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中原板荡
【古时疫病作为上天的一种警示向来需要谨慎对待。
曹操在濡须口虽然拿了孙权的降表光荣撤退,但邺城肆虐的疫病也让大汉魏王心力交瘁。
在快刀斩乱麻的确定立嗣之事后,立储之争的赢家和输家也都浮出水面。
对河内司马家来说,长子司马朗死于疫病固然让人悲伤。
但次子司马懿押宝五官中郎将曹丕大获成功,也让司马氏欣慰不已。
建安二十二年,年过六十的魏武帝垂垂老矣雄心不再。
而三十八岁的司马宣王野心勃勃的踏上了争权的舞台。
对历史发展来说,疫病和时光向来是最好的加速键,从建安二十二年开始
定军山夏侯渊临阵被斩,麦城关云长兵败被擒杀。
阆中张飞暴而无恩被害,蜀中马超吐血郁懑而死。
荆州吕蒙功成身殁止步,江都张辽抱病出征身亡。
洛阳城曹操分香卖履病死。
白帝城刘备血仇未报托孤。
这些点缀三国的群星纷纷陨落,最终唯有悠悠挽歌在五丈原的秋风中飘荡。
三国已定大局难变,司马宣王方登台唱名。
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兄长死于疫病的司马懿也逐渐崭露头角。
不仅迅速升迁为太子中庶子,还与陈群、吴质、朱乐并称曹丕的“四友”,已显魏王太子亲臣之象。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晓,司马懿效曹氏旧事,并做的更绝。
使得玄孙晋明帝在听闻了祖上的手笔后也忧叹
“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前一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慑于曹老板威名前来觐见,并最终被强行留在了邺城。
曹操一方面对这个南匈奴单于施以极高的礼遇。
一方面下手干净利落的将南匈奴一分为五内迁,既为充实人口,也为将其汉化。
其中一部的左贤王觉得当汉人很好,便改了刘姓,得名刘豹。
刘豹后来有子刘渊,此人便是彻底拉开十六国序幕的汉赵开国皇帝。
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在位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并造刘邦二的神位以三祖五宗的规格进行祭祀,大概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大汉正统。
中原板荡,五胡以铁蹄踏衣冠,以刀剑绝名士,将中原作马场决胜九州归属,最终将汉末两晋的最后一点遗产瓜分殆尽。
三百年战火绵延,血与火在神州大地流动,天灾、兵乱、饥荒、疫病循环不止,将生灵蹂躏成尘土。
蔡文姬作歌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实在太适合作为这个时代最真切的注脚。
而剥开三百年战争的迷雾,一切的源头都能追溯到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场大疫。
这些与人类相生相伴,一起生生不息的疾病,以最蛮横的态度插手人类的历史。
并将那些王侯将相设定好的方向一脚踹翻,将历史推向了无人知晓的快车道。
而我们也都知道,疫病之威,也绝不止于此。】
听着光幕中那个年轻声音的感叹,马超第一时间感受到的便是难以置信。
夏侯渊几斤几两他马孟起能不知晓?还死在定军山……他能杀入汉中?
要知道两个月前,玄德公尽俘夏侯渊连同其近三万大军,士卒损伤也不过千余人罢了。
这样的夏侯渊要是能杀入汉中,马超觉得自己应该能马踏长安不成问题。
而且,关云长败走麦城?
这位将军荆襄之胜天下扬名,谁人能小觑?谁能让他败走?
而接下来连一秒都没为张飞的死讯感到悲伤,紧接上涌入马超心中的想法便是
“吾……郁懑而死?”
旧事重提,刘备眼神有点发怔,孔明的羽扇也不摇了,轻轻叹气。
唯有张飞是感慨最少的。
虽然对大哥的心情能感同身受,对军师的扶大厦之将倾心生赞叹。
但只要一想想自己那死因……
张飞就能立刻清醒起来,心情就像临阵一般冰冷,且没有一丝起伏。
不过此时看着马超茫然震惊的表情,张飞倒是难得感觉平衡了一点。
“此般诸事,孟起可愿知?”
