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朱慈炯从军
要说范永斗是一个聪明人呢。可惜的是,现在的王登库早就被眼前可以得到的利益给迷花了双眼,他是不会在听信别人的劝说。而这正是朱常武所需要的,一个不能团结的走私商队,带来的危害就会更小,能给敌人提供的物资就会更少,这将更有利于自己带着大军灭掉他们。
大明京师,朱常武这段时间很是繁忙。
大明研究院内,朱常武再一次摇了摇头,将手中那一把用力一抓,变成了一堆松散之物的饼干放到了一旁的碟子里。“还是不行,紧凑度不够,还是要调整压缩机。”
高得节那边,还有其它几个出去拉练的将军,已经把制约骑兵发展的各种问题反馈了回来。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食物问题。
大饼容易做,但并不易于携带,尤其是长途奔袭之下,骑兵身上每多一个物件,都是对战马的一种负担。
尤其大饼的面积并不小,一张两张不解决问题。可是一旦带着太多了,那就成为了累赘。朱常武便想到了系统中的压缩饼干,然后尝试着自己去做属于大明的压缩饼干。
真正的压缩饼干可是系统之物,兑换出来都是需要付出数值。考虑到以后海战需要更多的军舰,再能不用动用系统数值的前提之下,还是要节省一些。
如果自己能够制作出压缩饼干的话,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张奡做为户部尚书,半年之前就按自己的命令开始收购粮食,现在大明国库中吃食是不缺的,至少应付几场大战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如何的携带。
“再试。”总结了这一次的失败经验之后,朱常武又一头扎进了生产车间,那里有他捣鼓出来的一些车床,其精密程度自然较之后世差上太远,但基本的原理并没有错,在不断的改进之下,还是有成功的可能性。
皇宫。
崇祯刚刚问及了身边的王承恩,得知朱常武还在研究院里忙碌着呢,便有些关心地问着,“大元帅已经进去几天了?”
“回万岁爷的话,大元帅已经五天没有回去休息了。”王承恩连声说着。
这一次朱常武回来特意提醒了他东厂的事情,王承恩便借机重新把这个机构进行了整改,收拾了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手,像是那些能力不足的,甚至是吃里扒外的,都给清除了出去。随后又在军中招了一些好手,如今他们东厂打探情报的能力比之以前可是强上了不少。
再加上朱常武在哪里,也没有要隐瞒他人的意思,想要知道他的行踪并不困难。
“五天了,大元帅是真的辛苦呀。”听到这里,崇祯也不由感叹般地说了一句。
他自认也是勤劳之人,有时候忙起来,一天也就睡两个时辰左右。但在看朱常武,这也是一个工作狂人,五天都没有回家去休息,这种精神同样值得自己去学习。
“王大伴,让御厨做一些好吃的,你亲自送到研究院。还有,去后面把定王请过来。”崇祯想着朱常武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大明付出,心有感触之下,便做了这样的安排。
“遵旨。”王承恩连即答应了一声,便退出乾清宫。
很快,得到旨意的定王朱慈炯便出现在乾清宫中。“儿臣给父王请安,父王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坐到朕的身边来。”崇祯指了指身边的那张空椅说着。
“是。”朱慈炯很高兴的便向着殿上走来。
整个大殿之中,在没有了其它人,只剩下他们父子两人的时候,崇祯也卸去了皇帝的光环,以着父亲的身份对着定王说道:“炯儿,你今年十四了吧?”
“父皇,在有四个月就是儿子的生辰。”朱慈炯很是恭敬的回答着。
“嗯,十四岁,已经算是大人了,怎么样,对未来可有什么期望吗?”崇祯似是无意而说,实则却是在行说服之举。
朱常武可是说了,这一次出征北地,会带着自己的三子一起,这是有意要培养儿子。
初时,崇祯是有些不同意的,毕竟儿子还小,他还想让其在身边多呆几年。但朱常武说的同样很有道理,当大明打下更多的地盘之后,总是要派人去镇守的,那派谁又比得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家里人呢?
