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章 不知和哪位大师和朕有缘
“官方开商铺,这事儿好像后世哪个皇帝做过……”
朱允炆揉了揉脑门,猛地想起来了,对了,前世他看过一个很狗血的满清宫廷剧,里边儿的雍正皇帝就搞了许多官办的工坊,卖各种手工业品,结果他弟弟,也就是八王爷和他反着干,被他驳斥要下狱问罪,关键时刻女主跑出来阻止,最后还特么和八王爷生了个儿子什么的……
也不知道那会儿是怎么看进去这种电视剧的。
不过抛去狗血的剧情,还有什么秀女穿越逆袭成皇妃独掌大权这类网文爽点外,这朝廷下场开办工坊,不仅能稳定物价,保证供给,还能解决许多百姓的生计。
这不就是国有制为主体的意思么?
他瞥了眼杨士奇。
果然啊,这个时代能够进入大明官府朝廷,在内阁,在朝堂上行走的基本都不是傻子,可能有一些是书生气不那么圆滑,但称他们是当世最顶尖的聪明人绝不为过,他们这帮人只是没有条件或者没有后世的各种环境熏陶,智商绝对在线。
这个杨士奇能史书留名,眼界还不错,看的比较远。
“四叔你瞅瞅,我多有识人之明,小杨这年纪放别处哪有跟皇帝说话的份儿,咱别的不说,眼光这块儿还不错吧?”
朱允炆已经想到了要给四叔吹的牛其中一句。
“四叔你有我这眼光,少奋斗十年!”
“四叔啊,若是论到军事,你比我强一点点,但是论到识人之明,我就比你强一点点了。”
望着年轻,充满了朝气的杨士奇,朱允炆心中想到,他感觉自己看人的眼光绝对是当世一流,纵然四叔朱棣拍马也不及啊。
夏原吉,杨士奇,还有两个大臣叫啥名儿,朱允炆忘了,只记得还有俩和杨士奇合称“三杨”的是前世那个时空永乐大帝的左膀右臂,一举开创了永乐盛世,前世四叔朱棣在很后边儿才用了他们,实在是有些埋没这帮人的才华。
朱允炆决定早点提拔这帮史书留名的大臣。
有我是你的福气啊,四叔!
就这一点来看,朱允炆觉得自己做皇帝还是比四叔强的。
“杨士奇对吧,小伙子你很有想法,继续说。”
给了杨士奇一个眼神鼓励,朱允炆摆出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甩了甩衣袖,吩咐太监端过来一根凳子,自己坐在凳子上听。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
他和方孝孺对视一眼,侃侃而谈,将自己想给新帝的政策说了出来。
“陛下,可还记得黄河与淮河之间,有一大片平原?”
杨士奇的第一句话就引起了朱允炆的重视。
如今大明的北方,雨水较多,黄河又常常泛滥,自南宋末年黄河夺淮改道之后,元朝的统治者不太重视治水,元朝九十多年,官方记录的水灾就有四千多次,虽说也出过治水名臣,如郭守敬,贾鲁等等,但元朝更像是放牧散养的行政体制,导致他们动员能力太差,屡次治水功效甚微。
这黄河的黄患,在大明初期仍旧遗祸无穷。
如今大明虽然屡次修筑河堤大规模治水,但见效甚微,导致黄河和淮河这一片被冲出来一大片无主的芦苇地……
可别小看这一大片芦苇地。
黄淮区域的这一片芦苇地,大概有上百万亩,常年遭水灾,人丁稀少,却能够产盐。
杨士奇说,早在元末就有百姓在淮河区域烧芦苇炼盐,偷偷卖私盐,朝廷何不直接把这一片无主的芦苇地圈下来,官府置办盐场呢?
“盐,茶,此两项获利极多,漠北盐苦,我大明芦花盐雪白味中,又说茶叶,漠北饮食荤膻不能离茶,若我朝将茶盐两项官营,获利必多!”
杨士奇说道。
朱允炆咧嘴笑,能获利不多嘛,不过四川全省的茶课税收益一年才两三万两,福建产茶大省,如今茶叶课税十几万两,大量的茶叶都不交税的。
也有可能交进别人腰包里去了,反正大明朝廷是没收到。
“开设茶盐商坊,官营,我大明赋税起码能多增百万两白银!”杨士奇说的激情澎湃,他见朱允炆对自己观点似乎很赞成,大着胆子说道。
朱允炆点点头,端过太监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口,笑道:“还有呢?继续说。”
杨士奇忙说道:“此外,就是开海贸!”
