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教育不公
张居正去职后,一直到了九月份,京师已经开始进入秋季,中书丞相终于定了下来。
主要是实在拖不下去了。
九月份要开始秋税征收了,如今三万九边新军停在鸭江边上,朝鲜的国主在平壤,一天给大明朝廷写一封信,请求大明朝廷出兵帮助他平定国内叛乱。
除此之外,各地征收的粮食需要入库押送京师,京师的工坊需要生产,将武器运送到各地的新军。
这些都需要一个强力的中书省协调,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有人来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比谁先耐不下心来屈服。
第一个屈服的自然是李春芳。
他也清楚自己的威望不足,不可能和张居正一样大权独揽。
都是当丞相,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
李春芳认识到了这个事实后,果断认清了自己的定位。
他向皇室屈服,虽然不同意交出去奏章的批驳权,但是同意每15天举行一次大朝议,到时候由两宫太后垂帘,共同商议朝廷的大事。
这等于将一部分的权利让给了皇室,李太后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方案,开始支持李春芳担任中书丞相。
李春芳又向文官集团屈服,他同意废除张居正实行的“考成法”,又增加了在这一次倒张出力不少的清流言官的权利,宣布了每一个言官和御史都拥有独立的建言权利,并且不需要为自己弹劾的内容负责。
这条举措类似于武周时期的“风闻言事”,果然这条建议一出,就得到了清流言官的支持,李春芳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最后就是各地督抚了。
李春芳同意各地巡抚的要求,给他们都加尚书衔,允许他们和李成梁一样,拥有任免九品以下官员的权力。
更高品级的官员,他们也可以向朝廷推荐,只要吏部同意就可以任免。
这三个让步措施一出,李春芳的名望立刻超过了张居正,成了整个大明呼声最高的丞相人选。
这些消息,自然被京师情报站送到了南京,送到了大都督府的案头上。
苏泽看到了李春芳的改革方案,忍不住笑了出来。
申时行正在带着妻子在大都督府做客,看完了苏泽递给他的京师情报,申时行忍不住说道
“没想到张居正也镇不住啊,汝霖,我们现在要进攻吗?”
苏泽摇头说道“现在进攻,反而会让明廷团结起来,李春芳的位置是坐不久的。”
在失去了张居正之后,皇帝年幼,太后又是不懂政治的普通妇人,明廷中枢的权威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等到失去了中央权威,接下来就是各省军阀自立的剧本了。
申时行看着情报说道“央地的矛盾,古已有之,李春芳将官员任职权力让渡给地方,这是取祸之道啊。”
苏泽也点头说道“这央地问题,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我们东南现在也出现苗头了。”
申时行虽然是教育大臣不是财政大臣,但是教育是地区差异和全国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反倒是最先能看出央地矛盾的苗头。
申时行说道“如今南直隶、福建的教育比较好,官办书院也比较多,上一次春闱录取的进士中,也是以这两省人数最多,如今在士林中也有颇多的异议,认为我们礼部不公平。”
“进士考试还好,如今矛盾最大的是吏员考试的矛盾。”
苏泽问道“吏员考试?”
申时行点头说道“是的,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样,需要的吏员也不一样,所以如今各府的吏员都是由府县一级举行招录考试,最后名单交给吏部备案就行了。”
“吏员考试基本上都是由府一级的学政部门组织的。”
苏泽点头,东南如今正在铺设乡公所,各级官府都很缺乏吏员。
如果按照科举考试那样进行全国性的考试,一方面是成本太高根本组织不起来,另外也不灵活,不方便及时补充吏员。
所以如今东南的吏员考试,都是下方到各府一级的官府直接招录的。
“难道是有舞弊现象?”
申时行摇头说道“舞弊现象还好,御史台对于考试舞弊是查的最严的,而且吏员考试也按照乡试的标准和流程进行的,制度上还是有保证的。”
“那又是什么问题?”