没得说,马超立马如小鸡啄米一般连连点头。
于是张飞心情真正的好了起来,咧嘴一笑两排大白牙闪的马超心惊胆战。
而从中吐出的那句话更是犹如寒冬腊月的凛凛寒风一般
“好说,两千匹骏马如何?”
简单几个字,将马超杂七杂八的想法彻底打消,对张飞那最为质朴的感情重新占据了上风,恶狠狠道
“两千匹?那吾还不如此时便吐血而亡!”
这种感叹对庞统来说是很奢侈的,毕竟若是按后世的史册来算的话,他此时估摸着墓祠都已经落灰了。
因而心中琢磨了下便是对这魏晋连篡的感慨
“疫病横行生死无常,勋贵侈靡度日,权臣暗生祸心,似皆非**也。”
这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对曹丕的打击似乎尤其大,但偏偏其人最终称帝。
但偏偏还能过河拆自己的桥,称因德行禅让不过是谎言,丝毫不顾忌自己是如何上位的。
麾下权臣感同身受,生出一点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庞统还记得那后世戏称的“洛水放屁”,是不是也是受了疫病一部分影响。
毕竟安然终老已是奢望,那所谓的誓也就更没人在乎是否遵守了。
法正祖籍关中,对匈奴和羌胡之乱可谓是知晓的更清楚,此时也是略有慨然
“曹贼分匈奴部落之手段无可厚非,只是未曾想遭大疫之祸,反使匈奴得利。”
因为想也知道,同样遭受大宜,匈奴人本就有养马习惯,大可骑马四散奔逃。
汉人呢?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多数反而都很难逃过疫病。
将心头的夷陵漫天大火尽数驱散,刘备对这刘裕一时间也难以评价。
虽祖为匈奴,但其做的事情反而尤胜许多刘氏子弟。
于是刘备只能转而赞叹道
“久闻蔡伯喈之女才情,如今听后辈所叹,方知其才横溢。”
孔明等人默默点头,毕竟认真说的话,如今这个乱世,谁又真的愿意生在此时呢?
(本章完)
曹操在濡须口虽然拿了孙权的降表光荣撤退,但邺城肆虐的疫病也让大汉魏王心力交瘁。
在快刀斩乱麻的确定立嗣之事后,立储之争的赢家和输家也都浮出水面。
对河内司马家来说,长子司马朗死于疫病固然让人悲伤。
但次子司马懿押宝五官中郎将曹丕大获成功,也让司马氏欣慰不已。
建安二十二年,年过六十的魏武帝垂垂老矣雄心不再。
而三十八岁的司马宣王野心勃勃的踏上了争权的舞台。
对历史发展来说,疫病和时光向来是最好的加速键,从建安二十二年开始
定军山夏侯渊临阵被斩,麦城关云长兵败被擒杀。
阆中张飞暴而无恩被害,蜀中马超吐血郁懑而死。
荆州吕蒙功成身殁止步,江都张辽抱病出征身亡。
洛阳城曹操分香卖履病死。
白帝城刘备血仇未报托孤。
这些点缀三国的群星纷纷陨落,最终唯有悠悠挽歌在五丈原的秋风中飘荡。
三国已定大局难变,司马宣王方登台唱名。
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兄长死于疫病的司马懿也逐渐崭露头角。
不仅迅速升迁为太子中庶子,还与陈群、吴质、朱乐并称曹丕的“四友”,已显魏王太子亲臣之象。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晓,司马懿效曹氏旧事,并做的更绝。
使得玄孙晋明帝在听闻了祖上的手笔后也忧叹
“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前一年,南匈奴呼厨泉单于慑于曹老板威名前来觐见,并最终被强行留在了邺城。
曹操一方面对这个南匈奴单于施以极高的礼遇。
一方面下手干净利落的将南匈奴一分为五内迁,既为充实人口,也为将其汉化。
其中一部的左贤王觉得当汉人很好,便改了刘姓,得名刘豹。
刘豹后来有子刘渊,此人便是彻底拉开十六国序幕的汉赵开国皇帝。
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在位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并造刘邦二的神位以三祖五宗的规格进行祭祀,大概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大汉正统。
中原板荡,五胡以铁蹄踏衣冠,以刀剑绝名士,将中原作马场决胜九州归属,最终将汉末两晋的最后一点遗产瓜分殆尽。
三百年战火绵延,血与火在神州大地流动,天灾、兵乱、饥荒、疫病循环不止,将生灵蹂躏成尘土。
蔡文姬作歌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实在太适合作为这个时代最真切的注脚。
而剥开三百年战争的迷雾,一切的源头都能追溯到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场大疫。
这些与人类相生相伴,一起生生不息的疾病,以最蛮横的态度插手人类的历史。
并将那些王侯将相设定好的方向一脚踹翻,将历史推向了无人知晓的快车道。
而我们也都知道,疫病之威,也绝不止于此。】
听着光幕中那个年轻声音的感叹,马超第一时间感受到的便是难以置信。
夏侯渊几斤几两他马孟起能不知晓?还死在定军山……他能杀入汉中?