他和夏原吉的看法差不多。
杨士奇说,浙江沿海,广东福建沿海,海盗众多,大部分都是半商半匪,主要原因就是朝廷海禁,而朝廷又不和南洋诸国搞海贸,朝廷应当重视海贸。
此外就是浙东巨盗方国珍,广东巨盗陈友定都是靠着海贸发家,他们被剿灭后,朝廷没有及时填补这些人被剿灭后大海上的势力空白,朝廷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能商,能武,以德服人。
朱允炆点点头,同时心里暗咐,这杨士奇在前世那个时空的永乐朝也是海贸支持者,郑和下西洋有他们三杨的功劳。
大明得有强大的海军,将当年和皇爷爷朱元璋争雄的元末军阀方国珍,陈友定这些海盗头子覆灭后的势力范围攥在手里。
海贸啊,淮河的芦苇盐场,多开工坊……
朱允炆将这几件事情在心中列举了一番。
大明要想国富民强,海贸是非开不可。
因为大明没有陆地贸易通道,西北方向都被北元蒙古诸部堵死了,而且察合台汗国那边还出了个中亚王者,瘸子大帝帖木儿。
这位瘸子帖木儿的孙子后面跑去印度,建立了印度史上最强帝国,莫卧儿帝国。
“若是朝廷官派商队,前往南洋诸国通商,海贸一通,我朝国库充盈,南宋时半壁江山,就是靠着海贸征税,我朝理应海禁,重视海贸。”
杨士奇说道。
朱允炆听得连连点头,人才呀。
抛去海禁这一条,大明的确应该开海贸。
而杨士奇受限于如今这个时代士大夫的眼界,建议海禁,官方派出商队,主要原因在于,民间海商赚的钱,朝廷无法控制,也享受不到福利。
但是这很简单呀……
朱允炆撇撇嘴。
搞一家大明的银行,朝廷也不搞海禁,但是民间海商赚的钱,你总得找个地方存吧?还有比官府的钱庄更靠谱的吗。
银行,海贸,这两条得配套。
如果真搞出大明银行来,既能稳定物价,使大明宝钞更加坚挺,还能通过大明宝钞这个大明的官方货币,掠夺周围那些国家的原材料,完成原始积累。
其实按照前世的走向来看,后面儿郑和下西洋,基本都是大明朝廷官方派出海船和周边的岛国交易,购买他们的胡椒,木材,香料,宝石,黄金等等。
而郑和不愧是跟四叔朱棣的,常用花花绿绿的大明宝钞跟南洋各国岛民买东西,堪称是以德服人的典范了呢。
那帮南洋诸岛国王,拿着一堆花花绿绿的大明宝钞,估计都不知道怎么花。
可惜的是,四叔朱棣没有搞出国家银行。
前世朱允炆虽说是个便利店小店员,但是他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这个万金油专业,对于金融有那么一些认识。
如果大明这个国家,能够拥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和信誉保障,开起来一家银行,按照如今大明强大的手工业,足以吊打世界各国,光是大明的茶叶和丝绸和瓷器就能掠夺大量财富,帮助大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前世的满清时期,鸦片战争过后,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满清大门,那些工业机械制造出来的纺织品都没干过手工作坊类的工坊,后来英国人发现无法从东方掠夺到大量财富,转而开始卖大烟……
“货币很重要啊,银行很重要,海贸也重要。”
“开海贸必须要有银行,有了银行,又必须要有坚挺的货币维持国内的物价,源源不断的产出手工业品,保障老百姓,工坊主有安全的环境大量生产,同时又得有强大的武力保障。”
朱允炆抿着嘴,听得出了神。
大明如今的底子其实很好。
元朝的时候,蒙古人继承宋制,宋人发明了交子,蒙古人把宝钞发扬光大,许多地方通行宝钞,官府禁止民间用贵重金属。
大明如今才三十多年,老百姓对于交子,也就是纸钱还是很认可的,如果能够把作坊搞起来,官方下场做买卖,多开工坊,能够一定程度上稳定大明宝钞的价值,让它不会贬值的那么厉害。
到了那时候,整个大明流通的钱多了,市场活了,也就是银行可以出现的时候了。
简单点来说……
大明宝钞如果在别的地方买不到东西,在大明官府的工坊里能买到。
市场认可,它就是大明宝钞。
市场不认可,它就是花花绿绿的废纸……
有了大明官府的工坊,官方产出的各类手工业品,就是大明宝钞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可以随时兑换,弥补大明缺少白银和铜,还有黄金的缺陷。
等银行搞起来,海贸通了,朱允炆相信,周遭那些小国家统统都是大明的虹吸海绵,用来做原材料掠夺地。
就跟前世郑和下西洋之后那些岛国纷纷来朝贡一样,能不朝贡嘛,郑和赏赐了他们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宝钞,从他们手里换走了许多香料,贵重金属,打又打不过,只能跑来大明朝贡才能消化大明宝钞,无形中帮助大明促进了出口。
“杨士奇,你说的很好。”
“关于开办工坊,淮河一代官办盐场之事,你去写个章程折子给朕,若是写的好,朕许你为钦差专办。”
朱允炆金口玉言,他说出来的话基本上就是圣旨了。
杨士奇一愣。
他面色激动,忙跪地谢恩。
他的年岁不算小,比朱允炆大,但是放在官场来说,他这个年岁只不过刚刚入门熬资历,距离担任主管还差得远。
骤然得蒙信任,杨士奇激动不已。
“好了,你下去吧。”
朱允炆挥挥手,看向方孝孺。
“方博士,可有何良策教朕?”
