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章 燕王殿下的威名竟恐怖如斯
苏州府地界。
一彪兵马如狼似虎,自北方风尘仆仆而来。
领头的乃是当今摄政王燕王殿下二子,朱高煦。
他如今正是青年,身材魁梧壮硕,腰间挂着佩刀,马背上各挂着几杆火铳。
他带着三千兵马,刚刚从北地过来,这三千新投降的兵马乃是前北元万户的怯薛歹,也就是近卫军,实际上大部分是北方汉人。
元朝时期,北方关隘较少,且当时草原水草丰茂,很多汉人去北方谋生,或是被蒙古人抓去当做奴隶,有的修筑大元上都开平,或是为奴为婢。
元朝末年时,元顺帝出逃,很多北方汉人高官以及匠户也跟着去了草原,这些年渐渐回归,比如朱棣手下大将张玉,就曾经是北元宣政院知事。
朱高煦面貌和朱棣很像,他自幼在军中长大,十一二岁就跟着朱棣到处出击,是现如今朱明皇族第三代中军事实力较为突出者。
兵马刚刚驶入堪堪踏入苏州府地界不久,朱高煦就被一队锦衣卫缇骑拦下,领头的居然是靖江王朱赞仪。
朱高煦连忙行礼:“拜见靖江王……”
等候多时的朱赞仪笑道:“朱高煦你不必多礼,你我同辈也,而且如今皇族可以做官,我现如今添为锦衣卫指挥,你就叫我指挥吧。”
朱高煦早就知道此事,之所以先拜见靖江王,是为了拉进关系,此刻自然就驴下坡,又拱手道:“见过指挥。”
朱赞仪对朱高煦这个知进退懂礼貌的朱明皇族顿时好感横生,他本来是个养尊处优的王爷,这些时间得蒙朱允炆信任担任锦衣卫指挥,接触的都是些阴谋诡计,心头有很多龌龊也无法跟别人诉说。
这就是朱明皇族做官儿的苦,注定难以寻觅到交心的同僚。
此刻见了朱高煦爽朗,二人相见恨晚,朱赞仪一边迎着他打马骑行,到了朱允炆辇车所在。
因为担心被苏州的和尚还有富商搞,朱允炆索性搬到了一处易守难攻的水浜,名为沙家浜,此地靠近兴福寺,有一座山名为虞山,朱允炆大军驻扎在山上,有水井,易守难攻。
朱高煦到了虞山上的行宫时,朱允炆正在和七八个宫女玩耍,他拉着马皇后在一个秋千上荡来荡去,十分惬意。
而两岁半的小太子朱文奎,则是一脸懵逼的在旁边给他们推动秋千。
“陛下,朱高煦来了。”
王中连忙上前禀报。
朱高熙这还是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朱允炆这位和自己同辈,岁数也相差不远的青年天子,见他随和亲民,忙上前去拜见。
而朱允炆也不见外,拍了拍手掌,笑嘻嘻地过来扶起了朱高煦。
“嗯,你就是朱高煦……”
朱允炆上下打量,这朱高煦的胡须短了些,浓眉大眼,身材和自己四叔朱棣一般魁梧。
“陛下,正是咱。”
朱高煦连忙用一口洪武官韵答道。
“不错不错,一表人才。”
朱允炆忽然打趣道:“你兜里有没有偷偷藏着金豆子?”
朱高煦呆了呆,摇了摇头,同时心中震惊,天子这般随和的嘛。
打完趣,朱允炆开始说正事,他让周围人散开,摆来茶桌,烧了茶水又做了些茶点,和朱高煦坐着边吃边聊。
朱高煦眼看着伺候他们的,似乎都是这边虞山上寺庙里的尼姑,已经很诧异了,又见朱允炆毫无顾忌的脱了鞋子,还用手挠了挠裤裆,更是惊掉下巴,不过随即他也洒脱起来,豪放地咧嘴傻乐。
“朱高熙啊,你来的不巧啊,你爹的事发了……”
朱允炆端着茶水喝了一口,唏嘘叹道。
朱高煦一愣。
“呃……陛下,父王做了什么!?他莫不是想谋反!?”
