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抵达小沛
实际情况并没有出乎小队众人的意料之外,在刘备登基之后,第一时间便向着全天下宣告了自己的正统地位,洋洋洒洒一大篇诏书,写的尽是洛阳并非天下正统,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子不过是傀儡云云。
紧接着,刘备以天子名义发了诏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公孙瓒为元帅,准备南下收复国土。
这些都是面子上的工作,想来是出于诸葛亮之手。
这份诏书被公孙瓒麾下的白马义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从幽州城里发往其他州郡。
其中包括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
也就是说,在刘备或者诸葛亮的眼中,这些州郡都是自己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可能掌控的地方。
其中青州和冀州自不必说,本来就是原本刘备率军打下来的地界,可豫州、兖州、徐州以及荆州四地,明显更多的是一种试探的态度。
试探他们对于刘备登上大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想法。
很可惜的是,除了青州和冀州两方这个距离幽州最近的地方明确表示了俯首称臣之外,荆州的蔡瑁没有回应,想来和陈温两个人是打定主意两不相帮了。
豫州和兖州两地很有意思,发回的文书内容对刘备的登基表示了恭贺,但好像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一般,不说俯首称臣,也不说反对。
或者这两个州都清清楚楚的明白,不管是洛阳还是幽州,哪边打过来都够他们喝一壶的,所以干脆来一出两头不得罪,与荆州的情况还不一样,他们没有独善其身的能力,便只能两头交好。
这一点从他们在收到幽州的诏书之后立马向洛阳城发文书敬告天子表明忠心这件事情就能看出端倪。
剩下的地方如洛阳所在的司州,以及西边的雍凉二州,北面的并州,以及西南方向的益州,刘备干脆都没有向那边发送诏书,想来诸葛亮心中也清楚,那些地方根本不用试探,占领下这些地方的唯一方式,便是依靠自己的甲士和战马。
唯有一个地方十分奇怪,便是徐州的态度。
徐州最近风波诡谲,似乎有什么隐藏在水面之下,渐渐要跳将出来。
诏书在送到徐州之前,王建国和秦风二人便已经进入到了徐州境内,并且悄无声息的进入到小沛所管辖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想想看,六万大军如何能瞒过所有人的眼睛,在五天之内横穿冀州和青州两地,直达小沛附近还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本身就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这一路下来,王建国开始彻底对秦风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了。
他也总算第一次在这个时代,见识到了可以称之为令行禁止的战术决策。
六万大军,如清风过境,过程却极其血腥。
清风过境指的是大军的行军模式,多选取山间和乡野小路,这一路走来几乎没有经过什么雄城重镇,逢山开路遇水填桥,一切所依照的东西便只有秦风手中那张厚厚的羊皮地图。
王建国也总算是了解到为何秦风这位以速度、奔袭著称的年轻小将居然会有如此地位。
整整四夜,所有将士平均每天睡不过五个小时,几乎是以一条直线摸到了小沛的城外。
而让王建国更加震惊的是,他曾经和齐贞二人在徐州这个地界,凭借安丘和下邳两个关隘,发起了那个到现在都让天下人津津乐道的“依山傍水”之战,从而保住了徐州的独立地位。
如果当时率军的是秦风,只怕徐州早就保不住了。
到最后的最后,他也没搞明白,这六万人到底是怎么让秦风搬到这里的。
只是与这份神奇等同的是,二人麾下的骑军伤亡极为惨重。
主要的伤亡都集中在战马身上。
至少有四万匹战马在长时间跋山涉水的路途中倒毙,成为了兵士的口粮。
剩下的不足两万骑军的战马也几乎全部失去了战斗能力。
好好的六万骑兵,彻彻底底变成了步卒。
除了死去的战马作为可以应急的食物以外,缺乏粮草的补给也是秦风和王建国二人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原本这二人在豫州的时候指望的是洛阳的粮草供应,到了兖州之后则是依靠着豫州源源不断输送的补给才坚持下来。