方孝孺乃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弟子,曾经给朱元璋写过诗,谋求官位,朱元璋夸赞他是个读书种子,没有重用他,准备把他留给太子朱标,让他在太学讲学。
故而,朱允炆叫他方博士。
方孝孺深吸一口气,他曾经担任过蜀王的教谕,帮助蜀王朱椿教育他的世子,在蜀地待过许久,对蜀王治理蜀地有许多建议,刚才听见杨士奇一番话,说的朱允炆连连点头,心中知晓,这位皇帝必定是想要重视商业,为大明国库多收赋税,既然如此……
他眸子几转,心中就有了计较。
“陛下,臣以为蜀地肥沃,盐井众多,且川渝之地有不少矿藏,这些盐井矿藏大多都集中在寺庙佛头手中,陛下若想为大明增加赋税,不若与诸大佛寺合作,官府赎买经营,川蜀各地,山路难行,盐价之利,高于淮河十倍有余也。”
“而且,诸僧寺多开长生贷,施放利市,广有钱财,朝廷官府也须监管。”
方孝孺接着讲述了一件事情,这事儿让朱允炆也是有些吃惊。
蜀王朱椿按道理乃是蜀地最大的王,实际上蜀地最大的地主是当地的寺庙,如文殊院,盛传唐僧陈玄奘就是在文殊院剃度的。
元朝从吐蕃入川,将川蜀许多良田分给了吐蕃的番僧佛头。
这帮佛头欺男霸女,霸占良田,蜀地的盐井,良田,矿产,大地主基本上都是寺庙,方孝孺建议皇帝多多重视这帮和尚,既要管控也可以合作。
朱允炆砸吧嘴,前世朱允炆就是免除了天界寺很多僧侣道士尤其是寺庙和尚的优待,导致有许多佛寺大地主投靠了四叔朱棣,感情也有你这方孝孺的功劳……
不过,这帮和尚也的确太有钱了。
佛渡有缘人,这缘可不少啊。
元朝的和尚地位很高,不仅能娶妻生子,也能开高利贷,他们的高利贷名为长生贷,而且他们还能豢养戏子,做各种买卖生意。
比如那将北宋帝陵盗掘的妖僧杨琏真迦,就被忽必烈赐予江南数十万良田的收税权。
这种现象发展到如今,的确不容小视。
朱允炆看向方孝孺:“方博士,你似乎对蜀地的佛寺有些看法,话说如今哪里的和尚最有钱……哦咳咳,是哪里的和尚与朕有缘呢?”
