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元后

    夏天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晚风已经有些清凉了,但宫中西瓜仍是常备着的瓜果。

    漱玉斋内灯火通明,东篱几个把井水湃好的西瓜给拿出来,切成大小一致的块儿摆盘端上放在茶几,以备主子们随时取用。

    正此时,太子爷没经通报就悄无声息地步入内室,只见薛锦荔斜倚在软榻上,手中拿着一卷书,眉宇间透着一丝为人母后的恬静。

    他瞧她看得入迷,悄悄地靠上前,存心吓唬她一下:“阿荔,夜了,怎的还未歇息?”

    薛锦荔猛地抬头,见是太子爷,忙放下手中的书,一双细白小手在胸前不停地顺着气,“爷,您吓死我了!”

    太子爷乐了,就是太子妃也不敢这样,突然瞧见他,谁不是赶紧冲上来行礼,小小女儿家,居然还恶人先告状,吹胡子瞪眼地嫌自己吓唬她。

    看来阿荔,确实把自己当成她的夫君。

    太子爷拱手赔不是:“是孤失礼了,不知薛良娣可否给孤腾一方寸之地容身?”

    薛锦荔见好就收,整个人往里挪了挪,小口打个哈欠,“爷这么晚怎么来了,我差点睡了呢,拿它打发时间罢了。”

    太子爷揉揉她的头发,随即在她身旁坐下,目光落在她手中的书上,轻笑道:“得了什么好书?”

    薛锦荔羞赧一笑,将书递给太子爷:“市井杂书罢了,爷您瞧。”

    太子爷接过书,随意翻了翻,见外头赫然写着《茶馆异事》,里头多是精怪狐妖之流。

    薛锦荔絮絮地说,这是一个开茶馆的老头儿写的,每天在茶馆坐着听故事,听完了就记录下来,没什么原创,听个有趣罢了。

    太子爷一叹,平民百姓亦有自己的乐趣。说着,却忽然想起日间三皇子受训斥之事,不禁叹了口气:“今日三弟受训斥的事,你可听说了?”

    薛锦荔摇摇头,外头的事,她怎么知道。

    太子爷问完以后,自知失言,阿荔一深宫妇人,只有一个弟弟在做着编修,也是远离权力中心,她又向来不像太子妃一样爱打听外头的事儿,问她,她自然是不知道的。

    他于是细细给她解释起了今日之事,把三皇子送了什么,皇帝训斥,他又来找自己怎么说的,以及去年圣寿的情况都给说了大概。说完了,他自己先叹口气。

    薛锦荔知道,太子爷这是实在无人倾诉了,这才跟她说这么多的。何况说这么多,他也知道她给不了他什么中肯建议,只是想说说而已。

    但虽然太子爷只是说说,她却不能仅仅只是听听,还是要适当地给出一点点反应,证明我在听滴。

    薛锦荔脸上露出了几分担忧:“三殿下真是运气不好,原本好意献礼,怎么能料……”

    太子爷把书卷成了卷儿,叹了口气:“父皇如今也是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三弟来问孤,孤也看不透。将来……”

    话说到一半,他又噤了声。他本想说,将来他若登基,一定不让别人猜,但这话不恭敬,即便在阿荔这里,也不能说。

    薛锦荔轻声道:“爷别烦,三殿下不会怪您的。”

    太子爷“噗嗤”一声笑了,瞧她,想到哪儿去了。

    太子爷玩起了手里头的坠子,屋里的烛花噼里啪啦爆,二人沉默了片刻,太子爷忽然道:“阿荔,你说,为人父母,究竟看重的是什么?”

    薛锦荔微微一愣,随即道:“我想,为人父母,最看重的莫过于子女的孝心与诚意了吧?就像妾小时候,每逢父母生辰,家中总是热闹非凡,一些求着办事儿的会把礼物堆成山。然而,我爹却总是淡淡一笑,说那些不过是些身外之物罢了。直到有一次,我亲手做了一碗长寿面给爹,上面卧了一个荷包蛋,撒了一点葱花,他吃得都流眼泪了呢。”

    太子爷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揉揉薛锦荔,叹道:“正是,孝心与诚意,才是为人子女最应该给予父母的。只可惜,这宫中之人,往往被权力和利益蒙蔽了双眼,忘记了这最基本的道理。”

    薛锦荔轻轻回握住太子爷的手,心想:太子爷就是太子爷,这么一碗长寿面,他也能扯到这么远去……

    太子爷听完薛锦荔的讲述后,心里有了一个想法。他沉思片刻后,忽然道:“阿荔,你说得对。过于孤也应当亲自为父皇做一碗长寿面,以示孝心。”

