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范睢的谋划

    转眼9个月时间过去了,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这9个月的时间,赵王将邯郸的防务交给了廉颇全权负责。而这一次,大秦武安君白起却没有出马,由此构成了一个不平衡的战争。秦昭襄王听说武安君生病了,也许是故意称病,也许是因为秦军这次攻打邯郸的将领不是别人,正是五大夫王陵。这次,秦军只率领了0万兵马,在秋收过后,便信心百倍地兵临赵国。秦昭襄王和范雎可是经过充分的思考,这王陵虽然官职低微,甚至比起左庶长还低上一级,但是对付赵国的老弱残兵,已经是绰绰有余了。秦军历来名将辈出,秦王认为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培养一下王陵,让秦军对白起的依赖不断降低。白起太过桀骜不驯,很多时候竟然不听从秦王的号令,这令秦王心生不满。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白起的桀骜不驯不是没有道理的,王陵很顺利地就到达邯郸城外,却一直无法进入城内。原来,赵国经历长平大战之后,其精锐力量已经所剩无几,如果和秦军硬抗,无异于是在自掘坟墓。于是,赵军干脆实施坚壁清野的政策,将秦军到邯郸的进军路线上的城池都放弃,迁其人口,扫其粮草兵马。如此,秦军一直走过的是一条无人之境,到达邯郸后才发现几乎整个赵国的力量都集中到了邯郸。看来赵国是准备和秦军死战到底了。整个邯郸城的赵军起码有20万人马,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大多数人都是超过40岁的老者和小于岁的少年。这些人的亲人,大多死在长平一战中,因此他们都把秦国的士兵看做自己不共戴天的仇敌,刻骨铭心的仇恨比任何凌厉的士气和杀气都可怕。而让王陵更加恐惧的是,这次守备邯郸的竟然是和白起实力相当的大将——廉颇。整个赵国邯郸城内,都弥漫着一种哀伤之气。长平之战,白起一举坑杀了赵军士卒40万,让赵人在心有余悸的同时对秦军充满仇恨。此次守城之战,他们都心存必死的决心。由此可知,秦军攻打邯郸,比起当初对阵长平还要艰难。廉颇再一次展现了他防守的严密性,整个邯郸简直是固若金汤。任凭秦军如何猛攻,就是攻不下来,三个月过去,秦军损兵折将不说,战事还没有丝毫的进展。如今秦军可谓骑虎难下,赵国都成这样了,要是还攻不下来,显得秦国太不济事,秦军太过无能,秦王也太过昏庸了。撤军倒是一个好方法,可是秦昭襄王怎么能够咽得下这口气。秦军好不容易才有今时今日的成就,不可能因为区区20万老弱残兵,就让这群虎狼之师无功而返。于是,秦国给王陵增兵20万,还给他下了死命令:务必攻克邯郸,否则就地免职。公元前25年,嬴政一岁了。他在邯郸和其父亲一起焦灼地等待着秦军攻打赵国的结果。此时的嬴政已经能够走路了,而且还能勉强说一些话(本章未完,请翻页)语。可是,这一个春节,秦军王陵再一次让他们失望了。秦军冒着严寒,昼夜不停地攻打着坚固的邯郸城,始终没有任何结果。而廉颇依然深得赵王信任,白天坚守不出,夜晚则派遣赵军北军的精锐骑兵,前去袭扰。不及两个月,王陵便损失了5座军营,更是死伤了数万士兵。秦王这下再也沉不住气了,他知道如果秦国再不派遣有智谋的大将过去,不仅攻克不了邯郸,秦军也会受到更大的打击。恰在此时,白起也听说了前方的战事,他认为自己扳倒范雎的机会到了。不是他容不下一个丞相,而是不能容忍一个在战场上呼风唤雨之人,还需要时刻堤防范雎在背后暗算,而且这种暗算比起战场上的血肉拼杀,更加难以防备。这就是所谓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为了能够放心大胆地攻伐六国,白起决定先将范雎扳倒。所以第一次,秦王前去请白起出山时,白起直接拒绝了。秦王自然不会死心,遂问起因由,白起毫无顾忌地回答道:“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如此说话,聪明的秦王自然听得出来,白起很明显是在推脱。想当年白起以7万孤军攻楚,拔鄢夺郢也只在弹指之间,楚国因此而痛失半壁江山。