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二十八镇总兵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崇祯十七年的五月中旬。
这个时候,张献忠的大西军被川东重镇重庆所阻,正在吭噗吭噗的挖地道,准备用火药炸开重庆城墙。
大明四川巡抚陈士奇正在苦苦支撑。
蜀王朱至澍仍还在醉生梦死,浑然不知死期将至。
李自成已经从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撤退到了山西。
不幸的是,当初跟着李自成出陕西的十几万老卒,已经只剩下不到两万人,其中的六万骑兵更是全灭。
大顺军其实还是能打的,这些骑兵都拼到了最后。
对李自成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凭借固关天险,大顺军终于挡住了追兵,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经在固关猛攻数日,死伤数千却始终不得寸进。
李岩提出建议,让李自成将陕西的军队调来山西,加强山西及大同的防御。
李岩认为,山西与陕西是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所以大顺军只有坚守山西才能保证陕西腹地不遭受攻击,才有机会休养生息。
但是李自成回家心切,拒绝了李岩的建议。
在留下少量军队之后,李自成便启程返回西安。
结果李自成前脚刚走,大同总兵姜镶和天城卫副将王大业后脚就反了。
李自成留下镇守大同的制将军张天琳以及一万多大顺军全部遭到屠戮。
建奴这边,面对八旗兵锋利的屠刀,京畿各个州县的官绅百姓并没有屈服,反而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不光京畿,整个北直隶几乎都反了。
对汉族官绅百姓而言,换朝廷可以,换衣冠就不行!豁出命去也不换!
多尔衮一看形势不对,便赶紧将吴三桂的关宁军以及多铎率领的建奴主力从固关调了回去,对反叛的官绅百姓展开更血腥的镇压以及屠杀。
大明这边,崇祯已经带着一千夷丁及王遵坦等十镇总兵顺利到达徐州,并且与先行到达徐州的李成栋、胡茂祯等八镇总兵会合。
这个时候,汇聚在徐州的明军共有十八镇边军。
黄得功也遣飞骑来报,已经诛杀刘良佐并收编刘良佐所部。
多则十天,少则五天,黄得功率领的六万人也将到达徐州,到那时候,大概率可以凑出二十八镇总兵。
二十八镇,听起来似乎阵容很庞大,其实也就十二万人马。
南明史上的江北四镇总共十二万人,阿狗阿猫基本都在这里边了。
除此之外,还有徐州卫指挥王文明的五千多卫所军以及附近萧县、沛县、丰县及砀山等县的乡勇民壮,全部加起来大约两万人。
这两万人,战斗力就实在有些一言难尽。
当然,江北四镇的十二万人马也强不到哪去。
对付一下土匪山贼什么的,这十二万人还是足以胜任。
但是对上大顺军或大西军,基本就只有一个字——跑!
如果更加不幸对上了建奴,那就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只有投降。
在历史上,高杰、刘泽清、刘良佐还有左良玉的军队,基本就是这脉络,大顺军打过来时还能跑一下,等建奴打过来,就逃跑都没有机会,只能够跪地乞降,然后投降建奴之后突然变得很能打,狂风扫落叶一般打遍大半个中国。
所以说以目前这十四万人,野战对上大顺军只有逃跑,对上建奴,大概率还是只有跪地乞降的下场,不会有别的可能。
对这点,崇祯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
崇祯不会天真的以为,因为有了他这个皇帝亲自坐镇,这群乌合之众立刻就能够摇身一边成为精锐,这是在做梦。
真正的精锐也就一千夷丁。
这一千夷丁,是可以跟建奴的白甲兵掰一掰手腕的。
有人会问了,这十四万人能不能通过整顿以及训练来提高战斗力?
答案是不行,就算大明朝廷能提供充足的粮饷,保障体能的消耗,这十四万人也绝不可能通过训练变成一支强兵。
唯一的效果,只能让他们跑得更快。
本来他们跑不过蒙古骑兵,所以对上建奴就只能跪地乞降,但如果后勤保障跟上,体能有保证的话,他们或许有可能创造奇迹,跑赢蒙古骑兵。
整顿也没用,换汤不换药,绝无可能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言以蔽之,这支军队从高级将领到基层军官再到大头兵,已经习惯了野战溃逃,战场上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兵败如山倒,屡试不爽。
再说直白点,就是这支军队已经从精神上垮掉,无药可救。
有的人会说,你说的不对,你说他们无药可救,一触即溃,可是为什么他们投降建奴之后就能成为强军?
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投降建奴之后终于能吃饱饭了,体能跟上来了,再一个就是屁股后面有监军!
在这些降军身后,守着建奴的监军!