崇祯共有七个儿子,但真正还活着的,属于自己的周皇后的只有朱慈烺和朱慈炯两位。
如今朱慈烺以太子身份座阵应天府,那能跟着一起去往北面的只有三皇子定王朱慈炯了。
“父皇,儿臣以后到了藩地之后,会努力治理那里,争取让大明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朱慈炯出声回答着。有关朝廷对于藩王新制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但毕竟是三代之后的事情,加上他年纪还小,有些事情根本就不是现在应该去操心的。
“呵呵,有志向。但不知炯儿对兵事是如何看的?”崇祯再度开口问着。
“兵事?儿臣也喜欢舞枪弄棒,如果有可能,儿臣愿意提枪上阵,杀败所有大明的敌人。”朱慈炯一边说着,眼中还有着兴奋之意。
朱慈炯喜欢兵事,这是发自骨子里的。或是很多有志男孩在小的时候,都有过当大将军的梦想。
事实上,朱慈炯之前就接触过兵事,只是被搞砸了而已。但败的并非是他,所以这个失败对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好,好,不愧是朕的儿子。”崇祯同样欢喜的说着,然后在笑过之后,这才缓缓而问,“炯儿,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领兵上达战场,你可愿意?”
“儿臣...儿臣还小,还想多跟着先生学习一些知识,长大之后再说。”面对这个问题,朱慈炯突然变得犹豫了起来,过了一会,这才支支吾吾的说着。
虽说朱慈炯已经十四岁了,可在崇祯眼中还是一个孩子。尤其是父亲的威压之下,他只要一说谎,崇祯马上就可以感觉出来。
朱慈炯说假话了,不用问,崇祯甚至都知道是何人教的,定是那些先生们。
之前有过一次带兵,兵败。朱慈炯还小,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但那些先生们却知道,这是三皇子身上的一个污点。如此便会有意教导,短时间不要在想着接触兵权,如果有人问及,也要学会说不。
显然,朱慈炯这是记下了,所以说出了先生教他的那一番话。只是可惜,教的就是教的,并非是他发自于真心而说,这才一眼就被崇祯给看破了。
“炯儿呀,父皇认为你可以尝试到军队锻炼一下,之前的大明多灾多难,文官贪财、武将怕死。父皇尽管十分的勤勉,奈何的是最后一个知晓的。百姓们过得苦呀,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举杆而反,使得大明差一点就因此而亡。”
忆往昔,崇祯的脸上全是忧伤与愤怒。
大明有今天,固然有崇祯性格上的优柔寡断、犯忌多疑。但
一个当政者,竟然都不知道
“好在的是,上天垂怜,把大元帅送到了京师,送到了朕的面前,大明这才得以拨开云雾见青天,才看到了复兴的希望。炯儿,大元帅是很厉害,但只有一个大元帅是不够的,天下之大,还需要更多的可以信任之人去管理才行。”
“如今你的皇长兄已经去了应天府,负责着中原与部分南地的安全。而你现今也长大了,朕希望你也可以为国分忧,你愿意吗?”
崇祯说的是情真意切,他已经想通,与其把权力交到外人的手中,那不如交到自己的儿子手里。纵然就算是真出了事情,那也是家里的事情。
倘若他们真有能力,有一天推翻了自己,那是他们的本事。至少这个天下还是姓朱,皇族依然还是在他们的手中。要远比被外人占了去、夺了去要好。
崇祯不知道的是,当他这么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对自己的儿子有了猜疑之心,只是此时他还不想去正视罢了。
这同样也是朱常武的另一个用意。
与其让你天天来猜忌我,那就把你的两个儿子都给拎出来,来分担火力。
如此一来,崇祯犯忌的人就变成了三个,找朱常武事的机会也就变成了三分之一。
朱慈炯哪里会想到这些?