“陛下放心,我第一个放不过他!”
朱高煦表忠心道。
朱允炆撇撇嘴,一只手叠在膝盖上,剥着进贡而来的温州瓯橘,丢了一瓣儿在嘴里:“你父王本就是摄政王,谋反有啥好处?比这个还严重……”
“你知道,朕一向是个有信誉的人,十分注重名声。”
“结果你爹上任摄政王后,四处搜刮民脂民膏,搞得苏州府这里的富户,和尚,都很生气,于是他们就造谣中伤朕,平白让朕背了一口大锅。”
朱允炆有些郁闷。
朱高煦却长舒一口气,原来是这事儿啊,他还真以为自己父王谋反了……
朱高煦连忙道:“那陛下,咱可以做些什么呢?”
朱允炆道:“你父王拉的屎,你来擦屁股,这里有些人对你父王取财之道颇有言辞,你帮你父王把这些人都埋了,得个清净,也能还朕一个清白。”
朱高煦忙道:“是这个理。”
朱允炆笑道:“放心,朕也不会让你吃亏,朕现在就封你为锦衣卫指挥,日后你和靖江王朱赞仪同为指挥,就在朕身边行走,你爹施政没做好的手尾,朕也能让你帮着清理。”
朱高煦当即拜谢:“谢过陛下。”
朱允炆道:“朕待会儿会让郑和带着东厂的番子和你们一起行动,你可以放心的去做,反正出了任何事,都有你父王担着。”
朱高煦心中苦笑,天子啊,这样一来我和我父王二人在民间不知道要被骂成啥样,一个出政策摄政,一个当爪牙埋人……
那陛下你呢?这不对啊……
但是他没有说出来,点头称是。
朱允炆对朱高煦这爽朗性格很喜欢,打趣道:“可是看上那些尼姑了!?”
他偷偷靠近,用一个男人都懂的表情:“尼姑都是好水灵,朕试过,很润。”
“你等会儿去各个寺庙抢……哦不是收钱,有看上的就润几个,青春苦短,及时行乐,最重要的是无论你做的在过分,你都不会被骂,最多你爹被骂,或者朕被骂昏君……”
“小伙子放心大胆的干,朕没有明君包袱怕这怕哪儿,有你爹顶着呢哈,去吧!”
朱高煦:……
陛下,我替我爹谢谢您!
这一次朱允炆直接在苏州府住了五天。
秉承着锦衣卫的优良传统,没有线索制造线索,走了线索扩大线索,朱赞仪和朱高煦发了狠,他们两个人率领兵丁在苏州府到处抓捕案犯,苏州府上下官员,牵连者有上百人,还有数百名粮长,里长受到牵连,苏州府各大寺庙更是大出血,钱财被搜刮大半。
郑和也率领东厂番子乔装打扮作为暗线,在民间把握舆情,摸清动向。
苏州府的某些小土丘上,短短几天就被埋了上千人。
但是普通老百姓对这些事反而拍手叫好。
因为被活埋的要么是官老爷,要么是粮长,里长,都不是普通百姓,平日里没少作威作福。
因为锦衣卫和东厂的行动,还在苏州府抓出来好多贪官,以及躲在寺庙里的逃犯,寺庙有赦免权,犯了事儿剃度出家有了度牒,官府就难以追究,结果这次直接被抓出来不少。
对于这些人,朱允炆大手一挥,洒掉洒掉,通通洒掉。
快写送他们去西天见如来佛祖才是玄妙。
这一日中午,朱允炆收拾停当,摆起辇车准备去苏州府的普通老百姓家中视察一下。
大明货殖府在各地都有门铺,杨士奇和方孝都认为江南商业本来就很繁荣,货殖府开在这里反而竞争不过本地的富商,因此这里的货殖府多以收购军供棉被,棉甲,棉鞋为主。
也就是说,货殖府在富裕的地方要做买家,在贫穷缺乏物资的地方做卖家,如此才能够平衡物价。
这件事关系到明年的永乐新钱是否值钱,能不能禁得住市场的考验,因此朱允炆必须来看一看。
简单点来说,大明新发的永乐新钱,为了弥补大明缺白银这个先天不足的弊端,要以纸钱为主,小额银币为辅,更小额度的铜钱作为主流货币。
