,正是一个堪比霍去病勇猛的存在,就连朱棣对于朱权这个弟弟也忌惮不已。
历史上朱棣抢朱权朵颜三卫的时候,是用的计谋,在这之后还放低姿态,允诺事成之后两分天下。
虽然后来朱棣“忘记了”最初的承诺,但在安置朱权封地时,对其也是顾忌颇多,富庶之地根本不敢交给朱权,只将他打发到了南昌!
对于此人,朱允炆并没有任何轻视。
回到坤宁宫,朱允炆抱着朱文奎,对马恩慧问道:“富贵堂的生意可起来了”
马恩慧喜上眉梢,道:“生意极好,只是臣妾不明白,为何如此高价,百官富商为何还会趋之如骛”
朱允炆抵着朱文奎的额头,回道:“富贵堂,富贵堂,贩卖的可不是羊毛衣物,而是富贵二字,能穿这些衣服的人,非富即贵,他们热衷的是体现自己不同于寻常百姓的富贵。”
马恩慧似懂非懂,说道:“只为了彰显富贵好吧,臣妾倒是第一次听闻。”
朱允炆抬起头,看着马恩慧说道:“文工团不也是如此吗”
马恩慧愣了下,认可了朱允炆的说法,却又有些忧愁地说道:“说起文工团,这段时间已没了多少出演机会,再如此下去,那慕容景儿怕要愁出白发了。”
文工团自元宵节惊艳京师,热度持续大半年,京师有头有脸的也都请过了,多次请的毕竟不多,加上慕容景儿编排的节目已是老旧,缺乏新意,滑落低谷也很正常。
不过想要救活还是简单,创新就是……
想到这里,朱允炆道:“那就传慕容景儿,朕给她出几个点子。”
马恩慧眼神一亮,连忙安排侍女去传慕容景儿,走到朱允炆身旁,询问道:“皇上有什么好主意,臣妾可否先听上一听。”
朱允炆没答应,挨了一顿白眼。
淑妃、宁妃、贤妃听闻消息,不约而同到了坤宁宫,准备听听朱允炆如何让文工团起死回生。
慕容景儿匆匆进入坤宁宫,见礼之后便开始请罪:“景儿无能,致使文工团得利月减过巨,愧对皇上、皇后……”
淑妃骆颜儿上前,搀起了慕容景儿,道:“皇上今个让你来,可不是问罪的,而是给你锦囊妙计呢。”
慕容景儿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文工团自创立至今,盈利不菲,功劳之大,朕与皇后都是有目共睹。然文工团日渐式微,其根本在于哪里,你可思考清楚找到症结,方可重回辉煌。”
慕容景儿蹙秀眉,红唇微动:“文工团每个人都很努力地去表演,却已得不到往日尊崇,臣认为根本在于演出不够新颖,没了新鲜感。可文工团虽组织姐妹,新编了一些舞蹈与歌曲,却没有多少成效。”
朱允炆对于文工团的努力是肯定的,只不过限于才情与能力,她们的创新还远远不够。
文工团的前身是教坊司,这些人多数是抄没官家后的女子,虽识文断字,可日常所看书籍多是女戒女德之类,指望她们天才的来一下文化创新,也不现实……
朱允炆赞道:“至少你已找到了问题所在。在朕看来,文工团可在每一项中都突出新意,衣裳、妆容、歌曲、节律、手势……表情、动作、故事,都可锐意取新。”
“衣裳、妆容、手势等文工团可自创,就歌曲一项来说,所歌者,无需拘泥于风雅颂、苏轼、柳永之词,还可引入民间曲调,采一些雅俗共赏的歌。在曲方面,朕倒是听闻过一个故事,可编为戏曲。”
马恩慧有些意外地看着朱允炆,说道:“皇上素日里可不看戏,竟还有可编为戏曲的故事,这倒要好好听听。”
朱允炆看着有些不太相信的马恩慧,自信地笑了。
虽然自己不喜欢听戏,可父母那一辈不就是靠着戏曲娱乐的,想不接触一些都难,再说了,自己要说的可是《白蛇传》,就是没听过戏,看电视也记住了啊……
“朕要讲述的故事与洛阳巨蛇事件有关。传闻唐玄宗天宝年间,有巨蛇出邙山,准备水漫洛城,最终被天竺高僧善无畏制服。朕认为,可将其编为戏曲《白蛇传》……”
朱允炆拿出来的毫无压力。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在大明初期还没《白蛇传》呢,等冯梦龙写出《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还得等二百年……
两百年,自己渣渣灰都挖不出来了。
不管了,为了文工团,为了弘扬戏曲文化,为了满足大明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拿出来用了……
“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小青,于杭州西湖,与药店之王主管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
朱允炆娓娓道来,不由想起来了自己登临雷峰塔时看到的浮雕,断桥相会,篷船借伞,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永镇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
这些故事能从明代中后期传至后世,经久不衰,也一定也能为明代初期的人所接受吧。
这年头,养个文工团也不容易……
眼下朵颜卫的脱鲁忽察儿竟滋生出野心,想要大宁地区的驻牧权,这是一个机会!