朱允炆笑吟吟地说道。
方孝孺呆了呆,眼睛闪烁,缓缓说道:“陛下,若是论财富,天下间最有钱财的和尚莫过于江南的大寺佛头,但要论到势力,臣以为川蜀的佛头最有权势,川蜀吐蕃信众极为虔诚,金银财帛悉数捐给寺庙,且信徒生杀予夺尽在佛头,小寺佛头都广有财资,成都府半座城池是蜀王府,另外半座,实则是佛寺也,可见川蜀之地佛头有多富庶。”
“那就太好了,等蜀王进京来拜谒皇爷爷的时候,朕跟他好好聊聊,朕就喜欢川蜀大寺佛头这种有佛缘的高僧。”
“朕交朋友,从来不在意他们有没有钱,只看缘。”
朱允炆揉了揉脑门,猛地想起来了,对了,前世他看过一个很狗血的满清宫廷剧,里边儿的雍正皇帝就搞了许多官办的工坊,卖各种手工业品,结果他弟弟,也就是八王爷和他反着干,被他驳斥要下狱问罪,关键时刻女主跑出来阻止,最后还特么和八王爷生了个儿子什么的……
也不知道那会儿是怎么看进去这种电视剧的。
不过抛去狗血的剧情,还有什么秀女穿越逆袭成皇妃独掌大权这类网文爽点外,这朝廷下场开办工坊,不仅能稳定物价,保证供给,还能解决许多百姓的生计。
这不就是国有制为主体的意思么?
他瞥了眼杨士奇。
果然啊,这个时代能够进入大明官府朝廷,在内阁,在朝堂上行走的基本都不是傻子,可能有一些是书生气不那么圆滑,但称他们是当世最顶尖的聪明人绝不为过,他们这帮人只是没有条件或者没有后世的各种环境熏陶,智商绝对在线。
这个杨士奇能史书留名,眼界还不错,看的比较远。
“四叔你瞅瞅,我多有识人之明,小杨这年纪放别处哪有跟皇帝说话的份儿,咱别的不说,眼光这块儿还不错吧?”
朱允炆已经想到了要给四叔吹的牛其中一句。
“四叔你有我这眼光,少奋斗十年!”
“四叔啊,若是论到军事,你比我强一点点,但是论到识人之明,我就比你强一点点了。”
望着年轻,充满了朝气的杨士奇,朱允炆心中想到,他感觉自己看人的眼光绝对是当世一流,纵然四叔朱棣拍马也不及啊。
夏原吉,杨士奇,还有两个大臣叫啥名儿,朱允炆忘了,只记得还有俩和杨士奇合称“三杨”的是前世那个时空永乐大帝的左膀右臂,一举开创了永乐盛世,前世四叔朱棣在很后边儿才用了他们,实在是有些埋没这帮人的才华。
朱允炆决定早点提拔这帮史书留名的大臣。
有我是你的福气啊,四叔!
就这一点来看,朱允炆觉得自己做皇帝还是比四叔强的。
“杨士奇对吧,小伙子你很有想法,继续说。”
给了杨士奇一个眼神鼓励,朱允炆摆出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甩了甩衣袖,吩咐太监端过来一根凳子,自己坐在凳子上听。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
他和方孝孺对视一眼,侃侃而谈,将自己想给新帝的政策说了出来。
“陛下,可还记得黄河与淮河之间,有一大片平原?”
杨士奇的第一句话就引起了朱允炆的重视。
如今大明的北方,雨水较多,黄河又常常泛滥,自南宋末年黄河夺淮改道之后,元朝的统治者不太重视治水,元朝九十多年,官方记录的水灾就有四千多次,虽说也出过治水名臣,如郭守敬,贾鲁等等,但元朝更像是放牧散养的行政体制,导致他们动员能力太差,屡次治水功效甚微。
这黄河的黄患,在大明初期仍旧遗祸无穷。
如今大明虽然屡次修筑河堤大规模治水,但见效甚微,导致黄河和淮河这一片被冲出来一大片无主的芦苇地……
可别小看这一大片芦苇地。
黄淮区域的这一片芦苇地,大概有上百万亩,常年遭水灾,人丁稀少,却能够产盐。
杨士奇说,早在元末就有百姓在淮河区域烧芦苇炼盐,偷偷卖私盐,朝廷何不直接把这一片无主的芦苇地圈下来,官府置办盐场呢?
“盐,茶,此两项获利极多,漠北盐苦,我大明芦花盐雪白味中,又说茶叶,漠北饮食荤膻不能离茶,若我朝将茶盐两项官营,获利必多!”
杨士奇说道。
朱允炆咧嘴笑,能获利不多嘛,不过四川全省的茶课税收益一年才两三万两,福建产茶大省,如今茶叶课税十几万两,大量的茶叶都不交税的。
也有可能交进别人腰包里去了,反正大明朝廷是没收到。
“开设茶盐商坊,官营,我大明赋税起码能多增百万两白银!”杨士奇说的激情澎湃,他见朱允炆对自己观点似乎很赞成,大着胆子说道。
朱允炆点点头,端过太监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口,笑道:“还有呢?继续说。”
杨士奇忙说道:“此外,就是开海贸!”