此时,他感受到的就是父皇的真诚,感受到的就是父皇对他的期许。
他原本就对于当将军就有很大的想法,之前是先生告诉他,身为皇子,尤其还不是太子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要去触摸兵权,因为那会是一个禁忌,真这样做了,很可能会惹火烧身。
现在好了,这是父皇主动要求的,那他又哪里有不答应的道理。
至于说以后先生问起来,就直接说这是父皇的旨意,他不敢抗旨就行了。
大明京师,朱常武这段时间很是繁忙。
大明研究院内,朱常武再一次摇了摇头,将手中那一把用力一抓,变成了一堆松散之物的饼干放到了一旁的碟子里。“还是不行,紧凑度不够,还是要调整压缩机。”
高得节那边,还有其它几个出去拉练的将军,已经把制约骑兵发展的各种问题反馈了回来。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食物问题。
大饼容易做,但并不易于携带,尤其是长途奔袭之下,骑兵身上每多一个物件,都是对战马的一种负担。
尤其大饼的面积并不小,一张两张不解决问题。可是一旦带着太多了,那就成为了累赘。朱常武便想到了系统中的压缩饼干,然后尝试着自己去做属于大明的压缩饼干。
真正的压缩饼干可是系统之物,兑换出来都是需要付出数值。考虑到以后海战需要更多的军舰,再能不用动用系统数值的前提之下,还是要节省一些。
如果自己能够制作出压缩饼干的话,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张奡做为户部尚书,半年之前就按自己的命令开始收购粮食,现在大明国库中吃食是不缺的,至少应付几场大战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如何的携带。
“再试。”总结了这一次的失败经验之后,朱常武又一头扎进了生产车间,那里有他捣鼓出来的一些车床,其精密程度自然较之后世差上太远,但基本的原理并没有错,在不断的改进之下,还是有成功的可能性。
皇宫。
崇祯刚刚问及了身边的王承恩,得知朱常武还在研究院里忙碌着呢,便有些关心地问着,“大元帅已经进去几天了?”
“回万岁爷的话,大元帅已经五天没有回去休息了。”王承恩连声说着。
这一次朱常武回来特意提醒了他东厂的事情,王承恩便借机重新把这个机构进行了整改,收拾了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手,像是那些能力不足的,甚至是吃里扒外的,都给清除了出去。随后又在军中招了一些好手,如今他们东厂打探情报的能力比之以前可是强上了不少。
再加上朱常武在哪里,也没有要隐瞒他人的意思,想要知道他的行踪并不困难。
“五天了,大元帅是真的辛苦呀。”听到这里,崇祯也不由感叹般地说了一句。
他自认也是勤劳之人,有时候忙起来,一天也就睡两个时辰左右。但在看朱常武,这也是一个工作狂人,五天都没有回家去休息,这种精神同样值得自己去学习。
“王大伴,让御厨做一些好吃的,你亲自送到研究院。还有,去后面把定王请过来。”崇祯想着朱常武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大明付出,心有感触之下,便做了这样的安排。
“遵旨。”王承恩连即答应了一声,便退出乾清宫。
很快,得到旨意的定王朱慈炯便出现在乾清宫中。“儿臣给父王请安,父王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坐到朕的身边来。”崇祯指了指身边的那张空椅说着。
“是。”朱慈炯很高兴的便向着殿上走来。
整个大殿之中,在没有了其它人,只剩下他们父子两人的时候,崇祯也卸去了皇帝的光环,以着父亲的身份对着定王说道:“炯儿,你今年十四了吧?”
“父皇,在有四个月就是儿子的生辰。”朱慈炯很是恭敬的回答着。
“嗯,十四岁,已经算是大人了,怎么样,对未来可有什么期望吗?”崇祯似是无意而说,实则却是在行说服之举。
朱常武可是说了,这一次出征北地,会带着自己的三子一起,这是有意要培养儿子。
初时,崇祯是有些不同意的,毕竟儿子还小,他还想让其在身边多呆几年。但朱常武说的同样很有道理,当大明打下更多的地盘之后,总是要派人去镇守的,那派谁又比得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家里人呢?