驻牧权,说好听一些,就是允许兀良哈在这里驻留,放牧,说难听一点,那就是这块地盘以后不姓明,改性兀良哈了。
明代人嘛,对于姓氏看得很重,寻常百姓都知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何况是明朝的一块地盘。
朱允炆看着求战心切的徐辉祖,只微微摇了摇头,说道:“还不到动用大军的地步,脱鲁忽察儿所写奏请言辞恳切,意气平平,并无多少杀伐之气,说明他没有反叛大明的决心。”
徐辉祖有些不甘心,如此军国大事,怎么能从行文中揣测
“皇上,脱鲁忽察儿明知大宁不可能给他们,反而却提出如此无礼要求,可见其根本就没有将朝廷放在眼中,此人不除,他日必乱大宁。”
徐辉祖严肃地说道。
朱允炆安排双喜从大龙柜中取出一份密报,交给徐辉祖,道:“这是安全局发来的密报,刘长阁一直监视着朵兀良哈三卫与宁王,据刘长阁所言,今年冬日北地奇寒,不利行军,十月初的时候,因温度骤降,三卫中出现了冻死牛羊之事。”
“在如此严寒的天气里,不适合动刀兵。就算是他们起来闹事,也不会选在这个时候,要知他们南下路上可是有不少关隘,骑兵虽疾,破关却难。若将他们拖在冰天雪地之中,多少兀良哈也不够。”
“若他们只是想据守大宁等地,形成事实上的占据,就不会对北地边关造成威胁,一旦冬日结束,大明发大军北上,便是决生死之时。”
徐辉祖仔细看着安全局的密报,其中一些紧要信息皆被朱允炆用红笔圈了起来。正如皇上所言,此时不动,只因非是时候,事态还没到那个地步。
“若是如此,这脱鲁忽察儿提出大宁驻牧权又是为何触怒大明对他没有半点好处吧。”
徐辉祖无法理解脱鲁忽察儿的作为。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道:“自然有他所言的气候原因,不过在朕看来,他是对盛庸在大宁的所作所为不满。”
徐辉祖笑了出来。
盛庸不愧是一位猛人,在接替房宽之后,便拿着旨意整顿了广宁三卫,携一万精锐浩浩荡荡入主大宁城,给了宁王一个下马威。
这也就罢了,盛庸还给大宁城来了一次全面换防,安插自己的人封锁了所有进出大宁的通道,无论是谁出城,都需严密盘查。
可以说,宁王失去了对大宁城的直接控制权。
若仅仅如此,难受的也只是宁王,可盛庸做事很是周到,安排军士时不时就出城巡逻,但凡发现有向北运输物资的商队,一律收缴物资,关入大牢。
严密的封锁让兀良哈三卫很是难受,虽然说不缺盐铁吧,但却缺少煤炭、茶叶、蔬菜、果子与酒水等。
虽然冻死了一些牛羊,可总不能天天吃肉吧。
缺乏了物资供应的兀良哈三卫自然要闹腾,可盛庸不是无能的房宽,任由兀良哈三卫在自己的地盘上招呼人马,搞摔跤比赛,骑马比赛。
哪怕朵颜卫集结了一万骑兵,盛庸也是雷打不动,天一亮就站在城头上吊嗓子……
无奈之下的脱鲁忽察儿,这才向大明朝廷提出索要大宁驻牧权,表面上是因为太冷了,想要搬到城里住宿去,实际上是想找个由头,将事情闹大,赶走盛庸。
“让内阁大臣与兵部议一议,各自形成方略呈上来吧。”
朱允炆安排道。
徐辉祖听闻后,便施礼打算退出大殿,却又听朱允炆吩咐:“将此事告知燕王,问问他的意思。”
“遵旨。”
徐辉祖领命而出。
朱允炆拿起脱鲁忽察儿的奏报又看了看,不由微微摇头,说道:“若说这背后没有人怂恿,朵颜卫敢在这个时候闹腾,朕是不信的。”
宁王,是你吧
朱允炆环顾四周,当下藩王之中最棘手的,只剩下这位能谋善战的宁王了,他年轻气盛,荷尔蒙旺盛,干出点不老实也可以理解。
宁王的棘手,就在于他长时期待在大宁,已有了足够的威信。
洪武二十六年,仅仅十五岁的朱权就已就藩大宁,在这六年的时间中,他用自己那瘦弱却不柔弱的身躯,征服了朵颜三卫,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谁能想象,一个十五六岁的皇子,在无尽的风沙之中骑着马,握着刀,纵横驰骋。
这在后世人眼中,是难以想象的。
因为还是孩子!
可这就是现实,宁王在十几岁的时候,已是屡次出征,战果累累。
遥想霍去病,十八岁时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
封狼居胥,只是少年时!