纸钱的流通价值,在于它的购买力,而为了维持大明永乐新钱的购买力,内阁诸臣,主管经济的夏元吉,杨士奇,方孝孺几个人商量了一番,给了朱允炆一个方案。
那就是“军需民供”。
朱允炆拿到这奏折直接批准,同时佩服这帮古代最顶级的聪明人,这不就是最简单最初级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买家少花钱,卖家多赚钱嘛。
这事儿很好理解,大明九边长期需要各类棉花,布鞋,棉甲棉被,以往各地官府有缴纳布甲和多少副武器的任务,现如今将这些任务渐渐较少,转而以政府出钱,在各地方乡镇开货殖府收购点,从民间老百姓手里收购的形式。
收购的同时,也就是推广永乐新钱的过程。
只要需求一直在,那么永乐新钱就会一直值钱,因为庞大的九边各卫所需要这些棉布棉鞋棉裤。
而要想完成这件事,重中之重就是江南的棉花得种的够多,但是又不能影响到江南产粮。
江南之地,尤其是淞沪之地,自从宋代起就有种植棉花的传统,元代时候这一片的棉花种植更进一步扩大面积,而大明现如今能够在辽东站稳脚跟,在辽东铁岭等地布置数个卫所驻扎,也离不开江南地区种植的棉花。
辽东苦寒,江南种的棉花被勤劳的大明百姓用纺织机织造成棉衣棉被,桑叶养出的蚕织造成吴布,还有各类麻布。
而朱元璋在大明建国之初,也对江南地区种植棉花和桑麻尤其重视,下令江南地区,但是民田五亩以上土地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江南的卫所田,更是一半以上要用来种植棉麻桑,用以织布。
朱允炆选的是苏州府的梅里,此地乃是古镇,较为富庶,而且各家各户多有织机,也就是宋末元初被发明的黄道婆织布机。
此物本来是松江府一个名叫黄道婆的织女发明,后来推广开来,在淞沪之地十分常见,让吴布真正做到了“织布天下”。
梅里小镇不大,越有百多户人家,县官早就得知天子驾临,因此带着一大帮乡绅前来迎接。
“恭迎陛下!”
此地里长姓顾,乃是宋代迁居于此,瞧着十分富态,白白胖胖的留着两缕胡须,周围的乡绅也都养尊处优,身穿绸缎。
“免礼平身。”
朱允炆穿着一件天子常服,带着马皇后,还牵着她的手,两个人犹如情侣似的走在前面,一脸懵逼的小太子朱文奎亦步亦趋的跟着。
为了不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朱允炆只带了两千名护卫,没有敲锣打鼓,只是四散在周围警戒,身边跟着的也只有姚广孝和郑和,王中,以及朱赞仪,朱高煦。
而苏州府的本地主官,因被锦衣卫埋了,因此也没来。
胖胖的顾里长和粮长,乡绅们上前一阵恭维,朱允炆皮笑肉不笑地道:“各位粮长,听说江南各地税吏对新税法极为抵触,不愿意去异地收税,你们这梅里古镇如何啊?”
那顾里长连忙将脑袋摆成了拨浪鼓,这几日被活埋的粮长可不少,他们也不傻。
“陛下,我梅里之百姓皆拥戴新税法也。”
朱允炆点点头:“嗯,那就好,早先搜刮苏州富户钱财,那是摄政王燕王所为,如今在苏州府各地抓人埋人的朱高煦也是燕王之子,朕其实为一儿皇帝也,无甚作为。”
诸多乡绅连忙恭维。
站在一边的朱高煦吐出一口气,面色古怪。
陛下啊,这口锅太重,我怕我把握不住……
朱允炆说道:“新税法施行后,此地的百姓收成如何啊?”