    薛锦荔瞪大双眼,这确实是没想到,太子爷的思维也太跳跃了吧,不是说君子远庖厨吗?但她仍点点头道:“爷若有心,定能做得极好。妾愿意在一旁帮忙。”

    第二日清晨,漱玉斋的厨房内便忙碌起来。

    太子爷身着便服,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一手拿着擀面杖,一手捏着面团,神情专注。薛锦荔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他,不时地调整着面团的软硬和厚度。

    两个孩子,二公子世尧和二姐儿元宜,也被乳母们给抱了过来。他们奶声奶气地围着太子爷和薛锦荔,好奇地看着太子爷笨拙地擀面。

    元宜小手一指,脆生生地说:“父王,面团要圆圆的,不要扁扁的。”世尧则认真地模仿着太子爷的动作,虽然手上沾满了面粉,但眼中闪烁着对父王的崇拜:父王的手,可真大呀……

    薛锦荔笑着抱起元宜,让她坐在自己身边,耐心地教她如何揉面团。世尧则站在太子爷身边,小手紧紧地抓着太子爷的衣角,仿佛在为父王无声地加油。

    厨房里弥漫着面粉的香气和温暖的气息。太子爷虽然初次尝试,但在薛锦荔和孩子们的鼓励下,他逐渐掌握了做面的技巧。果然,精英人士在哪方面都不会太差吗?

    当一碗热腾腾、色香味俱全的长寿面终于做好时,太子爷终于松了一口气。

    即刻,太子爷就亲自端着这碗长寿面,前往皇上的寝宫。

    经过试毒太监的尝试,当他恭恭敬敬地将面放在皇上面前时,皇上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尝了一口面,眼里仿佛有点动容,他不禁点头称赞:“这面做得真好,既有家的味道,又有子女的孝心。”

    皇上当即大为感动,当即提笔写了一篇文章夸赞太子的纯孝。这篇文章不仅传遍了整个皇宫,还被送往了所有大臣的府邸。大臣们纷纷称赞太子爷的孝心,对太子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晚上,太子爷回到了书房,径直走向了内室,那里头别有乾坤——放着祭奠他母亲元后的牌位。

    做储君是:喜怒不形于色,心事勿让人知。

    自从母后去了以后,他甚少在人前提起她,“近乡情更怯”是一回事,他不愿意让人拿着他的母族做文章。

    他静静地点上香开始祭拜母后,可能不太有人记得,今天,也是她的生辰。

    他跪在蒲团上,屋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所有下人都叫他遣出去了,他闭上眼,掉下一滴泪。

    在太子爷年少时,元后尚在世,她的慈爱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而明亮。

    元后是一个端庄而温婉的女子,每当太子爷从先生处下学回到宫中,她总是站在宫门口,微笑着迎接他,给他送上一碗亲自做的莲子羹。

    用完晚膳时,太子爷总会在元后的陪伴下,坐在宫中的小亭子里温习功课。元后很爱孩子,万事亲力亲为,她细心地指导太子爷的学业,耐心地解答他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但一旦太子爷的注意力被外界吸引,比如远处的灯火或飘落的树叶,元后便会严厉地提醒他,告诫他身为储君的责任和担当。

    有一次,太子在书房里读到一本关于燕朝英雄纪的书,他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忘记了时间。元后走进书房,看到太子如此入迷,她没有立即责备,而是轻轻坐在他身边,询问他书中的内容。当太子爷兴致勃勃地讲述起书中的英雄时,元后微笑着点头,然后话锋一转,问道:“你觉得这些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是值得你学习的?”

    太子爷想了想,回答说:“他们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元后满意地点点头,然后严肃地说:“作为未来的储君,你也需要这些品质。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如何将这些品质用于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紫宸殿内,皇帝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的角落里,那里的窗棂早已被厚厚的帷幕遮住,室内只有一盏微弱的灯火摇曳着。皇帝凝视着面前的几案上,摆放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里面装着一枚玉簪,那是元后生前最喜爱的饰品。

    皇帝缓缓打开木盒,玉簪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出柔和的光泽,仿佛带着元后生前的温柔与笑意。他轻轻抚摸着玉簪,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柔情与哀伤。

    他转身回到几案前,重新将玉簪放回木盒中,然后缓缓盖上盖子。他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提起笔,在一张宣纸上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写完这些字,皇帝将宣纸折好,放入一个信封中,然后吩咐身边的太监将信封送到元后的陵墓前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