要知道两个月前,玄德公尽俘夏侯渊连同其近三万大军,士卒损伤也不过千余人罢了。
这样的夏侯渊要是能杀入汉中,马超觉得自己应该能马踏长安不成问题。
而且,关云长败走麦城?
这位将军荆襄之胜天下扬名,谁人能小觑?谁能让他败走?
而接下来连一秒都没为张飞的死讯感到悲伤,紧接上涌入马超心中的想法便是
“吾……郁懑而死?”
旧事重提,刘备眼神有点发怔,孔明的羽扇也不摇了,轻轻叹气。
唯有张飞是感慨最少的。
虽然对大哥的心情能感同身受,对军师的扶大厦之将倾心生赞叹。
但只要一想想自己那死因……
张飞就能立刻清醒起来,心情就像临阵一般冰冷,且没有一丝起伏。
不过此时看着马超茫然震惊的表情,张飞倒是难得感觉平衡了一点。
“此般诸事,孟起可愿知?”
没得说,马超立马如小鸡啄米一般连连点头。
于是张飞心情真正的好了起来,咧嘴一笑两排大白牙闪的马超心惊胆战。
而从中吐出的那句话更是犹如寒冬腊月的凛凛寒风一般
“好说,两千匹骏马如何?”
简单几个字,将马超杂七杂八的想法彻底打消,对张飞那最为质朴的感情重新占据了上风,恶狠狠道
“两千匹?那吾还不如此时便吐血而亡!”
这种感叹对庞统来说是很奢侈的,毕竟若是按后世的史册来算的话,他此时估摸着墓祠都已经落灰了。
因而心中琢磨了下便是对这魏晋连篡的感慨
“疫病横行生死无常,勋贵侈靡度日,权臣暗生祸心,似皆非**也。”
这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对曹丕的打击似乎尤其大,但偏偏其人最终称帝。
但偏偏还能过河拆自己的桥,称因德行禅让不过是谎言,丝毫不顾忌自己是如何上位的。
麾下权臣感同身受,生出一点想法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庞统还记得那后世戏称的“洛水放屁”,是不是也是受了疫病一部分影响。
毕竟安然终老已是奢望,那所谓的誓也就更没人在乎是否遵守了。
法正祖籍关中,对匈奴和羌胡之乱可谓是知晓的更清楚,此时也是略有慨然
“曹贼分匈奴部落之手段无可厚非,只是未曾想遭大疫之祸,反使匈奴得利。”
因为想也知道,同样遭受大宜,匈奴人本就有养马习惯,大可骑马四散奔逃。
汉人呢?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多数反而都很难逃过疫病。
将心头的夷陵漫天大火尽数驱散,刘备对这刘裕一时间也难以评价。
虽祖为匈奴,但其做的事情反而尤胜许多刘氏子弟。
于是刘备只能转而赞叹道
“久闻蔡伯喈之女才情,如今听后辈所叹,方知其才横溢。”
孔明等人默默点头,毕竟认真说的话,如今这个乱世,谁又真的愿意生在此时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