崇祯共有七个儿子,但真正还活着的,属于自己的周皇后的只有朱慈烺和朱慈炯两位。
如今朱慈烺以太子身份座阵应天府,那能跟着一起去往北面的只有三皇子定王朱慈炯了。
“父皇,儿臣以后到了藩地之后,会努力治理那里,争取让大明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朱慈炯出声回答着。有关朝廷对于藩王新制的事情他已经知道了,但毕竟是三代之后的事情,加上他年纪还小,有些事情根本就不是现在应该去操心的。
“呵呵,有志向。但不知炯儿对兵事是如何看的?”崇祯再度开口问着。
“兵事?儿臣也喜欢舞枪弄棒,如果有可能,儿臣愿意提枪上阵,杀败所有大明的敌人。”朱慈炯一边说着,眼中还有着兴奋之意。
朱慈炯喜欢兵事,这是发自骨子里的。或是很多有志男孩在小的时候,都有过当大将军的梦想。
事实上,朱慈炯之前就接触过兵事,只是被搞砸了而已。但败的并非是他,所以这个失败对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好,好,不愧是朕的儿子。”崇祯同样欢喜的说着,然后在笑过之后,这才缓缓而问,“炯儿,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领兵上达战场,你可愿意?”
“儿臣...儿臣还小,还想多跟着先生学习一些知识,长大之后再说。”面对这个问题,朱慈炯突然变得犹豫了起来,过了一会,这才支支吾吾的说着。
虽说朱慈炯已经十四岁了,可在崇祯眼中还是一个孩子。尤其是父亲的威压之下,他只要一说谎,崇祯马上就可以感觉出来。
朱慈炯说假话了,不用问,崇祯甚至都知道是何人教的,定是那些先生们。
之前有过一次带兵,兵败。朱慈炯还小,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但那些先生们却知道,这是三皇子身上的一个污点。如此便会有意教导,短时间不要在想着接触兵权,如果有人问及,也要学会说不。
显然,朱慈炯这是记下了,所以说出了先生教他的那一番话。只是可惜,教的就是教的,并非是他发自于真心而说,这才一眼就被崇祯给看破了。
“炯儿呀,父皇认为你可以尝试到军队锻炼一下,之前的大明多灾多难,文官贪财、武将怕死。父皇尽管十分的勤勉,奈何的是最后一个知晓的。百姓们过得苦呀,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举杆而反,使得大明差一点就因此而亡。”
忆往昔,崇祯的脸上全是忧伤与愤怒。
大明有今天,固然有崇祯性格上的优柔寡断、犯忌多疑。但
一个当政者,竟然都不知道
“好在的是,上天垂怜,把大元帅送到了京师,送到了朕的面前,大明这才得以拨开云雾见青天,才看到了复兴的希望。炯儿,大元帅是很厉害,但只有一个大元帅是不够的,天下之大,还需要更多的可以信任之人去管理才行。”
“如今你的皇长兄已经去了应天府,负责着中原与部分南地的安全。而你现今也长大了,朕希望你也可以为国分忧,你愿意吗?”
崇祯说的是情真意切,他已经想通,与其把权力交到外人的手中,那不如交到自己的儿子手里。纵然就算是真出了事情,那也是家里的事情。
倘若他们真有能力,有一天推翻了自己,那是他们的本事。至少这个天下还是姓朱,皇族依然还是在他们的手中。要远比被外人占了去、夺了去要好。
崇祯不知道的是,当他这么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对自己的儿子有了猜疑之心,只是此时他还不想去正视罢了。
这同样也是朱常武的另一个用意。
与其让你天天来猜忌我,那就把你的两个儿子都给拎出来,来分担火力。
如此一来,崇祯犯忌的人就变成了三个,找朱常武事的机会也就变成了三分之一。
朱慈炯哪里会想到这些?
此时,他感受到的就是父皇的真诚,感受到的就是父皇对他的期许。
他原本就对于当将军就有很大的想法,之前是先生告诉他,身为皇子,尤其还不是太子的情况下,尽可能不要去触摸兵权,因为那会是一个禁忌,真这样做了,很可能会惹火烧身。
现在好了,这是父皇主动要求的,那他又哪里有不答应的道理。
至于说以后先生问起来,就直接说这是父皇的旨意,他不敢抗旨就行了。