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不服
“是啊!小叔子不喜欢下场,可当年考秀才和举人,小叔子都是一次过,如今他的儿子却是青出于蓝呢!”
二太太张氏的语气有些夸张,不免让人觉得她在阴阳怪气。
张氏并非出身名门大户,其父是鸿胪寺右少卿张福贵,不过是从五品的官职,比大老爷还低一级。
张家数三代以上都是贫农,直到张福贵的祖父考上了举人,去贫乏之地谋了个知县,而后张家才开始发迹。
按说凭老太爷的品级,即便二老爷是庶子,也不应该说这样的人家。
可张福贵的堂兄张鹤却是个会钻营的,考中了进士的他,入了翰林院,如今已升至翰林院侍讲学士,算得上是清流了。
翰林院侍讲学士虽品阶不高,但翰林院官员却是天子近臣。
张家一跃成为官家,改换了门庭,还攀上了三品大员,这不就是鱼跃龙门,彻底摆脱了泥腿子出身。
张氏出身小门小户,不过这些年一直学习世家做派,虽说大太太她们心里瞧不起她,觉得她小家子气,但也不至于与她过不去,毕竟一年难得见上几次。
“小七有这般成绩,怎么没听小叔说过?这可真是,前儿个我还要给小七讲课,现在想来,可真是班门弄斧了。也难怪当时小七无可无不可,原来已经是成竹在胸,无需我锦上添花了。”
苏轶初说着,还惭愧地摇了摇头。
可是这话从他口中说来却是十分刺耳,苏轶昭自然不能由他败坏自己的名声。
前儿个碰见,苏轶初只是顺带说了一句,有不懂的来问,这不过是句客套话,怎么现在却被拿来挖苦她了?
苏轶昭连忙起身,“书院中虽人才济济,但毕竟天下学子众多,不过数百人中的榜首,晚辈可不敢自傲。”
她说着摇了摇头,而后又对着苏轶初道:“二哥如今已经是秀才了,乡试也是大有希望,教导小七不过是易如反掌,小七高兴都来不及。”
苏轶昭的态度很是谦逊,她对着众人鞠了一躬,而后正要坐下之时,却听得上首的老太爷突然发了话。
“小七能得月榜和季榜的榜首,那是他的本事。不过不可矜骄自傲,否则就是坐井观天。老夫听闻学子中有些传言,这书院之外的才子可是数不胜数。北地和江南那边,有几位已经崭露头角,朝中也十分看好。”
老太爷抚着胡须,肃着脸道。
不过他还有一点没说,其实苏轶昭也已经名声在外了。
之前苏淮还说在坊市间听闻,有的学子不服这个刚冒出头的小神童,要找苏轶昭文斗。
只是苏轶昭往常也不去书舍,都是径直去李授之的院子。下学后,那就更是没影了。
其实苏轶昭哪里不知,不管是书院内,还是书院外,都对她长期霸占榜首很是不满。
也有许多学子要与她文斗,不过李授之总是以各种理由替她拒绝。
用李授之的话来说,考中秀才大有希望。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浪费时间,与那些才疏学浅之人文斗?
真正有才学之人,谁不是在为下场而努力?文斗不是没好处,但也得等考中秀才之后。
届时,她的眼界比现在高了许多,找她文斗之人自然也就换上了一批才识过人的了。
对于李授之的不按牌理出牌,苏轶昭表示已经习惯。
她的理解是,李授之不希望她在下场之前就如此高调,这般没有任何好处,只会拔高众人对她的期待。
其实苏轶昭是无所谓的,她的精力还是放在考试上。
可她的不回应,却让那些人颇有微词。
众人纷纷臆测,因为李授之是书院的老师,苏轶昭是靠着老师的关系,这才得了榜首。
还有其他奇奇怪怪的言论,居然还有人猜测她与书院的山长有七拐八弯的亲戚关系,甚至还有怀疑她送了豪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就连朝中都十分看好吗?怕是考试一中,就想收归门下了吧?”