顾里长连忙道:“陛下,新税法在江南试行后,我江南百姓人人受益,就拿本镇来说,我等世代种植桑麻织布,如今取消人头税,我等能招收的小工多了许多,产布更快。”
“门前的货殖府收购站,更是方便行市,我等乡绅皆有受益。”
顾里长说的这是真心话。
朱允炆咧嘴大笑:“挺好,挺好,当初燕王殿下可是立阻新税法实施,是朕据理力争,如今他又让自己儿子朱高煦在你们苏州府搜刮富户,朕看就是为了报复也。”
朱高煦心头苦,爹啊,孩儿有些心疼你啊……
陛下这是一点明君的心理包袱都没有啊,甩锅一绝。
那里长哈哈干笑,哪里敢搭话。
说着便引朱允炆进去镇子参观,此地十家九家都有织布机,处处都能见到桑蚕和麻,而且工坊的工人有许多外地口音,乃是解除人头税后被招来的。
朱允炆很是高兴,在工坊中转了转,却无意中看到一样东西。
一枚张士诚的牌位大摇大摆的摆在工坊里,还有祭拜的痕迹。
发觉朱允炆脸色渐渐难看,跟着他嗯的姚广孝叹道:“苏富之民,至今仍念张士诚……”
朱赞仪连忙请示:“是否将这牌匾销毁?”
朱允炆说道:“气氛都到这儿了,销毁不太好吧?”
“此物着实讽刺,朕的摄政王燕王为大明立功无数却无人问津,一个死了多年的枭雄却很多人拜?”
说着用眼睛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早已经愤怒无比,一脚上去将张士诚的牌位踹个稀巴烂。
“这昏君有何面目受拜,我父王身为大明摄政王,惠及江南,拜他还差不多。”
周围的梅里古镇乡绅地主听说朱高煦是燕王之子,个个惊诧,瞬间变了个表情,甚至胆子小的浑身发抖,身体都往一边倒。
燕王这摄政王殿下的威名,恐怖如斯!
还好朕清白如玉。
一彪兵马如狼似虎,自北方风尘仆仆而来。
领头的乃是当今摄政王燕王殿下二子,朱高煦。
他如今正是青年,身材魁梧壮硕,腰间挂着佩刀,马背上各挂着几杆火铳。
他带着三千兵马,刚刚从北地过来,这三千新投降的兵马乃是前北元万户的怯薛歹,也就是近卫军,实际上大部分是北方汉人。
元朝时期,北方关隘较少,且当时草原水草丰茂,很多汉人去北方谋生,或是被蒙古人抓去当做奴隶,有的修筑大元上都开平,或是为奴为婢。
元朝末年时,元顺帝出逃,很多北方汉人高官以及匠户也跟着去了草原,这些年渐渐回归,比如朱棣手下大将张玉,就曾经是北元宣政院知事。
朱高煦面貌和朱棣很像,他自幼在军中长大,十一二岁就跟着朱棣到处出击,是现如今朱明皇族第三代中军事实力较为突出者。
兵马刚刚驶入堪堪踏入苏州府地界不久,朱高煦就被一队锦衣卫缇骑拦下,领头的居然是靖江王朱赞仪。
朱高煦连忙行礼:“拜见靖江王……”
等候多时的朱赞仪笑道:“朱高煦你不必多礼,你我同辈也,而且如今皇族可以做官,我现如今添为锦衣卫指挥,你就叫我指挥吧。”
朱高煦早就知道此事,之所以先拜见靖江王,是为了拉进关系,此刻自然就驴下坡,又拱手道:“见过指挥。”
朱赞仪对朱高煦这个知进退懂礼貌的朱明皇族顿时好感横生,他本来是个养尊处优的王爷,这些时间得蒙朱允炆信任担任锦衣卫指挥,接触的都是些阴谋诡计,心头有很多龌龊也无法跟别人诉说。
这就是朱明皇族做官儿的苦,注定难以寻觅到交心的同僚。
