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受到冲击的两人
等付曼华平复下来,苏廷谦去另一个房间,把张振也叫了过来。
看到张振,付曼华的眼眸,又一次湿润了。
她们一家在桂省,每年回海市的时间少,但张振在他们夫妻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一个为国为民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如今也是这样一个下场。
这更坚定了付曼华刚才的想法。
别看她只是个医生,可这么多年,经她手医治的大佬并不少,她也是有些人脉的。
只是,这事得好好计划,好好图谋才行。
张振见到付曼华和苏奕琛也很是惊讶,听说他们回过海市后,又问了他们一些现在的情况,两人都一一认真答了。
苏茉这次主要是带两人过来,基本没怎么说话,只是默默的把带过来的东西从背篓里拿出来,帮莫玉蓉一起把东西归置好。
莫玉蓉见苏茉又拿了个瓦罐过来,便小声问“茉茉,这是?”
“今晚熬的羊肉汤,你们明天热了吃,暖暖身子。”
“好,妈妈去拿碗来,这瓦罐一会儿你带回去。”莫玉蓉道。
经过上次陆长征那事,莫玉蓉时刻记着,装东西过来的东西,都不能留,免得留了把柄害了女儿。
“我跟你一起去。”苏茉道,她正好也去厨房看看。
虽然陆长征说,已经利用奖赏的名义安排李家坳的生产队长弄了,但还是要亲眼见见才好。
母女俩轻手轻脚的去了厨房。
原先做厨房的小茅草房已经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比之前大了不少的土坯房。
“这厨房长征安排人弄了,之前是茅草屋,现在建成土胚房了,还重新给垒了灶,配了大铁锅。”
“连菜刀也换了把新的,之前那把旧的,豁了好几个口子,可不好切了。”莫玉蓉轻声道。
对陆长征这个女婿,莫玉蓉没有苏廷谦那么排斥,毕竟观察下来,这女婿也还是不错的。
苏茉听得心酸,“妈,没有这些东西,你们怎么不告诉我?”
“茉茉,其他东西好藏,锅这些日常用的,不好藏。”莫玉蓉道。
偶尔他们煮饭的时候,也会有人来牛棚牵牛赶驴的。这些在外用的东西,必须得有个正当的来路才行。
苏茉打开手电,在厨房照了照,和莫玉蓉拿了个盆,又回去了。
几人也不敢待太久,差不多时间,就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付曼华和苏奕琛都沉默着没说话。
他们一直都在部队,之前并没见过那些下放人员的生活状况。到了陆家村大队,苏茉婆家的条件又挺好,所以也没觉得乡下的日子有多难熬。
今晚到了牛棚,直面了惨状,冲击不可谓不大。
那环境,大冬天的,都还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牛骚味。冬天都如此,夏天肯定是蚊虫成群的。
他们这样,已经算是有人照料,情况比较好的了。至少能吃饱,不用受冻。
可想而知,其他人的情况,有多惨。
“小茉,照顾好你爸妈,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快回到陆家村的时候,付曼华咬牙憋出一句。
苏茉点头,“好。”
到家后,付曼华和苏奕琛一晚都睡好。
苏奕琛心中憋着气,更是天刚蒙蒙亮,就起来去院子里给苏茉劈柴。
比起小妹,他这个当哥哥的,承担的,实在太少了。
苏茉听见声响,便也起来了,见时间已经六点了,便开始做早饭。
今天早饭简单点,苏茉熬了个玉米碴子大米粥,然后切了点腊肠蒸了,又切一碟子辣白菜。
吃了早饭,苏奕琛说有事找庚长青,骑了苏茉的自行车,便去公社了。
苏茉则陪着付曼华,去陆家和李月娥他们唠嗑。