他和夏原吉的看法差不多。
杨士奇说,浙江沿海,广东福建沿海,海盗众多,大部分都是半商半匪,主要原因就是朝廷海禁,而朝廷又不和南洋诸国搞海贸,朝廷应当重视海贸。
此外就是浙东巨盗方国珍,广东巨盗陈友定都是靠着海贸发家,他们被剿灭后,朝廷没有及时填补这些人被剿灭后大海上的势力空白,朝廷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能商,能武,以德服人。
朱允炆点点头,同时心里暗咐,这杨士奇在前世那个时空的永乐朝也是海贸支持者,郑和下西洋有他们三杨的功劳。
大明得有强大的海军,将当年和皇爷爷朱元璋争雄的元末军阀方国珍,陈友定这些海盗头子覆灭后的势力范围攥在手里。
海贸啊,淮河的芦苇盐场,多开工坊……
朱允炆将这几件事情在心中列举了一番。
大明要想国富民强,海贸是非开不可。
因为大明没有陆地贸易通道,西北方向都被北元蒙古诸部堵死了,而且察合台汗国那边还出了个中亚王者,瘸子大帝帖木儿。
这位瘸子帖木儿的孙子后面跑去印度,建立了印度史上最强帝国,莫卧儿帝国。
“若是朝廷官派商队,前往南洋诸国通商,海贸一通,我朝国库充盈,南宋时半壁江山,就是靠着海贸征税,我朝理应海禁,重视海贸。”
杨士奇说道。
朱允炆听得连连点头,人才呀。
抛去海禁这一条,大明的确应该开海贸。
而杨士奇受限于如今这个时代士大夫的眼界,建议海禁,官方派出商队,主要原因在于,民间海商赚的钱,朝廷无法控制,也享受不到福利。
但是这很简单呀……
朱允炆撇撇嘴。
搞一家大明的银行,朝廷也不搞海禁,但是民间海商赚的钱,你总得找个地方存吧?还有比官府的钱庄更靠谱的吗。
银行,海贸,这两条得配套。
如果真搞出大明银行来,既能稳定物价,使大明宝钞更加坚挺,还能通过大明宝钞这个大明的官方货币,掠夺周围那些国家的原材料,完成原始积累。
其实按照前世的走向来看,后面儿郑和下西洋,基本都是大明朝廷官方派出海船和周边的岛国交易,购买他们的胡椒,木材,香料,宝石,黄金等等。
而郑和不愧是跟四叔朱棣的,常用花花绿绿的大明宝钞跟南洋各国岛民买东西,堪称是以德服人的典范了呢。
那帮南洋诸岛国王,拿着一堆花花绿绿的大明宝钞,估计都不知道怎么花。
可惜的是,四叔朱棣没有搞出国家银行。
前世朱允炆虽说是个便利店小店员,但是他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这个万金油专业,对于金融有那么一些认识。
如果大明这个国家,能够拥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和信誉保障,开起来一家银行,按照如今大明强大的手工业,足以吊打世界各国,光是大明的茶叶和丝绸和瓷器就能掠夺大量财富,帮助大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前世的满清时期,鸦片战争过后,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满清大门,那些工业机械制造出来的纺织品都没干过手工作坊类的工坊,后来英国人发现无法从东方掠夺到大量财富,转而开始卖大烟……
“货币很重要啊,银行很重要,海贸也重要。”
“开海贸必须要有银行,有了银行,又必须要有坚挺的货币维持国内的物价,源源不断的产出手工业品,保障老百姓,工坊主有安全的环境大量生产,同时又得有强大的武力保障。”
朱允炆抿着嘴,听得出了神。
大明如今的底子其实很好。
元朝的时候,蒙古人继承宋制,宋人发明了交子,蒙古人把宝钞发扬光大,许多地方通行宝钞,官府禁止民间用贵重金属。
大明如今才三十多年,老百姓对于交子,也就是纸钱还是很认可的,如果能够把作坊搞起来,官方下场做买卖,多开工坊,能够一定程度上稳定大明宝钞的价值,让它不会贬值的那么厉害。
到了那时候,整个大明流通的钱多了,市场活了,也就是银行可以出现的时候了。
简单点来说……
大明宝钞如果在别的地方买不到东西,在大明官府的工坊里能买到。
市场认可,它就是大明宝钞。
市场不认可,它就是花花绿绿的废纸……
有了大明官府的工坊,官方产出的各类手工业品,就是大明宝钞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可以随时兑换,弥补大明缺少白银和铜,还有黄金的缺陷。
等银行搞起来,海贸通了,朱允炆相信,周遭那些小国家统统都是大明的虹吸海绵,用来做原材料掠夺地。
就跟前世郑和下西洋之后那些岛国纷纷来朝贡一样,能不朝贡嘛,郑和赏赐了他们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宝钞,从他们手里换走了许多香料,贵重金属,打又打不过,只能跑来大明朝贡才能消化大明宝钞,无形中帮助大明促进了出口。
“杨士奇,你说的很好。”
“关于开办工坊,淮河一代官办盐场之事,你去写个章程折子给朕,若是写的好,朕许你为钦差专办。”
朱允炆金口玉言,他说出来的话基本上就是圣旨了。
杨士奇一愣。
他面色激动,忙跪地谢恩。
他的年岁不算小,比朱允炆大,但是放在官场来说,他这个年岁只不过刚刚入门熬资历,距离担任主管还差得远。
骤然得蒙信任,杨士奇激动不已。
“好了,你下去吧。”
朱允炆挥挥手,看向方孝孺。
“方博士,可有何良策教朕?”