申时行叹息一声说道“就是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们东南的吏员待遇高,而且这些年来风气也变化了,不再将吏员视为下吏,所以很多读书人都愿意做吏。”
苏泽点头,东南建立的时候,他手上的行政力量主要就是靠的进步吏员。
比如现在户部的班底,就是当年方望海在南直隶浙江实行钞关税时候征募的吏员,而各地市舶司系统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福州市舶司的顾吏。
而且东南的吏员都是有俸禄的,六级吏员的体系,让吏员也有了升迁的空间。
而工作优异的吏员,同时还能够参加官员的考试,不像是以前那样一辈子都是吏员了。
而且吏员毕竟不用在吵闹的工坊中工作,也不用辛苦的背井离乡,冒着出行的风险去做生意。
这已经是读书人能够选择的比较好的职业了。
在东南扩张的初期,苏泽也在福建、浙江和南直隶办了一些吏员学校,专门培养行政和经济方面的吏员人才。
而本来南直隶、浙江和福建就是科举大省,这三个地方的读书人是最多的,而能够通过进士考试的毕竟是少数,还是有大量的秀才和举人没办法入仕。
这样,成为吏员似乎是一种不错的曲线救国之路。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不过是一件好事,一台国家机器不仅仅需要官员,也需要大量的行政人员。
申时行忧虑的说道“南直隶、浙江福建的教育最好,吏员学校也是最多,但是竞争也是最激烈的,有的岗位甚至达到了五十个人竞争一个职位,难度要比我们之前参加的县试还大。”
“于是有一部分的读书人,选择到别的府县,乃至于别的省参加吏员考试。”
“尤其是南直隶地区的读书人,江南本来就比较富庶,书院也比较多,如今甚至还有私人性质的书院,专门研究吏员考试的题型,还是专门的卷子汇编印刷出版。”
“我听说苏州府和松江府,还有人专门包下马车,去江北地区甚至江西等地区,专门送人去参加吏员考试。”
“这就导致一些文教比较落后地区的读书人,非常憎恶这些外地人来考当地吏员。”
苏泽想到了穿越前的考公热,果然无论怎么变,都无法改变各地进入体制的热情。
申时行忧虑的说道“其实这就是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我东南以海贸立国,这份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申时行的忧虑也是有道理的。
从财政上看,南直隶、浙江、福建,以及最近崛起的广东,占据了整个东南财赋的近九成。
这个比例就算是放在大明,也是相当夸张的。
南直隶占据明廷税收比例很大,但是也没有形成如此巨大的差距。
仅仅是松江一府,收上来的银子就和江西一省差不多了,而且松江府的财政还在增长中。
而教育,就是当地财政最直接的体现。
只有经济比较好的地区才会大力投资教育,吃饭都吃不饱,就不要说读书了。
苏泽也思考起来。
教育不公平,这只是诸多省份之间不公平的一个方面,也只是舆论最大,读书人最关注的一个方面。
相比于教育不公平,各省之间的发展不公平还有很多。
甚至这也只是发展不公平的表象之一。
在苏泽穿越前,发生的债务问题,才是各地发展不公平的最大地雷。
苏泽想了想说道“礼部可以在这些内陆地区投资建设一些学校,特别是专门培养吏员的专门学校。”
“那这些前往其他省参加吏员考试的读书人呢?现在江西、广西都有呼声,要求只有本省读书人才能参加本地吏员考试。”
苏泽摇头说道“这就不必了,竞争是一件好事,而且外地人担任吏员,对于吏治也是好事。”
申时行也点点头,他不由想到了明初南北榜的事件,这就是地域不平衡导致的南北矛盾,在朱元璋时期的集中体现。
朱元璋用杀来压下了问题,又通过强行分榜来解决南北矛盾,但是给后期南北分裂埋下了隐患。
用行政手段干预,最后总有人会不满意,这是历史已经无数次总结的教训。
苏泽说道“但是这种不平衡恐怕会越来越大,汝默,你觉得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本章完)
主要是实在拖不下去了。