晌午的时候,苏茉准备先回去做饭,刚出门就见陆小兰骑着自行车回来了,眼圈还红红的,看着应该是哭过。
“小兰,你这是咋了?”苏茉有些吃惊,她每次见陆小兰,她都是笑着的,几乎没见她哭过。
她昨天去供销社的时候,并没有见到陆小兰,她同事说她歇假了。
陆小兰勾唇,勉强笑了下,“没事,我正好歇假,回家里看看。”
“那你快进屋去,外面冷。我大伯母来了,正和爹娘他们在堂屋唠嗑呢,我先回去做饭了。”见陆小兰不想说,苏茉也没多问。
大概半个小时后,付曼华也回来了。两人等到十二点多,也不见苏奕琛回来,便先吃了饭。
中午吃早上剩的大碴子粥,苏茉又一人热了两块昨天的烙饼,再用猪油炒了个青菜。
家里明面的白面,已经用的差不多了,陆长征这段时间应该都会在家,苏茉也不好从空间拿,便想着过两天拿小麦去公社加工厂磨粉。
吃完饭,付曼华去西屋炕上看了下野山参。因为一直烧着炕,干的还是比较快的,估摸着再晾个一天左右就成了。
其实野山参最好是用阳光晒干的,但现在没条件,也就只能放炕上让它阴干了。
歇了会儿,付曼华又上炕午睡了。她昨晚心里装着事,几乎没怎么睡,中午得补个眠。
苏茉见付曼华睡,也跟着上炕睡了会儿。
半下午的时候,苏茉听见院子里有声音,便起来看。
是苏奕琛回来了,自行车后座上挂着个竹筐,里面放满了东西。
苏茉……
所以,名义上说去找庚长青,实际上是去买东西了?
苏茉赶紧帮着把东西拿下来,全是吃的。
大米白面玉米面各有小半袋,每袋估计得有20斤。还有一大块猪肉,一大块猪板油,鱼有两条,鸡蛋估计有两三斤,放草篮子里用麦秆垫着。
还给她买了一兜苹果回来。
苏茉有些方,大哥该不会看她橱柜的瓮子里没多少粮了,以为她没得吃吧?
“大哥,你怎么买这么多?我屋里架子上都是粮食呢,我只是还没来及拿去加工而已。”
苏奕琛摆手,“没事,你放着吃。”
她粮看着是不少,但牛棚还有三个人需要她供给呢,那点哪够。
他也只有来了这里,才能帮得上些许,平时都要靠她一人支撑了。
看到张振,付曼华的眼眸,又一次湿润了。
她们一家在桂省,每年回海市的时间少,但张振在他们夫妻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一个为国为民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前辈,如今也是这样一个下场。
这更坚定了付曼华刚才的想法。
别看她只是个医生,可这么多年,经她手医治的大佬并不少,她也是有些人脉的。
只是,这事得好好计划,好好图谋才行。
张振见到付曼华和苏奕琛也很是惊讶,听说他们回过海市后,又问了他们一些现在的情况,两人都一一认真答了。
苏茉这次主要是带两人过来,基本没怎么说话,只是默默的把带过来的东西从背篓里拿出来,帮莫玉蓉一起把东西归置好。
莫玉蓉见苏茉又拿了个瓦罐过来,便小声问“茉茉,这是?”
“今晚熬的羊肉汤,你们明天热了吃,暖暖身子。”
“好,妈妈去拿碗来,这瓦罐一会儿你带回去。”莫玉蓉道。
经过上次陆长征那事,莫玉蓉时刻记着,装东西过来的东西,都不能留,免得留了把柄害了女儿。
“我跟你一起去。”苏茉道,她正好也去厨房看看。
虽然陆长征说,已经利用奖赏的名义安排李家坳的生产队长弄了,但还是要亲眼见见才好。
母女俩轻手轻脚的去了厨房。
原先做厨房的小茅草房已经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比之前大了不少的土坯房。
“这厨房长征安排人弄了,之前是茅草屋,现在建成土胚房了,还重新给垒了灶,配了大铁锅。”
“连菜刀也换了把新的,之前那把旧的,豁了好几个口子,可不好切了。”莫玉蓉轻声道。
对陆长征这个女婿,莫玉蓉没有苏廷谦那么排斥,毕竟观察下来,这女婿也还是不错的。
苏茉听得心酸,“妈,没有这些东西,你们怎么不告诉我?”