此刻见了朱高煦爽朗,二人相见恨晚,朱赞仪一边迎着他打马骑行,到了朱允炆辇车所在。
因为担心被苏州的和尚还有富商搞,朱允炆索性搬到了一处易守难攻的水浜,名为沙家浜,此地靠近兴福寺,有一座山名为虞山,朱允炆大军驻扎在山上,有水井,易守难攻。
朱高煦到了虞山上的行宫时,朱允炆正在和七八个宫女玩耍,他拉着马皇后在一个秋千上荡来荡去,十分惬意。
而两岁半的小太子朱文奎,则是一脸懵逼的在旁边给他们推动秋千。
“陛下,朱高煦来了。”
王中连忙上前禀报。
朱高熙这还是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朱允炆这位和自己同辈,岁数也相差不远的青年天子,见他随和亲民,忙上前去拜见。
而朱允炆也不见外,拍了拍手掌,笑嘻嘻地过来扶起了朱高煦。
“嗯,你就是朱高煦……”
朱允炆上下打量,这朱高煦的胡须短了些,浓眉大眼,身材和自己四叔朱棣一般魁梧。
“陛下,正是咱。”
朱高煦连忙用一口洪武官韵答道。
“不错不错,一表人才。”
朱允炆忽然打趣道:“你兜里有没有偷偷藏着金豆子?”
朱高煦呆了呆,摇了摇头,同时心中震惊,天子这般随和的嘛。
打完趣,朱允炆开始说正事,他让周围人散开,摆来茶桌,烧了茶水又做了些茶点,和朱高煦坐着边吃边聊。
朱高煦眼看着伺候他们的,似乎都是这边虞山上寺庙里的尼姑,已经很诧异了,又见朱允炆毫无顾忌的脱了鞋子,还用手挠了挠裤裆,更是惊掉下巴,不过随即他也洒脱起来,豪放地咧嘴傻乐。
“朱高熙啊,你来的不巧啊,你爹的事发了……”
朱允炆端着茶水喝了一口,唏嘘叹道。
朱高煦一愣。
“呃……陛下,父王做了什么!?他莫不是想谋反!?”
“陛下放心,我第一个放不过他!”
朱高煦表忠心道。
朱允炆撇撇嘴,一只手叠在膝盖上,剥着进贡而来的温州瓯橘,丢了一瓣儿在嘴里:“你父王本就是摄政王,谋反有啥好处?比这个还严重……”
“你知道,朕一向是个有信誉的人,十分注重名声。”
“结果你爹上任摄政王后,四处搜刮民脂民膏,搞得苏州府这里的富户,和尚,都很生气,于是他们就造谣中伤朕,平白让朕背了一口大锅。”
朱允炆有些郁闷。
朱高煦却长舒一口气,原来是这事儿啊,他还真以为自己父王谋反了……
朱高煦连忙道:“那陛下,咱可以做些什么呢?”
朱允炆道:“你父王拉的屎,你来擦屁股,这里有些人对你父王取财之道颇有言辞,你帮你父王把这些人都埋了,得个清净,也能还朕一个清白。”
朱高煦忙道:“是这个理。”
朱允炆笑道:“放心,朕也不会让你吃亏,朕现在就封你为锦衣卫指挥,日后你和靖江王朱赞仪同为指挥,就在朕身边行走,你爹施政没做好的手尾,朕也能让你帮着清理。”
朱高煦当即拜谢:“谢过陛下。”
朱允炆道:“朕待会儿会让郑和带着东厂的番子和你们一起行动,你可以放心的去做,反正出了任何事,都有你父王担着。”
朱高煦心中苦笑,天子啊,这样一来我和我父王二人在民间不知道要被骂成啥样,一个出政策摄政,一个当爪牙埋人……
那陛下你呢?这不对啊……
但是他没有说出来,点头称是。
朱允炆对朱高煦这爽朗性格很喜欢,打趣道:“可是看上那些尼姑了!?”
