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医用纱布的难题
承乾宫,位于坤宁宫东侧,钟粹宫以南,景仁宫以北,原是东六宫之首,只不过此时,里面一应居住之物,全部搬空,换为了十二套纺织装置。
马恩慧的想法很简单,承乾宫紧邻贤妃、宁妃居所,自己过去也不远,管理上方便,一旦医用纱布的研究有进展,自己可以随时掌握。
医用纱布的价值、意义,所有参与人员都清楚。
这些被选中的纺织能手,皆来自于宫中各监、各局,以针工局、内织染局、尚衣监等为主,浣衣局、针帽局等为辅。
此事一旦成功,于自己而言,可以获得丰厚奖励,于后宫而言,将多出一项营生,于国家而言,更是利军利民,造福社稷。
就连高傲的宁妃,也亲自参与其中,贤妃自不甘落后,每日醒来,便会进入承乾宫,和一宫女讨论如何改进技法,甚至有几晚,通宵达旦地研究。
对于后宫而言,生产寻常纱布并不存在任何工艺问题,只是朱允炆想要的是医用纱布,需要轻薄、透气,适度松软,还不能掉棉。
松软、轻薄、透气,就容易掉棉,不想掉棉,就只能增加经纬密度,可是增加密度,又会导致透气不足……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马恩慧也很着急,自去年十一月中开始研究,到如今改元建文了,还没有半点成果。
听闻朱允炆想去看看,马恩慧苦笑着说道:“只怕皇上失望。”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的手,走出坤宁宫,向着承乾宫走向,说道:“做一件新事物,哪里那么容易成功,给她们点时间,总会有法子的。”
马恩慧想要松开朱允炆的手,却又被牢牢抓着,不由红着脸看着朱允炆,轻声说道:“宫女太监都在呢。”
“那又如何”
朱允炆霸气地说着。
马恩慧无法挣脱,只好红着脸,问道:“皇上言之凿凿,说一定可行。可臣妾翻阅典籍,询问御医,都不曾见闻过医用纱布,不知皇上为何如此笃定”
朱允炆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嘴角微微上扬,说道:“皇后也知,伤口受伤,以布包裹,有助止血。若布料本身便不干净,则会导致伤口化脓,纵是布料干净,拆解时又会粘合在伤疤之上,引发二次伤口,或留在皮肉之中,瘙痛难止,仍需切开伤口,取出杂物。”
“若我们换个想法,织造出即干净、透气、且不掉棉的纱布,自然便可有助伤口恢复,拆解纱布,也不会留有伤害。这么简单的道理,又有什么奇怪吗”
马恩慧皱了皱眉,问道:“臣妾只是怀疑,是否可以织造出来。”
朱允炆含笑,反问道:“那皇后先告诉朕,朕的想法是不是对的”
“那自然是对的。”
马恩慧肯定地说道。
朱允炆点头道:“既然是对的,那便放手去做,总不会有错吧朕相信一定会成功,皇后也应该有这个信心。”
马恩慧思索着点了点头。
朱允炆、马恩慧进入承乾宫,一应宫女纷纷放下手中的伙计,跪了一地,宁妃与贤妃听闻到动静之后,也匆匆走出大殿,走至近前,施礼问安。
“都起来吧,宁妃、贤妃,给朕介绍下情况吧。”朱允炆抬手道,看着有些疲倦的两人,叹息道:“辛苦你们了。”
宁妃莞尔一笑,道:“辛苦不算什么,臣妾只是觉得,此事若做成了,定比蹉跎岁月有趣。”
蹉跎岁月
这个宁妃有意思,这是责怪自己一直不去钟粹宫啊。
朱允炆当做没听出来,看向贤妃,贤妃走在前面带路,说道:“皇上,皇后,虽然我等日夜研织,但总无法达到皇上所定标准,您看这块布。”
一旁宫女递给了贤妃一块布料,贤妃转给朱允炆,说道:“这布料是今日一早织造出来的,轻薄,透气,但用棉不足,经纬不密,稍用力撕扯,便会断裂。臣妾打算在这上面,笼一层细纱试试。”
