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坎坷人生 唏嘘不已

    可是,这一大好形势,却因为郑成功率军攻打南京城的失利,而很快急转直下。

    正当张煌言收复徽州时,听到郑成功在南京城下兵败之事,于是“还芜湖收兵,冀联合瓜洲、镇江(义)军为守计”,期待有利时机,再作他图。

    不久,张煌言又得到郑成功军已放弃瓜洲、镇江等地,而退回海上的消息,致使张煌言所率义军处于进退维谷、腹背受敌的危险处境,很快遭致溃败。

    就在这个时候,清朝两江总督郎廷佐一方面调遣水军切断张煌言义军东退的水路,另一方面又写信向张煌言劝降。

    张煌言对招降书“拒不应”,同时,为摆脱困境,又率“余兵道繁昌,谋入鄱阳湖”,向江西发展。

    当义军船队进抵铜陵时,却与湖广来援的大批清军水师遭遇,与之激战而败退。最后,张煌言“抚残兵仅数百,退次无为,焚舟登陆”。

    然而张煌言又从陆路自桐城,取道霍山、英山,到达东溪岭时,却又运气不好地遭遇清军骑兵追来,追随张煌言的人都被冲散殆尽。

    张煌言好不容易才突围而出,只能乔装打扮夜里出行,至高浒埠,有父老乡亲认识他,将他藏于家数日,然后引导张煌言使出间道,渡江走建德、祁门等山间荒僻之路。

    此时张煌言身染疟疾发作,几乎不能行走,但他仍不顾病痛,奋力疾行。

    到达休宁后,张煌言得到船来到严州。登岸后,又复行山路,途经浙江的东阳、义乌“至天台达海”。

    历尽千难万险,兵败后绕道潜行二千余里,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区。此后,张煌言收集旧部,准备东山再起。

    郑成功得到张煌言生还的消息后,也将自己的部分兵力拨归他统辖,致使义军稍有壮大。张煌言将义军屯驻长亭乡,筑塘捍潮,辟田以赡军需军饷。

    与此同时,张煌言又派遣使者向桂王禀告自己兵败的消息。桂王得悉后,在敕书中表示安抚慰问的同时,又给他“加兵部尚书”的职衔。

    顺治十八年,也即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清朝为了肃清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势力,颁布了“迁海令”,“廷议徙海上居民”,以断绝对义军的粮饷“接济”。

    义军“无所得饷”,只得“开屯南田自给”。当郑成功率军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时,张煌言不理解此举的重大战略意义与价值,曾写信给郑成功,“移书阻之”。

    不久,清军直下云南,终使南明永历政权覆亡。逢此危急之际,张煌言“遣其客罗纶入台湾”,催促郑成功出兵闽南,一方面支持东南沿海人民反对“迁海令”的斗争,另一方面也可牵制清军,以解永历政权之危,但郑成功“以台湾方定,不能行”为由,加以拒绝。

    于是,张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郧阳山中,去说服“十三家兵”出战,“十三家兵”原为李自成起义军的余部,由郝永忠、刘体纯等部将率领,他们以夔东茅麓山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

    张煌言要“十三家兵”出征,让他们扰乱湖广清军,牵制敌人,来缓解云南危机,挽救永历政权即将覆亡的军事危局,但“十三家兵”终因兵力“衰疲”,加之势单力薄,而未能出战。

    到了康熙元年,也是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张煌言又将义军移驻沙堤。在这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郑氏政权。而鲁王则身居金门,故郑成功对其衣食供奉“礼数日薄”。

    张煌言虽对鲁王仍忠心不贰,且“岁时供亿”不绝,但又“虑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谒”鲁王。待到张煌言“及闻桂王败亡”后,便“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但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

    五月,郑成功突然病逝于台湾,致使抗清斗争形势更为严峻。张煌言则转战于宁海临门村一带。

    这个时候,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趁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并回信拒绝。

    十一月,鲁王薨于金门。于是,张煌言只得转战于宁海县临门村一带。还师临门,更使张煌言感慨万千。

    于是,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又坚持不懈,乘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并回信拒绝。

    义军此时虽多次奋战,然孤悬海上,被迫孤军作战,日渐势单力薄。

    为此有人提议将义军队伍拉上鸡笼岛驻扎,张煌言认为此议不可行,鸡笼小岛,四面环海,易攻难守,若遭致清军突袭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时间一点点过去,反清复明的奇迹一直没有发生,终于在康熙三年六月,张煌言见复明无望,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

    然而,七月十七日,清军通过叛徒找到张煌言隐居地,夜半渡岛,张煌言同部属罗子木、侍僮杨冠玉等人被抓。

    九月七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于杭州弼教坊。当他赴刑场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

    而且临刑时,他拒绝跪而受戮,“坐而受刃”,时年仅四十五岁。监斩官见杨冠玉年幼,有心为他开脱。

    杨冠玉却断然拒绝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要杀便杀,不必多言。”言罢跪在张煌言面前引颈受刑。

    张煌言死后由鄞县万斯大等人与和尚超直收尸,并由张煌言外甥朱湘玉到总督衙门买回首级殡敛,并遵照他在《入武林》诗品所表示的愿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后人称之为“西湖三杰”。

    然后生前的友人叶振名登越王岭遥祭忠魂,撰祭文将张煌言与罗纶二人并称为“张司马二客”。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有传。

    乾隆四十一年清高宗命录前朝“殉节诸臣”,并加以褒谥和祭祀。张煌言被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清廷对张煌言加谥“忠烈”,且将其牌位入“祀忠义祠”,得享定期供祭。

    然而死后殊荣,对于张煌言来说,不如毕生所愿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