而现如今到了徐州,他们的粮草补给线算是彻底断了。
所以一路行军几乎都是秦风和王建国二人自己想办法。
这就是清风过境的另一面,无比血腥的由来了。
之所以让青州和冀州两方都没有第一时间向幽州求援,源于这一路上他们二人所采取的三光政策。
这个主意是秦风出的,得到了王建国的首肯。
普通的小县,尤其是村落缺乏城墙和兵士,这些散落在沿途的小地方便成了大军最好的补给之地。
除了普通的平民百姓和老幼妇孺之外,那些守卫的官兵和官府全被大军扫荡了一遍,犹如蝗虫过境一般。
还好二人都不是弑杀之人,除了抢东西和必要的震慑之外,他们并没有额外的大开杀戒,但即便是如此,也把沿途的村落和县镇搞的人心惶惶。
王建国颇有自己当了恶人的觉悟,在路上还给秦风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平民百姓这种人,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勇气,往往看到全副武装整齐划一的官兵便会下意识的害怕,往往几名手持武器的兵士便会让数百平民老老实实的听话。
当他这样和秦风说话的时候,心里不禁回想起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拿着步枪的鬼子看守数百名中国百姓的时候。
他心中不禁有些唏嘘感叹。
感叹于自己也会有这种以势压人的时候。
各个诸侯,甚至包括小队自己,都有着各自的正义,但是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谁当家,谁掌控国家的走向,对他们其实并不重要。
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
总之,在敌对势力发现之前,王建国和秦风二人,总算是风尘仆仆的进入到了徐州的地界,甚至比刘备的诏书还要快上几日。
没有人能意识到这只部队的出现,即便在洛阳的林疋也猜不到。
所有人估计还会纳闷,原本在冀州搅风搅雨的那路骑军,是不是得知刘备登基之后便夹着尾巴回兖州了?
要么就是闻风丧胆的躲起来了?
这只骑军虽然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生人员的伤亡,可早已经是强弩之末。
要知道一旦战马开始死亡,他们全部是使用两人一马的方式才能保持着如此前进的速度。
这才会导致后续战马的加速消耗。
到了最后,很多人都是靠着两条腿才能走到这里的。
在路上的时候,王建国便已经和秦风两人商量好了如何攻打小沛的方法。
小沛除了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也是刘邦的故里,在刘邦起事之前,他就在这里当亭长,被誉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所以这里虽然名叫小沛,地方可不小。
王建国琢磨着这里要不是距离徐州城太近的缘故,当个郡也绰绰有余了。
小沛城大,虽然不及徐州,可城墙高耸,即便隔着老远也能看到城楼、烽火台、箭楼等设施一应俱全,是个极为易守难攻的地方。
再加上袁绍这位四世三公的到来,显然让这里成了有史以来防御级别最高的状态。
用普通的方法,且不说六万人能不能攻下小沛,即便是攻打下来,也不知道要多久,这六万人也不知道能剩下多少。
所以普通的攻城方法是不行的。
三天。
秦风给了麾下所有兵士三天的时间。
这三天并不是要攻打下小沛,而是要尽量多的人悄无声息的潜入进去。
命令层层传达,所有兵士开始脱下身上的甲胄,就地掩埋,各自恢复一身布衣,唯一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左臂上尽皆缠了一条普通的麻绳,这麻绳是从马缰绳上剪下来的,乍一看上去十分不起眼。
这就是用以区分敌人和自己人的唯一方式。
这一日,大军露宿荒野,将剩余的战马遣散。
王建国和秦风二人在一起又商量了一下细节,并将任务下发到各个基层校尉,到时候据此执行。
六万人,每万人是一个作战单位,万夫长项下是十个千夫长,再来是百夫长。
每一个百夫长都有具体的进城时间,在攻城时都有具体的战术安排。
由于进城盘查较为严格,他们又不方便携带武器进入城中,所以到了城中以后如何获取趁手的家伙也是个难题。
具体到百夫长的战术安排,自然是为了万人单位的战略目标。
其中四座城门分别由四个万夫长负责。
城主府邸,也就是袁绍的府上,也有一个万人军团具体应对。
至于剩下一万人,则是由王建国带着,在城外等待攻城。
攻城的时间定在三日后的夜里,不管城内的五万人是否准备完毕,到时候王建国都要带着剩下的一万人,开始攻城!