现在的邯郸确很坚固,而且还有名将廉颇做守将,但是以白起的才能,要攻克邯郸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而诸侯即将来救云云,秦王就更不会相信了,当年长平之战诸侯还不是坐观成败如今赵国之危更胜当初,各国只会作壁上观,有甚者说不定还会趁火打劫,不久之前在赵国北境屡屡袭扰的燕国,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当然,一旦诸侯意识到秦军攻克邯郸的后果,来援救一下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以往的例子都无比鲜明地指出一个事实,诸侯联盟不过是个纸老虎,一旦秦国稍稍动手动脑,则会树倒猢狲散。最后白起说,“士卒死者过半”,这还算是一个事实。可是眼下围困邯郸的秦军,可是整整30万军马,只要白起一出手,就能立刻化作50万、00万,实在不构成任何具备实质性的问题。想到这些,秦昭襄王立马觉得白起实在是不识抬举,但是现在要以大局为重,所以必须找出问题的症结。这解铃还须系铃人,白起的态度与范雎有很大的关系,他既然容不下范雎,就让这范雎去解决这一问题。岂料白起非但没有来和范雎唱出一段将相和,反而给范雎煮了一锅闭门羹。范雎本来就不是心甘情愿地前去请白起的,于是,范雎回到秦昭襄王处,直接告状说:“武安君假称有病,不肯为将。”白起终归是一个单纯的军人,这使得他能够在战场上不顾一切,却也使他(本章未完,请翻页)在政治上不谙一切。他以为,凭借自己的盖世功勋,无论如何也不会比不过一个依靠嘴皮子,从茅厕爬上朝堂的外人。所以他选择了和范雎直接对抗,他不明白,范雎此时所代表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丞相,还代表着秦昭襄王的颜面以及秦国的利益。果然,秦昭襄王在听闻了范雎的报告之后马上龙颜大怒。这时候,秦王想到了另一个在长平大战中表现出色的人,那个人就是王龁。秦王不相信,秦国除了白起就没有了将才可用。于是,秦国以王龁为将,再增援0万大军,星夜兼程赶到邯郸。秦军有雄踞天下的威势,猛虎下山的悍勇。秦王相信,只要这一股大军到达邯郸,邯郸守军必然丢盔弃甲。秦军要占据邯郸,平定赵国,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王龁到达邯郸之后,立马撤掉王陵的主帅大权。至此,秦军先后已经派遣了40万大军进攻邯郸,是邯郸20万老弱残兵的两倍之多。在如此人多势众的优势下,从公元前25年秋到第二年春天,足足5个月的时间,秦军硬是没有半分推进。这一幕在王龁和廉颇的眼中很是熟悉,和当初二人在长平之战的立场一样,廉颇依然处于守势,王龁依旧处于攻势,不同的是,秦国日益强大,而赵国则渐渐衰弱。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和三年前一样,秦军依旧拿岿然不动的赵军没有半点办法。对于这一切,范雎有着他自己的想法,最开始秦军只有十万大军,攻不下邯郸还可以说是数量上的差距,如今秦军无论是在单兵素质上还是在军队数量、装备上,比之赵国强盛了许多倍。秦军过去可是无往不胜,面对邯郸只要不顾一切地攻击就可以了,和赵国拼伤亡也无所畏惧吧。因此,范雎得出一个结论:不是秦军攻不下邯郸,而是不愿意攻下邯郸,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用无声的示威来支持他们心中的战神白起。并且让秦王知道,只有白起才是天下无敌的,秦国除了白起之外,无人可以攻得下邯郸。范雎将这个猜测告知了秦王,秦王顿时吓了一大跳,这不是逼宫吗如此下去,白起必然会威胁到自己军权的稳定。秦王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哪怕是自毁长城,不惜让秦国的军力一落千丈,他也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范雎意识到以白起为首的军事集团,虽然客观上威胁了秦王的大权,但是其剑锋真正所指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此次作战无论白起去还是不去,范雎都不会被他们赦免。与其坐等成败,不如绝地反击。这时候,范雎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结拜兄弟郑安平,另一个则是帮助自己来到秦国,并向秦王举荐自己的王稽。这二人自范雎发迹之后,都得到了重用。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范雎于是决定让郑安平出马,只要他能够攻克邯郸,则不仅白起危机化解,自己的地位也会日益巩固。(本章完)/04/0450/23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