九月份要开始秋税征收了,如今三万九边新军停在鸭江边上,朝鲜的国主在平壤,一天给大明朝廷写一封信,请求大明朝廷出兵帮助他平定国内叛乱。
除此之外,各地征收的粮食需要入库押送京师,京师的工坊需要生产,将武器运送到各地的新军。
这些都需要一个强力的中书省协调,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有人来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比谁先耐不下心来屈服。
第一个屈服的自然是李春芳。
他也清楚自己的威望不足,不可能和张居正一样大权独揽。
都是当丞相,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
李春芳认识到了这个事实后,果断认清了自己的定位。
他向皇室屈服,虽然不同意交出去奏章的批驳权,但是同意每15天举行一次大朝议,到时候由两宫太后垂帘,共同商议朝廷的大事。
这等于将一部分的权利让给了皇室,李太后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方案,开始支持李春芳担任中书丞相。
李春芳又向文官集团屈服,他同意废除张居正实行的“考成法”,又增加了在这一次倒张出力不少的清流言官的权利,宣布了每一个言官和御史都拥有独立的建言权利,并且不需要为自己弹劾的内容负责。
这条举措类似于武周时期的“风闻言事”,果然这条建议一出,就得到了清流言官的支持,李春芳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最后就是各地督抚了。
李春芳同意各地巡抚的要求,给他们都加尚书衔,允许他们和李成梁一样,拥有任免九品以下官员的权力。
更高品级的官员,他们也可以向朝廷推荐,只要吏部同意就可以任免。
这三个让步措施一出,李春芳的名望立刻超过了张居正,成了整个大明呼声最高的丞相人选。
这些消息,自然被京师情报站送到了南京,送到了大都督府的案头上。
苏泽看到了李春芳的改革方案,忍不住笑了出来。
申时行正在带着妻子在大都督府做客,看完了苏泽递给他的京师情报,申时行忍不住说道
“没想到张居正也镇不住啊,汝霖,我们现在要进攻吗?”
苏泽摇头说道“现在进攻,反而会让明廷团结起来,李春芳的位置是坐不久的。”
在失去了张居正之后,皇帝年幼,太后又是不懂政治的普通妇人,明廷中枢的权威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等到失去了中央权威,接下来就是各省军阀自立的剧本了。
申时行看着情报说道“央地的矛盾,古已有之,李春芳将官员任职权力让渡给地方,这是取祸之道啊。”
苏泽也点头说道“这央地问题,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我们东南现在也出现苗头了。”
申时行虽然是教育大臣不是财政大臣,但是教育是地区差异和全国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反倒是最先能看出央地矛盾的苗头。
申时行说道“如今南直隶、福建的教育比较好,官办书院也比较多,上一次春闱录取的进士中,也是以这两省人数最多,如今在士林中也有颇多的异议,认为我们礼部不公平。”
“进士考试还好,如今矛盾最大的是吏员考试的矛盾。”
苏泽问道“吏员考试?”
申时行点头说道“是的,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样,需要的吏员也不一样,所以如今各府的吏员都是由府县一级举行招录考试,最后名单交给吏部备案就行了。”
“吏员考试基本上都是由府一级的学政部门组织的。”
苏泽点头,东南如今正在铺设乡公所,各级官府都很缺乏吏员。
如果按照科举考试那样进行全国性的考试,一方面是成本太高根本组织不起来,另外也不灵活,不方便及时补充吏员。
所以如今东南的吏员考试,都是下方到各府一级的官府直接招录的。
“难道是有舞弊现象?”
申时行摇头说道“舞弊现象还好,御史台对于考试舞弊是查的最严的,而且吏员考试也按照乡试的标准和流程进行的,制度上还是有保证的。”
“那又是什么问题?”