。
紧接着,刘备以天子名义发了诏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公孙瓒为元帅,准备南下收复国土。
这些都是面子上的工作,想来是出于诸葛亮之手。
这份诏书被公孙瓒麾下的白马义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从幽州城里发往其他州郡。
其中包括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荆州。
也就是说,在刘备或者诸葛亮的眼中,这些州郡都是自己的地方,或者是自己可能掌控的地方。
其中青州和冀州自不必说,本来就是原本刘备率军打下来的地界,可豫州、兖州、徐州以及荆州四地,明显更多的是一种试探的态度。
试探他们对于刘备登上大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想法。
很可惜的是,除了青州和冀州两方这个距离幽州最近的地方明确表示了俯首称臣之外,荆州的蔡瑁没有回应,想来和陈温两个人是打定主意两不相帮了。
豫州和兖州两地很有意思,发回的文书内容对刘备的登基表示了恭贺,但好像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一般,不说俯首称臣,也不说反对。
或者这两个州都清清楚楚的明白,不管是洛阳还是幽州,哪边打过来都够他们喝一壶的,所以干脆来一出两头不得罪,与荆州的情况还不一样,他们没有独善其身的能力,便只能两头交好。
这一点从他们在收到幽州的诏书之后立马向洛阳城发文书敬告天子表明忠心这件事情就能看出端倪。
剩下的地方如洛阳所在的司州,以及西边的雍凉二州,北面的并州,以及西南方向的益州,刘备干脆都没有向那边发送诏书,想来诸葛亮心中也清楚,那些地方根本不用试探,占领下这些地方的唯一方式,便是依靠自己的甲士和战马。
唯有一个地方十分奇怪,便是徐州的态度。
徐州最近风波诡谲,似乎有什么隐藏在水面之下,渐渐要跳将出来。
诏书在送到徐州之前,王建国和秦风二人便已经进入到了徐州境内,并且悄无声息的进入到小沛所管辖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想想看,六万大军如何能瞒过所有人的眼睛,在五天之内横穿冀州和青州两地,直达小沛附近还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本身就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这一路下来,王建国开始彻底对秦风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了。
他也总算第一次在这个时代,见识到了可以称之为令行禁止的战术决策。
六万大军,如清风过境,过程却极其血腥。
清风过境指的是大军的行军模式,多选取山间和乡野小路,这一路走来几乎没有经过什么雄城重镇,逢山开路遇水填桥,一切所依照的东西便只有秦风手中那张厚厚的羊皮地图。
王建国也总算是了解到为何秦风这位以速度、奔袭著称的年轻小将居然会有如此地位。
整整四夜,所有将士平均每天睡不过五个小时,几乎是以一条直线摸到了小沛的城外。
而让王建国更加震惊的是,他曾经和齐贞二人在徐州这个地界,凭借安丘和下邳两个关隘,发起了那个到现在都让天下人津津乐道的“依山傍水”之战,从而保住了徐州的独立地位。
如果当时率军的是秦风,只怕徐州早就保不住了。
到最后的最后,他也没搞明白,这六万人到底是怎么让秦风搬到这里的。
只是与这份神奇等同的是,二人麾下的骑军伤亡极为惨重。
主要的伤亡都集中在战马身上。
至少有四万匹战马在长时间跋山涉水的路途中倒毙,成为了兵士的口粮。
剩下的不足两万骑军的战马也几乎全部失去了战斗能力。
好好的六万骑兵,彻彻底底变成了步卒。
除了死去的战马作为可以应急的食物以外,缺乏粮草的补给也是秦风和王建国二人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原本这二人在豫州的时候指望的是洛阳的粮草供应,到了兖州之后则是依靠着豫州源源不断输送的补给才坚持下来。
而现如今到了徐州,他们的粮草补给线算是彻底断了。
所以一路行军几乎都是秦风和王建国二人自己想办法。
这就是清风过境的另一面,无比血腥的由来了。
之所以让青州和冀州两方都没有第一时间向幽州求援,源于这一路上他们二人所采取的三光政策。
