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契丹人的选择

    千里的黄沙在土护真水面前戛然而止。

    尤其是河水的北岸,是一片一望无际上好的草场。

    虽然进入深秋后,草地已经变得枯黄,随着秋风的扫过,入眼的景象有些萧瑟。

    但成群低着头吃草的的马匹牛羊,以及忙着收割过冬草料的契丹人,却让草场变得生机十足。

    不过假若离得近一些,会发现吃草的马匹牛羊是真悠闲,忙碌的人影却带着紧张与担忧。

    距离土护真水将近三百里的一座大帐内的气氛,更是紧张到有些让人压抑的地步。

    帐内虽然黑压压的坐满了人,却只能听到木柴燃烧时发出的哔哔啵啵声。

    坐在靠前位置的乙室部首领涅里,光是他本部首领,还是契丹新八部阻午可汗的副手,也是帐内各部年龄最大的首领。

    在帐内沉默了良久后,涅里目光在帐内扫了一圈后,低垂着眼眸率先开口道:“唐人的大军已经到了大河对岸。

    是献上马匹牛羊苦熬过去,还是不再忍受屈辱,派出族中勇士与唐人死战。

    都说说各自的想法吧,总是这么一声不吭,并不能解决问题。”

    抬眼看向坐在正中的阻午可汗,涅里缓声继续道:“不管是大汗,还是新老八部,以及各别部分各位大人,难得能坐在一起。

    有什么想问与不解的地方,也顺便都问一问吧。”

    其实涅里这句话是说给老八部和其他别部的首领说的。

    几年前被唐人兵分两路打得大败溃输,让涅里赞同了阻午可汗的想法。

    契丹人如果不能各部合在一起,总是那么散下去,永远都是被奴役的命运。

    这一次借着唐人大军的进逼,就算各别部还是不打算入盟,但至少能让他们知晓这个道理。

    新八部的其他首领自然知晓涅里的意思,见他先开了呛,开始纷纷开口。

    “老哈河上的契丹人,不能再受屈辱了。一次次的屈服,只会换回来更大的屈辱。”

    “只要安禄山那个杂胡在范阳一天,契丹人就没一天的好日子过。

    再这么憋屈下去,老哈上的各部迟早会全被收拾掉。”

    “每一次的屈服,换回来的都是变本加厉。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如果各部将牛羊献上去,今年的冬日将更难熬。

    几年前因为各部不能联合在一起,被唐人打得灭了至少三部。

    近些的,吐六部的下场就在眼前,再这样各部独自下去,过不多久,这事上便不会再有契丹人。”

    ………

    麾下各部族长说的话,阻午可汗知道是为了壮大新八部。

    但这样的用意太明显,残存的老八部与其他别部的族长不是傻子。

    不但不会让他们有融入新八部的想法,还会产生反感,认为是要吞并他们。

    挥手打断了麾下族长,坐在正中的阻午可汗起身环视了一周道:“他们几位所说,诸位别部的大人们一定觉得是别有用心。

    其实我很想否定他们的说法,但是想来想去,发现尽管目的不是这样,但最终的结果却就是这样。”

    阻午可汗说得过于直白,让帐内的各部族长全都惊愕万分。

    不过就在众族长回过神,脸色变得铁青想要质问甚至是破口大骂的时候,阻午可汗摆了摆手继续道:“诸位放心,身为契丹人,我是不会将刀砍向自己同族的。

    更何况眼下唐人大军就在眼前,怎么可能还会想着吃掉其他部族。

    如果真有这个想法,几年前各部被打残的时候我就会动手了。

    重新坐回座位,阻午可汗盯着眼前的火堆缓声道:“几百年间,契丹人依附过太多的强人。

    其中付出了多少血与苦,只有我们契丹人自己知道。

    可正如方才的几位族长所说,每一次的依附,换回来的都是伤害。

    每当有大战,永远都是契丹人冲在最前。死的族中勇士永远是最多。”

    抬起头扫视一周帐内的众人,阻午可汗目光冷冽的继续道:“曾经认为唐人会给咱们契丹人带来希望。

    可事实上,唐人与突厥人没有任何区别,同样不拿我们当人看。甚至唐人比突厥人更狠厉更卑鄙。

    而且依附唐人的下场,诸位也是有目共睹。唐人给的那些好处就是毒药,是为了从我们这得到更多的回报。

    给突厥人卖命,只是充当肉盾,或是每年要交上去那些苛刻的贡品。

    给唐人则是不光要命,各部还被他们挑拨的分崩离析。

    他们真正想要的是灭我契丹的各部,是要掘我们契丹人的根。”

    阻午可汗的话,让帐内众族长的脸色缓和了些。

    唐人确实比突厥人要阴险,将契丹人当做了狗一样对待。

    扔出的肥肉不但是为了让契丹人自己相互争夺厮杀,而且扔出的这块肉是为了从契丹人这掏走更多的好处。

    但是如果各部真的全都归附了新八部,从此族长只是个名号而已,真正听命的则是眼前的阻午可汗。

    这与灭部没有任何区别,并且为了更好的掌控各部,各部的族长很有可能被当做绊脚石除掉。

    所以各部族长虽然脸色缓和了些,但看向阻午可汗的目光依旧不善。

    “每个契丹人都是直来直去的勇士,我同样如此。

    与你们说这些,只是告诉你们契丹想要不被奴役,想要过上真正的自在日子,便不能再一盘散沙。唯一的出路就是各部真正联合到一起。

    但是考虑到各部大人的顾虑,也为了表示我的诚意。这条唯一的出路,永远不会用挥刀的方式来达到。

    而是会等着各部想的清楚后,心甘情愿的走到一起。”

