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严于律已 因为信仰
直到三年后,张煌言终于满身风尘出现在家门口。来不及诉说思念,张煌言就说他是来辞别的,钱塘江防线已破,他要随鲁王到海上征战了。
为了缓解妻子的不安,张煌言和董氏打了个赌:投掷骰子,让老天决定他是走是留。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张煌言的愧疚,是天意要他走的,不是他自己想走的。
只是,那天之后,他终生再未与妻儿见面。
而在1652年,他的父亲张圭章去世了。
张煌言幼年丧母,少年时代随父亲出外,与父亲算是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但得知父亲离世的消息,张煌言虽悲痛万分,但是,仍然没有回家奔丧。
张煌言被捕前两年,隐居在舟山附近一座荒岛上。
有部将要他纳妾,并将一位战死的将领的女儿献给他,张煌言严词拒绝:“小姑娘是忠臣之后,怎么可以遭受如此对待?何况我的妻子为我身陷大牢,怎么可以如此对待她?”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大臣,能既不负民族大义,也能独自面对漫漫长夜,来弥补对妻子的亏欠,也算明末少有的律己严的真君子了!
而清朝官员在与张煌言交战的近20年间,无数次对他进行诱降或劝降,却都无果。
顾横知道,像张煌言这样一个抛妻弃子在所不惜的硬汉,又怎会对敌人许诺的荣华富贵动心呢?
虽然事实上,清军入关时,25岁的张煌言仅是一个举人,还不算明朝的官员。
明亡之后,一些大臣精英很多选择了投奔新主,当然也有一些选择了抗争,一些选择了隐居。
每个人都经受了生死的道德拷问,而张煌言却成了最有道德洁癖的那个人。他一定要选择抗清,不抗争就宁愿一死。
所以顾横觉得把张煌言放到洪承畴身边,日后学到些真本事,张煌言就可以替代洪承畴抵御建虏了。
洪承畴虽说现在对自己很是感激,但他一旦遇到军事不利的情况,危及他自己性命时,对大明到底有几分忠诚,顾横就不确定了,所以趁早把洪承畴换回来去收拾流贼比较好。
另外顾横还有点好奇:到底是什么塑造了张煌言如此孤高的道德感呢?
于是顾横开口问道:“玄著,古往今来,你最是佩服哪位贤臣良将?”
“回公主殿下,学生最是敬佩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文大人,他所做所为都值得学生学习!”张煌言谦恭地道。
这个答案,让顾横想到了张煌言临难诗中,有这么两句:“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谢枋得(号叠山)当年没有在元灭宋之日赴死殉国。
不过,他在元朝建立之后,选择不应征召绝食而死,但张煌言也要拿他与文天祥(号文山)互较高下,叹其死得迟了。
而那些投降的,如留梦炎之流,更要被他骂祖宗十八代了。
一个清廷官员给他写信劝降,张煌言毫不客气地回信说自己不方便说我想做文天祥,但对方也不用让天下人都知道对方想做留梦炎!
将劝降者怼得羞愧不已。
顾横只觉得张煌言真是出淤泥而不染!
南明先后存在好几个政权,但每个政权都藏污纳垢,内部争权夺利的劲头,比打清军大多了。
各种互相出卖,内讧诋毁,投降变节,几乎每天都在南明朝廷轮番上演,几乎没有底线了。
但张煌言与那些醉心功名利禄、**透顶的南明官吏有天壤之别,他纯粹得几乎完美,他的眼里只有忠义,没有其他。
如今顾横明白了:像张煌言这般完美的道德主义者,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
文天祥是张煌言的信仰,于是他死心模仿着他的精神偶像文天祥!
反清复明亦是张煌言的信仰,因此,他对于抗清,一直高度紧张。
也因为这些信仰,才没有让张煌言对他卖命的小朝廷感到崩溃绝望,从而坚持到最后一刻。
所以,人是要有信仰的!