方孝孺乃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弟子,曾经给朱元璋写过诗,谋求官位,朱元璋夸赞他是个读书种子,没有重用他,准备把他留给太子朱标,让他在太学讲学。
故而,朱允炆叫他方博士。
方孝孺深吸一口气,他曾经担任过蜀王的教谕,帮助蜀王朱椿教育他的世子,在蜀地待过许久,对蜀王治理蜀地有许多建议,刚才听见杨士奇一番话,说的朱允炆连连点头,心中知晓,这位皇帝必定是想要重视商业,为大明国库多收赋税,既然如此……
他眸子几转,心中就有了计较。
“陛下,臣以为蜀地肥沃,盐井众多,且川渝之地有不少矿藏,这些盐井矿藏大多都集中在寺庙佛头手中,陛下若想为大明增加赋税,不若与诸大佛寺合作,官府赎买经营,川蜀各地,山路难行,盐价之利,高于淮河十倍有余也。”
“而且,诸僧寺多开长生贷,施放利市,广有钱财,朝廷官府也须监管。”
方孝孺接着讲述了一件事情,这事儿让朱允炆也是有些吃惊。
蜀王朱椿按道理乃是蜀地最大的王,实际上蜀地最大的地主是当地的寺庙,如文殊院,盛传唐僧陈玄奘就是在文殊院剃度的。
元朝从吐蕃入川,将川蜀许多良田分给了吐蕃的番僧佛头。
这帮佛头欺男霸女,霸占良田,蜀地的盐井,良田,矿产,大地主基本上都是寺庙,方孝孺建议皇帝多多重视这帮和尚,既要管控也可以合作。
朱允炆砸吧嘴,前世朱允炆就是免除了天界寺很多僧侣道士尤其是寺庙和尚的优待,导致有许多佛寺大地主投靠了四叔朱棣,感情也有你这方孝孺的功劳……
不过,这帮和尚也的确太有钱了。
佛渡有缘人,这缘可不少啊。
元朝的和尚地位很高,不仅能娶妻生子,也能开高利贷,他们的高利贷名为长生贷,而且他们还能豢养戏子,做各种买卖生意。
比如那将北宋帝陵盗掘的妖僧杨琏真迦,就被忽必烈赐予江南数十万良田的收税权。
这种现象发展到如今,的确不容小视。
朱允炆看向方孝孺:“方博士,你似乎对蜀地的佛寺有些看法,话说如今哪里的和尚最有钱……哦咳咳,是哪里的和尚与朕有缘呢?”
朱允炆笑吟吟地说道。
方孝孺呆了呆,眼睛闪烁,缓缓说道:“陛下,若是论财富,天下间最有钱财的和尚莫过于江南的大寺佛头,但要论到势力,臣以为川蜀的佛头最有权势,川蜀吐蕃信众极为虔诚,金银财帛悉数捐给寺庙,且信徒生杀予夺尽在佛头,小寺佛头都广有财资,成都府半座城池是蜀王府,另外半座,实则是佛寺也,可见川蜀之地佛头有多富庶。”
“那就太好了,等蜀王进京来拜谒皇爷爷的时候,朕跟他好好聊聊,朕就喜欢川蜀大寺佛头这种有佛缘的高僧。”
“朕交朋友,从来不在意他们有没有钱,只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