这个主意是秦风出的,得到了王建国的首肯。
普通的小县,尤其是村落缺乏城墙和兵士,这些散落在沿途的小地方便成了大军最好的补给之地。
除了普通的平民百姓和老幼妇孺之外,那些守卫的官兵和官府全被大军扫荡了一遍,犹如蝗虫过境一般。
还好二人都不是弑杀之人,除了抢东西和必要的震慑之外,他们并没有额外的大开杀戒,但即便是如此,也把沿途的村落和县镇搞的人心惶惶。
王建国颇有自己当了恶人的觉悟,在路上还给秦风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平民百姓这种人,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勇气,往往看到全副武装整齐划一的官兵便会下意识的害怕,往往几名手持武器的兵士便会让数百平民老老实实的听话。
当他这样和秦风说话的时候,心里不禁回想起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拿着步枪的鬼子看守数百名中国百姓的时候。
他心中不禁有些唏嘘感叹。
感叹于自己也会有这种以势压人的时候。
各个诸侯,甚至包括小队自己,都有着各自的正义,但是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谁当家,谁掌控国家的走向,对他们其实并不重要。
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
总之,在敌对势力发现之前,王建国和秦风二人,总算是风尘仆仆的进入到了徐州的地界,甚至比刘备的诏书还要快上几日。
没有人能意识到这只部队的出现,即便在洛阳的林疋也猜不到。
所有人估计还会纳闷,原本在冀州搅风搅雨的那路骑军,是不是得知刘备登基之后便夹着尾巴回兖州了?
要么就是闻风丧胆的躲起来了?
这只骑军虽然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生人员的伤亡,可早已经是强弩之末。
要知道一旦战马开始死亡,他们全部是使用两人一马的方式才能保持着如此前进的速度。
这才会导致后续战马的加速消耗。
到了最后,很多人都是靠着两条腿才能走到这里的。
在路上的时候,王建国便已经和秦风两人商量好了如何攻打小沛的方法。
小沛除了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也是刘邦的故里,在刘邦起事之前,他就在这里当亭长,被誉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所以这里虽然名叫小沛,地方可不小。
王建国琢磨着这里要不是距离徐州城太近的缘故,当个郡也绰绰有余了。
小沛城大,虽然不及徐州,可城墙高耸,即便隔着老远也能看到城楼、烽火台、箭楼等设施一应俱全,是个极为易守难攻的地方。
再加上袁绍这位四世三公的到来,显然让这里成了有史以来防御级别最高的状态。
用普通的方法,且不说六万人能不能攻下小沛,即便是攻打下来,也不知道要多久,这六万人也不知道能剩下多少。
所以普通的攻城方法是不行的。
三天。
秦风给了麾下所有兵士三天的时间。
这三天并不是要攻打下小沛,而是要尽量多的人悄无声息的潜入进去。
命令层层传达,所有兵士开始脱下身上的甲胄,就地掩埋,各自恢复一身布衣,唯一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左臂上尽皆缠了一条普通的麻绳,这麻绳是从马缰绳上剪下来的,乍一看上去十分不起眼。
这就是用以区分敌人和自己人的唯一方式。
这一日,大军露宿荒野,将剩余的战马遣散。
王建国和秦风二人在一起又商量了一下细节,并将任务下发到各个基层校尉,到时候据此执行。
六万人,每万人是一个作战单位,万夫长项下是十个千夫长,再来是百夫长。
每一个百夫长都有具体的进城时间,在攻城时都有具体的战术安排。
由于进城盘查较为严格,他们又不方便携带武器进入城中,所以到了城中以后如何获取趁手的家伙也是个难题。
具体到百夫长的战术安排,自然是为了万人单位的战略目标。
其中四座城门分别由四个万夫长负责。
城主府邸,也就是袁绍的府上,也有一个万人军团具体应对。
至于剩下一万人,则是由王建国带着,在城外等待攻城。
攻城的时间定在三日后的夜里,不管城内的五万人是否准备完毕,到时候王建国都要带着剩下的一万人,开始攻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