而宁王,正是一个堪比霍去病勇猛的存在,就连朱棣对于朱权这个弟弟也忌惮不已。
历史上朱棣抢朱权朵颜三卫的时候,是用的计谋,在这之后还放低姿态,允诺事成之后两分天下。
虽然后来朱棣“忘记了”最初的承诺,但在安置朱权封地时,对其也是顾忌颇多,富庶之地根本不敢交给朱权,只将他打发到了南昌!
对于此人,朱允炆并没有任何轻视。
回到坤宁宫,朱允炆抱着朱文奎,对马恩慧问道:“富贵堂的生意可起来了”
马恩慧喜上眉梢,道:“生意极好,只是臣妾不明白,为何如此高价,百官富商为何还会趋之如骛”
朱允炆抵着朱文奎的额头,回道:“富贵堂,富贵堂,贩卖的可不是羊毛衣物,而是富贵二字,能穿这些衣服的人,非富即贵,他们热衷的是体现自己不同于寻常百姓的富贵。”
马恩慧似懂非懂,说道:“只为了彰显富贵好吧,臣妾倒是第一次听闻。”
朱允炆抬起头,看着马恩慧说道:“文工团不也是如此吗”
马恩慧愣了下,认可了朱允炆的说法,却又有些忧愁地说道:“说起文工团,这段时间已没了多少出演机会,再如此下去,那慕容景儿怕要愁出白发了。”
文工团自元宵节惊艳京师,热度持续大半年,京师有头有脸的也都请过了,多次请的毕竟不多,加上慕容景儿编排的节目已是老旧,缺乏新意,滑落低谷也很正常。
不过想要救活还是简单,创新就是……
想到这里,朱允炆道:“那就传慕容景儿,朕给她出几个点子。”
马恩慧眼神一亮,连忙安排侍女去传慕容景儿,走到朱允炆身旁,询问道:“皇上有什么好主意,臣妾可否先听上一听。”
朱允炆没答应,挨了一顿白眼。
淑妃、宁妃、贤妃听闻消息,不约而同到了坤宁宫,准备听听朱允炆如何让文工团起死回生。
慕容景儿匆匆进入坤宁宫,见礼之后便开始请罪:“景儿无能,致使文工团得利月减过巨,愧对皇上、皇后……”
淑妃骆颜儿上前,搀起了慕容景儿,道:“皇上今个让你来,可不是问罪的,而是给你锦囊妙计呢。”
慕容景儿惊讶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微微点头,说道:“文工团自创立至今,盈利不菲,功劳之大,朕与皇后都是有目共睹。然文工团日渐式微,其根本在于哪里,你可思考清楚找到症结,方可重回辉煌。”
慕容景儿蹙秀眉,红唇微动:“文工团每个人都很努力地去表演,却已得不到往日尊崇,臣认为根本在于演出不够新颖,没了新鲜感。可文工团虽组织姐妹,新编了一些舞蹈与歌曲,却没有多少成效。”
朱允炆对于文工团的努力是肯定的,只不过限于才情与能力,她们的创新还远远不够。
文工团的前身是教坊司,这些人多数是抄没官家后的女子,虽识文断字,可日常所看书籍多是女戒女德之类,指望她们天才的来一下文化创新,也不现实……
朱允炆赞道:“至少你已找到了问题所在。在朕看来,文工团可在每一项中都突出新意,衣裳、妆容、歌曲、节律、手势……表情、动作、故事,都可锐意取新。”
“衣裳、妆容、手势等文工团可自创,就歌曲一项来说,所歌者,无需拘泥于风雅颂、苏轼、柳永之词,还可引入民间曲调,采一些雅俗共赏的歌。在曲方面,朕倒是听闻过一个故事,可编为戏曲。”
马恩慧有些意外地看着朱允炆,说道:“皇上素日里可不看戏,竟还有可编为戏曲的故事,这倒要好好听听。”
朱允炆看着有些不太相信的马恩慧,自信地笑了。
虽然自己不喜欢听戏,可父母那一辈不就是靠着戏曲娱乐的,想不接触一些都难,再说了,自己要说的可是《白蛇传》,就是没听过戏,看电视也记住了啊……
“朕要讲述的故事与洛阳巨蛇事件有关。传闻唐玄宗天宝年间,有巨蛇出邙山,准备水漫洛城,最终被天竺高僧善无畏制服。朕认为,可将其编为戏曲《白蛇传》……”
朱允炆拿出来的毫无压力。
《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在大明初期还没《白蛇传》呢,等冯梦龙写出《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那还得等二百年……
两百年,自己渣渣灰都挖不出来了。
不管了,为了文工团,为了弘扬戏曲文化,为了满足大明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拿出来用了……
“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美丽女子叫白素贞,及其侍女小青,于杭州西湖,与药店之王主管许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见钟情……”
朱允炆娓娓道来,不由想起来了自己登临雷峰塔时看到的浮雕,断桥相会,篷船借伞,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永镇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
这些故事能从明代中后期传至后世,经久不衰,也一定也能为明代初期的人所接受吧。
这年头,养个文工团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