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为道
南平这个地方很奇怪,这里是朱熹故乡,按理说应该是理学昌盛的地方。
但是时人对于理学颇为厌恶,民间更推崇陆王心学。
延平书院的山长陈默群,和如今心学领袖徐阶是同榜进士,也是心学的推崇者。
延平书院经常邀请心学大儒来讲学,本地讨论心学的读书人也很多。
不过学术这种东西,对于四个还没考上功名的穷读书人来说,实在还是太远了。
而且海瑞也告诫过他们,在中举之前,最好还是不要碰这些高大上的学术,因为科举考试考的是朱熹的思想,要是学多了反而会思想混乱,不利于科举考试的发挥。
这又要说到科举考试不公平的地方了,在会试之前,题目都是各省各地命题的。
这心学和理学虽然听起来差距很大,其实儒家那套东西百分之九十都是共通的,区别只在一部分经义的解释上。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你也不知道出题的官员是倾向心学还是理学,所以老老实实答题是最好的,反正对着标准答案写,怎么也不能扣分。
对于那些有资源的读书人,就可以提前知道出题者在学术上的倾向,如果出题者喜欢心学,在答题的时候融入一些心学思想,反而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好成绩。
这也是延平书院这些年中举人数远远多于县学的原因,前几任县学教谕都没心思抓教学,更别说去揣摩省里和府里学术风向了。
而延平书院的山长是福建知名的大儒,对本地学政了如指掌,更是和这些学官都能攀上交情。
他的学生自然要比县学学生更容易中举了。
陈朝源、熊岳和林清材之中,熊岳的家境算是最好的,对于时下流行的心学最有兴趣。
林清材是大族旁支,也是听说过心学的,倒也能说出一两句来。
陈朝源年纪最大,这些年攻读又太辛苦,对于心学没有兴趣,基本上都不发表意见。
熊岳谈到了最近南平县流行的心学,叹息一声说道:“只可惜家贫,无法去延平书院中听那些大儒讲学,吾对心学也只是了解个皮毛。”
林清材则说道:“格物,致良知之说我也只是一位族兄听过,具体怎么做也是没有头绪,听说侯官有人建造心学精舍,又要精制那凝神香,在精舍中才能体味格物之法。”
苏泽听的都无力吐槽了,感情这年头的心学流行更像是某种气功伪科学,很多人搞心学研究就是行为艺术啊。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心学的追求就是这么形式主义,毕竟这东西听起来太过于玄乎。
而这些读书人谈论心学,也不是为了真的“致良知”,而是因为现在心学在朝堂和民间都很流行,通过谈论心学可以融入到了上层圈子里。
本质上大部分人读书人推崇心学,就和魏晋时代的士人喜欢谈玄学差不多。
熊岳和林清材也不懂心学,他们对于心学的向往就像是刚改开时候对于红酒西餐的向往一样,属于一种对于上层文化生活的追求。
苏泽实在听不下去了,他开口说道:“格物致知,也不必是要求什么大道理,百姓日用即道,若是要研习心学不需要求诸于人,只需要反求自身本初就可以了。”
三人全部都愣住了,熊岳和林清材纷纷看向苏泽。
就在这個时候,门外响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声音:
“好一个‘百姓日用即道’!”
宿舍的门推开,只看到一身儒生常服的海瑞站在门口,四人连忙站起来向海瑞行礼。
海瑞回礼之后,看着苏泽说道:“没想到你竟然知晓王泰州的学问?”
苏泽心中发苦,自己这个穿越的时代实在是太糟糕了!
明明就是装个逼,没有唐诗宋词抄也就罢了,张载朱熹王阳明也都死了多年了,说了一句“百姓日用即道”,也被认出拾人牙慧。
王泰州,就是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这句百姓日用即道,就是王艮的名言。
王艮在泰州给盐丁陶匠讲课,讲授百姓日用之道,不过他已经在嘉靖十九年就死了。
王艮的泰州学派算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分支流派,在明后期思想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海瑞好歹也是个举人,知道泰州学派也是正常的。
苏泽只好继续搬出老父亲说道:“这是家父在时讲给我听的。”
海瑞也没有追究,他点头说道:“令尊涉猎广博,必是一位大儒,可惜无缘得见。”
不过海瑞还是开口提醒道:“王泰州的学术,也有些悖逆之言,你要科举切不可受其影响。不过这句百姓日用即道,倒是颇有些心学真传的意思了。”
海瑞又问道:“你那句‘反求自身本初’,又是什么意思?”
原来海瑞对于泰州学派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啊,苏泽松了一口气,既然海瑞只知道皮毛,自己也只知道皮毛,那就随便自己忽悠了。
苏泽回忆自己学习的明代思想史内容,说道:
“人之初,性本善。”
苏泽继续说道:“既然本初是善的,那要致良知,只需要去芜存菁,寻回本初之善就行了。”
众人纷纷一震。
没毛病啊!
虽然历史上有过性善性恶之辩,但是性善说还是全面获胜,毕竟已经写进了开蒙教材中。
那“致良知”就可以变成“返本初”,这个推论也是非常严谨的。
海瑞还是皱眉说道:“如何返本初呢?”
苏泽硬着头皮说道:“那自然是不忘本初之心了。”
苏泽说道:“陈兄,你读书的本初之心是什么?”
陈朝源回忆了一下自己幼年读书,蒙师见他家贫免去他学费,他第一节课学到的东西。
陈朝源立刻说道:“明事理!”
苏泽又对熊岳问道:“熊兄呢?”
熊岳想了想说道:“求功名。”
苏泽看着林清材,林清材立刻说道:“兴家族。”
苏泽又看向海瑞,海瑞只是短暂的迷茫,很快就坚定的说道:“求民安!”