    看到各族长听了自己的话,脸上闪过一丝古怪,甚至有些人还十分不以为然,阻午可汗微微一笑道:“是不是觉得我说的都是废话。

    上次被唐人打败后,为了不拖累其他各部,我领着族人西上依附了回纥人。

    是眼睁睁看着回纥人成了草原上新的王。

    当初回纥人与我们契丹人同样都是突厥人的附。

    他们能做到的,我们就做不到吗?

    回纥人就是因为各部真正的联合在一起,才成了草原的新主人。

    已经有人把路给我们契丹人指明了,难道我们还不会走吗?”

    微微一顿,阻午可汗再次起身,对着众族长用力挥舞了一下手臂,慷慨激昂道:“你们的心太小,只看到了眼前那一小片草场。

    而且所想的各部被吃掉,根本就不存在。只要真正联合在一起,各部只会越来越壮大。

    回纥人还没有我们契丹人勇武,他们不配成为草原的主宰。

    请诸位相信我,只要各部能联合在一起,你们的草场将大到没有边际。

    你们的牛羊将多到怎么数也数不清,你们的奴仆将更是多到能天上的繁星。”

    目光从帐内每一个人的脸上扫过,阻午可汗大声道:“这一切都不会是梦,但想要变为现实。

    需要先将来犯的唐人打败,而想要打败唐人,需要诸部真正联合在一起。”

    重新坐回到座位,阻午可汗收起了激动,面无表情的继续道:“唐人以为有奚人引路,便能逃过我们契丹人的眼睛。

    可是他们想错了,在这片土地上没人能逃过我们契丹人的眼睛。

    如果开战,我身为大汗,能做到的就是与唐人厮杀时,新八部会冲在最前。

    而我楮特部又会冲在新八部的前面。

    剩下的交给你们来选择。

    要不要为了子孙今后不受屈辱与压迫,而选择与唐人开战。

    要不要为了战败唐人而选择暂时联合在一起。

    要不要为了今后成为草原的主宰,而敢于面对死亡。”

    能当上族长的,没有简单人物。起码是在各自族中都是翘楚。

    是否要不要真正联合,由各部自己说了算。这次抵抗唐人也由新八部抗在前面。

    打得过唐人可以获利,打不过唐人,靠在后边的各部也不耽误逃散。

    阻午可汗给出的诚意可谓十足。

    所以只是稍稍想了想,所有别部的族长都起身站起,对阻午可汗行了一礼,以示赞同这个决议。

    不过靠在边缘的楞利实,低头行礼的脸上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

    他觉得身旁这些族长们,简直全都是猪脑子。

    巨唐之所以能称为巨唐,那是因为他们的国度幅员辽阔,治下的口众不计其数。

    用十个唐人换一个契丹人,契丹人都承受不住。

    侥幸这一次将唐人打败了,那下一次呢?下下次呢?

    各部全都大唐为敌连个环转的余地都没有,只要战败一次,契丹人就将进入万劫不复之地。

    至于阻午可汗说得要取代回纥人,楞利实更是嗤之以鼻。

    想要称霸草原,除了难得的机遇外,自身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契丹人目前连奚人都控制不住,何谈取代回纥,更不要说与大唐抗衡。

    所以楞利实并不看好这次的联盟,但是他不会傻傻的出言拒绝。

    起身以示同意,也不是随大流,而是有他自己的考虑。

    夏日时拿东亭当磨刀石的恶果已经开始显现。

    过来的商队不但越来越少,族中最缺的东西,都是大唐的禁品,价格越来越高。

    已经让族里快要承受不住,那些黄头室韦人也都开始抱怨起来。

    再这样下去,室韦人肯定会出现不受控制的迹象,之前的谋划与付出将全都白费。

    另外,对于东亭送来那些酒水的真正用意,楞利实也稍稍品出了些滋味。

    认为东亭这是为了冬日时提价,才在夏日白白给送来那么多酒水。

    而喝惯了白给的,再想往外掏钱买,怎么都觉得肉疼。

    但是拒绝东亭的酒水又做不到。不说别人,就连他自己都有些离不开。

    每日不喝上一些,就像是少了点什么,浑身有股说不出的不舒服。

    为了酒水以及稳住室韦人,楞利实在来牙帐之前就想与东亭缓和下关系。只不过一直缺少个契机。

    而此次各部联合起来抵抗唐人,就是个难得的机会。

    不管这次对面的唐人里有没有东亭的那个小罗将军,只要说是冲他的颜面送去的诚意。

    那位小罗将军都需要承自己的情,而欠了人情总会是要还的。

    多放些商队过来,再多送些酒水当还人情,这不过分。

    而且两边下注,伏弗郁部也能从这次大战中随意抽身而退,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