顾横敬佩张煌言,也从回忆张煌言的一些事迹中得到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在帮助崇祯皇帝改革期间,顾横自己也知道自己因为要救大明,伤害了一些大臣的利益,得罪了一些大臣。
虽然此刻朝堂上看上去风平浪静,但顾横总觉得有暗流汹涌。
尽管不知道暗流究竟在哪里,但顾横知道暗流迟早有被发现的那一刻,顾横其实有过不确定,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改革成功,最终振兴大明。
顾横也不确定崇祯皇帝会不会一直像现在这般信任自己!
顾横更不确定接下来因为改革而被伤害利益的大臣们,会不会在暗中谋划更大的阴谋,从而让顾横措手不及!
甚至,历史会不会允许顾横改变已有的历史轨迹?
……
顾横其实在一边为大明振兴谋划各种新方案时,就已经有了以上很多担忧,只是顾横没有对任何人说,只是将担忧深埋心底!
因此,顾横在张煌言身上重新获得勇气和希望后,又赶紧交待了张煌言去洪承畴身边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便打算让张煌言立马着手准备出发了!
但在张煌言告辞后掉头准备走时,顾横突然又想到了一件事,忙出言喊住张煌言:“且慢,此次,我再为你选一人,与你一同去洪大人麾下如何?”
张煌言虽是不解,但仍恭敬地回头问道:“一切但凭公主殿下安排!只是敢问公主想让何人与我同行?”
“张名振!”顾横答道。
“如此,学生在此先谢过公主!张名振和学生一样愿意为大明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学生算是志同道合!”张煌言有些兴奋地道。
见张煌言已经与张名振在皇家军校认识了,而且关系还不错,顾横挺放心的,想着北方抵御建虏到时候应该有支真正可靠忠诚的军队了!
于是顾横这次真让张煌言走了。
虽然现在已是崇祯十六年的春天了,但北京城仍然有着风雪。
寒风凛冽,白雪纷飞中,张煌言的背影很是坚定,顾横对于大明未来前途的不安也渐渐消失,心里慢慢平静下来。
为了缓解妻子的不安,张煌言和董氏打了个赌:投掷骰子,让老天决定他是走是留。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张煌言的愧疚,是天意要他走的,不是他自己想走的。
只是,那天之后,他终生再未与妻儿见面。
而在1652年,他的父亲张圭章去世了。
张煌言幼年丧母,少年时代随父亲出外,与父亲算是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但得知父亲离世的消息,张煌言虽悲痛万分,但是,仍然没有回家奔丧。
张煌言被捕前两年,隐居在舟山附近一座荒岛上。
有部将要他纳妾,并将一位战死的将领的女儿献给他,张煌言严词拒绝:“小姑娘是忠臣之后,怎么可以遭受如此对待?何况我的妻子为我身陷大牢,怎么可以如此对待她?”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大臣,能既不负民族大义,也能独自面对漫漫长夜,来弥补对妻子的亏欠,也算明末少有的律己严的真君子了!
而清朝官员在与张煌言交战的近20年间,无数次对他进行诱降或劝降,却都无果。
顾横知道,像张煌言这样一个抛妻弃子在所不惜的硬汉,又怎会对敌人许诺的荣华富贵动心呢?
虽然事实上,清军入关时,25岁的张煌言仅是一个举人,还不算明朝的官员。
明亡之后,一些大臣精英很多选择了投奔新主,当然也有一些选择了抗争,一些选择了隐居。
每个人都经受了生死的道德拷问,而张煌言却成了最有道德洁癖的那个人。他一定要选择抗清,不抗争就宁愿一死。
所以顾横觉得把张煌言放到洪承畴身边,日后学到些真本事,张煌言就可以替代洪承畴抵御建虏了。
洪承畴虽说现在对自己很是感激,但他一旦遇到军事不利的情况,危及他自己性命时,对大明到底有几分忠诚,顾横就不确定了,所以趁早把洪承畴换回来去收拾流贼比较好。
另外顾横还有点好奇:到底是什么塑造了张煌言如此孤高的道德感呢?