申时行叹息一声说道“就是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们东南的吏员待遇高,而且这些年来风气也变化了,不再将吏员视为下吏,所以很多读书人都愿意做吏。”
苏泽点头,东南建立的时候,他手上的行政力量主要就是靠的进步吏员。
比如现在户部的班底,就是当年方望海在南直隶浙江实行钞关税时候征募的吏员,而各地市舶司系统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福州市舶司的顾吏。
而且东南的吏员都是有俸禄的,六级吏员的体系,让吏员也有了升迁的空间。
而工作优异的吏员,同时还能够参加官员的考试,不像是以前那样一辈子都是吏员了。
而且吏员毕竟不用在吵闹的工坊中工作,也不用辛苦的背井离乡,冒着出行的风险去做生意。
这已经是读书人能够选择的比较好的职业了。
在东南扩张的初期,苏泽也在福建、浙江和南直隶办了一些吏员学校,专门培养行政和经济方面的吏员人才。
而本来南直隶、浙江和福建就是科举大省,这三个地方的读书人是最多的,而能够通过进士考试的毕竟是少数,还是有大量的秀才和举人没办法入仕。
这样,成为吏员似乎是一种不错的曲线救国之路。
如果只是这样,那也不过是一件好事,一台国家机器不仅仅需要官员,也需要大量的行政人员。
申时行忧虑的说道“南直隶、浙江福建的教育最好,吏员学校也是最多,但是竞争也是最激烈的,有的岗位甚至达到了五十个人竞争一个职位,难度要比我们之前参加的县试还大。”
“于是有一部分的读书人,选择到别的府县,乃至于别的省参加吏员考试。”
“尤其是南直隶地区的读书人,江南本来就比较富庶,书院也比较多,如今甚至还有私人性质的书院,专门研究吏员考试的题型,还是专门的卷子汇编印刷出版。”
“我听说苏州府和松江府,还有人专门包下马车,去江北地区甚至江西等地区,专门送人去参加吏员考试。”
“这就导致一些文教比较落后地区的读书人,非常憎恶这些外地人来考当地吏员。”
苏泽想到了穿越前的考公热,果然无论怎么变,都无法改变各地进入体制的热情。
申时行忧虑的说道“其实这就是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我东南以海贸立国,这份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申时行的忧虑也是有道理的。
从财政上看,南直隶、浙江、福建,以及最近崛起的广东,占据了整个东南财赋的近九成。
这个比例就算是放在大明,也是相当夸张的。
南直隶占据明廷税收比例很大,但是也没有形成如此巨大的差距。
仅仅是松江一府,收上来的银子就和江西一省差不多了,而且松江府的财政还在增长中。
而教育,就是当地财政最直接的体现。
只有经济比较好的地区才会大力投资教育,吃饭都吃不饱,就不要说读书了。
苏泽也思考起来。
教育不公平,这只是诸多省份之间不公平的一个方面,也只是舆论最大,读书人最关注的一个方面。
相比于教育不公平,各省之间的发展不公平还有很多。
甚至这也只是发展不公平的表象之一。
在苏泽穿越前,发生的债务问题,才是各地发展不公平的最大地雷。
苏泽想了想说道“礼部可以在这些内陆地区投资建设一些学校,特别是专门培养吏员的专门学校。”
“那这些前往其他省参加吏员考试的读书人呢?现在江西、广西都有呼声,要求只有本省读书人才能参加本地吏员考试。”
苏泽摇头说道“这就不必了,竞争是一件好事,而且外地人担任吏员,对于吏治也是好事。”
申时行也点点头,他不由想到了明初南北榜的事件,这就是地域不平衡导致的南北矛盾,在朱元璋时期的集中体现。
朱元璋用杀来压下了问题,又通过强行分榜来解决南北矛盾,但是给后期南北分裂埋下了隐患。
用行政手段干预,最后总有人会不满意,这是历史已经无数次总结的教训。
苏泽说道“但是这种不平衡恐怕会越来越大,汝默,你觉得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