“茉茉,其他东西好藏,锅这些日常用的,不好藏。”莫玉蓉道。
偶尔他们煮饭的时候,也会有人来牛棚牵牛赶驴的。这些在外用的东西,必须得有个正当的来路才行。
苏茉打开手电,在厨房照了照,和莫玉蓉拿了个盆,又回去了。
几人也不敢待太久,差不多时间,就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付曼华和苏奕琛都沉默着没说话。
他们一直都在部队,之前并没见过那些下放人员的生活状况。到了陆家村大队,苏茉婆家的条件又挺好,所以也没觉得乡下的日子有多难熬。
今晚到了牛棚,直面了惨状,冲击不可谓不大。
那环境,大冬天的,都还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牛骚味。冬天都如此,夏天肯定是蚊虫成群的。
他们这样,已经算是有人照料,情况比较好的了。至少能吃饱,不用受冻。
可想而知,其他人的情况,有多惨。
“小茉,照顾好你爸妈,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快回到陆家村的时候,付曼华咬牙憋出一句。
苏茉点头,“好。”
到家后,付曼华和苏奕琛一晚都睡好。
苏奕琛心中憋着气,更是天刚蒙蒙亮,就起来去院子里给苏茉劈柴。
比起小妹,他这个当哥哥的,承担的,实在太少了。
苏茉听见声响,便也起来了,见时间已经六点了,便开始做早饭。
今天早饭简单点,苏茉熬了个玉米碴子大米粥,然后切了点腊肠蒸了,又切一碟子辣白菜。
吃了早饭,苏奕琛说有事找庚长青,骑了苏茉的自行车,便去公社了。
苏茉则陪着付曼华,去陆家和李月娥他们唠嗑。
晌午的时候,苏茉准备先回去做饭,刚出门就见陆小兰骑着自行车回来了,眼圈还红红的,看着应该是哭过。
“小兰,你这是咋了?”苏茉有些吃惊,她每次见陆小兰,她都是笑着的,几乎没见她哭过。
她昨天去供销社的时候,并没有见到陆小兰,她同事说她歇假了。
陆小兰勾唇,勉强笑了下,“没事,我正好歇假,回家里看看。”
“那你快进屋去,外面冷。我大伯母来了,正和爹娘他们在堂屋唠嗑呢,我先回去做饭了。”见陆小兰不想说,苏茉也没多问。
大概半个小时后,付曼华也回来了。两人等到十二点多,也不见苏奕琛回来,便先吃了饭。
中午吃早上剩的大碴子粥,苏茉又一人热了两块昨天的烙饼,再用猪油炒了个青菜。
家里明面的白面,已经用的差不多了,陆长征这段时间应该都会在家,苏茉也不好从空间拿,便想着过两天拿小麦去公社加工厂磨粉。
吃完饭,付曼华去西屋炕上看了下野山参。因为一直烧着炕,干的还是比较快的,估摸着再晾个一天左右就成了。
其实野山参最好是用阳光晒干的,但现在没条件,也就只能放炕上让它阴干了。
歇了会儿,付曼华又上炕午睡了。她昨晚心里装着事,几乎没怎么睡,中午得补个眠。
苏茉见付曼华睡,也跟着上炕睡了会儿。
半下午的时候,苏茉听见院子里有声音,便起来看。
是苏奕琛回来了,自行车后座上挂着个竹筐,里面放满了东西。
苏茉……
所以,名义上说去找庚长青,实际上是去买东西了?
苏茉赶紧帮着把东西拿下来,全是吃的。
大米白面玉米面各有小半袋,每袋估计得有20斤。还有一大块猪肉,一大块猪板油,鱼有两条,鸡蛋估计有两三斤,放草篮子里用麦秆垫着。
还给她买了一兜苹果回来。
苏茉有些方,大哥该不会看她橱柜的瓮子里没多少粮了,以为她没得吃吧?
“大哥,你怎么买这么多?我屋里架子上都是粮食呢,我只是还没来及拿去加工而已。”
苏奕琛摆手,“没事,你放着吃。”
她粮看着是不少,但牛棚还有三个人需要她供给呢,那点哪够。
他也只有来了这里,才能帮得上些许,平时都要靠她一人支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