于是顾横开口问道:“玄著,古往今来,你最是佩服哪位贤臣良将?”
“回公主殿下,学生最是敬佩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文大人,他所做所为都值得学生学习!”张煌言谦恭地道。
这个答案,让顾横想到了张煌言临难诗中,有这么两句:“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谢枋得(号叠山)当年没有在元灭宋之日赴死殉国。
不过,他在元朝建立之后,选择不应征召绝食而死,但张煌言也要拿他与文天祥(号文山)互较高下,叹其死得迟了。
而那些投降的,如留梦炎之流,更要被他骂祖宗十八代了。
一个清廷官员给他写信劝降,张煌言毫不客气地回信说自己不方便说我想做文天祥,但对方也不用让天下人都知道对方想做留梦炎!
将劝降者怼得羞愧不已。
顾横只觉得张煌言真是出淤泥而不染!
南明先后存在好几个政权,但每个政权都藏污纳垢,内部争权夺利的劲头,比打清军大多了。
各种互相出卖,内讧诋毁,投降变节,几乎每天都在南明朝廷轮番上演,几乎没有底线了。
但张煌言与那些醉心功名利禄、**透顶的南明官吏有天壤之别,他纯粹得几乎完美,他的眼里只有忠义,没有其他。
如今顾横明白了:像张煌言这般完美的道德主义者,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
文天祥是张煌言的信仰,于是他死心模仿着他的精神偶像文天祥!
反清复明亦是张煌言的信仰,因此,他对于抗清,一直高度紧张。
也因为这些信仰,才没有让张煌言对他卖命的小朝廷感到崩溃绝望,从而坚持到最后一刻。
所以,人是要有信仰的!
顾横敬佩张煌言,也从回忆张煌言的一些事迹中得到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在帮助崇祯皇帝改革期间,顾横自己也知道自己因为要救大明,伤害了一些大臣的利益,得罪了一些大臣。
虽然此刻朝堂上看上去风平浪静,但顾横总觉得有暗流汹涌。
尽管不知道暗流究竟在哪里,但顾横知道暗流迟早有被发现的那一刻,顾横其实有过不确定,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改革成功,最终振兴大明。
顾横也不确定崇祯皇帝会不会一直像现在这般信任自己!
顾横更不确定接下来因为改革而被伤害利益的大臣们,会不会在暗中谋划更大的阴谋,从而让顾横措手不及!
甚至,历史会不会允许顾横改变已有的历史轨迹?
……
顾横其实在一边为大明振兴谋划各种新方案时,就已经有了以上很多担忧,只是顾横没有对任何人说,只是将担忧深埋心底!
因此,顾横在张煌言身上重新获得勇气和希望后,又赶紧交待了张煌言去洪承畴身边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便打算让张煌言立马着手准备出发了!
但在张煌言告辞后掉头准备走时,顾横突然又想到了一件事,忙出言喊住张煌言:“且慢,此次,我再为你选一人,与你一同去洪大人麾下如何?”
张煌言虽是不解,但仍恭敬地回头问道:“一切但凭公主殿下安排!只是敢问公主想让何人与我同行?”
“张名振!”顾横答道。
“如此,学生在此先谢过公主!张名振和学生一样愿意为大明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学生算是志同道合!”张煌言有些兴奋地道。
见张煌言已经与张名振在皇家军校认识了,而且关系还不错,顾横挺放心的,想着北方抵御建虏到时候应该有支真正可靠忠诚的军队了!
于是顾横这次真让张煌言走了。
虽然现在已是崇祯十六年的春天了,但北京城仍然有着风雪。
寒风凛冽,白雪纷飞中,张煌言的背影很是坚定,顾横对于大明未来前途的不安也渐渐消失,心里慢慢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