没见多铎一直押着吴三桂往死里揍大顺军?
所以除非他们有胆子造反,否则只能拼命向前。
要不然建奴监军真敢杀人,人头是一片片落地。
其实也有受不了建奴监军的压榨,怒而造反的,比如李成栋、金声垣还有姜镶最后都反了,但是造反之后他们的军队立刻又露出原形。
吴三桂的关宁军底子好些,也就多撑几天。
大明各镇边军从精神上已经跪下,是跪族。
那么又有人会问,大明难道就不能够设置监军?
设置监军当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建奴的监军身后有13万八旗兵做后盾,大明的监军太监身后有什么?只有一个光杆皇帝,闹呢?
那么,这支军队真的就无药可救吗?
是的,这支军队真的已经无药可救。
野战打不过大顺军,更打不过建奴。
也就守城或者坚守营垒还能勉强胜任。
当然,这支军队无药可救,并不意味着大明就无药可救。
大明还是值得抢救一下的,药方就是仿照戚大帅练浙兵,另起炉灶练新军,打造一支与二十八镇边军毫无关系的新军。
崇祯当然也想另起炉灶练一支新军。
可是遗憾的是,一是没钱,二是时间上不允许,因为建奴南下在即,第三就是缺乏优秀的军官,要想训练成一支新军,除了必须有家世清白的兵源之外,还得有一大群身经百战或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军官。
戚大帅的浙兵,有一群抗倭战场上拼杀出来的铁血老兵充当军官。
袁宫保的北洋新军,也有一大群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新式学员兵。
北伐军就更不用说,没有黄埔军校的几千学员,就不会有北伐军。
在培养出这样一群高素质军官之前,训练新军纯粹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那么,能不能从二十八镇边军中抽调一批打过仗的老兵去充当新军的军官?
答案依然还是不行,所谓兵是将胆,将是兵魂,找这样一群心理上“不举”的边军老兵去充当新军的军官,能调教出什么好兵?
无非就是又一支一触即溃的逃跑军。
所以编练新军的事,暂时不用考虑。
说了这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四点。
第一,当前形势极为严峻,但还有时间。
第二,眼下暂时不具备编练新军的条件。
第三,徐州的二十八镇边军很垃圾,但眼下还是只能靠他们撑起国防。
第四,徐州的二十八镇边军野战基本一触即溃,所以必须得加紧抢修营垒工事给他们提供安全感,要不然黄淮防线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然而,没等崇祯驱使这些骄兵悍将去修建工事,突然就爆发闹饷事件。
最开始闹饷的是高杰旧部李成栋镇,然后迅速漫延到其余七镇以及刘泽清旧部的十镇总兵,最终演变成一次大规模的**。
大明朝可以说是二十四朝中最穷的,没有之一,所以经常会拖欠军饷,戚大帅一手打造的浙兵就是在闹饷事件之中落下的余晖。
而对于关宁军,闹饷更是传统手艺。
面对群情汹汹的边镇将士,崇祯瞬间警觉起来。
闹饷说大不大,只是要钱,而且要的是卖命钱,听上去似乎没啥毛病。
其实大谬不然,因为这是要挟朝廷,此端一开,以后就没办法管理了,但凡有点不如意之处就会群起闹事。
这次要是妥协,下次就会得寸进尺。
等到建奴南下,这些骄兵悍将就敢闹着要求南征。
所以怎么处理这次闹饷就成了难题,真的很棘手。
全面妥协肯定是不行的,真妥协了,这些骄兵悍将尝到甜头只会更过分,皇帝的权威就会遭受致命的削弱,黄淮防线还守个毛。
但是一点不妥协也不行,不然闹饷就会酝成兵变。
中间这个分寸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要狠狠的震慑一下这些骄兵悍将,但是又不能让闹饷演变成为兵变,时间还不能拖,必须快准狠!
首先冷静分析,这次事件背后有没有大顺军与建奴的插手?
大顺军不可能,李自成现在已经被建奴打成狗,自身难保,这种时候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再对明军进行渗透。
建奴也不可能。
因为按照历史进程来看,建奴这个时候已经被北直的叛乱搞得焦头烂额,甚至连多铎的建奴主力及吴三桂的关宁军都调回去。
而且建奴的触角远远没有伸到徐州。
确定这一点后,崇祯心里就有底了。
只要各镇总兵不想造反,那就好办。
这是一次危机,但何尝不是个机会?
危机危机,从来都是危中有机,就看你能否把握得住!