大老爷自然明白老太爷话中的意思,他看了一眼苏轶昭,而后又将目光定在发懵的苏文卿脸上。
这个庶弟,聪慧那是不必说,只是不肯为家族出力,白白浪费了天赋。
无论如何,苏轶昭要是有天赋,就不能再置之不理了。
他是长房嫡子,更是将来的族长。只要苏氏一族能兴旺,即便是庶出又如何?
他们苏氏要后继有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不愿承认,但心中却明白。如今苏氏都是靠父亲撑着,可父亲一旦致仕,就算他官升一级,那也只是从四品。
苏氏在朝中的地位一定会一落千丈,即便嫉妒庶弟父子的天赋,但为了振兴苏氏,更是为了长房,苏文卿父子都必须出力。
“自古以来,榜下捉婿,那是佳话,也是鱼跃龙门的最好时机。那些官员有心思,算得了什么?能收两个天资不凡的弟子,将来帮衬家族,何乐而不为?”
三老爷点头叹息,语气中满是感慨。
“小七,学无止境,行以致远,你可明白?”
苏老太爷并未多言,而是双目炯炯有神地盯着苏轶昭,眼神很是锐利。
“小七谨遵祖父和诸位叔伯的教导,必定朝前夕惕,焚膏继晷,不敢懈怠!”苏轶昭立刻恭身应道。
“好!此次下场,若是得中,那是祖宗庇佑,亦是你寒窗苦读之功。若是不中,也无需气馁,你还年幼。”
老太爷看着苏轶昭的眼神中满是赞赏,内心是否骄傲,他岂会看不出?
谦逊是真的,才学也是真的。他之前考校过苏轶昭,还看过苏轶昭不少策问,知道苏轶昭的成绩如何。
毫不夸张地说,当年自家老儿子都没这小子聪慧。
若是此次不能中,那也只能说是天意如此了。
只是话不能说满,他看好,却不能说,以免移了这孩子的性子。
众人对于老太爷的话却很是吃惊,府上这么多子孙下场过,却从未听过老太爷一句勉励。
老太爷何曾说过不中,无需气馁之言?
不少孙辈有些吃味,他们之中也有考过的,然而之前老太爷何曾有过这般关心?
一个庶子,还是庶房的庶子,当真得了老太爷的看重?
7017k
二太太张氏的语气有些夸张,不免让人觉得她在阴阳怪气。
张氏并非出身名门大户,其父是鸿胪寺右少卿张福贵,不过是从五品的官职,比大老爷还低一级。
张家数三代以上都是贫农,直到张福贵的祖父考上了举人,去贫乏之地谋了个知县,而后张家才开始发迹。
按说凭老太爷的品级,即便二老爷是庶子,也不应该说这样的人家。
可张福贵的堂兄张鹤却是个会钻营的,考中了进士的他,入了翰林院,如今已升至翰林院侍讲学士,算得上是清流了。
翰林院侍讲学士虽品阶不高,但翰林院官员却是天子近臣。
张家一跃成为官家,改换了门庭,还攀上了三品大员,这不就是鱼跃龙门,彻底摆脱了泥腿子出身。
张氏出身小门小户,不过这些年一直学习世家做派,虽说大太太她们心里瞧不起她,觉得她小家子气,但也不至于与她过不去,毕竟一年难得见上几次。
“小七有这般成绩,怎么没听小叔说过?这可真是,前儿个我还要给小七讲课,现在想来,可真是班门弄斧了。也难怪当时小七无可无不可,原来已经是成竹在胸,无需我锦上添花了。”
苏轶初说着,还惭愧地摇了摇头。
可是这话从他口中说来却是十分刺耳,苏轶昭自然不能由他败坏自己的名声。
前儿个碰见,苏轶初只是顺带说了一句,有不懂的来问,这不过是句客套话,怎么现在却被拿来挖苦她了?