但是时人对于理学颇为厌恶,民间更推崇陆王心学。
延平书院的山长陈默群,和如今心学领袖徐阶是同榜进士,也是心学的推崇者。
延平书院经常邀请心学大儒来讲学,本地讨论心学的读书人也很多。
不过学术这种东西,对于四个还没考上功名的穷读书人来说,实在还是太远了。
而且海瑞也告诫过他们,在中举之前,最好还是不要碰这些高大上的学术,因为科举考试考的是朱熹的思想,要是学多了反而会思想混乱,不利于科举考试的发挥。
这又要说到科举考试不公平的地方了,在会试之前,题目都是各省各地命题的。
这心学和理学虽然听起来差距很大,其实儒家那套东西百分之九十都是共通的,区别只在一部分经义的解释上。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你也不知道出题的官员是倾向心学还是理学,所以老老实实答题是最好的,反正对着标准答案写,怎么也不能扣分。
对于那些有资源的读书人,就可以提前知道出题者在学术上的倾向,如果出题者喜欢心学,在答题的时候融入一些心学思想,反而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好成绩。
这也是延平书院这些年中举人数远远多于县学的原因,前几任县学教谕都没心思抓教学,更别说去揣摩省里和府里学术风向了。
而延平书院的山长是福建知名的大儒,对本地学政了如指掌,更是和这些学官都能攀上交情。
他的学生自然要比县学学生更容易中举了。
陈朝源、熊岳和林清材之中,熊岳的家境算是最好的,对于时下流行的心学最有兴趣。
林清材是大族旁支,也是听说过心学的,倒也能说出一两句来。
陈朝源年纪最大,这些年攻读又太辛苦,对于心学没有兴趣,基本上都不发表意见。
熊岳谈到了最近南平县流行的心学,叹息一声说道:“只可惜家贫,无法去延平书院中听那些大儒讲学,吾对心学也只是了解个皮毛。”
林清材则说道:“格物,致良知之说我也只是一位族兄听过,具体怎么做也是没有头绪,听说侯官有人建造心学精舍,又要精制那凝神香,在精舍中才能体味格物之法。”
苏泽听的都无力吐槽了,感情这年头的心学流行更像是某种气功伪科学,很多人搞心学研究就是行为艺术啊。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心学的追求就是这么形式主义,毕竟这东西听起来太过于玄乎。
而这些读书人谈论心学,也不是为了真的“致良知”,而是因为现在心学在朝堂和民间都很流行,通过谈论心学可以融入到了上层圈子里。
本质上大部分人读书人推崇心学,就和魏晋时代的士人喜欢谈玄学差不多。
熊岳和林清材也不懂心学,他们对于心学的向往就像是刚改开时候对于红酒西餐的向往一样,属于一种对于上层文化生活的追求。
苏泽实在听不下去了,他开口说道:“格物致知,也不必是要求什么大道理,百姓日用即道,若是要研习心学不需要求诸于人,只需要反求自身本初就可以了。”
三人全部都愣住了,熊岳和林清材纷纷看向苏泽。
就在这個时候,门外响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声音:
“好一个‘百姓日用即道’!”
宿舍的门推开,只看到一身儒生常服的海瑞站在门口,四人连忙站起来向海瑞行礼。
海瑞回礼之后,看着苏泽说道:“没想到你竟然知晓王泰州的学问?”
苏泽心中发苦,自己这个穿越的时代实在是太糟糕了!
明明就是装个逼,没有唐诗宋词抄也就罢了,张载朱熹王阳明也都死了多年了,说了一句“百姓日用即道”,也被认出拾人牙慧。
王泰州,就是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
这句百姓日用即道,就是王艮的名言。
王艮在泰州给盐丁陶匠讲课,讲授百姓日用之道,不过他已经在嘉靖十九年就死了。
王艮的泰州学派算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分支流派,在明后期思想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海瑞好歹也是个举人,知道泰州学派也是正常的。
苏泽只好继续搬出老父亲说道:“这是家父在时讲给我听的。”
海瑞也没有追究,他点头说道:“令尊涉猎广博,必是一位大儒,可惜无缘得见。”
不过海瑞还是开口提醒道:“王泰州的学术,也有些悖逆之言,你要科举切不可受其影响。不过这句百姓日用即道,倒是颇有些心学真传的意思了。”
海瑞又问道:“你那句‘反求自身本初’,又是什么意思?”
原来海瑞对于泰州学派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啊,苏泽松了一口气,既然海瑞只知道皮毛,自己也只知道皮毛,那就随便自己忽悠了。
苏泽回忆自己学习的明代思想史内容,说道:
“人之初,性本善。”
苏泽继续说道:“既然本初是善的,那要致良知,只需要去芜存菁,寻回本初之善就行了。”
众人纷纷一震。
没毛病啊!
虽然历史上有过性善性恶之辩,但是性善说还是全面获胜,毕竟已经写进了开蒙教材中。
那“致良知”就可以变成“返本初”,这个推论也是非常严谨的。
海瑞还是皱眉说道:“如何返本初呢?”
苏泽硬着头皮说道:“那自然是不忘本初之心了。”
苏泽说道:“陈兄,你读书的本初之心是什么?”
陈朝源回忆了一下自己幼年读书,蒙师见他家贫免去他学费,他第一节课学到的东西。
陈朝源立刻说道:“明事理!”
苏泽又对熊岳问道:“熊兄呢?”
熊岳想了想说道:“求功名。”
苏泽看着林清材,林清材立刻说道:“兴家族。”
苏泽又看向海瑞,海瑞只是短暂的迷茫,很快就坚定的说道:“求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