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反过来
“不过这东西想来做出来也不是太容易的事儿,我得回去好好想上一想,也让作坊里头做活的师傅们好好研究研究,若是真能做出来,到时候我拿了来让孙掌柜看。”
“好。”孙掌柜连连点头。
这寻常人做生意,若是送货的时候,买家提出来想要更好的东西时,卖家多少心里都是有些不舒服,要黑脸的,偏生江娘子依旧是满脸笑意,而且还愿意去做更好的东西出来,说话时也是颇为谦虚,让人听着当真是如沐春风一般的舒坦。
这江娘子家的竹编作坊能做起来,真的是有原因的!
从郑记这里出来,江米夏和宋景韫去了趟邱记附近。
方氏和江麦花前段时日已经从家中搬到了县城里头,跟江春石一起住,所住的院子,就在邱记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头。
是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一共有四间屋子。
除了江春石和方氏,院子里头还住了另外一户人家,也是年轻夫妻两个,带着两个孩子。
丈夫宋德水,也是邱记的伙计,跟江春石差不多是前后脚在邱记做活的,不过做的不是手艺活,是前面待客,给人送货的活计,妻子万氏,底下一儿一女,哥哥宋金八岁,妹妹宋巧六岁。
宋德水一家也是农家人,因着本家的堂叔在邱记家中做车夫,帮他举荐到邱记做活,宋德水为人老实,做事也稳妥,在邱记风评也不错。
刚好得知江春石要租院子接妻女过来,宋德水这里便也有了这个想法,跟江春石一商量,两家合租一个院子,一起来住。
农家人在县城里头要落脚不是个容易事儿,人生地不熟的,两家在一起住好歹互相有个照样,有什么事儿,两家也能分担一些。
江春石也觉得合适。
这会儿两家人住在一块,已经把房屋拾掇了个差不多,有些家的模样。
见江米夏和宋景韫来,江麦花是最高兴的,嚷嚷着让江米夏抱抱,亲亲,举高高。
更是忙不迭地拉着江米夏和宋景韫去给宋金和宋巧介绍,“只是我姑姑和姑父,都可厉害了,什么都会!”
已经三岁多的江麦花,这会儿说话比去年利索了许多,只是说话时还带着十足的奶音和幼儿独有的不清晰,听得大人们忍俊不禁。
“得,这是又炫耀上了。”方氏笑着招呼江米夏和宋景韫去堂屋做。
见家中来了客人,万氏领着宋金,宋巧略打了声招呼,算是见了面,便先回自己的屋子里头去。
江米夏来的时候买了许多糕点吃食,让江麦花拿着去给宋金和宋巧两兄妹。
到底是小孩子跟小孩子一起玩,江麦花就算稀罕江米夏和宋景韫来,但拿着糕点去寻了宋金兄妹后,便没再回来。
在堂屋里头,能清楚听得到江麦花和宋金兄妹俩咯咯的笑声。
显然,两家关系处的不错。
江米夏四处打量了一番。
“先前来的时候,看这房屋半旧不新,里头还乱糟糟的,这回来嫂子就收拾的这么好了,跟家里头比也不差啥呢。”
“也是跟万嫂子一块收拾出来的,细碎活儿多,收拾了半个月呢。”方氏笑道,“家里头咋样,作坊和瓷窑生意都好吧,叔叔婶婶身体也好?”
“都好。”江米夏笑眯眯地应答,“爹娘惦记着嫂子这边,刚好今儿个来送货,就让我带些东西过来。”
“瓷窑里头的碗盘盆啥的,竹筐子,竹篓子,竹簸箕,还有上回茶园那送来的茶叶,家里还有好多,平时喝的也好,这回来也跟你们捎一些……”
刚刚方氏帮着搬东西,看那林林总总的就一大堆,这会儿再细看一下,大到各种物件,小到茶叶布匹,江米夏夫妻俩送来的东西属实是不少。
方氏满都是不好意思,“我这当嫂子的,凡事还得让你这个妹妹给我多操心……”
“嫂子说什么客气话,从前我年岁小的时候,大哥也没少帮衬家里头,现在我这个当妹妹的出息了,不得反过来?”