苏轶昭连忙起身,“书院中虽人才济济,但毕竟天下学子众多,不过数百人中的榜首,晚辈可不敢自傲。”
她说着摇了摇头,而后又对着苏轶初道:“二哥如今已经是秀才了,乡试也是大有希望,教导小七不过是易如反掌,小七高兴都来不及。”
苏轶昭的态度很是谦逊,她对着众人鞠了一躬,而后正要坐下之时,却听得上首的老太爷突然发了话。
“小七能得月榜和季榜的榜首,那是他的本事。不过不可矜骄自傲,否则就是坐井观天。老夫听闻学子中有些传言,这书院之外的才子可是数不胜数。北地和江南那边,有几位已经崭露头角,朝中也十分看好。”
老太爷抚着胡须,肃着脸道。
不过他还有一点没说,其实苏轶昭也已经名声在外了。
之前苏淮还说在坊市间听闻,有的学子不服这个刚冒出头的小神童,要找苏轶昭文斗。
只是苏轶昭往常也不去书舍,都是径直去李授之的院子。下学后,那就更是没影了。
其实苏轶昭哪里不知,不管是书院内,还是书院外,都对她长期霸占榜首很是不满。
也有许多学子要与她文斗,不过李授之总是以各种理由替她拒绝。
用李授之的话来说,考中秀才大有希望。既然如此,那为何还要浪费时间,与那些才疏学浅之人文斗?
真正有才学之人,谁不是在为下场而努力?文斗不是没好处,但也得等考中秀才之后。
届时,她的眼界比现在高了许多,找她文斗之人自然也就换上了一批才识过人的了。
对于李授之的不按牌理出牌,苏轶昭表示已经习惯。
她的理解是,李授之不希望她在下场之前就如此高调,这般没有任何好处,只会拔高众人对她的期待。
其实苏轶昭是无所谓的,她的精力还是放在考试上。
可她的不回应,却让那些人颇有微词。
众人纷纷臆测,因为李授之是书院的老师,苏轶昭是靠着老师的关系,这才得了榜首。
还有其他奇奇怪怪的言论,居然还有人猜测她与书院的山长有七拐八弯的亲戚关系,甚至还有怀疑她送了豪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就连朝中都十分看好吗?怕是考试一中,就想收归门下了吧?”
大老爷自然明白老太爷话中的意思,他看了一眼苏轶昭,而后又将目光定在发懵的苏文卿脸上。
这个庶弟,聪慧那是不必说,只是不肯为家族出力,白白浪费了天赋。
无论如何,苏轶昭要是有天赋,就不能再置之不理了。
他是长房嫡子,更是将来的族长。只要苏氏一族能兴旺,即便是庶出又如何?
他们苏氏要后继有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他不愿承认,但心中却明白。如今苏氏都是靠父亲撑着,可父亲一旦致仕,就算他官升一级,那也只是从四品。
苏氏在朝中的地位一定会一落千丈,即便嫉妒庶弟父子的天赋,但为了振兴苏氏,更是为了长房,苏文卿父子都必须出力。
“自古以来,榜下捉婿,那是佳话,也是鱼跃龙门的最好时机。那些官员有心思,算得了什么?能收两个天资不凡的弟子,将来帮衬家族,何乐而不为?”
三老爷点头叹息,语气中满是感慨。
“小七,学无止境,行以致远,你可明白?”
苏老太爷并未多言,而是双目炯炯有神地盯着苏轶昭,眼神很是锐利。
“小七谨遵祖父和诸位叔伯的教导,必定朝前夕惕,焚膏继晷,不敢懈怠!”苏轶昭立刻恭身应道。
“好!此次下场,若是得中,那是祖宗庇佑,亦是你寒窗苦读之功。若是不中,也无需气馁,你还年幼。”
老太爷看着苏轶昭的眼神中满是赞赏,内心是否骄傲,他岂会看不出?
谦逊是真的,才学也是真的。他之前考校过苏轶昭,还看过苏轶昭不少策问,知道苏轶昭的成绩如何。
毫不夸张地说,当年自家老儿子都没这小子聪慧。
若是此次不能中,那也只能说是天意如此了。
只是话不能说满,他看好,却不能说,以免移了这孩子的性子。
众人对于老太爷的话却很是吃惊,府上这么多子孙下场过,却从未听过老太爷一句勉励。
老太爷何曾说过不中,无需气馁之言?
不少孙辈有些吃味,他们之中也有考过的,然而之前老太爷何曾有过这般关心?
一个庶子,还是庶房的庶子,当真得了老太爷的看重?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