他偷偷靠近,用一个男人都懂的表情:“尼姑都是好水灵,朕试过,很润。”
“你等会儿去各个寺庙抢……哦不是收钱,有看上的就润几个,青春苦短,及时行乐,最重要的是无论你做的在过分,你都不会被骂,最多你爹被骂,或者朕被骂昏君……”
“小伙子放心大胆的干,朕没有明君包袱怕这怕哪儿,有你爹顶着呢哈,去吧!”
朱高煦:……
陛下,我替我爹谢谢您!
这一次朱允炆直接在苏州府住了五天。
秉承着锦衣卫的优良传统,没有线索制造线索,走了线索扩大线索,朱赞仪和朱高煦发了狠,他们两个人率领兵丁在苏州府到处抓捕案犯,苏州府上下官员,牵连者有上百人,还有数百名粮长,里长受到牵连,苏州府各大寺庙更是大出血,钱财被搜刮大半。
郑和也率领东厂番子乔装打扮作为暗线,在民间把握舆情,摸清动向。
苏州府的某些小土丘上,短短几天就被埋了上千人。
但是普通老百姓对这些事反而拍手叫好。
因为被活埋的要么是官老爷,要么是粮长,里长,都不是普通百姓,平日里没少作威作福。
因为锦衣卫和东厂的行动,还在苏州府抓出来好多贪官,以及躲在寺庙里的逃犯,寺庙有赦免权,犯了事儿剃度出家有了度牒,官府就难以追究,结果这次直接被抓出来不少。
对于这些人,朱允炆大手一挥,洒掉洒掉,通通洒掉。
快写送他们去西天见如来佛祖才是玄妙。
这一日中午,朱允炆收拾停当,摆起辇车准备去苏州府的普通老百姓家中视察一下。
大明货殖府在各地都有门铺,杨士奇和方孝都认为江南商业本来就很繁荣,货殖府开在这里反而竞争不过本地的富商,因此这里的货殖府多以收购军供棉被,棉甲,棉鞋为主。
也就是说,货殖府在富裕的地方要做买家,在贫穷缺乏物资的地方做卖家,如此才能够平衡物价。
这件事关系到明年的永乐新钱是否值钱,能不能禁得住市场的考验,因此朱允炆必须来看一看。
简单点来说,大明新发的永乐新钱,为了弥补大明缺白银这个先天不足的弊端,要以纸钱为主,小额银币为辅,更小额度的铜钱作为主流货币。
纸钱的流通价值,在于它的购买力,而为了维持大明永乐新钱的购买力,内阁诸臣,主管经济的夏元吉,杨士奇,方孝孺几个人商量了一番,给了朱允炆一个方案。
那就是“军需民供”。
朱允炆拿到这奏折直接批准,同时佩服这帮古代最顶级的聪明人,这不就是最简单最初级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买家少花钱,卖家多赚钱嘛。
这事儿很好理解,大明九边长期需要各类棉花,布鞋,棉甲棉被,以往各地官府有缴纳布甲和多少副武器的任务,现如今将这些任务渐渐较少,转而以政府出钱,在各地方乡镇开货殖府收购点,从民间老百姓手里收购的形式。
收购的同时,也就是推广永乐新钱的过程。
只要需求一直在,那么永乐新钱就会一直值钱,因为庞大的九边各卫所需要这些棉布棉鞋棉裤。
而要想完成这件事,重中之重就是江南的棉花得种的够多,但是又不能影响到江南产粮。
江南之地,尤其是淞沪之地,自从宋代起就有种植棉花的传统,元代时候这一片的棉花种植更进一步扩大面积,而大明现如今能够在辽东站稳脚跟,在辽东铁岭等地布置数个卫所驻扎,也离不开江南地区种植的棉花。
辽东苦寒,江南种的棉花被勤劳的大明百姓用纺织机织造成棉衣棉被,桑叶养出的蚕织造成吴布,还有各类麻布。
而朱元璋在大明建国之初,也对江南地区种植棉花和桑麻尤其重视,下令江南地区,但是民田五亩以上土地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江南的卫所田,更是一半以上要用来种植棉麻桑,用以织布。
朱允炆选的是苏州府的梅里,此地乃是古镇,较为富庶,而且各家各户多有织机,也就是宋末元初被发明的黄道婆织布机。
此物本来是松江府一个名叫黄道婆的织女发明,后来推广开来,在淞沪之地十分常见,让吴布真正做到了“织布天下”。
梅里小镇不大,越有百多户人家,县官早就得知天子驾临,因此带着一大帮乡绅前来迎接。
“恭迎陛下!”