从前江米夏痴傻,江有成这里每年都带着她到处找大夫,家里头钱紧张了,地里头活忙不过来了,都是大房那边帮忙出力。
方氏当时也没帮着刘氏做针线活,给家里头送菜。
热心,当然也用热心还了。
见江米夏这般说,方氏便没有再说这些客套话,只拿着最近绣的帕子塞给江米夏。
方氏针线活好,到了县城这边没在家那么忙,便惦记着学些刺绣的手艺,好贴补一下家用,也免得在县城里头日子过得紧张。
只是她针线活虽然好,对于刺绣却还是生手,只能通过江春石这里寻了一个手艺还行的绣娘,从最基础的开始摸索着学。
“这帕子是练手的,样式不大好,小夏可别嫌弃。”
江米夏接了来看。
的确能看出来是新手绣的东西,但方氏有基础在,针脚倒是十分平整,且这帕子显然是专门给江米夏绣的,角落里绣着一个“夏”字。
东西好赖,最关键的是心意。
江米夏道了谢,又跟方氏聊了一会儿,眼瞧着天色不早,便告辞回家。
之后的接连几日,江米夏都在琢磨孙掌柜所说的扇子的事儿。
还要轻薄管用,还要能够方便携带,能像折扇一样收起来……
江米夏拿着炭条在纸上,比比划划了许久,仍旧没有丝毫的头绪,最后只能是长叹了一口气。
果然这个管用带风和方便携带是不可兼得的。
江米夏眉头紧蹙。
“娘子。”宋景韫兴冲冲地进了屋子,塞给江米夏一个斗笠。
“这是要做什么去?”江米夏有些诧异。
“大杨树村和孙家庄两个村子过会,他们俩村子搁一块搭了戏台子唱戏呢,爹娘让咱们去看看,顺便买点东西回来。”宋景韫如实回答。
过会,是这附近村子的习俗,每个村在每年都固定一个日子。
到了过会这天,家中的亲戚朋友便来家中走动走动,吃喝一番。
村子里的每一户都在宴请自家的亲戚,来来往往的人多,这小摊小贩的自然也瞅准这样的商机,知道哪些村子过会,便都带着货物,玩意儿去摆摊售卖。
“好。”孙掌柜连连点头。
这寻常人做生意,若是送货的时候,买家提出来想要更好的东西时,卖家多少心里都是有些不舒服,要黑脸的,偏生江娘子依旧是满脸笑意,而且还愿意去做更好的东西出来,说话时也是颇为谦虚,让人听着当真是如沐春风一般的舒坦。
这江娘子家的竹编作坊能做起来,真的是有原因的!
从郑记这里出来,江米夏和宋景韫去了趟邱记附近。
方氏和江麦花前段时日已经从家中搬到了县城里头,跟江春石一起住,所住的院子,就在邱记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头。
是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一共有四间屋子。
除了江春石和方氏,院子里头还住了另外一户人家,也是年轻夫妻两个,带着两个孩子。
丈夫宋德水,也是邱记的伙计,跟江春石差不多是前后脚在邱记做活的,不过做的不是手艺活,是前面待客,给人送货的活计,妻子万氏,底下一儿一女,哥哥宋金八岁,妹妹宋巧六岁。
宋德水一家也是农家人,因着本家的堂叔在邱记家中做车夫,帮他举荐到邱记做活,宋德水为人老实,做事也稳妥,在邱记风评也不错。
刚好得知江春石要租院子接妻女过来,宋德水这里便也有了这个想法,跟江春石一商量,两家合租一个院子,一起来住。
农家人在县城里头要落脚不是个容易事儿,人生地不熟的,两家在一起住好歹互相有个照样,有什么事儿,两家也能分担一些。
江春石也觉得合适。
这会儿两家人住在一块,已经把房屋拾掇了个差不多,有些家的模样。
见江米夏和宋景韫来,江麦花是最高兴的,嚷嚷着让江米夏抱抱,亲亲,举高高。
更是忙不迭地拉着江米夏和宋景韫去给宋金和宋巧介绍,“只是我姑姑和姑父,都可厉害了,什么都会!”