当下崇祯吩咐高起潜以及卢九德道:“高伴伴,卢伴伴,你们准备好二万两银子,随朕前往李成栋的营中。”
这个时候,张献忠的大西军被川东重镇重庆所阻,正在吭噗吭噗的挖地道,准备用火药炸开重庆城墙。
大明四川巡抚陈士奇正在苦苦支撑。
蜀王朱至澍仍还在醉生梦死,浑然不知死期将至。
李自成已经从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撤退到了山西。
不幸的是,当初跟着李自成出陕西的十几万老卒,已经只剩下不到两万人,其中的六万骑兵更是全灭。
大顺军其实还是能打的,这些骑兵都拼到了最后。
对李自成来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凭借固关天险,大顺军终于挡住了追兵,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经在固关猛攻数日,死伤数千却始终不得寸进。
李岩提出建议,让李自成将陕西的军队调来山西,加强山西及大同的防御。
李岩认为,山西与陕西是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所以大顺军只有坚守山西才能保证陕西腹地不遭受攻击,才有机会休养生息。
但是李自成回家心切,拒绝了李岩的建议。
在留下少量军队之后,李自成便启程返回西安。
结果李自成前脚刚走,大同总兵姜镶和天城卫副将王大业后脚就反了。
李自成留下镇守大同的制将军张天琳以及一万多大顺军全部遭到屠戮。
建奴这边,面对八旗兵锋利的屠刀,京畿各个州县的官绅百姓并没有屈服,反而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不光京畿,整个北直隶几乎都反了。
对汉族官绅百姓而言,换朝廷可以,换衣冠就不行!豁出命去也不换!
多尔衮一看形势不对,便赶紧将吴三桂的关宁军以及多铎率领的建奴主力从固关调了回去,对反叛的官绅百姓展开更血腥的镇压以及屠杀。
大明这边,崇祯已经带着一千夷丁及王遵坦等十镇总兵顺利到达徐州,并且与先行到达徐州的李成栋、胡茂祯等八镇总兵会合。
这个时候,汇聚在徐州的明军共有十八镇边军。
黄得功也遣飞骑来报,已经诛杀刘良佐并收编刘良佐所部。
多则十天,少则五天,黄得功率领的六万人也将到达徐州,到那时候,大概率可以凑出二十八镇总兵。
二十八镇,听起来似乎阵容很庞大,其实也就十二万人马。
南明史上的江北四镇总共十二万人,阿狗阿猫基本都在这里边了。
除此之外,还有徐州卫指挥王文明的五千多卫所军以及附近萧县、沛县、丰县及砀山等县的乡勇民壮,全部加起来大约两万人。
这两万人,战斗力就实在有些一言难尽。
当然,江北四镇的十二万人马也强不到哪去。
对付一下土匪山贼什么的,这十二万人还是足以胜任。
但是对上大顺军或大西军,基本就只有一个字——跑!
如果更加不幸对上了建奴,那就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只有投降。
在历史上,高杰、刘泽清、刘良佐还有左良玉的军队,基本就是这脉络,大顺军打过来时还能跑一下,等建奴打过来,就逃跑都没有机会,只能够跪地乞降,然后投降建奴之后突然变得很能打,狂风扫落叶一般打遍大半个中国。
所以说以目前这十四万人,野战对上大顺军只有逃跑,对上建奴,大概率还是只有跪地乞降的下场,不会有别的可能。
对这点,崇祯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
崇祯不会天真的以为,因为有了他这个皇帝亲自坐镇,这群乌合之众立刻就能够摇身一边成为精锐,这是在做梦。
真正的精锐也就一千夷丁。
这一千夷丁,是可以跟建奴的白甲兵掰一掰手腕的。
有人会问了,这十四万人能不能通过整顿以及训练来提高战斗力?
答案是不行,就算大明朝廷能提供充足的粮饷,保障体能的消耗,这十四万人也绝不可能通过训练变成一支强兵。
唯一的效果,只能让他们跑得更快。
本来他们跑不过蒙古骑兵,所以对上建奴就只能跪地乞降,但如果后勤保障跟上,体能有保证的话,他们或许有可能创造奇迹,跑赢蒙古骑兵。
整顿也没用,换汤不换药,绝无可能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言以蔽之,这支军队从高级将领到基层军官再到大头兵,已经习惯了野战溃逃,战场上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兵败如山倒,屡试不爽。
再说直白点,就是这支军队已经从精神上垮掉,无药可救。
有的人会说,你说的不对,你说他们无药可救,一触即溃,可是为什么他们投降建奴之后就能成为强军?
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投降建奴之后终于能吃饱饭了,体能跟上来了,再一个就是屁股后面有监军!
在这些降军身后,守着建奴的监军!