朱允炆看着一分两半的布料,将一半递给了马恩慧,微微点头,说道:“方法可以多试试,此事不急,这样吧,你们先休息两日,两日之后再作研究。”
“休息皇上,我们不累。”
“是啊,皇上,我们可以接着做。”
宁妃、贤妃等人纷纷说道。
朱允炆笑着说道:“劳逸结合,方有所成。休息两日,是希望你们养好身体,精神饱满地做这件事。再说了,明日便是国庆,宫中也要大庆,想出宫采买的去采买,想去御花园晒太阳的就去晒太阳,总而言之,这两天,谁都不准来承乾宫。”
众人听闻之后,再次施礼,才有些不舍地离开。
宁妃、贤妃看着抚摸织造机的朱允炆,又看向马皇后,不知道朱允炆到底怎么想的。
早一日研制出来,不是更好
这个时候,浪费时间,便是浪费生命。
“成功一定会成功的,朕绝对相信你们。只是,大家都是人,不能太过疲惫。宁妃与贤妃,也有几日没休息好了吧总这样下去,医用纱布没成功,你们先倒了,如何是好”
朱允炆拍了拍木架子解释道。
宁妃、贤妃见此,心里莫名多了一些温暖。
皇上是关心自己的。
待返回坤宁宫之后,朱允炆向马恩慧建议道:“朕观承乾宫还有一些空房,不如再招纳一些人参与其中,就是那文工团中若有人擅纺织针线,也是可以参与其中的。”
问策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这是马列哲学的思维。
要相信广大群众的发明创造,相信他们无穷的智慧,这历史的重车,便是他们在发力,一步步碾压出车辙,留下无数的文明。
朱允炆没办法宣传马列,但却可以拿马列的思想来指导,古人不也提倡众人拾柴火焰高吗既然这把火要烧大点,自然要多弄点人手,一起捡柴火。
马恩慧深以为然,当天便命人在浣衣局、文工团等遴选了三十六位纺织能手,命六日前往承乾宫听差。
正月初四。
大明迎来了第一个国庆节,京师欢腾。
朱允炆、马恩慧出皇宫,与民同乐,共醉国庆,同享新春。一时间,文人书之,市民鼓之,商人喝之,京师华彩,昼夜不休。
马恩慧的想法很简单,承乾宫紧邻贤妃、宁妃居所,自己过去也不远,管理上方便,一旦医用纱布的研究有进展,自己可以随时掌握。
医用纱布的价值、意义,所有参与人员都清楚。
这些被选中的纺织能手,皆来自于宫中各监、各局,以针工局、内织染局、尚衣监等为主,浣衣局、针帽局等为辅。
此事一旦成功,于自己而言,可以获得丰厚奖励,于后宫而言,将多出一项营生,于国家而言,更是利军利民,造福社稷。
就连高傲的宁妃,也亲自参与其中,贤妃自不甘落后,每日醒来,便会进入承乾宫,和一宫女讨论如何改进技法,甚至有几晚,通宵达旦地研究。
对于后宫而言,生产寻常纱布并不存在任何工艺问题,只是朱允炆想要的是医用纱布,需要轻薄、透气,适度松软,还不能掉棉。
松软、轻薄、透气,就容易掉棉,不想掉棉,就只能增加经纬密度,可是增加密度,又会导致透气不足……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马恩慧也很着急,自去年十一月中开始研究,到如今改元建文了,还没有半点成果。
听闻朱允炆想去看看,马恩慧苦笑着说道:“只怕皇上失望。”
朱允炆拉着马恩慧的手,走出坤宁宫,向着承乾宫走向,说道:“做一件新事物,哪里那么容易成功,给她们点时间,总会有法子的。”
马恩慧想要松开朱允炆的手,却又被牢牢抓着,不由红着脸看着朱允炆,轻声说道:“宫女太监都在呢。”
“那又如何”
朱允炆霸气地说着。
马恩慧无法挣脱,只好红着脸,问道:“皇上言之凿凿,说一定可行。可臣妾翻阅典籍,询问御医,都不曾见闻过医用纱布,不知皇上为何如此笃定”