已经三岁多的江麦花,这会儿说话比去年利索了许多,只是说话时还带着十足的奶音和幼儿独有的不清晰,听得大人们忍俊不禁。
“得,这是又炫耀上了。”方氏笑着招呼江米夏和宋景韫去堂屋做。
见家中来了客人,万氏领着宋金,宋巧略打了声招呼,算是见了面,便先回自己的屋子里头去。
江米夏来的时候买了许多糕点吃食,让江麦花拿着去给宋金和宋巧两兄妹。
到底是小孩子跟小孩子一起玩,江麦花就算稀罕江米夏和宋景韫来,但拿着糕点去寻了宋金兄妹后,便没再回来。
在堂屋里头,能清楚听得到江麦花和宋金兄妹俩咯咯的笑声。
显然,两家关系处的不错。
江米夏四处打量了一番。
“先前来的时候,看这房屋半旧不新,里头还乱糟糟的,这回来嫂子就收拾的这么好了,跟家里头比也不差啥呢。”
“也是跟万嫂子一块收拾出来的,细碎活儿多,收拾了半个月呢。”方氏笑道,“家里头咋样,作坊和瓷窑生意都好吧,叔叔婶婶身体也好?”
“都好。”江米夏笑眯眯地应答,“爹娘惦记着嫂子这边,刚好今儿个来送货,就让我带些东西过来。”
“瓷窑里头的碗盘盆啥的,竹筐子,竹篓子,竹簸箕,还有上回茶园那送来的茶叶,家里还有好多,平时喝的也好,这回来也跟你们捎一些……”
刚刚方氏帮着搬东西,看那林林总总的就一大堆,这会儿再细看一下,大到各种物件,小到茶叶布匹,江米夏夫妻俩送来的东西属实是不少。
方氏满都是不好意思,“我这当嫂子的,凡事还得让你这个妹妹给我多操心……”
“嫂子说什么客气话,从前我年岁小的时候,大哥也没少帮衬家里头,现在我这个当妹妹的出息了,不得反过来?”
从前江米夏痴傻,江有成这里每年都带着她到处找大夫,家里头钱紧张了,地里头活忙不过来了,都是大房那边帮忙出力。
方氏当时也没帮着刘氏做针线活,给家里头送菜。
热心,当然也用热心还了。
见江米夏这般说,方氏便没有再说这些客套话,只拿着最近绣的帕子塞给江米夏。
方氏针线活好,到了县城这边没在家那么忙,便惦记着学些刺绣的手艺,好贴补一下家用,也免得在县城里头日子过得紧张。
只是她针线活虽然好,对于刺绣却还是生手,只能通过江春石这里寻了一个手艺还行的绣娘,从最基础的开始摸索着学。
“这帕子是练手的,样式不大好,小夏可别嫌弃。”
江米夏接了来看。
的确能看出来是新手绣的东西,但方氏有基础在,针脚倒是十分平整,且这帕子显然是专门给江米夏绣的,角落里绣着一个“夏”字。
东西好赖,最关键的是心意。
江米夏道了谢,又跟方氏聊了一会儿,眼瞧着天色不早,便告辞回家。
之后的接连几日,江米夏都在琢磨孙掌柜所说的扇子的事儿。
还要轻薄管用,还要能够方便携带,能像折扇一样收起来……
江米夏拿着炭条在纸上,比比划划了许久,仍旧没有丝毫的头绪,最后只能是长叹了一口气。
果然这个管用带风和方便携带是不可兼得的。
江米夏眉头紧蹙。
“娘子。”宋景韫兴冲冲地进了屋子,塞给江米夏一个斗笠。
“这是要做什么去?”江米夏有些诧异。
“大杨树村和孙家庄两个村子过会,他们俩村子搁一块搭了戏台子唱戏呢,爹娘让咱们去看看,顺便买点东西回来。”宋景韫如实回答。
过会,是这附近村子的习俗,每个村在每年都固定一个日子。
到了过会这天,家中的亲戚朋友便来家中走动走动,吃喝一番。
村子里的每一户都在宴请自家的亲戚,来来往往的人多,这小摊小贩的自然也瞅准这样的商机,知道哪些村子过会,便都带着货物,玩意儿去摆摊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