没见多铎一直押着吴三桂往死里揍大顺军?
所以除非他们有胆子造反,否则只能拼命向前。
要不然建奴监军真敢杀人,人头是一片片落地。
其实也有受不了建奴监军的压榨,怒而造反的,比如李成栋、金声垣还有姜镶最后都反了,但是造反之后他们的军队立刻又露出原形。
吴三桂的关宁军底子好些,也就多撑几天。
大明各镇边军从精神上已经跪下,是跪族。
那么又有人会问,大明难道就不能够设置监军?
设置监军当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建奴的监军身后有13万八旗兵做后盾,大明的监军太监身后有什么?只有一个光杆皇帝,闹呢?
那么,这支军队真的就无药可救吗?
是的,这支军队真的已经无药可救。
野战打不过大顺军,更打不过建奴。
也就守城或者坚守营垒还能勉强胜任。
当然,这支军队无药可救,并不意味着大明就无药可救。
大明还是值得抢救一下的,药方就是仿照戚大帅练浙兵,另起炉灶练新军,打造一支与二十八镇边军毫无关系的新军。
崇祯当然也想另起炉灶练一支新军。
可是遗憾的是,一是没钱,二是时间上不允许,因为建奴南下在即,第三就是缺乏优秀的军官,要想训练成一支新军,除了必须有家世清白的兵源之外,还得有一大群身经百战或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军官。
戚大帅的浙兵,有一群抗倭战场上拼杀出来的铁血老兵充当军官。
袁宫保的北洋新军,也有一大群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新式学员兵。
北伐军就更不用说,没有黄埔军校的几千学员,就不会有北伐军。
在培养出这样一群高素质军官之前,训练新军纯粹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那么,能不能从二十八镇边军中抽调一批打过仗的老兵去充当新军的军官?
答案依然还是不行,所谓兵是将胆,将是兵魂,找这样一群心理上“不举”的边军老兵去充当新军的军官,能调教出什么好兵?
无非就是又一支一触即溃的逃跑军。
所以编练新军的事,暂时不用考虑。
说了这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四点。
第一,当前形势极为严峻,但还有时间。
第二,眼下暂时不具备编练新军的条件。
第三,徐州的二十八镇边军很垃圾,但眼下还是只能靠他们撑起国防。
第四,徐州的二十八镇边军野战基本一触即溃,所以必须得加紧抢修营垒工事给他们提供安全感,要不然黄淮防线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然而,没等崇祯驱使这些骄兵悍将去修建工事,突然就爆发闹饷事件。
最开始闹饷的是高杰旧部李成栋镇,然后迅速漫延到其余七镇以及刘泽清旧部的十镇总兵,最终演变成一次大规模的**。
大明朝可以说是二十四朝中最穷的,没有之一,所以经常会拖欠军饷,戚大帅一手打造的浙兵就是在闹饷事件之中落下的余晖。
而对于关宁军,闹饷更是传统手艺。
面对群情汹汹的边镇将士,崇祯瞬间警觉起来。
闹饷说大不大,只是要钱,而且要的是卖命钱,听上去似乎没啥毛病。
其实大谬不然,因为这是要挟朝廷,此端一开,以后就没办法管理了,但凡有点不如意之处就会群起闹事。
这次要是妥协,下次就会得寸进尺。
等到建奴南下,这些骄兵悍将就敢闹着要求南征。
所以怎么处理这次闹饷就成了难题,真的很棘手。
全面妥协肯定是不行的,真妥协了,这些骄兵悍将尝到甜头只会更过分,皇帝的权威就会遭受致命的削弱,黄淮防线还守个毛。
但是一点不妥协也不行,不然闹饷就会酝成兵变。
中间这个分寸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要狠狠的震慑一下这些骄兵悍将,但是又不能让闹饷演变成为兵变,时间还不能拖,必须快准狠!
首先冷静分析,这次事件背后有没有大顺军与建奴的插手?
大顺军不可能,李自成现在已经被建奴打成狗,自身难保,这种时候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再对明军进行渗透。
建奴也不可能。
因为按照历史进程来看,建奴这个时候已经被北直的叛乱搞得焦头烂额,甚至连多铎的建奴主力及吴三桂的关宁军都调回去。
而且建奴的触角远远没有伸到徐州。
确定这一点后,崇祯心里就有底了。
只要各镇总兵不想造反,那就好办。
这是一次危机,但何尝不是个机会?
危机危机,从来都是危中有机,就看你能否把握得住!
当下崇祯吩咐高起潜以及卢九德道:“高伴伴,卢伴伴,你们准备好二万两银子,随朕前往李成栋的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