朱允炆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嘴角微微上扬,说道:“皇后也知,伤口受伤,以布包裹,有助止血。若布料本身便不干净,则会导致伤口化脓,纵是布料干净,拆解时又会粘合在伤疤之上,引发二次伤口,或留在皮肉之中,瘙痛难止,仍需切开伤口,取出杂物。”
“若我们换个想法,织造出即干净、透气、且不掉棉的纱布,自然便可有助伤口恢复,拆解纱布,也不会留有伤害。这么简单的道理,又有什么奇怪吗”
马恩慧皱了皱眉,问道:“臣妾只是怀疑,是否可以织造出来。”
朱允炆含笑,反问道:“那皇后先告诉朕,朕的想法是不是对的”
“那自然是对的。”
马恩慧肯定地说道。
朱允炆点头道:“既然是对的,那便放手去做,总不会有错吧朕相信一定会成功,皇后也应该有这个信心。”
马恩慧思索着点了点头。
朱允炆、马恩慧进入承乾宫,一应宫女纷纷放下手中的伙计,跪了一地,宁妃与贤妃听闻到动静之后,也匆匆走出大殿,走至近前,施礼问安。
“都起来吧,宁妃、贤妃,给朕介绍下情况吧。”朱允炆抬手道,看着有些疲倦的两人,叹息道:“辛苦你们了。”
宁妃莞尔一笑,道:“辛苦不算什么,臣妾只是觉得,此事若做成了,定比蹉跎岁月有趣。”
蹉跎岁月
这个宁妃有意思,这是责怪自己一直不去钟粹宫啊。
朱允炆当做没听出来,看向贤妃,贤妃走在前面带路,说道:“皇上,皇后,虽然我等日夜研织,但总无法达到皇上所定标准,您看这块布。”
一旁宫女递给了贤妃一块布料,贤妃转给朱允炆,说道:“这布料是今日一早织造出来的,轻薄,透气,但用棉不足,经纬不密,稍用力撕扯,便会断裂。臣妾打算在这上面,笼一层细纱试试。”
朱允炆看着一分两半的布料,将一半递给了马恩慧,微微点头,说道:“方法可以多试试,此事不急,这样吧,你们先休息两日,两日之后再作研究。”
“休息皇上,我们不累。”
“是啊,皇上,我们可以接着做。”
宁妃、贤妃等人纷纷说道。
朱允炆笑着说道:“劳逸结合,方有所成。休息两日,是希望你们养好身体,精神饱满地做这件事。再说了,明日便是国庆,宫中也要大庆,想出宫采买的去采买,想去御花园晒太阳的就去晒太阳,总而言之,这两天,谁都不准来承乾宫。”
众人听闻之后,再次施礼,才有些不舍地离开。
宁妃、贤妃看着抚摸织造机的朱允炆,又看向马皇后,不知道朱允炆到底怎么想的。
早一日研制出来,不是更好
这个时候,浪费时间,便是浪费生命。
“成功一定会成功的,朕绝对相信你们。只是,大家都是人,不能太过疲惫。宁妃与贤妃,也有几日没休息好了吧总这样下去,医用纱布没成功,你们先倒了,如何是好”
朱允炆拍了拍木架子解释道。
宁妃、贤妃见此,心里莫名多了一些温暖。
皇上是关心自己的。
待返回坤宁宫之后,朱允炆向马恩慧建议道:“朕观承乾宫还有一些空房,不如再招纳一些人参与其中,就是那文工团中若有人擅纺织针线,也是可以参与其中的。”
问策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这是马列哲学的思维。
要相信广大群众的发明创造,相信他们无穷的智慧,这历史的重车,便是他们在发力,一步步碾压出车辙,留下无数的文明。
朱允炆没办法宣传马列,但却可以拿马列的思想来指导,古人不也提倡众人拾柴火焰高吗既然这把火要烧大点,自然要多弄点人手,一起捡柴火。
马恩慧深以为然,当天便命人在浣衣局、文工团等遴选了三十六位纺织能手,命六日前往承乾宫听差。
正月初四。
大明迎来了第一个国庆节,京师欢腾。
朱允炆、马恩慧出皇宫,与民同乐,共醉国庆,同享新春。一时间,文人书之,市民鼓之,商人喝之,京师华彩,昼夜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