此地里长姓顾,乃是宋代迁居于此,瞧着十分富态,白白胖胖的留着两缕胡须,周围的乡绅也都养尊处优,身穿绸缎。
“免礼平身。”
朱允炆穿着一件天子常服,带着马皇后,还牵着她的手,两个人犹如情侣似的走在前面,一脸懵逼的小太子朱文奎亦步亦趋的跟着。
为了不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朱允炆只带了两千名护卫,没有敲锣打鼓,只是四散在周围警戒,身边跟着的也只有姚广孝和郑和,王中,以及朱赞仪,朱高煦。
而苏州府的本地主官,因被锦衣卫埋了,因此也没来。
胖胖的顾里长和粮长,乡绅们上前一阵恭维,朱允炆皮笑肉不笑地道:“各位粮长,听说江南各地税吏对新税法极为抵触,不愿意去异地收税,你们这梅里古镇如何啊?”
那顾里长连忙将脑袋摆成了拨浪鼓,这几日被活埋的粮长可不少,他们也不傻。
“陛下,我梅里之百姓皆拥戴新税法也。”
朱允炆点点头:“嗯,那就好,早先搜刮苏州富户钱财,那是摄政王燕王所为,如今在苏州府各地抓人埋人的朱高煦也是燕王之子,朕其实为一儿皇帝也,无甚作为。”
诸多乡绅连忙恭维。
站在一边的朱高煦吐出一口气,面色古怪。
陛下啊,这口锅太重,我怕我把握不住……
朱允炆说道:“新税法施行后,此地的百姓收成如何啊?”
顾里长连忙道:“陛下,新税法在江南试行后,我江南百姓人人受益,就拿本镇来说,我等世代种植桑麻织布,如今取消人头税,我等能招收的小工多了许多,产布更快。”
“门前的货殖府收购站,更是方便行市,我等乡绅皆有受益。”
顾里长说的这是真心话。
朱允炆咧嘴大笑:“挺好,挺好,当初燕王殿下可是立阻新税法实施,是朕据理力争,如今他又让自己儿子朱高煦在你们苏州府搜刮富户,朕看就是为了报复也。”
朱高煦心头苦,爹啊,孩儿有些心疼你啊……
陛下这是一点明君的心理包袱都没有啊,甩锅一绝。
那里长哈哈干笑,哪里敢搭话。
说着便引朱允炆进去镇子参观,此地十家九家都有织布机,处处都能见到桑蚕和麻,而且工坊的工人有许多外地口音,乃是解除人头税后被招来的。
朱允炆很是高兴,在工坊中转了转,却无意中看到一样东西。
一枚张士诚的牌位大摇大摆的摆在工坊里,还有祭拜的痕迹。
发觉朱允炆脸色渐渐难看,跟着他嗯的姚广孝叹道:“苏富之民,至今仍念张士诚……”
朱赞仪连忙请示:“是否将这牌匾销毁?”
朱允炆说道:“气氛都到这儿了,销毁不太好吧?”
“此物着实讽刺,朕的摄政王燕王为大明立功无数却无人问津,一个死了多年的枭雄却很多人拜?”
说着用眼睛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早已经愤怒无比,一脚上去将张士诚的牌位踹个稀巴烂。
“这昏君有何面目受拜,我父王身为大明摄政王,惠及江南,拜他还差不多。”
周围的梅里古镇乡绅地主听说朱高煦是燕王之子,个个惊诧,瞬间变了个表情,甚至胆子小的浑身发抖,身体都往一边倒。
燕王这摄政王殿下的威名,恐怖如斯!
还好朕清白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